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這個詞來自外國文化,意思是“帥氣的,時尚的,令人羨慕的”。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字眼越發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幾乎成了夸獎人、贊美人的萬能的形容詞。
你若問我:如何才能“酷”?我的回答是:做一個善人。
還記得在煙火繚繞的街市上滿溢的烤羊肉串的香味嗎?那個烤了五十多萬串羊肉串,捐了十五萬元助學款的愛心巴郎——阿里木。經濟并不富裕的他,每天只有十元用來填飽肚子,租的是每月一百元的房子,可被他資助的孩子、他所奉獻的愛心卻遍布了整個新疆。他或許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可他絕對是最樸實的最“酷”的草根慈善家。
還記得那雙柔弱而堅強的臂膀嗎?那個接住了從十樓掉下的孩子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她并不比我們高大,卻在危險降臨的那一刻,毅然地伸出了雙臂。那是一個母親的本能,那更是愛的本能。她的一雙臂膀,接住了一朵祖國未來的花骨朵,也深深地溫暖著祖國萬千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的心。她或許不是世界上最溫柔的女人,可她絕對是最善良的最“酷”的媽媽。
還記得那個八歲便開始撐起家庭的身軀嗎?那個在貧困中、在艱難里依舊無怨無悔地照顧養母的女孩——孟佩杰。原本應享受著童年歡樂的她,因養母的癱瘓,養父的離開,不得不在充滿荊棘的現實里撐起一個家,可她從不抱怨,悉心地照顧著養母。而當大家把贊許的目光投向她時,她卻說:“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她或許不是世界上最能干的女孩,可她絕對是最孝順的最“酷”的女兒。
在我看來,“酷”不僅是用來形容個性的、特立獨行的,也不是一個人單純靠外在的與眾不同就能體現的,那是一種從內心散發出來的氣質。
那么如何才能擁有這種氣質呢?做一個善人。當別人遇到困難時能伸出援手,當“己所不欲”時,“勿施于人”;當有利益沖突時,將心比心。心中有了善,為人便正直,而“酷”便自然由心生了。所以當一個人擁有一顆善心,自發地做出一個善舉,那么即使他衣衫襤褸或是蓬頭垢面,他也是一個很“酷”的人。
做一個善人吧,你一定會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