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陽光燦爛,萬里無云。我和媽媽一起去長沙市簡牘博物館參觀。
一進門,我們便看到一對青瓷對書俑,他們面對面坐著,一人雙手捧著木簡,一人手中拿著毛筆,好像在木簡上寫著什么,這是西晉時的文官形象,1958年出土于長沙金盆嶺。這對俑像在向人們展示當年人們使用簡牘記載文字。公元1996年10月,湖南省長沙出土了三國孫吳簡牘10萬余枚,他們涉及司法、財政、賦稅、戶籍等。簡牘是中華民族在秦、兩漢至魏晉時期一個獨特的文字載體,通過發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書法:戰國楚簡書法、秦簡書法、西漢簡書法、東漢簡書法和吳簡書法。
正當我津津有味的看著有關簡書法的介紹時,不遠處傳來了動畫片的聲音,我連忙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介紹古代如何登記戶籍。衙門的官員區光來到農村陳倉家,叫他把全家人都喊出來,并詢問他:家里有幾口人?陳倉如實回答。歐光便從箱子里拿出新的木簡,在上面進行記載。當時的戶籍登記分為四個步驟:被書、破保據、隱核戶口和登記為薄。
看完動畫片,我繼續參觀:我們中國古代曾把文字寫在甲骨、帛、青銅、簡牘,發展到后來寫在紙上,直到今天。咦,前面的玻璃框里面怎么有小人,樹林和竹林?我連忙跑過去看:原來這個畫廊是介紹簡牘的制作過程,制作簡牘是很講究的,它有四個步驟:一、備料:簡牘的材料可以是:毛竹、苦竹、剛竹、短穗竹、杉木、云杉、松、水柳、胡楊、白毛楊等。二、片解與刮削。這個步驟就是用斧、刀、刨刀等工具對竹木進行片解與刮削。三、殺青(上膠液)。即在火上燒烤竹簡半成品并刮去青皮,涂上一層膠液,有利于書寫。四、編聯。寫好的簡牘用絲或麻編成冊。
長沙市簡牘博物館是專門保管、收藏和研究簡牘的。要想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古文化,這些簡牘將是重要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