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全家坐著“小三通”前往我們祖國的寶島——臺灣,在車上導游向我們簡介了臺灣的情況。導游說:“說到臺灣,最熟悉的不過的就是他們的宗教信仰——媽祖。
據導游說,他們喜歡一些大型的祭典,如: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臺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臺灣居民的民俗活動?!睂в斡终f:臺灣和福建省的沿海一帶,都有一種當地的方言、本地話——閩南話。導游還說,他起源于明末清初時期,有大量的閩南人遷途到浙南一帶以及福建省東北部的福鼎。浙南與閩東地理相連,口音亦相近,所以閩南語,又稱為“浙南閩語”。閩南語的由來有很多解釋,但它可以融入到戲劇里來?!?/p>
據我說知歌仔戲起源迄今約有百余年歷史,相傳歌仔戲是由福建漳州地區的“歌仔”(錦歌),結合車鼓小戲之身段與地方歌謠小調發展而成?!案枳小痹瓰檎f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于漳州地區,錦歌為每首四句的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后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败嚬摹眲t屬歌舞小戲,盛行于福建民間,隨著移民的播遷,歌仔音樂與車鼓小戲乃傳入臺灣。當時泉州移民聚集地區如艋舺、鹿港及臺南等地,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蘭陽平原約有百分之九十三為漳州移民,因此漳州流傳的“歌仔”與“車鼓”,便在宜蘭融合為“本地歌仔”。本地歌仔最初可能只是坐場清唱形式,而后加上角色扮演和車鼓的動作,形成稍具戲曲雛形的歌舞小戲……玩了兩天,我們還沒見到真正的臺灣飲食呢。說著說著,車就停在一家燒仙草的店鋪門外,看樣子是要帶我們去吃燒仙草,看那圖片,我就“口水直流上千尺”了。導游說:“仙草是臺灣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兩種吃法。
其中一種也流行于粵港澳,但在這些地區稱為涼粉。這種涼粉的外觀和口味均類似粵港澳地區流行的另一種小吃龜苓膏,但做法、材料等均不同,它在做法上跟廣東的龜苓膏、涼粉一類非常相似,也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你們好好嘗嘗。終于我們要去品嘗臺灣的正宗水果,臺灣盛產水果,香蕉、菠蘿、荔枝、龍眼、木瓜、柚子、枇杷、釋迦、芒果、橄欖、檳榔、椰子等一年四季不斷,因而素有“水果之鄉”的美稱。臺灣水果是最為中國大陸百姓熟知的臺灣食品之一。雖然臺灣水果在大陸的售價比普通的水果要高出許多,但仍以其出眾的口感及高超的品質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我也不例外,我最喜歡臺灣的芒果和釋迦那時多么的香甜可口。下午我們要回家了,坐在船上,我想起了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