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讀到這兩句家喻戶曉的詩句時,總有無限懷念涌上心頭。清明在即,是祭奠逝去的親人的日子,在給外曾祖父燒紙時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外曾祖父去世時我九歲多點,但他老人家在世時,短短的幾年里留給我的印象,卻是那么深刻而難忘。學齡前我是在外公家度過的,慈祥的外曾祖父最疼愛我這個外曾孫,呵護備至。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外曾祖父的臉上布滿了像網子一樣的皺紋,花白的頭發剪得很短,眉毛長長的,他的身材瘦小,背有點駝,頭上常常戴著一頂黑色的鴨舌帽,穿著舊式的夾襖,和一條黑色的大襠褲,腰間系著一根黑色寬布條,冰天雪地的時候,外曾祖父就在夾襖外面套上一件長棉襖。外曾祖父曾經是鄉民兵大隊長,手里有幾十支**,上百人的一個小型部隊。
他為人正直,熱情,且愛打不平。可以說,在那時,說起他的名字在鄉里是人人敬仰。外曾祖父最大的愛好是抽旱煙。他先把買來的煙葉用刀切成細絲,然后把煙絲灌進一個塑料袋里,隨身帶著。要抽煙的時候,先把煙絲塞進細長的煙斗里,點燃,美美地吸上一口,接著便慢慢地享受起來,仿佛那飄渺的煙霧能把他的快樂彌漫整個屋子,在繚繞的煙霧中,曾祖父用他獨特的方式寄托了自己晚年的幸福。外曾祖父是最疼愛我和表弟的,他總是把姑奶奶買來孝敬他的營養品悄悄留一份給我們。
年少無知的我和表弟總會三下五除二把“美食”消滅掉,哪里會顧及外曾祖父。記得有一次剛下過雨,我和表弟在院子前的大水汪里玩“抓魚”,外曾祖父召喚我和表弟去吃牛奶和蛋糕,但因為他年老體弱,聲音不再洪亮,任憑他喊破喉嚨,專心玩耍的我們也沒聽到。不得已,外曾祖父只得拄著拐棍顫巍巍地來到我和表弟身邊,半彎腰半蹲的一口口地喂我們,不諳世事的我們吧唧著小嘴吃得津津有味,外曾祖父喂完我和表弟卻已經累得站不起來了。我清楚記得兒時的一切一切,外曾祖父的面孔永遠是那么的慈祥和藹,目光永遠是那么的溫和,從不多言,從不對我們大聲說話,從不打罵孩子,也最有耐心,被我們晚輩纏著做這做那也從不心煩,為了子孫后代任勞任怨地忙碌著。為我們制作簡易玩具,為我們制作陀螺,還常帶我們去樹林里捉知了,捉螞蚱,為我們編小籠子把它們放進去,為我們講過去的故事……
外曾祖父雖然已經永遠離我們而去了,但我對他的思念卻從未離棄,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寬厚仁慈,他的所作所為和他對我的滴滴點點的愛,就像烙鐵一樣,永遠烙在我的心上。在這清明時節,我要親手為他插上束鮮花,奉上我的心情,奉上我的祝愿,愿他在天國里一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