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湘西的風俗 湘西旅游特色篇一
大家好!
湘西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起秋節、吊腳樓、西蘭卡普,苗家的蘆笙、木鼓舞馳名遐邇,久負盛名。土家刺繡、苗家蠟染堪稱一絕。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蓐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真意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干飴、如沐春風。再來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腳樓,吊腳樓屬于木結構,四周都有設計獨特的樓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觀大方,成為湘西一景。
苗族服飾,絢麗多彩,富有濃郁的民放特色。古時,男女都是“色彩斑紋布”,上身穿花衣,著百褶裙,頭發,包赫色頭帕,穿船形雙鼻繡花鞋,佩戴銀飾。清代“改土歸流”后,男子逐漸以褲代裙,褲管短而寬,穿土產花格子對襟衣。老年人裹黑布頭巾,打綁腿、束腰帶。婦女服裝,胸前、袖口和褲筒,滾邊繡花,過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皆系滿襟,沒有衣領。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兩臂皆白上衣,短馬褂,下不著,長裙青紅相間,自成文彩。亦有繡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層數多者為美。
民國以來,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頭巾,男人以青、藍、白或條紋布為主,長二三米,一圈圈地纏繞在頭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則多為青絲帕或白印花頭巾,絲帕薄如蟬翼,最長達七、八米,是婦女終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纏頭入葬。衣服以青、藍、白、印花布為主,男穿對胸衣,雙排七至十一扣,俗稱蜈蚣扣,袖口、領口及褲管末端加花邊;女人則右開襟,袖大而短,飾花邊,拄銀銅佩飾,俗稱“滿襟”,有滿清遺風;未出閣少女著花衣,講究大紅大綠;小孩喜戴菩薩帽,虎頭帽;男鞋多為青藍布,女人穿繡鞋;姑娘出嫁時必穿“露水衣”,上著鮮艷挑花繡衣,下著八幅羅裙,與土老司八幅羅裙有異曲同工之妙。
吊腳樓為湘西各族人民一種傳統建筑形成,又稱"吊樓子"。吊腳樓為山野式"樓陽臺",單檐懸挑,屋面反翹,名"飛檐",通風向陽,干爽清新。有與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腳樓外設走廊,二面稱"轉角樓",三面稱"走馬樓"。欄桿多花格,縣柱稱"吊瓜"'或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還雕有龍風、喜鵲、花卉等。民間吊腳樓上多為閨房,臥室或織錦、打花之處,底層為谷倉、柴房,也有底層下臨溪流,泉水叮咚,別有情趣。山寨吊腳樓掩映在綠樹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風光美。湘西州部分鎮臨河民居也建有吊腳樓,如吉首峒河街,鳳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鎮、茶洞邊城及龍山洗車河等,歷來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極大興趣。
湘西的風俗 湘西旅游特色篇二
張家界市是多民族聚居區,主要為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19個少數民族,共計111.8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155.2萬人的72.06%,其中土家族98萬人,白族10.8萬人,苗族2.96萬人。在漫長的繁衍、發展、承傳過程中,在原始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性格和風俗習慣。
土家族
土家族是張家界的主體民族。張家界土家族屬于古代巴人一支,一說是古代庸國人的后裔,也有世代繁衍于此的古代土著先民。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歷稱為蛋蠻、天門蛋蠻、南蠻、武陵蠻、荊州蠻、五溪蠻、土人、土丁、土兵、土軍等。
舊志上說:“民情淳樸、土厚而風淳。”“楚風剛勁,其弊多流于憤激。永定隸屬楚邊,俗尚淳樸,猶存中土人之遺風。”一位漢官曾感嘆道:“僻陋于深山,而有此醇靜之俗,所謂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蓋風之古也!”這便是歷對土家族民族性格的基本評價。
張家界土家族人講義氣,重感情,熱情好客,吃苦耐勞,忌欺騙,易輕信,好打抱不平,能歌善舞,信巫尚鬼,尚武好斗,崇奉覃后王、向王天子、梯瑪、以及五谷神、公王神、土地神、社神等。
張家界土家族在中國戰爭,曾有過輝煌的戰績;早在西周時,即助周武王伐紂,“歌舞以凌,殷兵大潰”;劉邦討伐秦二世胡亥,土家人為其沖鋒陷陣,深受劉邦贊賞;為反抗東漢王朝壓迫,土家渠帥相單程在辰州壺頭山打敗伏波將軍馬援,使之馬革裹尸而還;明洪武初,為反抗朱元璋歧視少數民族政策,覃后王率土兵連敗五位侯級將領的征剿;明嘉靖年間,湘鄂西各路土司應召慷慨悲歌奔赴東南沿海,一舉擊敗倭寇,明世宗親自為土司賜“東南第一戰功”匾額;清朝時期,土家將領王正道、羅榮光等以生命鎮守國門,打敗洋人入侵;大革命時期,土家人跟隨賀龍、任弼時、肖克將軍堅持游擊戰爭,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為共和國的誕生立下汗馬功勞;抗美援朝戰爭中,湘西土家兵敢與美國人較量,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曹里懷將軍曾高度評價志愿軍中的土家兵:“土家族是中國最勇猛善戰的民族?!?/p>
土家吊腳樓
到了張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
由于歷代進行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干欄?!奔由仙偬锷俚?,土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
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蓋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后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澗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土家族詩人汪承棟寫道:
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鄉美盡收。
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作夢也風流。
修屋贊梁
土家人把修新屋作為繁衍子孫的根基,因而看得十分神圣。修屋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好依山傍水背風向陽的地方作為屋聲。無論誰家起新屋,遠親近鄰都來幫工,只吃飯不拿工錢,叫“打白工”。喜慶日是在堂屋梁的時候,親戚朋友都來送禮祝賀,叫“斟上梁酒”。
所謂梁,是指堂屋脊橫梁。梁木選擇有個古怪的規矩:屋主必偷偷在大山中尋找分岔成兩根的標直大樹,不問樹的主人是誰,盡管偷偷砍下,鋸成兩根,同時從山上滾下,誰頭在前,尾在后,無傷無疤的,就選哪一根。這種風俗,叫“偷梁木”,土家寨有俗規,偷梁木不算“偷”。梁木一旦偷砍下地,就要鳴放鞭炮,還要在上面搭紅布,然后熱熱鬧鬧請八個后生抬回家,一路招搖過市,似乎“偷”得很光彩,樹主不僅不追究,反過來還要表示祝賀,因為這是吉利與友誼的表示,就好比為人家子孫根基作了重大貢獻似的榮耀。
梁木正中畫圖,左右書“美侖美奐,金玉滿堂”或“帝道遐昌,五谷豐登”之類的對聯。
上梁時,請兩名歌師或掌墨師贊梁。贊梁有一定的曲調,較單調,實際上是種韻白表演形式。待梁木在屋頂山上架好后,贊梁者便攀梯而上,一人提酒壺,一人端茶盤,茶盤內放著筷子、酒杯、臘肉、糯米糍粑。提酒壺者贊道:
手提酒壺閃金光,壺中美酒噴噴香,
歡歡喜喜上屋去,要跟主東贊主梁。
端茶盤的接著贊道:
手端茶盤四四方,張郎造就魯班裝。
四角造起龍鳳榫,金漆盤子擺中央。...
贊畢,二人開始上梯,每上一步就唱五句贊詞,其內容是借頌揚古人恭維屋主的:
...上三步,中三元,劉備關張訪大賢;
南陽有個諸葛亮,三顧茅廬下高岡...
...上十步,十美十全,張郎魯班下凡間;
修起高樓和大廈,主東富貴萬萬年!
贊梁者攀上屋脊梁木時,二人各坐在梁木的一端,一邊飲酒,一邊互問互答,用長篇的贊詞,贊揚主東的屋聲像仙境瓊樓,龍王宮殿,必發子發孫,祝壽綿長。贊梁后,向下拋“梁粑粑”。先把兩個象征富貴的大粑粑拿在手中問下面的屋主:“要富還是要貴?”主人回道“富貴都要!”兩個粑粑拋下時,主人家接在懷中。(最忌諱接不住),然后將小粑粑拋下,邊拋邊唱:
笑哈哈,笑哈哈,雙手拿起梁粑粑,
四面八方一齊撒,大家越搶越發達!...
這時屋場上人如潮涌,爭搶粑粑,熱鬧非凡。拋過粑粑后,親友們將一段段五顏六色的布料搭在梁上,叫“搭梁”,此時鞭炮震耳,贊梁者又一步一贊,下到地面,于是,一棟新屋就在喜氣洋洋的熱烈氣氛中立起來了。
湘西的風俗 湘西旅游特色篇三
親愛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說到湖南湘西,你也許會想到沈從文的書、黃永玉的畫、宋祖英的歌。湘西不但人杰地靈,而且山環水饒,它還有一個神秘的苗寨。在湘西的苗寨里,有熱烈激昂的歌舞,精美絕倫的服飾都會讓你驚嘆,肅然起敬。
走進苗寨,回蕩在山谷間的是歌聲,鼓聲,讓你仿佛置身于人間仙境。再走進一些,你就會看到一場精彩紛呈的“大苗鼓”表演,打鼓的都是些相貌俊俏的小伙子們。你看!他們身著有領的對襟,衣短袖窄,安布扣七扣,褲大而短,衣服的顏色都是深毛藍,湖藍色的。據說苗寨的男生一般都是這樣的打扮。而“打苗鼓”可是苗族部落的象征,見到賓客就跳“迎賓鼓”,逢年過節就跳“四面鼓”婚嫁迎娶就跳“猴兒鼓”。小伙子們個個神采奕奕,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他們把鼓敲得震天響,游客們沒有一個不被這樣的鼓聲所感染!
苗寨的姑娘們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視。她們眉目清秀,麗質盈盈,嫵媚的笑容像花兒一樣綻放在青山綠水之間。奇了!怪了!沒有樂器,她們載歌載舞時仍可以聽見清脆的伴奏聲。哦,原來是她們盛裝上的飾品,銀光閃閃的小鈴鐺,盛裝打扮的“苗家新娘”,頭戴青帕銀鳳冠,蘇山耳環吊兩邊,頸圍銀項圈,身披銀披肩,滿襟繡花又滾邊還配銀鏈銀鈴銀牙簽。這樣的盛裝配上優美的舞蹈,真是一場超級的視覺盛宴。
小伙子們的鼓聲,姑娘們的舞蹈還有他們的笑容,無不向我們訴說著苗寨人民綿延千年的激情。當我陶醉在這美麗的古老童話世界時,卻被一位苗家女孩拉進了舞蹈圈里,原來他們的舞蹈還要和游客互動的,我們就以大鼓為圓心,圍成一個大圓圈,隨心所欲地載歌載舞,好不快活!舞蹈結束后,大哥哥大姐姐們用“地灰”往我們臉上抹,據說這是苗寨人對游客們的祝福和喜愛,臉上的“地灰”越多就表示他們越喜歡你,結果,我被抹成了“貓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熱情好客的苗寨人,他們的服飾,歌舞都具有獨特的地方性和濃厚的文化底蘊,這也是吸引八方游客的魅力之所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