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精華,取其糟粕”,是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中主要傳達的一種思想。的確,隨著世界的不斷發展,融合,成為了當今世界的主流。
在哲學中有一句名言:“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彼此交換,就有了兩個想法。”這是交換的基礎原理,然而就其本質來說,不就是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得到一種更新的想法嗎?這,便是融合的基本原理。
文化融合
對于歐洲那片古老而又帶著神秘色彩的國土,曾涌現出許多世界名作。莎翁的代表作《威尼斯商人》,作為舶來品被中國引進,但這似乎并沒有水土不服,反而經戲劇家改編之后以更貼近中國文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一磅肉》似乎更能傳達出全劇所表達的內容。劇中猶太人聰明滑頭,一時成為中國人口中描述尖鉆滑頭,耍小聰明的人的代名詞。
“洋務運動”的倡導者李鴻章,除了主張發展技術,建造軍隊,還創設“京師同文館”、“廣方言館”,將外來文化引進中國,讓當時只修八股的孩子們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并留洋海外,同時也傳播中國文化。從正面來看,這不是融合的另一種表現嗎?
思想融合
在外國人眼里,中國的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思想的火花至今仍在迸發。孔子主張“仁政愛民”,莊子主張“淡泊名利”,墨子主張“非攻”……似乎外國人對這些思想十分感興趣,于是,在多所國外大學紛紛建立了孔子學院。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個金發碧眼的外國學子,拿著書簡,搖著頭念道:四海之內皆兄弟,那該是多好的一個場面。如果子生活在這個世紀,定會再曰:“融者,實為大計也。”
不錯,將一方的文化內涵與思想境界糅摻在另一方,并不斷發展成一種新的思潮,才是融合的最高境界,但前提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可以設想一下,在一個廣口瓶中放滿石頭,看似是滿了,但再向里倒入一些沙子,便可以充滿縫隙,若再往里倒入些水,則會變得更加充實。只有三者融合一起,才能形成一個完美的廣口瓶。
所以,只有一個“廣口瓶”式的文化、思想,甚至民族,才能適應這瞬息萬變的世界。由此看來,融合,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