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是陳壽《三國志》在中對諸葛亮的評價。說到諸葛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以聰明才智著稱,可謂家喻戶曉,幾乎是每個人喜歡的歷史人物之一。我是在三年級的時候看《三國演義》后才喜歡上這個歷史人物的。剛開始,我只知道他是一個在劉備身邊有謀略的好謀士后來看了更多關(guān)于他的文章后才更深的了解他。他始終忠于自己的事業(yè),沒有個人權(quán)利的野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始終為平定中原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的目標努力。他是一位關(guān)心自己帝王的好丞相,劉備親自帶兵打仗時,他總是讓將士把劉備的作戰(zhàn)圖抄下來傳給他看,并且天天把部隊布置到江邊,以便隨時及時接應劉備。劉備去世后劉禪登基,他繼續(xù)輔助劉禪完成先帝未盡的統(tǒng)一大業(yè)。他把重點放在對劉禪的勸諫上,諸葛亮對劉禪的勸諫主要抓住三條:一是開張圣聽,這是修明政治的先決條件。二是要執(zhí)法公平,避免偏私,不能“內(nèi)外異法”,才能團結(jié)群臣,上下齊心。
這是富國的重要條件。三是依靠先帝老臣,信任忠貞之士,是事業(yè)興旺的根本。可見他多么關(guān)心自己的帝王。他也是一位好父親,他在五十四歲臨終前給兒子寫的《誡子書》說明這一點。全文只用86個文字,但卻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名篇。他對兒子的殷殷教誨,盡言其中。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下一篇:我為黛玉鳴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