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這一天,孩子們都唱起了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又稱端陽、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龍船花;南方過端午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關于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說呢。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國軍隊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后,附近的百姓紛紛把飯團丟進河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去吃屈原的尸體。因此,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聽了我的介紹,你知道端午節的習俗與傳說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