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孫漂流記》是世界文學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小說,作者笛福也因這部小說,享有“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之父”的稱號。
文中主人公魯濱孫的經歷與作者十分地相似。魯濱孫的父親希望他當律師,笛福則本應當一名教士,但他們卻一個決定出海冒險“下?!苯浬?,魯濱孫最終收獲了他的巨大財富,笛福也在年近六十才憑借這部作品一舉成名。
主人公魯濱孫是一個永不疲倦的行動者,他不甘心守成,三番五次地離開自己舒適安全的家,出海闖蕩。他勤于勞動并且非常擅長勞動。他在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后并沒有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制造家具,縫紉衣服,把荒島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榮的家園,他在海外冒險多年,歷經千辛萬苦,完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一般的創業歷程。
對魯濱孫來說:“一個人只是呆呆地坐著,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東西,是沒有用的”。這就是絕對真理。他憑一個人的力量,又沒有小船,把破船上的東西往島上搬,是相當困難的,但他終于想出了辦法,把手搬得動的東西統統搬了下來,而且“倘使天氣繼續這樣良好,我一定可以把全船一塊塊地搬到岸上來”,他沒有坐失時機,所以當破船終于被風暴摧毀時他可以覺得坦然,因為他沒有偷賴,他說:“我生平沒有使用過任何工具,然而久而久之運用我的勞動勤勉和發明才能,我漸漸發現,我什么都可以做得出來,只要我有工具。話雖如此,即使沒有工具,我也做了許多的東西……魯濱孫用自己的雙手,憑著開辟新天地的熱情,創造了整個自己的小王國。
魯濱孫是個堅毅的人。他說:“我的脾氣是只要決心做一件事,不成功決不放手?!彼麤]有助手,工具又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比如做一塊木板就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了勞力,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喪望。他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他用半年的時間做了一只獨木舟,做成之后卻發現要挖條河,把它放在海里需要用十二年的工夫,他只好放棄它,但他接受了教訓,在入海較方便的地方,伐倒大樹另建一只,前后花了兩年時間才有船可用。他偶然發現一點稻、麥種子,播種一些,但種的不是時候,毫無收成,他只好再重新種過,他最后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住所,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的,他對任何事都不灰心,因此也就不厭煩勞動,他就是這樣與自然進行斗爭,改變了自己的處境。
魯濱孫是個徹頭徹尾的“經濟人”,他熱衷于航海,并不是因為有什么浪漫的追求,而完全是為了經濟利益。他在海島上曾發過幾句金錢無用的感慨,但說過以后立刻就把見到的錢幣一一收好,最后又一個不落地帶回英國。魯濱孫心安理得地把販賣黑奴看做利潤豐厚的風險事業。他被海盜俘獲時曾鼓勁同為海盜奴隸的小男孩佐立在一起逃跑,并許諾要使他成為“了不起的人”,然而一旦出逃成功又有人出個好價錢,他只稍經猶豫,略講價錢把那小孩賣了,后來他在荒島上又解救了一名土著,給他起名“星期五”,便順理成章地把他收做自己的奴仆。他回到歐洲后找到他的代理人即當年救他的葡萄牙船長,那老人此時已經窮困潦倒,但仍傾起其所有拿出一百六十金幣還欠魯濱孫的錢,并交出一份詳細的收支帳目,魯濱孫感到萬分熱淚盈眶,同時卻不忘記一絲不茍地寫一張收據。
《魯濱孫漂流記》生動地顯示給讀者一個人的勞動究竟可以做出什么來。《魯濱孫漂流記》以生動的吸引人的故事表達了只要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業。這就是《魯濱孫漂流記》至今沒有失去而且永遠不會失去光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