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又各不相同:有酸,有苦,有甜,有辣,還有幸福與不幸的……而爸爸常跟我講的是他那個沒吃沒穿的童年。
爸爸上小學的那會,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到山上給家里砍柴,好給家里添點家用。雖然山上的柴砍不完,可有時也免不了賣不出去,這樣以來,家里本來就人多,生活就更加拮據了。每次吃飯的時候,爺爺都很嚴格的教導家里的每一個人,不能浪費一點米飯,碗里也不能剩一丁點飯粒。
看似干凈的飯碗卻是吃不飽,這是爸爸的童年。
而我的童年里的飯碗則是另一番景象。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一般的人家都不愁吃穿。吃飽是不是問題,而是要吃好,吃得健康。我每天在家里和學校里吃剩的飯菜,足以養活兩頭牛,更勿提日常的口頭零食了。每次吃完飯后飯碗里的“富余”從來沒讓我皺皺眉頭……
同樣是吃飯,爸爸的童年沒得吃,卻不曾在學校里學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的童年一邊學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線當思物力維艱”,卻對嘴巴下浪費的熟視無睹。慚愧,慚愧,面對父輩的童年,我不禁汗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