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及貴州等數十省總是看見成群結隊背著包袱的人,他們在官兵的押送下,用繩子捆綁著前行。他們爬山涉水,或烈日暴曬下,或風吹雨打中,不停地向前走著走著,實在累了大家停下來,用錢賣些食物吃了又繼續前進。天黑了,大家聚在一起,或就在路邊的民房屋檐下,或在連綿山脈的巖洞里,或者就臥躺在路邊,將就睡一晚,天亮了又起程。
這些人要到什么地方去呢?他們為什么被官兵押送,并用繩子捆綁著他們前行呢?
這些人離開家鄉,行程數千里,到四川去定居。當年的四川省,一個號稱“天府之國”的地方由于戰爭、瘟疫、災害而成了千里無雞鳴這樣荒無人煙之地。據考證,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來萬。當年的四川省會成都由于人口太少,于是把省會曾遷至閬中。重慶城(現朝天門到七星崗通遠門一帶)只剩下數百家人,重慶所轄的州縣內,有的只剩下十幾家人。
清政府看到這一現象,就號召附近幾省移民一部份定居四川。這移民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入川人數約一百多萬人。所以叫“湖廣填四川”,也稱為“移民運動。”
這些長途隊伍是“湖廣填四川”的前期者。因為起初移民政策難得到落實,那些在家鄉生活習慣了的人怎么舍得離開自己的家鄉,怎么舍得離開自己的親人。口頭動員誰也不想去,于是政府就采取強制措施,在每個家庭強攤名額,由官兵押送這些人入川。這些被押送的人們背著包袱,成群結隊,爬山涉水,不像今天交通這樣方便,極短時間就可到達目的地。這移民隊伍幾千里路一走就是數月,食宿都困難。押送的官兵畢竟是少數人,怕這些人逃跑。官兵們為了便于管理想出了個辦法,把這些被押送的人用繩子捆住雙手。先是大捆,即捆住兩只手,這樣就真的難行走。后來就改成小捆,每人只捆一只手,隊伍里數十個人聯在一條繩子上,相互牽連著,如果一人要行動,就會帶動別的人,誰也不能逃跑。一路上有人要大便或者小便就請求押送官兵:“大人,小民要解便,請把我的手解開吧。”
“大家止步。”押解官兵聽到請示立即吼道。大家站住了,然給他們捆在手上的繩子解開,再跟隨去大小便的人到旁邊遮蔽處。解完大小便的人,回轉到前行的隊伍里照常將一只手捆住。由于人多,路上解大小便的人并不是同一時間,不但麻煩,而且耽誤行程時間,但是也只有用這種辦法才能安全把人送到目的地。押送官兵也不再去改變這種辦法了。一路上解大小便請示的次數多了,就把原來的話簡略了,說成了“解手。”這“解手”就成了解大小便的代名詞。到了目的地,官兵給他們松了綁,開始了新的定居生活。
這些進川的移民們回想起進川途中大小便“解手”的事,總是忘記不了,習慣了說大小便是“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解大小便難忘的代名詞,一直傳用到今天。如今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當年入川的移民在政府的扶持下開墾田地,修建房屋,繁肓子孫,一代又一代,這些移民就成了真正的四川人。四川到了解放后成了人口最多的省份。如今改革開放政策四川人又遍布全國各地,這“解手”之說又流傳得更寬了,成了上廁所較文明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