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一種叫“小人書”的書,它以圖文并茂、一圖一文的方式講述著一個個熟悉的傳奇故事。每天晚上翻閱一本,睡起覺來似乎也香些。
小人書的學名叫做“連環畫”,是建國初期至二十世紀末的產物。因開本不大(多為64開),又被人們約定俗成地喊做“小人書”。在建國初期,由于這樣一圖一文的方式很適合大眾閱讀,通俗易懂,所以政府便將連環畫作為教育民眾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國內推廣連環畫。于是,社會涌現出了王叔暉、劉繼卣、戴敦邦等一大批國畫大師創作、出版連環畫。小人書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草根社會風靡一時。在我父親、母親這一代70后人的記憶中,或多或少都有著在書攤上租書的一段“小人書情結”。
非常的不幸,我出生在二十世紀末的1997年,長在二十一世紀初,雖然此時城市中仍有許多書店熱賣連環畫,也有許多出版社還在不停地出版小人書,但農村的書攤上、書店里已經見不到它的蹤影了。我和連環畫的初次邂逅是在幼兒園讀大班時。班里的一位同學(具體叫什么名字已經記不得了)家中有一套《西游記》連環畫,應該是湖南美術出版社九幾年的再版書。品相很好,時常拿出來把玩。當時大家也不怎么懂事,書的主人也不以其為稀寶,便隨手拿了兩本贈與我。一本是汪國新的《勇斗青牛精》,一本是朱光玉的《掃平假西天》,兩位老先生如今還在世。
當時也沒怎么注意它,全當是好玩罷了,上了學后就再沒翻閱過。還是在五年級時整理書架時,發現了差點被遺棄的兩本書,再次翻閱,立刻就被優美婀娜的纖細線條、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精彩動人的故事情節給吸引住了。于是在這一年,我真正迷上了小人書,開始收購連環畫。
我擁有的第一套完整的連環畫是遼寧美術出版社的《岳飛傳》。我是在縣城購書中心發現它的,便迫不及待地買下了他。全套共10冊,在80年代出版過,這是該購書中心唯一一套連環畫。
當我發現縣里已沒有賣連環畫的地兒時,便開始在網上尋覓,用網購的方式購買小人書。一年之內,我買到了《西漢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故事》《東周列國》《中國戲曲》等多套再版連環畫。在這些書中,有的線條細膩,刻畫細致;有的場面恢宏,氣勢磅礴;有的形象飄逸,惟妙惟肖……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構成了多姿多彩的連環畫百花園。
70、80后的人,買連環畫多是為了懷舊,尋找童年的記憶;而90后的我卻從來沒有在書攤前租購小人書的經歷,我買連環畫,完全是因為喜歡它、迷戀它。我想,連環畫這種藝術形式,是可以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文化的,它可以算是那個時代的標志吧。而且,也只有中華這樣的泱泱大國才可能出現小人書這種偉大的繪畫形式。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接班人,對于小人書這種中國近現代特有的文化,我們有必要了解它,接近它,喜愛它,品味它所蘊含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