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篷車進校園5月17日那天,滿載著十幾套互動式科普展品的“科普大篷車”開進了八步實驗小學,給我們全校師生帶來了一頓豐盛的“科普大餐”,不但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更點燃了我們向往科學和熱愛科學的信念。
“科普大篷車”功能齊全,集科普展示、影視放映、圖文解說于一體,是“流動的科技館”。我戴上立體眼鏡,走進“科普大篷車”。突然,只見一只巨大的霸王龍對著我張牙舞爪,樣子十分猙獰。這不是6500萬年前的恐龍嗎?怎么會來到“科普大篷車”里呢?我被嚇了一大跳,身子抖了一下,眼鏡隨即掉落下來。咦,嚇人的大恐龍去哪了呢?我仔細一看,原來大恐龍只是一幅畫!可為什么剛才會那樣恐怖呢?當我重新戴上立體眼鏡才明白,原來是立體眼鏡的視覺效果。
經過聽講解,就更進一步明白了,戴著立體眼鏡看畫時,就會把視點落在立體畫后面合適的位置,使左眼看到的畫面與右眼錯開一個單位塊,左、右眼也就看到不同的圖案,如果我們把這兩幅圖案做成像左右兩張照片一樣有一定差別,就會呈現立體感覺。我繼續往前走,發現了更為神奇的東西——會飛的“碗”。只要按下按鈕,碗狀形的半球體,就會在風力的吹動下,騰空而起,恰似一只會飛的“碗”懸在空中,真是太神奇了!使這神奇的現象發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哦,原來是因為流速大的地方壓力低,流速小的地方壓力高,半球形“碗”受到一種來自四周的推力,使“碗”總是向氣流中心運動,而不會向四周逃跑。這就是著名的伯努利原理。接著,我又參觀了“拓撲”、“太陽能發電”、“看得見的聲波”……這一次參觀“科普大篷車”,真是令我大開眼界呀!科學源于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次參觀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科學是前人創造的,也是靠我們發揚光大的,我們必須廣泛地學習前人的科學經驗,我們既要站在巨人的肩上,但又絕不能迷信權威,人云亦云,讓科學的閃光熄滅在因循守舊中。
那么,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就必須要勤動腦、勤動手,敢于想、敢于做,不斷地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學會了創新,就等于牢牢地抓住了開啟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只有敲開了創新之門,這個時代才真正屬于我們!
賀州市八步實驗小學065班:鐘慧婷指導老師:楊積煒點評:這一篇夾敘夾議的小記敘文通過講述科學大蓬車進校園后自己親身參觀體驗的經歷和學到的科學知識,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認識,從而領悟出科學源于創新的真諦,表達了既要學習前人經驗,又不能迷信權威,必須勤動腦、勤動手,敢想、敢做的可貴思想。
文章簡潔,緊湊,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中心突出,符合記敘文的基要求,雖然講的是大人的道理,卻又不失孩子稚氣,乃是一篇對小學生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和啟發作用的好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