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自2006年組建以來的
工作總結
本會,由文化界、戲劇界的專業人員和社會有識之士組成。自2006年籌建,經縣主管部門批準,取得法人資格。確立以“中興處劇,促進婺劇,多元并發,共創繁榮”為總體方略。四年來,在市、縣主管局和文聯的正確領導、在縣老促會、各文化站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為承前啟后,榮地宏業,做了一定工作。現作總結匯報如下:
一、尋根問祖,固本正源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與文化原本同步而生、同步而長。俗話: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創造一方文化;
縉云,素有“戲劇之鄉”之美稱。而源于何時?根于何地?史無記載,實乃憾之。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和認真負責的精神,約請前輩,聚匯行家,溯遠究源,先后召集大小會議百余個,走訪老藝人千余人次。查閱譜諜史志,搜集傳聞逸說,運用唯物辯證觀點,對縉戲的歷史淵源進行探索研究,并對若干問題作了認證與定論;
縉云山,因“縉云氏”而名,位于仙霞嶺與括蒼山之間,甌楠婺椒四江源頭之地。杜光庭《名山記》載,其域三百里。道教籍典曰:卅六洞天之廿九——玄都祈仙洞天。唐玄宗天寶七年(748)敕改“仙都山”,敕建“黃帝祠宇”,謂曰“道教勝地。”招引眾多高人雅士游覽陳詞,積淀雄厚文化底蘊。
據考:縉云山麓昆坑嶺口、方川金盤、好溪名山等地出土距今一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石鑿、石錛……(錄自《縉云文史資料》)可見農耕文化歷史之悠久;《史記正義》載,黃帝又曰“縉云氏”。從陜北高原遷移至古百越族聚居之地的浙江中部,建立以“縉云”為名之“方國”。鑒于境內孤石屹立,直刺云天,形如“且”(祖)字,縉云氏族就將其作為始祖軒轅黃帝之神主祭拜,其山名為“縉云山”。繼之軒轅黃帝在縉云山鑄鼎煉丹、駕龍升天之傳說遠播江南各地,從而使縉云成為江南祭祀軒轅黃帝的中心……故《浙江通志》載:“夏禹以前,浙江蓋有兩國,一為縉云氏,在今縉云縣;一為防風氏,在今武康縣……”;春秋時有范蠡師辛氏計倪,即倪翁,(?—前465年)與晉時康樂公謝靈運(385-433),等相繼而來游覽或隱居縉云山的大批文豪名士,潑墨余香,增添邑之文化底氣……
《汪氏宗譜》載,宋大學士右丞相汪藻,安徽歙縣人(1056—1134),元豐八年(1085)中進士入翰林,元右六年(1091)奉使溫處道,涉足縉云山,愛山水之勝,卜居東鄉孫宅大樹園,易名“宮澤園”。為求人丁興旺,與鄰友善,開創“什錦戲”(俗名“香丁戲”),組建“童子班”,演繹“彩戲”以謝神恩。
政和四年(1114)藻公仲子汪寶任職永嘉教諭攜“什錦戲”衍傳楠溪江畔,產生“永嘉戲文”,史稱“南戲”。
概之,源遠流長的本土農耕文化、植根厚被的當境黃帝文化、玉成其事的入縉名儒文化三者的融合而肇發固有縉云特色的戲曲 ——縉云雜劇(縉山腔)。沿著販鹽之商道和甌、楠、椒、婺四江流向各地。繼發諸聲腔,遂成“四大聲腔”,為中國南戲之源,故人稱縉云山是中國戲劇之搖籃。
上述,得到了戲劇專家浙科大洪波教授的充分肯定,他語重深長地說:“你們搞處劇,作為本土文化,地域觀念,可以理解。我是婺劇專家支持你們搞處劇。”又說“中國處劇縉山腔的確立,是戲劇傳承、發展、創新中的一大壯舉,是中國戲劇理論創新的一大成果,可以作這樣的定義:中國處劇縉山腔是中國南戲之源。”
上一篇:學校素質年活動學習總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