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禾說:也許每個孤獨的孩子都有著敏感而脆弱的青春。-
-我想這句話是對的。一本書,僅此一句話被大腦的中樞神經發出了強烈的接受信號,之后一種悲情漾于腦中,對,我認同這句話,死心塌地的認可。-
-我曾經在一篇日志上提到過:我喜歡把自己稱為孩子,但我卻不曾有過孩子那樣蕪雜的內心世界。瑣碎的事情把拳頭大的心臟填的太滿,煩躁在身體里肆意的瘋長以至于我所看到的世界只有灰色,所以我只能向往著孩童那最真最純的內心世界。-
-不知是從何時起亦或是從一開始我就封閉著自己,只是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刻我在慢慢的轉變。那時的我不能稱作是孤獨,只能稱為孤僻,孤僻到不可理喻,孤僻到成為哥特一族。那時我不喜歡說話,被老師稱作是見人就跑的怪物,但那時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孤獨。之后我變了,我不再孤僻但我卻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空虛感,我的孤僻轉化成了孤獨。-
-拋去內心的煩瑣,我們又都可以稱為孩子,因為我們不經世事,但我們會在孩子前面加一個我們特有的前綴,因為我們是孤獨的孩子,我們敏感和脆弱。我們是孤獨的孩子,我們敏感和脆弱。-
-我們和孩童是截然不同的,社會、人情冷暖,我們接觸了許多,承載了許多,更看透了許多,然后我們會默默的獨自思考,再我們這群孩子的孤獨內心便穿上了一層敏感的外衣。-
-前些天,朋友在留言板這樣寫到:莫明其妙的難受。道不出原因。又看了一篇在空間瘋狂轉載的日志《真的只是有時候》,心中頗為一震,這其實是我們每個孤獨的孩子共有心聲。有時我們或許會郁悶的發狂,說不出郁悶的原因,或許我們對任何一件事都過于敏感,總認為此事必和我有關,或許我們總是在腦中勾勒出美好的幻景,然后虔誠的希望它會實現…其實此時的我們正在承受著一種浩大的空虛,整個人被孤獨吞噬,然后被它折磨的體無完膚。殊不知,此時的我們是多么的脆弱,如薄冰經不起太陽的溫度也經不起手指的觸碰。此時我們多想抓住一個人,或是對他講出心中的苦楚,只求他做一個傾聽者,即使沒有言辭也能成為他給的最好的安慰,或是抱著他失聲慟哭,只求他的一只臂彎以驅逐心中那浩大的孤獨。-
-真的只是有時候,但也只有在那個時候我們才能發現我們是多么的孤獨,多么的敏感,多么的脆弱。-
-如今,我們的青春也既是這樣,敏感中衍生出許多的脆弱。我們的青春仿佛也被孤獨**的即將夭折,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到底有沒有屬于我們應有的青春。-
-那時,我對朋友的回復是要開心,淡然。我知道我這樣做是沒有用的,因為人在敏感時什么樣的言辭都會是無濟于事。那一刻,我想她就是那塊薄冰,擁有著超乎尋常的脆弱。-
-這種感覺我們都曾擁有也會一直擁有,因為我們是孤獨的孩子,有著敏感而脆弱的青春。-
上一篇: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第二章
下一篇:我也身在“雷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