墨爾斯經營著一家保險柜商店,地處人流繁華的紐約鬧市區。商店的櫥窗里張貼性感美女的巨幅照片,店內的墻壁上也是一些大牌美女明星的生活照,店員也都是20多歲的青春靚麗的女孩。可是,前來購買保險柜的顧客仍然寥寥無幾。
墨爾斯很郁悶,隨手拿起柜臺上一張當日的《紐約時報》看了起來。突然,報上頭條一個巨大的通欄標題吸引了他的眼球:《我市布碌倫大街又發生一起入室盜竊案》,旁邊還有一幅犯罪嫌疑人的照片。墨爾斯突然感覺到靈光一閃,他找到營銷的辦法了。
墨爾斯馬上駕車去了警察局,對警察局局長說:“我是一名保險柜銷售商,我想把盜竊犯的照片張貼在我的商店櫥窗里,讓更多人看到,協助警方破案。”
警察局局長正想全市撒網收集線索,聞言大喜,立即將通緝犯中盜竊犯的照片和資料提供給了墨爾斯。
第二天,墨爾斯就將美女照片撤下,換上了這些盜竊犯的照片,旁邊還附上了醒目的文字,描述了盜竊犯高超的盜竊技術和經過。這一招果然產生了奇效。墨爾斯的商店門前,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行人來櫥窗前和店內駐足觀看,很多人從照片和文字中了解到駭人聽聞的盜竊案件后,防患于未然之心頓生,立即進商店購買了保險柜。
隨之而采的是一系列良好的連鎖反應:市民們在看到櫥窗里盜竊犯的照片后,紛紛將有關情況向警察局舉報,幾起盜竊大案陸續告破,警方公開表彰了墨爾斯的功績;墨爾斯又把警察局頒發的獎狀和《紐約時報》對他的報道,全部貼在櫥窗里,這又為他推銷保險柜做了不花錢的最好的廣告。從此,墨爾斯的商店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