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感動中國人物的感悟
202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觀后感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臺上,耀眼的不是那些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24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林俊德參加了我國全部核試驗任務,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傾盡心血,在他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之后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拒絕手術和化療。
幾天之后因病情突然惡化,他被送進重癥監護室。
醒來后,他強烈要求轉回普通病房,他說:“我是搞核試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
”陳斌強9歲時父親車禍去世,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
07年,媽媽得了老年癡呆癥,喪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為了能每天親自照顧母親,他每天用一根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著電動車行駛30公里去學校上班。
一連五年,一直風雨無阻地帶著媽媽上班。
還有何玥僅僅12歲就有捐獻器官的勇氣,看了之后真是自嘆不如。
云南省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陳家順為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為把真實的工作信息傳達給鄉親,也為了更好地給鄉親們維權,他下了決心:以一個普通農民工的身份去求職,實地體驗農民工的生活工作。
從2007年9月起,陳家順先后深入多家用工企業,以農民工的身份應聘到企業打工當臥底。
看過感動中國的前四大人物之后,我的內心就受到了無法言喻的震撼。
生活中,許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和他人。
我們要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
今天老師讓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里的一位小女孩的故事,讓我們深深地感動。
她五歲那年,父親因車禍去世,她的母親把她送給了別人領養,在新的生活里,她不但沒有獲得到幸福,反而讓她的生活變的更加辛苦,她的養母臥病在床,養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一走了之,母女只能相依為命。
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撐起這個家庭,擔當起重任。
當別人家的孩子在撒嬌,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杰早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
那時的她個頭沒有灶臺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無數次卻從未喊過疼,聽著孟佩杰養母含著淚感激地回憶,我腦海里仿佛浮現出一個柔弱的小女孩站在板凳上,頂著腳尖吃力地拿起鍋鏟翻炒的情景,心里不由得陣陣酸痛。
孟佩杰每天起早貪黑,幫養母穿衣、洗漱、換尿布、喂早飯,然后才安心地一路小跑著上學。
晚上回家后,一大堆家務活等著她,服侍養母睡后,她才開始學習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
就這樣,孟佩杰在艱苦的生活中勤奮學習,考上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
由于放心不下養母,她竟下定決心:帶著養母上大學
命運對待孟佩杰是殘忍的,無情的,而她卻從來沒有抱怨過命運的不公,以燦爛如花的微笑回報這個世界。
她面對逆境,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
她的存在,成為養母生存的勇氣。
當人們對她驚嘆不已時,她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
”而現在的我,有時還跟媽媽頂嘴,跟媽媽對著干,做作業時,還跟媽媽吵架,和孟佩杰比起來,我實在是太慚愧了。
父母從小就為我做過許多事,在我生病的時候,是父母一直在我身邊照顧我,是我的疾病快速康復;在我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父母和我一起攻克難題,帶領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在日常生活中,是父母從小一直給我做飯,洗衣,是我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變成現在的高大陽光少年。
我暗下決心:要向這位小女孩學習,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總有一種感動讓你流淚滿面》 期盼已久的《感動中國2024頒獎典禮》終于在2024年2月19日晚在央視播出了,昨天晚上,我特地抽觀看了頒獎典禮,觀看過程中,幾度眼眶濕潤,獲獎者,有的是為了國家事業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結束,令人敬佩,有的為家人、為他人平凡的付出。
在平凡中堅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動了大家,感動了華夏兒女。
平凡的人們在不同平凡的崗位上,他們堅守著一個信念,‘愛自己的祖國,愛自己的人民。
’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
【第1句】:縱死終令汗竹香--林俊德 大漠,烽煙,馬蘭。
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
劍河風急云片闊,將軍金甲夜不脫。
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你永遠不會倒下
【第2句】:孝更絕倫足可矜--陳斌強 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媽媽用它背著你。
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背著媽媽。
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
【第3句】:何處春江無月明--何玥 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
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
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
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第4句】:悲莫悲兮生別離--高秉涵 海峽淺淺,明月彎彎。
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
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
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愁。
【第5句】:爝火燃回春浩浩--高淑珍 粗糙的手支起課桌,寬厚的背擋住風雨。
有了愛,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壯起來。
你的心和泥土一樣質樸,你灑下辛苦的種子,善良會生長成參天大樹。
【第6句】:動人以行不以言--陳家順 為鄉親臥底,你吃遍所有的苦,為百姓打工,你換來群眾最多的甜。
你喬裝改扮,卻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隱姓埋名,可我們都知道你是誰,為了誰。
【第7句】:冰雪為容玉作胎--張麗莉 別哭,孩子,那是你們人生最美的一課。
你們的老師,她失去了雙腿,卻給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們不多,卻讓我們學會了許多。
都說人生沒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對那一刻,這也是她不變的選擇。
【第8句】:能受天磨為鐵漢--李文波 二十年堅守,你站成了一塊礁石,任憑風吹浪打。
卻只能愧對青絲白發。
你也有夢,可更知肩上的責任比天大。
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國的風帆從不曾落下。
【第9句】:清香傳得天心在--周月華、艾起 她背起藥箱,他再背起她。
他心里裝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還裝著整個村莊。
一條路,兩個人,二十年。
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華皎潔,愛正漫漫的升起。
【第10句】:長使英雄淚滿襟--羅陽 如果你沒有離開,依然會,帶吳鉤,巡萬里關山。
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燈看劍,夢一回再吹角連營。
你聽到了么
那戰機的呼嘯,沒有悲傷,是為你而奏響
我想,這一刻,有很多人淚落,為了他們平凡而偉大的事跡。
我想,這一刻,有很多人激情澎湃,為了心里蜇伏許久的豪情。
雖然,這只是一次評選,但卻點燃了全中國的熱情。
雖然,這只是十個普通的人物,但卻看到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
有時候,我們需要這樣的感動,來喚醒心中的良知和激情。
有時候,我們需要這樣的人物,來引領我們走向新的輝煌。
記住這些名字吧,他們為我們樹立了楷模和榜樣。
記住這些面孔吧,他們為我們叫醒了內心的狂熱。
這一刻,他們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我數次落淚,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有一種淚,從你臉頰無聲無息滑落,那是因為觸動了我們最柔軟的心田,2024倡導正能量
這次讓我深深的意識到了孝順和行善是最不能等的事情,自己所要追求的夢想必須立即行動,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加油
在欣賞別人的感動同時,更要學會感動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努力感動自己,幸福快樂生活。
2024十大感動人物獲獎感言
委上班,編輯《材料大詞典》,并為國家新材料的開發和利用獻計獻策。
那天,他好幾次強調:”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來就得為國家作貢獻,這是我唯一的目的。
“他把最后的光和熱全部奉獻,不折不扣達成了他唯一的目的,盡管沒有等來那副對聯所說的”百歲更慶萬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樣因為純粹而沒有遺憾。
【第10句】:和風春満園:隴海大院頒獎詞:和風春滿園。
一場愛的馬拉松,長跑三十九年,沒有終點,一座愛的大院,滿是善良的人,溫暖的手,真誠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離不棄的深情,鴿子飛走了還會回來,人們聚在一起,就不再離開。
隴海大院事跡:隴海大院精神被發現有些偶然。
2008年,一位下基層采訪的記者無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這個故事時,隴海大院的愛心事跡方為外人所知。
隴海大院原本稱作隴海院。
據《鄭縣(注,鄭州以前叫鄭縣)志》記載,隴海院建于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是為了分段修筑隴海鐵路而籌建的辦公大院。
院內環境優美,青磚鋪設的一條條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樓,每幢樓房周圍都種植有整齊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
幢幢典雅的樓房全是西式的,木質結構和紅磚、紅瓦或紅灰相間的磚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隴海院被改為鐵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為隴海院社區、隴海賓館所在地和鐵路職工集中居住的樓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憶多年前的隴海大院,”夏季,隴海院內培植的花木爭奇斗艷,特別是滿院里到處都是一片片、一叢叢的丁香花木。
“就是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隴海大院,近年來以另一個傳奇—”隴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關注。
2024年5月16日,電影《好好的活著》在鄭州市奧斯卡升龍國際影城舉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隴海大院的大量真實故事改編,再現了獲得”感動中原十大新聞人物“、”中國好人榜“的”隴海大院愛心集體“數十年接力照顧高位截癱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跡。
著名編劇孟憲明談電影劇本創作時感慨,他在隴海大院看到了中國傳統美德的影子,他要以這部片子向隴海大院致敬。
隴海大院精神是什么
”鄰里互助、扶殘助殘、扶危濟困。
“
【第11句】:中國援非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病毒醫者仁心,為了病人的需要,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同樣冒著被感染的危險,飛過半個地球,奉獻了自己的醫術和愛心。
今年,”感動中國“特意設置了”特別致敬“環節,把敬意獻給了醫療隊的每一位成員。
病毒是全人類的敵人,應對埃博拉,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
迄今,中國在當地支持并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國醫務人員累計近600名,并已向13個非洲國家提供了4輪價值約
【第7句】: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援助。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領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動。
我的了一個 感動班級人物的獎、、要說獲獎感言 急~~~~
這個獎項是對我的肯定和獎勵,當我知道自己獲得這個獎時,真感到很意外,也很慚愧。
說實在的,真的是沒什么地方值得交流的,我做的也只不過跟每位同事一樣的份內事,卻獲得了這樣榮譽,我甚感榮幸。
這個獎對我來說,既是份榮譽,也是份責任。
人們常說,一粒種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機無限。
只要每個人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將來獲獎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其他更多的人。
在以后的學習生活當中,我將不辜負領導的期望,更加盡心學習,以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用實際行動為大家共同進步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讓我們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吧,你定會從中受益。
感謝大家對我的幫助和信賴,在以后的日子里中我會更加地努力。
祝福我們的明天更加美好
感動中國人物陳斌強做法的感想
一抹真情,帶來感動;一份思念,傳遞關懷;一份溫暖,捧出赤誠;一份堅強,凝聚力量······平凡的偉大,草根中的感動,2024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就像一抹陽光透過生活射入生命,在每次呼吸間烙上最深的痕跡,在心頭跌動的是震撼人心的母子情結,是一根綁帶連結了兩個生命,見證了溫暖人心的孝順。
陳斌強,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他有個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
為了每天親自照顧母親,他用一條小時候母親背子女的綁帶,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電動車行駛30里路去學校上班,呆在自己身邊服侍母親。
一連五年,風雨無阻的帶著母親上班;連著五年,無怨無悔地照顧著母親。
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
母親用它背過子女;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深情,兒子用它背著母親。
有一天,母親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
“孝更絕倫足可矜”是對陳斌強的高度評價,也是陳斌強的真實寫照。
“百善孝為先”,陳斌強的作為溫暖了我們每一個中國民眾的心窩,也照亮了我的心房,令我感動,令我敬佩,更令我學習。
我們在一天天的成長,變得強壯,變得聰明,變得有力量;而我們的父母在一天天的衰老,背慢慢駝了,行動思維漸漸變得遲緩了,直到有一天,他們什么都不會了,這就需要我們做子女的去幫助他們,像小時候父母教我們一樣耐心地、不知疲倦地照料他們。
父母親老了,需要我們去陪伴他們,去照料他們,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現在我們僅需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捧著一顆孝順的心,去感激父母,去報答父母;并不需要我們去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需要那些微不足道的語言、動作去關心他們。
一個擁抱,做一次早飯都會讓父母感動,覺得欣慰,得到滿足。
在中國大地還有許多令我感動的人物,縱死終令汗竹香的林俊德、冰雪為容玉作胎的最美老師——張麗萍、清香傳得天心在的周月華······這些人物感動了全中國人的心,撫慰了全中國人的心,更震撼了全中國人的心。
他們的做法,為我們的生活社會增加了許多正能量,給我們學習的榜樣。
雖然這只是十個平凡而普通的人,但卻看到了當今中國人的錚錚鐵骨
希望可以幫助你
2005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感言
有感于“校長”莫振 作者:陳慶林 今晚我認真的看完了2024年度感國人物頒獎,一直是眼含熱淚,感動之余對這些人想要有更深的了解。
最讓我感動的要數廣西的“化緣校長”莫振高。
我在網上搜索了莫振高校長的資料,讓我吃驚的是,他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憑借一件事兩件事感動大家,他在平時的工作中,平凡中透出偉大,他當之無愧,只可惜頒獎播放的畫面都是灰色的! 莫振高(1957年--2024年),男,壯族,1972年8月參加工作。
1975年到廣西民族學院(現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學習。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原校長,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
2024年3月9日,莫振高因心臟病逝世,多所國內著名高校以及海內外校友發來唁電。
莫振高的離去,在當地引起巨大震動。
他去世當晚,全校4600名學生自動集體熄燈,為他們心中的好校長默哀。
他的學生們,紛紛從全國各地趕來吊唁、守靈、送別。
2024年3月15日上午,廣西都安,千余人送別都安高級中學病逝的校長莫振高,隊伍綿延數百米。
1996年以來,即使擔任校長,莫振高依然堅持肩挑兩個畢業班以上的主科教學,每周上10節課以上,且成績優異。
在他的帶領下,都安高中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學校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廣西示范性高中以及全國語文、數學、英語教學先進集體。
1993年以來,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由當時的
【第48句】:2%提高到幾近100%,而且連續27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
莫振高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校長爸爸”,連續35年(截止2011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進入大學;莫振高不惜一切籌資助學,到企業、工地為貧困學子“化緣”,也有人叫他“化緣校長”。
近10年來,莫振高先后籌集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
【第1句】:8萬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
在家人、群眾和貧困山區孩子眼中,他是一個“總是惦記著山里貧困孩子”的校長爸爸,一個被瑤山的孩子稱作“莫爺爺”的好心人。
在鏡頭上,我看到了那么多的老師學生還有家長在為莫校長送行,他們真摯的話語道出了對莫校長的真情流露,眼淚不能表達內心所有的情感,但是只有眼淚才能痛快地傾訴對莫校長的感激。
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豪氣干云的話語,但莫振高以畢生的心血,用愛與責任鑄就的豐碑,長留天地之間,聳立萬千學子心中。
如果說清貧是一種生存狀態,莫振高在這樣的狀態中鍛鑄了震撼人心的堅韌精神。
莫校長病逝后,他的一個學生說,每次經過教學樓,莫校長那個雙手叉腰的高大身影仍然依稀隱現,激勵她跑得更快,用更優異的高考成績,告慰校長的在天之靈。
莫校長留下的是惠及后代的大愛,他的形象和精神激勵著這所學校和更多的人努力學習,積極進取。
愿莫校長在天之靈安息!
英雄人物故事及感想
抗日小英雄王樸 王樸,也作王璞。
王樸生于1928年,犧牲于1941年,河北省完縣人。
他生長在太行山下的河北省完縣野場村,11歲時被大家推選為兒童團團長,犧牲時只有13歲。
王樸誕生在村里一戶貧苦農民的家庭里。
在他開始懂事的時候,日本強盜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 侵占華北,戰爭的火焰燒到了他的家鄉太行山。
日寇燒殺搶掠的兇殘行為,在王樸幼小的心靈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場村的鄉親們全被日寇趕到村子里,王樸也是其中一個,日寇拿著一份由漢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軍屬名單,叫漢奸翻譯把他們一個一個拉出來,然后狗漢奸齜牙咧嘴地問王樸:“你就是野場村的兒童團團長王樸吧
”。
王樸理都不理這個狗漢奸。
“你一定知道八路軍的東西藏在那里, 說出來就放你回家。
”“不知道
就是知道也不會告訴你鬼子和狗漢奸
”王樸面不改色得回答。
日寇猛地抽出了東洋指揮刀,指著王樸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說,你不說死了死了的
”王樸面對日本鬼子強盜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張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領著兒童團團員宣言的誓言“頭可斷,血可流,秘密不可泄
”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對死亡,毫不畏懼。
就這樣,王樸英勇的為自己的祖國獻出年輕的生命。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
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了沉重的抗爭。
他們的傳奇事跡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小說、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編輯本段]銀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
為了掩護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鐘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鐘亮也被敵人抓走了。
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鐘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電影《小兵張嘎》講述了一個小八路戰斗成長的過程。
這部兒童軍事題材影片,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響了幾代小觀眾。
這部影片榮獲了1980年中國第2屆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
后來,小兵張嘎的故事又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編輯本段]送雞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影。
影片的主角是十二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里人打信號。
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
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
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
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電影節上兩次獲獎。
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
[編輯本段]小說里的抗日小英雄—雨來 蘆花村里有個叫雨來的男孩,他喜歡游泳,也喜歡讀書。
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進了雨來家,挪開了水缸,跳進了缸下面的地洞。
雨來將水缸挪回了原位,這時,鬼子也到了…… 這是小說《雨來沒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小說作者管樺本人在內。
管樺從小就和村里的兒童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
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頒獎詞及獲獎感言
打發打發
上一篇:機修優秀職工的獲獎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