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感悟
此文論證了對事物的認識不能依賴片面的見聞,必須經過實踐才能掌握事物規律的道理,說理十分透辟,但它的說理是借助生動的事例,或者說是通過形象來展現的,所以它給讀者的印象不但深刻,而且生動鮮明,既能使人得到知性的認識,又能帶來審美的愉悅。
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有感 一千字左右
——品讀《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案,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品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我醉了—— “大江東去”,滔滔巨浪千淘萬漱,是否淘到蘇軾了呢
面江而立,他的耳畔唯有水聲。
回想“烏臺詩案”的苦楚,皇帝謫貶的敕令,還有那洛陽親友的依戀;東坡心,碎不能掇。
他只得唱“千古風流人物”,只能吟“三國周郎赤壁”。
眼前是公瑾愛戀的長江,腳下是周郎鏖戰的赤壁。
“遙想公瑾當年”,這江水不也似“千堆雪”么
草船借箭的智謀,火燒赤壁的勇猛,還有周喬愛情的佳話;周郎確是“風流”,確是“豪杰”。
傲立于艦舟之上,沖陣于萬軍之鋒,聞江上之濤聲,賞冥空之月色;面對的是曹操精兵強騎,銘記的是小喬囑言寄語,心系的更是孫吳的成敗盛衰。
東坡何不想風流儒雅,何不想握國之大計、驅外之強敵。
然而,北宋的朝廷容不下他,神宗的時代容不下他;呵,渾濁的世道也容不下他
想那東坡,不禁駕一葉之扁舟,駛向那巍峨的崖壁。
此時的他,也是傲然于舟,也是聞江上之濤聲啊;但他的心呢,卻已成碎片——一片羨慕,一片懷念,一片愁悶,一片感慨。
他的心,是昏君、是小人,砸碎的啊
他的手摸到了“赤壁”,他的心也回到了赤壁。
恍惚飄然間,他也似處周郎故壘。
哦,那是公瑾么
那多情的人兒在笑我么
峨冠博帶,丹目柳眉;談笑間,指點江山,“檣櫓灰飛煙滅”。
公瑾不愧是“美周郎”啊。
驀然,我卻已生白發,衣衫風塵,神色頹靡;更怨恨,被昏君謫貶。
人多情,歲月無情,渾世更無情。
身在亂世,誰堪風流;時勢造英雄。
江仍是長江,壁仍是赤壁,人卻不再風流;人生真是一場夢,匆匆來、匆匆去,誰又知人生幾何
倒不如臨江上之清風,取山間之明月,將萬千愁怨托于悲風
且灑一杯烈酒——讓這江月,醉在如畫的江山中;讓這東坡,醉在似夢的人生里。
也讓我,醉在東坡赤壁。
念奴嬌 赤壁懷古 200字的感想
人生如夢乎——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有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這東去的江水沖盡了往昔的風流故事,卻化不開詞人心頭的一片苦悶。
一切隨波而逝,惟有今人懷古思念時的惆悵與無奈。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月光下的江水似乎憤怒了,這滔滔江水擊打的何只是水中亂石,何只是綿延江岸;卷起的又何只是層層江浪,陣陣風波
遙想三國赤壁之戰,決戰決勝的少帥周瑜,何等瀟灑、睿智、意氣風發
再想今日的自己,空有一腔報國熱血,卻壯志難酬。
于是這奔流不息的江水卷起的是心中難平的心緒,拍打的是仰慕英雄卻悲嘆一事無成的心靈,穿空的是此時慨嘆人生失意的精魂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就是蘇軾:一個永遠屹立不倒的人,終將心緒撫平,笑看世間潮起潮落。
一杯酒祭奠英雄豪杰,仍不便愿與英雄豪杰為伍的壯志雄心,也祭奠自己逝去的年華,實現這未殆盡雄心壯志。
蘇軾這個一生沉浮在進退榮辱,悲歡離合的人,自然會慨嘆“人生如夢”。
蘇軾一生雖未能“定風波”,卻未隨波逐流,泯然眾人,終是一生坦蕩,無怨無悔。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 這便是蘇軾的如夢人生。
念奴嬌 赤壁懷古哪些句子集中描寫了赤壁哪個方面來描寫
念奴-赤壁懷古_古詩文網作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具體寫了赤壁哪些景觀大江東去,浪淘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這句集中描寫赤壁景色。
跪求
讀《念奴嬌 赤壁懷古》有感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
上片詠赤壁,下片懷 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結。
起筆高唱入云,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
江山、歷史、人物一 齊涌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
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 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
“亂石崩云”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
陸游入蜀記》說赤鼻磯“亦茆岡爾,略無草木”。
范成大《吳船錄》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穿空’及‘蒙茸峻巖’之境,東坡詞賦微夸焉。
”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
對于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
“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
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風得意。
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
“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
周瑜身為主將卻并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
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
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
《東坡題跋》卷一記李邦語:“周瑜二十四經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飯,賢愚相遠如此。
”蘇軾對此頗有同感。
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
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
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
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
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
對于原來只宜紅牙拍板、女兒歌喉的傳統詞壇來說,確實是個重大突破。
自己上百度找找啊。
那上有的是。
念奴嬌赤壁懷古描繪了什么的景象,刻畫了什么的形象,表達了詩人什么的感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描繪了大江東去的景象,刻畫了豪放詩人的形象。
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寫景哪些詞用得好
為什么好
急求
拜托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這是這首詞上闋寫景句,集中寫出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其中“穿”“拍”“卷”這幾個動詞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場的險要形勢,寫出了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下片所追懷的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
那么,作者在此寫景是為了下文人物的描寫作烘托。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蘇軾所做,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
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 ① 如果把破除傳統作為偉大的一項基本素質的話,蘇軾之于偉大是當之無愧的。
與《花間》詞中花落子規啼,綠窗 寫意插畫殘夢迷的幽約詞境相比,蘇軾詞的逸懷浩氣、舉首高歌,無疑是為我們開拓了一個新的世界。
他的那些似詩的小詞、句讀不葺之詩,盡管在當世備受爭議,但如此高遠的氣象、如此開闊的境界、如此曠達的風格,畢竟是此前罕以見到的。
即此我們也可估量到蘇軾這一類詞在詞史上的重要地位。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
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涌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
起筆凌云健舉,包舉有力。
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并收筆下。
黃東雷草書《赤壁懷古》千古風流人物既被大浪淘盡,則一己之微豈不可悲
然而蘇軾卻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風流人物也難免如此,那么一己之榮辱窮達復何足悲嘆
人類既如此殊途而同歸,則汲汲于一時功名,不免過于迂腐了。
接下兩句切入懷古主題,專說三國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極有分寸。
赤壁之戰的故地,爭議很大。
一說在今湖北蒲圻縣境內,已改為赤壁市。
但今湖北省內有四處地名同稱赤壁者,另三處在黃岡、武昌、漢陽附近。
蘇軾所游是黃岡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議論。
亂石以下五句是寫江水騰涌的壯觀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動詞用得形象生動。
江山如畫是寫景的總括之句。
一時多少豪杰則又由景物過渡到人事。
蘇軾重點要寫的是三國周郎,故下闋便全從周郎引發。
換頭五句寫赤壁戰爭。
與周瑜的談笑論戰相似,作者描寫這么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也是舉重若輕,閑筆紛出。
從起句的千古風流人物到一時多少豪杰再到遙想公瑾當年,視線不斷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然而寫周瑜卻不寫其大智大勇,只寫其儒雅風流的氣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綸巾看作是諸葛亮的代稱,因為諸葛亮的裝束素以羽扇綸巾著名。
但在三國之時,這是儒將通常的裝束。
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復古《赤壁》詩云: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
蘇軾在這里極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復雜的。
故國兩句便由周郎轉到自己。
周瑜破曹之時年方三十四歲,而蘇軾寫作此詞時年已四十七歲。
孔子曾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蘇軾從周瑜的年輕有為,聯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應笑我之句,語似輕淡,意卻沉郁。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參破世間寵辱的智者。
所以他在察覺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樣的沉溺苦海,自傷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個江山歷史之中進行觀照。
在蘇軾看來,當年瀟灑從容、聲名蓋世的周瑜現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盡了嗎。
這樣一比,蘇軾便從悲哀中超脫了。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
所以蘇軾在與周瑜作了一番比較后,雖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業無法與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發展規律和普遍命運,雙方其實也沒有什么大的差別。
有了這樣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結句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
正如他在《西江月》詞中所說的那樣: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消極悲觀不是人生的真諦,超脫飛揚才是生命的壯歌。
既然人間世事恍如一夢,何妨將樽酒灑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脫卻苦悶,從有限中玩味無限,讓精神獲得自由。
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賦》于此說得更為清晰明斷: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
這種超然遠想的文字,宛然是《莊子?齊物論》思想的翻版。
但莊子以此回避現實,蘇軾則以此超越現實。
黃州數年是蘇軾思想發生轉折的時期,也是他不斷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時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養護自己淳至的精神。
這首《念奴嬌》詞及其作于同一時期的數篇詩文,都為我們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詞自問世后,經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譽之者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其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
貶之者如俞文豹《吹劍續錄》所云: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
因問:"我詞比柳七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
公為之絕倒。
幕士的言論表面上是從演唱風格上區分了柳、蘇二家詞風的不同,但暗含有對蘇詞悖離傳統詞風的揶揄。
清代更有人認為此詞平仄句調都不合格(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朱彝尊《詞綜》并詳加辯證,亦可謂吹毛求疵者。
《念奴嬌》是蘇軾貶官黃州后的作品。
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仕途坎坷,隨著北宋政治風浪,幾上幾下。
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
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云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
《念奴嬌》詞分上下兩闕。
上闕詠赤壁,下闕懷周瑜,并懷古傷己,以自身感慨作結。
作者吊古傷懷,想古代豪杰,借古傳頌之英雄業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
不能建功立業,壯志難酬,詞作抒發了他內心憂憤的情懷。
上闕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
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對英雄的向往之情。
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詠的人物。
“亂”“穿”“驚”“拍”“卷”等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場的險要形勢,寫出了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下片所追懷的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
下闕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
寫“小喬”在于烘托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突出人物的風姿,中間描寫周瑜的戰功意在反襯自己的年老無為。
“多情”后幾句雖表達了傷感之情,但這種感情其實正是詞人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表現,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
用豪壯的情調書寫胸中塊壘。
詩人是個曠達之人,盡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
這首詞就是他這種復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雖然書寫失意,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
詞作中的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
長江的非凡氣象,古戰場的險要形勢都給人以豪壯之感。
周瑜的英姿與功業無不讓人艷羨。
烘托和映襯 這首詞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詞中有兩種映襯:一種是實景和虛景相互映襯,另一種是周瑜的“雄姿英發”和作者的“早生華發”相互映襯。
用“大江東去”四字來雄視千古,自古以來,無人超越。
它極簡潔、質樸卻有氣象宏大,聲勢極豪壯,并且富含哲理,把讀者帶到千古興亡的歷史氛圍之中,抒發了詩人對往昔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這是其他詩人所無法比擬的。
《念奴嬌》一詞在寫作方法上的主要特點是結合寫景和懷古來抒發感情。
如上半闋對赤壁的描寫和贊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半闋刻畫周瑜形象傾注了作者對歷史英雄的敬仰。
最后借“一樽還酹江月”表達自己的感慨。
全詞意境開闊,感情奔放,語言也非常生動形象。
[1]③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起筆頗有氣勢,從長江著筆,巨大的空間;千古風流人物,廣闊的歷史時空,無數的英雄豪杰;將此二者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極為遼闊悠久的時空背景;浪淘盡,歷史長河的沖刷。
是悲哀,也是一種通脫,通古今而觀之的氣度。
“故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說前邊是一個氣勢非凡的大場景,那么,此時出現的則是一個細致精確的小場景,作為三國古戰場的赤壁究竟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蘇東坡所寫之赤壁與歷史上赤壁之戰的赤壁絕非一處,對此,東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處點出“周郎赤壁”在西。
此句在文中作用極大,既拍合詞題,又為下闕緬懷周公瑾預伏一筆。
美周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寫出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于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頓時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
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結。
起筆高唱入云,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
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涌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
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
“亂石崩云”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
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
對于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
“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
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風得意。
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
“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
周瑜身為主將卻并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
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
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
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
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
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
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
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
④ 蘇軾的詞,不論內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
有時放筆直書,便成為曲子中縛不住的句讀不葺之詩;有些從內容看也頗為平凡。
正如泥沙俱下的長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
但正因如此,才能顯出江河的宏大氣勢。
人們可以如此這般地挑剔它,卻總是無法否定它。
蘇軾這首《念奴嬌》,無疑是宋詞中有數之作。
立足點如此之高,寫歷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詞壇罕見,在詩國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筆就高視闊步,氣勢渾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細想萬千年來,歷史上出現過多少英雄人物,他們何嘗不煌赫一時,儼然是時代的驕子。
誰不贊嘆他們的豪杰風流,誰不仰望他們的姿容風采
然而,長江后浪推前浪,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隨著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如今回頭一看,那些風流人物當年的業績,好像給長江浪花不斷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終于,變成歷史的陳跡了。
浪淘盡──真是既有形象,更能傳神。
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開頭就抓住歷史發展的規律,高度凝煉地寫出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聲奪人。
令人不能不驚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風流人物,這里就進一步提出三國周郎作為一篇的主腦,文章就由此生發開去。
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這是現場寫景,必不可少。
一句說,亂石像崩墜的云;一句說,驚濤像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亂石和驚濤搏斗,無數浪花卷成了無數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隱彼現,蔚為壯觀。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如畫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的結論。
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杰之士。
這長江,這赤壁,豈能不引起人們懷古的幽情
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發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作者在這里單獨提出周瑜來,作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僅因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是關鍵性人物,更含有藝術剪裁的需要在內。
請看,在公瑾當年后面忽然接上小喬初嫁了,然后再補上雄姿英發,真像在兩座懸崖之間,橫架一道獨木小橋,是險絕的事,又是使人嘆絕的事。
說它險絕,因為這里原插不上小喬這個人物,如今硬插進去,似乎不大相稱。
所以確是十分冒險的一筆。
說它又使人嘆絕,因為插上了這個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風流俊雅極有精神地描畫出來。
從藝術角度來說,真乃傳神之筆。
那風神搖之處,決不是用別的句子能夠飽滿地表現的。
羽扇綸巾──這四個字,充分顯示周瑜的風度閑雅,是小喬初嫁了的進一步勾勒和補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從這里就轉入對個人身世的感慨。
故國神游,是說三國赤壁之戰和那些歷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許多感想──好象自己的靈魂向遠古游歷了一番。
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
由于自作多情,難免要早生華發(花白的頭發),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
在這里,作者對自己無從建立功業,年紀又大了──對比起周瑜破曹時只有三十四歲,仍然只在赤壁磯頭懷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于是只好曠達一番。
反正,過去如夢,現在也是如夢,還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澆奠,表示對它的敬意,也就算了。
這里用如夢,正好回應開頭的浪淘盡。
因為風流人物不過是浪淘盡,人間也不過如夢。
又何必不曠達,又何必過分執著呢
這是蘇軾思想上長期潛伏著的、同現實世界表現離心傾向的一道暗流。
階級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無法避免而不時搏動著。
綜觀整首詞,說它很是昂揚積極,并不見得;可是它卻告訴我們,詞這個東西,絕不是只能在酒邊花間做一名奴隸的。
這就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也是劃時代的進展。
詞壇的新天地就是通過這些創作實踐,逐步發展并且擴大其領域的。
蘇軾這首《念奴嬌》,正是一個卓越的開頭。
至今為止,仍然象豐碑似地屹立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大道上。
此詞表達方式肆意大方。
體現了以蘇軾為賭豪放派的表達維度。
所以,此詞被譽為鐵琴銅琶。
⑤ 這首詞是蘇軾47歲謫居黃州游赤壁時寫的。
通過對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三國的周瑜談笑破敵的英雄業績的向往,抒發了詩人憑吊古跡而引起的自己功業無成而白發已生的感慨。
上片寫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詞一開始,以一瀉千里、日夜東流的長江著筆,給人以突兀崢嶸、震驚耳目的感覺。
“大江東去”四字,概括出洶涌澎湃的萬里長江向東流去的特點。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隨著時光的流逝,千古以來的“風流人物”和他們的英雄業績已成歷史陳跡;這如同長江的浪花一樣,帶著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頭。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故壘”二字,寫出了古代戰場的遺址如在目前。
“西邊”一詞,點明方位,有親臨其境的真實感。
“人道是”三字,借人們的傳說加以證實,深化“懷古”的感情色彩,使人倍感親切。
“三國周郎赤壁”,由時代、人物、地點三個不同性質的名詞,組成一幅歷史風云的畫卷,將“赤壁之戰”的圖景呈現于讀者的面前。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第一句寫石,將陡峭崢嶸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險峻,形象貼切地描繪了出來。
第二句寫濤,不但寫出了波濤粗野兇暴的性格,而且還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氣勢,同時仿佛可以聽到狂濤拍岸的吼聲,看到它不可阻擋的威力。
第三句寫“拍岸”后的“驚濤”所出現的浪花飛濺的奇麗景象。
這三句寫景,真是字字珠璣,歷歷在目。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這兩句是上、下片轉折的樞紐。
“江山如畫”,是對上面所描寫的雄偉江山的總括評價。
“一時多少豪杰”,雖贊頌周郎,但包括謳歌歷代的無數英雄在內。
詩人在這里,把“如畫”的江山和眾多的“豪杰”聯綴交織成詞,創造出一種高尚雋美的意境,使人肅然起敬,并為之向往、傾倒。
下片懷古。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這三句描寫周瑜風華正茂的形象。
“小喬初嫁了”,這句寫入詞中非等閑筆墨。
“小喬”,是喬玄的小女,是當時有名的美人。
周郎與她結婚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到赤壁之戰的時候,他倆成為夫婦已經10年了。
這里寫“初嫁”,不是詩人的一時疏忽,而是著意渲染詞的浪漫氣氛,這對塑造“雄姿英發”的周郎形象起著稍加點染、全篇生色的藝術效果。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周瑜手執羽扇,頭戴綸巾,表明他雖為武將,卻有文士的風度,這樣就突出了周瑜蔑視強敵的英雄氣概。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談笑間”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紙背,充分反映了周瑜當年赤壁破曹時那種輕而易舉的神態。
“檣櫓”,指曹操的軍隊,含有貶義。
“灰飛煙滅”,火燒赤壁的情景和曹操覆滅的慘象逼真地再現出來了,給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心神仿佛游到三國時代周瑜立功的地方,應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發來了。
這三句是詩人抒發的感慨。
上面懷古,這里抒情,這個情是由懷古而派生出來的。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消極感傷的情調,產生著極不健康的影響,讀時值得注意。
同時也應該看到:以酒祭奠江月,這是詩人一種無可奈何的精神苦悶的反映,是有志為國而不能施展懷抱的情緒的流露,這當然是封建統治者迫使他以這樣的方式來安慰自己被磨折、被損害的心靈的結果,無疑的,多少隱含著對現實不滿的感情在內。
“江月”既照應首句,又點明時間,增強了詞的優美抒情氣氛,使詞的情調剛柔相濟、濃淡有度。
詞中所描繪的“亂石”、“驚濤”的赤壁景色,“雄姿英發”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輝,各臻其妙,為歷代讀者所傳誦。
念奴嬌 赤壁懷古讀后感
念奴嬌赤壁懷古讀后感——品讀《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勁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案,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品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我醉了—— “大江東去”,滔滔巨浪千淘萬漱,是否淘到蘇軾了呢?面江而立,他的耳畔唯有水聲。
回想“烏臺詩案”的苦楚,皇帝謫貶的敕令,還有那洛陽親友的依戀;東坡心,碎不能掇。
他只得唱“千古風流人物”,只能吟“三國周郎赤壁”。
眼前是公瑾愛戀的長江,腳下是周郎鏖戰的赤壁。
“遙想公瑾當年”,這江水不也似“千堆雪”么? 草船借箭的智謀,火燒赤壁的勇猛,還有周喬愛情的佳話;周郎確是“風流”,確是“豪杰”。
傲立于艦舟之上,沖陣于萬軍之鋒,聞江上之濤聲,賞冥空之月色;面對的是曹操精兵強騎,銘記的是小喬囑言寄語,心系的更是孫吳的成敗盛衰。
東坡何不想風流儒雅,何不想握國之大計、驅外之強敵。
然而,北宋的朝廷容不下他,神宗的時代容不下他;呵,渾濁的世道也容不下他! 想那東坡,不禁駕一葉之扁舟,駛向那巍峨的崖壁。
此時的他,也是傲然于舟,也是聞江上之濤聲啊;但他的心呢,卻已成碎片——一片羨慕,一片懷念,一片愁悶,一片感慨。
他的心,是昏君、是小人,砸碎的啊! 他的手摸到了“赤壁”,他的心也回到了赤壁。
恍惚飄然間,他也似處周郎故壘。
哦,那是公瑾么?那多情的人兒在笑我么? 峨冠博帶,丹目柳眉;談笑間,指點江山,“檣櫓灰飛煙滅”。
公瑾不愧是“美周郎”埃驀然,我卻已生白發,衣衫風塵,神色頹靡;更怨恨,被昏君謫貶。
人多情,歲月無情,渾世更無情。
身在亂世,誰堪風流;時勢造英雄。
江仍是長江,壁仍是赤壁,人卻不再風流;人生真是一場夢,匆匆來、匆匆去,誰又知人生幾何?倒不如臨江上之清風,取山間之明月,將萬千愁怨托于悲風! 且灑一杯烈酒——讓這江月,醉在如畫的江山中;讓這東坡,醉在似夢的人生里。
也讓我,醉在東坡赤壁。
國慶期間,我懷著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讀了《赤壁之戰》這篇課文,心中有很多的感慨。
這篇課文選自羅貫中的著名小說《三國演義》,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話說曹操豪情滿懷,揮師南下,想要奪取江南,吞并東吳,消滅孫權﹑劉備進而統一中原。
孫權與劉備聯合,率軍在赤壁與其相抗。
黃蓋獻上火攻之計,周瑜﹑黃蓋又連施苦肉計,再使闞澤去送詐降書。
后來火燒赤壁,曹軍損傷無數,只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曹操為什么會輸得如此慘烈呢?是兵力不夠嗎?難道八十萬大軍還勝不過孫權的三萬人馬,頃刻間就灰飛煙滅了嗎?是軍隊士氣不振嗎?試想曹操曾破袁紹、斬呂布,一路高歌,勢如破竹。
也許是你曹操輕易信人,先是中了龐統的連環計,再是信了闞澤的詐降書。
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過龐統的連環計;也許因為你們是遠來之師,一路跋涉,筋疲力盡,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勞;也許是你們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擁有長江天險,才會牽著你們的鼻子走;也許是你太輕敵,仗著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會獲勝;也許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識水性,別看在陸地是精銳之師,所向披靡,無戰不勝,可一到像長江這樣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烏合之眾了;也許是諸葛亮太聰明,東風有意周郎便呀;也許…… 曹操呀,你的敗給現代人留下了不少疑問,至今仍有許多人在爭論,你的敗到底是必然的,還是天意呢。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寫赤壁景色的句子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這首詩是蘇軾的代表作,寫得很有氣勢,千古流傳的佳作。
描寫景色的句子是第三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很有氣勢的景物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