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蘇軾,有著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蘇軾之名的由來,便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軾”乃古代馬車的一根橫梁,沒甚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當馬車比較搖晃時,車上的人可以用手抓住這個“軾”以維持身體平衡。蘇洵希望兒子不要太過于鋒芒畢露,而是一點一點地展現自己的才華。母親程氏,雖一屆婦道人家,言傳身教,對兒子卻也是影響深遠。有一次母親給兒子講《后漢書。范滂傳》。范滂是后漢一個清官,鐵面無私,因而得罪權貴,被判死刑,在赴刑場時,他對母親說對不起母親,母親卻反而安慰兒子,你是為國家而死,我為你而驕傲。蘇軾問母親,我長大后也要做范滂這樣的人,你同意嗎?他母親程氏回答得聰明,也有深意。既然你能做范滂,為什么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給蘇軾一個很好的人生觀教育,人性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母親很懂得做思想政治工作,是當政委的料。
蘇軾22歲時,參加科舉考試。在禮部考試中,大放異彩。這當中有段故事。話說當時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發現里面有篇文章寫得極為精彩,有心評為第一名,但轉念一想,寫得這么好,應該是我的學生曾鞏,故將其評為第二,以示公平。其實這篇文章是蘇軾所寫的。他寫了篇第一名的文章,所以他得了第二名,這也成了一段佳話。有段更精彩的,當時的文章題目是論述古代皇帝的獎懲都是寬大為懷的。而蘇軾在其文章中引用了一段典故,說堯帝手有個司法官,曾三次想判一個人死刑,都被堯帝制止了。想那歐陽修也是博學之人啊,卻竟然不知道此典故,于是回家把一屋子的書翻了個底朝天,還是找不著這個典故,于是他問蘇軾典故出處,蘇軾說,《三國志。孔融傳》里有。于是歐陽修又去翻《三國志。孔融傳》,一夜沒睡,還是找不著,再去詢問蘇軾,蘇軾說,你還真的去找啊。其實這個典故是我瞎編的。我想堯帝這么寬大為懷,他一定會這樣做的。《三國志。孔融傳》里有個故事,曹操打敗袁紹后,把袁紹的愛妃賞給了曹丕,孔融對此大為不滿,于是找到曹操,說了個典故——話說周武王伐紂王時,把妲妃賜給了自己的弟弟,曹操笑問典故出于何處,孔融見其正好中計,說這個典故是自己瞎編的,他想今人尚且能做此等無恥之事,古人也必定是如此。
在如今,你竟敢在高考中瞎編偽證,那是治學態度不嚴謹,不單是不能錄取,而必定要打出學堂,不發畢業證書。而歐陽修也勝在胸襟廣闊,大贊蘇軾活學活用。
所以總結起來,蘇軾的年少成名,得益于三個方面,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當代泰斗的扶持與鼓勵,自己靈活的讀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