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大戶人家的后輩夜里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見了一個巖洞,就想暫且進往歇息一下。可剛進洞就看見已故往的一名同宗的先輩呆在里面,嚇得不敢作聲,但這位先輩招手相邀十分殷切。想他平生慈善,不會有甚么壞心,這后輩就上前參見。
先輩的形態和腔調與生前沒甚么不同,略問了些家務事,相互感傷一番后,這位后輩問先輩說:“您的墳場在另外一個處所,可為何要在這里呢?”先輩慨嘆地說:“我活著時沒有甚么過掉,念書時只是按部就班,仕進時本份供職,也沒有甚么建樹。想不到鄙人葬幾年今后,墓前突然樹起了一塊巨碑,上面刻的字除我的姓名官職外,大都夸大其詞,有的乃至是平空假造,亂吹一氣。我平生儉樸無為,本身已很不安了,現在又引得游人讀了碑文后經常發出恥笑的聲音,四周的群鬼也不時聚在一路不雅看,更是嘲弄不已。我其實受不了如斯多的閑言碎語,因而就遁藏在這里,只有等每一年祭掃之日,到原墳場往看看子孫而已。”這位后輩婉言安慰先輩:“有道德、守孝道的人沒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光榮。即使是大學問家蔡邕也難免寫些虛美之詞,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笑談本身靠寫溢美碑文賺過一些酒錢。古來已有很多如許的例子,您老又何須如斯耿耿于懷呢?”先輩嚴厲地說:“長短是曲,都在人的心中,他人即便可以虛言,自問卻很慚愧。況且虛言其實沒有甚么好處,光宗耀祖首要在于子孫起家,我等又何須再用這些虛詞來招人冷笑呢?”說完,拂衣離往。
這個寓言故事明顯是虛構的,其意在警示活人:只有腳踏實地地客不雅評價故人,才能令人問心無愧,精力也才可長存。要知道,心中的豐碑必然比豎起的巨碑更主要、更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