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河面結的冰很厚,我們經常在冰上打鋼珠玩。放眼望去,是連接著藍天的雪白,樹梢都被壓彎了……”
這是外公口中的童年。
“一出門,就能看到大片天地。我呢,就捉了小蟲子什么的綁在繩子上伸到田溝里釣青蛙。一釣一個準,一釣一個準……”
這是薛老師描述的畫面。
大夏天的午后,柏油路上靜悄悄的,甚至能聽到柏油被曬得冒泡而發出“嗤嗤”聲。目光越過鱗次櫛比的高樓,看到那座從我有記憶開始就只有一半的、可憐的烏龜山(是開礦的時候弄得)
這樣的景象,讓我的腦海中勾勒出的未來的模樣,無非就是極度酷熱、大海嘯、大颶風,甚至是世界末日。
想到這些,我就渾身起雞皮疙瘩。一半是因為這想象的老套和惡俗,一半是因為——恐懼。
找找關于恐龍滅絕的最新研究,你就會知道我恐懼的原因了。
法國一位研究者提出,那些曾經占據了人類相同的地球霸主的位置的恐龍很有可能是因自己的屁而死的。
這個假設乍看之下是極不靠譜的,但正如有人突然告訴你ⅹⅹ年后就是世界末日一般,誰也無法斬釘截鐵地說:“不!”而更奇妙的是,這兩者都與一個詞有關——二氧化碳!
恐龍的屁里二氧化碳十分豐富,加上它們龐大的體型和素食主義恐龍驚人的食量,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溫室效應。恐龍作繭自縛,行走在毫無生機的荒漠,熱浪灼人,感受生命從體內一點一點流失,連掙扎都是徒勞,只會讓死亡來得更快。
也許這個假設并非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但它有沒有讓你感到一絲絲的寒意呢?
所幸的是,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恐龍不知道“低碳”的這個詞,可我們知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用在“低碳生活”上也是很合適的。作為小學生,我們沒有能力改變大環境,那我們就改變自己。像隨手關燈、少用塑料袋、不用一次性筷子……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了。
“低碳生活”是對地球的熱愛,當你付出這份感情的時候,生活將會在你所不察覺的地方悄然發生改變。改變的不是地球的平均氣溫,而是我們的心:對地球的責任,不鋪張浪費。“低碳”已不僅僅是環保的代名詞,而是作為一種美好的品質而存在的。
地球人要“低碳”,中國人要“低碳”,小學生更要“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