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企業競爭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競爭力”特別是“企業競爭力”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經濟學家、管理學家、企業家、政府官員、甚至普通百姓……,幾乎人人都在說“競爭力”。概念的廣泛使用,往往使其變得越來越具有包容性,涵義邊界越來越模糊。現在,當人們討論企業的“競爭力”時,幾乎可以涉及同企業相關的一切方面。那么,在如此泛化和眾說紛紜的競爭力討論中,我們將如何把握競爭力的精髓呢?
如何科學地解釋企業競爭力?研究企業的最古老的學科是經濟學。那么,經濟學是怎樣研究企業和企業競爭的呢?主流經濟學的邏輯是演繹的,即從最基本的假定出發,以邏輯一致性為原則,通過嚴密的推理,得出一系列結論。經濟學的這一特征,使之成為社會科學中最耀眼和最具科學形式的一支,被比作“王冠上的寶石”。但是,經濟學邏輯的嚴密性,并不總能保證其結論的公認性。甚至,經濟學可能是所有學科中唯一可以讓結論相反的研究成果同時獲得獎勵的學科。例如,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授予了繆爾達爾和哈耶克,而他們的觀點卻針鋒相對。
那么,為什么邏輯嚴密的經濟學,卻可能會推論出完全相悖的結論呢?這是因為,經濟學的理性主義方法將客觀現實抽象到極至的純粹,就會丟失許多經驗信息;而從不同的假設前提出發更會“合乎邏輯”地推出不同的結論。我們知道,經濟學的基本邏輯是,假定經濟行為人都是“經濟人”,他們的行為完全是“理性”的:即趨利避害,精于計算,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做出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決定,而不受文化、感情、習俗、道德、信仰等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因此,經濟學假定,個人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者“收入最大化”,推論到企業,就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這成為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前提。實際上,也就是假定人和人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所有企業的決策原則和行為特征在本質上也是一樣的。而微觀經濟學就是運用嚴密的演繹邏輯方法,描述了所有個人和企業的理性行為和決策原則:例如,怎樣決定價格和產量、如何進行購買、按什么原則配置資源、選擇什么技術、雇用多少工人、支付多少工資,等等。當然,經濟學并不否認現實中的個人以及企業之間存在差異性,而是在研究方法上必須將這些差異性抽象化,假定所有個人及企業的性質和行為邏輯都是相同的。這是經濟學的方法論和分析工具的基礎。
運用這樣的方法來研究競爭力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競爭力這一概念的最基本的含義恰恰是:各個企業是不相同的,有的企業具有競爭力,有的企業缺乏競爭力。換句話說,經典的經濟學以假定“企業同質”為基本邏輯前提,而競爭力研究的目的卻是要解釋“企業異質”,即為什么有些企業競爭力強,有些企業競爭力弱;或者,什么樣的企業能夠具有長久的競爭力,什么樣的企業一定不會有競爭力。
也許有人會說,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取決于其是否遵循了經濟學原理,即認為:凡是按照經濟學原理進行決策和行動的企業就會有較強的競爭力,而違反經濟學原理的企業就不會有較強的競爭力。盡管現實中確有一些企業可能因不懂得經濟學,違反經濟學原理,錯誤地決策和行動而導致失敗,但這不是經濟學所關心的主要問題。經濟學的理性假設實際上已經認定,所有的企業都是聰明的(完全懂得經濟學原理),競爭是在同樣聰明的企業之間展開的。所以,在經濟學的框架內,研究競爭力的目的是要解釋:“聰明的”的企業為什么會各不相同;而不是要解釋為什么“聰明的”企業比“愚蠢的”(不懂得經濟學原理的)企業競爭力更強。
問題是,如果所有的企業都充分地“聰明”,都按經濟學的原理進行決策和行動,那么,我們怎樣解釋企業之間的競爭力差別呢?回答這一問題是對經濟學的一個挑戰。經濟學及其各個分支學科都在為此進行極大的努力。不過,美國著名競爭力研究專家邁克爾·波特教授也承認,將競爭力研究納入經濟學的嚴密體系,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
管理學比經濟學開放得多,管理學不僅充分承認和特別關注企業異質性,包括“聰明”的企業和“愚蠢”的企業之間的差別,而且可以無拘束地延伸到理性之外的領域:心理、觀念、文化、價值觀、習俗、民族、信仰等等都可以被用來作為對企業間競爭力差異的解釋,因此,競爭力的根源就被追溯到了一些難以言狀的“不能交易”、“不可模仿”的因素。所謂“不能交易”、“不可模仿”,也就是買不來、學不到,只能自己長出來的獨特因素。因為,只有找到這樣的因素,才能解釋企業競爭力差異的本源和持續性。于是,企業競爭力特別是所謂“核心能力”(或“核心競爭力”),就成為特殊條件下特殊的人腦產物——理念或者某種特殊“認知”(也有人稱之為“學識”)。這樣,以計量化為要義的管理學,居然走進了完全不能計量,甚至根本沒有計量維度的空間。
可見,要透徹地解釋競爭力,管理學和經濟學同樣面臨挑戰。如果經濟學所能告訴我們的是:競爭力就是同質企業的不同命運,管理學所能告訴我們的是:競爭力的根源是某種“理念”或者特殊“認知”,那么,企業家們只能這樣理解:歸根結底,競爭力只能來源于“智慧”,這種智慧可以從經濟學和管理學中得到啟發,但它在本質上是沒有一定之規、沒有最優境界、也沒有極至目標的想象力的產物。從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競爭力不僅是對經濟學、管理學智慧的挑戰,而且是對企業和企業家智慧的挑戰:如何高人一籌,快人一步,強人一著。對此,沒有終極答案,只有永遠探索。
“企業或企業家成功之路”沒有“科學”的答案 企業界之所以特別關注和熱衷于討論競爭力,是希望總結企業競爭的制勝之道,發現企業家的成功秘訣,以期將更多的企業辦得更具競爭力。于是,“企業或企業家的成功之路”成為當下最時尚的話題。但這卻也是一個最不容易說明白的問題。每一個企業家都希望能夠使自己的企業最具有競爭力,成為最成功的企業家。那么,企業家是如何成功的?過去取得成功的企業家將來是否還能夠不斷成功?如果一個人想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他究竟應該怎樣做?對于這些問題,沒有一門學科能夠系統完整地以科學的方式給予回答。所以,從美國哈佛大學開始建立的商學院MBA教育,采用的主要是“案例法”。案例只是舉例,告訴你別人是如何成功的,卻并不能告訴你你如果這樣做是否也同樣能夠成功。換句話說,即使總結出一些企業和企業家的成功案例,也不能被作為“科學”的結論,因為,科學的結論應是可重復的,而任何關于企業和企業家成功道路的經驗都是不可重復的。
因此,如果企業家也算是一種“職業”的話,它就是一種最難以被“培養”的職業人。一個人如果選擇這一“職業”,其成功概率是非常低的。企業的發展和企業家成功的道路充滿著極大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就是風險。不承擔風險,就成不了優秀的企業家。而風險本身就意味著失敗的可能。所以,在這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企業家是一種失敗概率非常大的“職業”,選擇企業家為業就是選擇可能的失敗,因為,巨大的不確定性永遠伴隨著企業和企業家。特別是,在市場競爭之中,一些企業或企業家的成功意味著另一些(通常是更多的)企業或企業家的失敗。所以,沒有哪一門學科可以“教育”出成功的企業家。所以,立志要做企業家的人必須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世界上并沒有現成的企業和企業家成功之“路”,也沒有哪門學科可以為你指出確有把握的成功之路。企業家的職業特點就是要在沒有現成之“路”的條件下走向成功。換句話說,企業和企業家必須不斷創新,永遠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競爭力是競爭的產物 所謂企業家成功之路,就是企業家有多大的能力來提升企業競爭力,使企業具有長期良好的業績。從個體來看,競爭力是各個企業的能力或素質,而從整體上看,企業競爭力歸根結底是一個產業組織問題,而產業組織的核心問題是企業間的市場競爭關系。簡言之,沒有競爭就沒有競爭力,競爭力必須在競爭過程中形成,這是一條基本的經濟規律。所以,要提高競爭力,最重要的就是打破壟斷,鼓勵競爭。要允許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公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國內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包括大、中、小型各類企業都有生存和發展的平等機會、公平競爭。通過優勝劣汰的市場選擇過程,形成更具競爭力的企業群體結構。
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日趨完善,在越來越多的產業中,企業之間的價格大戰此起彼伏,促銷手段花樣翻新。也有一些企業認識到,價格競爭只是市場競爭的初級手段,質量、服務、創新才是企業更有效的制勝之道。因此,在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以及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上投入更大力量。但是,在生產能力過剩,市場容量有限的條件下,一些企業的壯大和大規模擴張,就意味著更多企業承受更大的壓力,以至陷入困境:一些企業的產品成本、價格下降,增大了市場占有份額,意味著另一些企業因成本、價格相對偏高而被擠出市場;一些企業的產品質量提高,不斷擴展市場,意味著另一些企業因產品質量相對較差而難以維持市場地位;一些企業通過產品更新,更好地滿足了顧客需要,意味著另一些企業因產品陳舊而失去顧客青睞;一些企業實現了技術創新,開拓出新的增長空間,意味著另一些企業因技術相對落后而承受被淘汰的壓力。所以,只要有競爭,就會有代價、有損失、有痛苦。所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絕不是可以免費獲得的結果。
面對激烈的競爭,有些企業甚至行業組織、政府部門產生了懼怕的心理,以種種動聽的理由,做出種種限制競爭的行為,例如,實行各種名目的價格合謀或價格操縱,有的政府部門也直接參與或支持企業價格合謀行為,甚至運用行政手段進行價格操縱,或者直接實行某些地區或者行業保護主義的措施。這種試圖通過限制競爭的方式來改善整個行業中所有企業的處境或者緩解本地企業的困境的行為,是同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相違背的。
限制競爭,包括進行價格合謀和價格操縱的行為,有時可能會產生一些“有利”的短期效果,例如,使一些企業特別是弱勢企業“擺脫困境”、“扭虧為盈”,使行業的利潤增加或者本地的收入有所提高,但是,這充其量也只是短期財務效果,而從根本上說卻是在嚴重地削弱企業的競爭力。
市場經濟的靈魂是競爭。競爭力是競爭的產物,企業和產業的競爭力只能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和提升。這是市場經濟再淺顯不過的道理。如果在我國市場化改革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的今天,還總是有人試圖以種種理由來限制甚至破壞市場經濟最基本的競爭規則,則表明市場經濟的觀念還遠遠沒有扎根。因此,在二十一世紀最初的幾十年,我們還必須以更大的努力來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和市場競爭秩序的建設,讓公平競爭成為提升我國企業競爭力的最有效動力。
上一篇:加強學校德育管理工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