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篇一
中國人常常對故鄉有一種奇怪的執念。尤其是那些帶著一身酸氣的文人騷客,那些身居海外的漂泊游子,人至中年后,幾乎無一例外地開始懷念故鄉,尋找故鄉,時不時感嘆一句,再也回不到記憶中的“故鄉”。
而這也不難理解。他們中的許多人懷念的,是在那個“故鄉”中,他們所度過的童年與青春。我們的傳統總是鄙棄喜新厭舊之輩,因而也就造就了更多懷舊,戀舊的人。他們對故鄉的留戀,其實是一種“憶往昔”,他們的鄉愁,愁的是自己回憶中最為美好無憂,卻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少。
這其中的另一些人,他們所尋找的,則是自己的“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的文化,便是從這樣一個“源”,一個“根”,伸展出繁茂壯麗的無數枝葉。而對于一個人來說,他的軀體生于父母,因而要重孝道。他的思想源于自然的偉大和祖先的智慧,這些“根”,在他最初開始的地方。他們尋找記憶中的故鄉,尋的是這思想的源頭,尋的是自己的“根”,有些人與他的父母、長輩不生長在一個地方,他其實有兩個故鄉。這兩個地方思想、文化的共同引導,才成就他這樣一個完整的人!
人們對故鄉的感情往往十分復雜。它常會讓人有“家”的歸屬感,也會產生“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認同感。少年人常常想要離開家鄉,他們所想要的,是外面能讓他們自由飛翔的廣闊天空;中年人常常想要回到家鄉,他們所想要的,是故鄉記憶中的童年快樂和年少輕狂。人生像一個無休止的循環,從蹣跚學步到步履蹣跚,大家急著離去,最終又匆匆歸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生,我們做著同樣的事情:醒來,又睡去;活著,便走向死亡。曾經在故鄉看膩了的黃橙橙的月亮,成了長大后眼中最明亮的一顆牽掛!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當你歷盡滄桑,別忘了回家的路,那個籠罩著皎潔月光的故鄉,還在等待著當年那個輕狂少年人!
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篇二
古有唐太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可見,鏡雖方寸之物,卻功效無比。然而,現今還有多少人會高懸—面明鏡于心頭,讓靈光穿過靈魂的陰暗之處,打造光亮的人生?但我始終相信,向往光明之人,總會以理智分辨明暗,青睞光亮照亮人生之路,摘取明鏡照亮奮斗征程。
佛語中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之語,它告誡了人們修身的重要性。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行走的人,難免沾上名利之心,并任其發展。最終,原本高懸心頭的明鏡被銅臭和酒色之氣所吞噬,心靈愈來愈麻木,忘記了曾經的誓言,忘記了曾經緊系心頭的信念。于是墮落、腐化,拋棄“明鏡”,給心靈安上一面昏鏡。現實會給這樣的人最真切的懲罰。
其實,每個人出生時上代就已經為其“買”了一面純潔、樸實的“明鏡”,高懸于心頭,日夜提醒大家,然而,當成長為大人時踏入社會熔爐,發現“高懸的明鏡”已經疲憊不堪,于是在某一個不為人知的深夜,將鏡子偷偷地更換。他們聽不見上帝沉重的嘆息,他們看不見人間天堂的美妙,他們忘記了小時候虔誠地在思想品德課上聽老師給自己講解的品德、情操。
有人說,魯迅先生以筆作匕首,然而我覺得他更似一面鏡子,一面可以看得清任何瑕疵的明鏡。先生解讀國民的劣根性,時而痛斥,時而怒罵,酣暢淋漓。先生的文字似一面面明鏡,不僅將一切營蠅茍狗者的嘴臉照得清清楚楚,而且還照出了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古國的反思。先生對自己也是嚴厲的,時時反省,時而懺悔,于是先生和先生的文字都始終被人仰望,因為他和它都是我們民族急需購買的明鏡。
一個沒有自知之明的民族是可悲的,因為它永遠也弄不懂淺薄與深刻的真正涵義;一個沒有自知之明的國家是危險的,總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等到推開窗戶向遠方眺望的時候,卻已經兵臨城下。唯有記取明鏡,拋棄昏鏡,才能永遠閑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青睞“昏鏡”,自以為從此可以走向光亮,殊不知黑暗已經悄然來臨。而真正的智者,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遭受怎樣的際遇,總能購取理想奮斗的“明鏡”,終會走出一條光亮的人生之路。
所以,朋友,我勸你且記住了——青睞光亮,讓我們唯取“明鏡”!
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篇三
車水馬龍的喧囂,觥籌交錯的迷離,世界已不再如“三月桃花,兩人一馬,明日即是天涯”般純粹淡然,而是被混沌復雜的種種現實包裹著。
當你在城市的鋼鐵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在錯綜復雜的人際圍城中覺得力不從心,一切映入眼簾的數字和字母此刻都會變成冷漠的嘲諷,唯一能夠感到慰藉的,也許便是那些曾經緩緩路過心頭的文字——是想起“凌晨四點海棠花未眠”時內心的感動;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時的灑脫,是“慢慢走,讓靈魂跟上來”時的釋然。是的,語文素養是一個人心底最柔軟的詩意,也是一個國家文化最堅硬的鎧甲。
誠然,我們可以在課堂的教學中,分析問題,領悟規律,跟著老師的步伐,去拜訪那位撐著油紙傘,結著丁香,著粉色旗袍從江南雨巷裊娜走過的姑娘;我們或是通過對古文知識的構建,去感受離騷的蕩氣回腸,去品味蘭亭的瀟灑飄逸,去吟詠蘇東坡的豪放和柳三變的婉約;我們亦可以在社會實踐中,途徑不同風景,體驗人生百態,將最真實的感悟記錄成最動人的篇章……然而,我以為,我們更需要的,是通過課外閱讀來靈活選擇符合我們品位與時代背景的作品,推敲文字背后的深意,進一步了解這個時代的聲音。也正是從大量課外閱讀中積累厚重的文化底蘊,才可以讓我們擁有更獨到的見解,更長遠的目光,可以在社會實踐中有更加細致周到的分析與感悟。閱讀,是文字與心靈的交流,思想與思維的碰撞,語文素養之花,便是在閱讀之美中悄悄綻放的。
“讀夠了《青銅葵花》里的憂愁樸實,誰不惦記著《神雕俠侶》的回腸蕩氣?看厭了賈府里的肅穆迂腐,誰不會想到孫猴子的精靈古怪?在讀《紅巖》心潮澎湃后,想在《邊城》里尋找回歸鄉土的寧靜。”——年僅12歲的小學六年級學生聶希子便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每讀過一篇著作,她便記錄下自己的感想,大大小小足有311篇。今年六一,她將文章結集成冊出版,取名為《希子的腳印》,北大教授孔慶東和《百家講壇》“十大名嘴”紀連海更是對該書聯袂推薦。并沒有初高中課本知識與方法的積累,也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聶希子只是通過對大量文學著作的閱讀與感悟便擁有了極高的語文素養并得到了社會大家的認可。
文以遣志,語可興邦。語文素養決定著一個人思想的深度,也決定著一個國家發展的高度。閱讀,乃悅讀也。悅讀之美,在于孜孜不倦地積累,在于天馬行空地想象,在于觸碰心靈地感悟。
愿我們都可以做一位心悅誠服的讀者,縱使世界愈發聒噪,我們依舊可以在繾綣的文字中收獲內心的豐富與安靜。愿在悅讀之美中綻放的素養之花可以相伴我們,一路靜默,一路微笑,一路芬芳載途……
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篇四
看天光云彩,能測陰晴雨雪;漫步林間,能觀草長鶯飛,枝葉枯榮,可無法細說萬物之性。打開電視,輕點鼠標,可知萬物原理,可無法身臨其境。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在我看來,身臨其境,用心感受,即便不知萬物原理,自然也并不遙遠。
看來山峻嶺,清流激漓,即便你不懂山的形成,你卻能用心感受山的'巍峨,水的靈動;看萬花紅遍,綠蔭環繞,即便你不懂花的種美,樹的生長,你卻能用心感受花的甜美,樹的奉獻;看繁星閃爍銀月懸空,即便你不懂星星的距離,你卻能感受黑夜的神秘與趣味。由此可見,如若心有自然,心系自然,雖不知萬物進化理論,卻能感受自然的魅力,自然的靈魂。自然,近在咫尺。
身臨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獲得身心愉悅。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你貼近自然,你會收獲不少意外的驚喜。當你與家人朋友出外旅游時,因為有清泉叮咚,你會收獲趣味;因為有雄偉瀑布,你會嘆為觀止;因為有蟲魚鳥獸,你會驚喜不斷。當你在自然給予你的一切中享受,當你被自然親切納入懷抱之時,你是否有發現,即便你不懂鳥性不
懂花語,你卻已經與自然如此貼近?你是否有發現,是自然帶給你的喜悅與驚奇,讓你覺得自然其實并不遙遠?
身臨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華。蘇軾被貶黃洲時發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自然的雄洋壯立,使他認識到人生短暫,何必難為自己?才會有他積極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嵇康喜愛竹林,喜愛竹林中悠閑的雅士生活,是自然的清高秀麗,使他擁有竹子般正直的性格,不愿與世同流合污。我認為,我們從自然中感受到的力量,吸收到的精華,能使我們的涵養進一步提升,使我們的信念更加堅定,使我們的生命更加圓滿。而這一切,難道懂得萬物表面的原理能比得上嗎?
誠然,有人認為懂得物性更重要。不可否認,通過現代的信息技術,我們可現清楚了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然而,這一切卻只停留在表面,你未曾用心去感受自然,你亦未曾得知自然的真諦,所以這樣,自然只會“越來越遠”。
嗅一嗅花草的清香,感受清風的靈動,融摸水的溫潤,你便會窕爾一笑,用心感受自然,你會發現,自然,就在身邊。
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篇五
古諺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驗,但看云卷云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啟電視,世界范圍的天氣預報映入眼簾。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為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并無需劃分出“近”與“遠”。
對于自然,人理應借助科學發明和經驗去了解,通達宏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方可達成“宏通科學之通,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
科學與自然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明應用到如今發達的天氣監測預報系統發展,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一直相輔相成。人之于自然,甚為渺少,人類沒有能力一一親自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秘,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想在宏觀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信息、地理資訊,增長了自然知識、彌補了人自身能力和視野的局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形成科學思想也大有裨益。達爾文曾說,他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都對他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產生巨大作用。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養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生于自然,也歸于自然。漢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構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一體是古代給人們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維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變,細觀云過水動之美,創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態,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國儒家學說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一與協調,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感受自然的方法,也無法抵抗科學發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學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宏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
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篇六
暑假即將過去,這個暑假我過得豐富而又多彩,不僅玩兒了令人心跳且具有挑戰性的游戲,去了心儀已久令人向往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我參加了書香班級活動。
參與,就會進步
參加書香班級活動,感覺自己有了一份責任,因為書香班級是一個集體活動,能為班級做點事兒,我當然十分樂意。
有了責任,就要擔當。因此,讀博、評博、寫博成了我每天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我的心隨著博友們的博文到了祖國各地。從博友的博文中我讀到了快樂,從家長的博文中,我感受到了真摯的愛,從老師的博文中我學到了豐富的寫作知識。盡管我現在的博文還很幼稚,但我堅信,我會一步一步的提高,因為我參與了。
參與,就要認真
一天,我剛寫完了一篇博文,正好樓下一位小朋友喊我去玩兒,于是我隨便修改了一遍就準備發表。這時媽媽回來了,她看了我的博文后,便要求我認真修改,修改好了再發表,然后認真回訪博友,可我的心都跑到樓下花園里了,哪兒還有心思修改文章回訪博友?
發表沒有修改到自己滿意的文章,還不如不發表!
于是和媽媽商量,先修改兩遍,保存到草稿箱,等出去玩回來之后再認真修改,直到滿意為止。這樣放一放再修改反而更能看清自己文章的缺點和問題,于是,經常是我前兩天寫好的文章,兩天后才修改發表,并且堅持認真回訪學習博友的文章。
認真,是對自己負責,這就是擔當。
參與,懂得了感恩
本屆書香活動的主題是:“全營養閱讀·愛”,本來我讀書就“偏科”,對文學類的愛不釋手,可對于歷史、科普、數學類的卻不喜歡讀。
在全營養閱讀的活動中,我懂得了讀書就像吃飯,吃飯就要營養均衡才能身體健康,長高長大。于是在爸爸媽媽的陪伴和鼓勵下投入了全營養閱讀的行列,校信通推薦的好書我拿起來就不想再放下,以前連碰都不想碰的“男生”書(我總認為那些科普歷史類的書是屬于男生讀的書),現在也成了我的寶貝,只要認真讀進去,每本書都那樣的精彩吸引人。謝謝校信通的全營養閱讀!
暑假里有太多屬于自己的時間,在愛我就讓我承擔活動中,我學著做家務、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飯、洗碗、拖地,看著爸爸媽媽輕松完成,等到自己動手去做了,才知道其中的辛苦和勞累。而爸爸媽媽平時還有自己的工作,還要輔導我學習,還有忙碌的家務,可想而知他們的辛勞。謝謝爸爸媽媽對我的辛勤付出!
我參與,我成長,我快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