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斗的精氣神和干事創業的激情不足,甚至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對深層次矛盾、解決棘手問題、啃“硬骨頭”的事情不愿為、不敢為。這都是不對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弘揚艱苦奮斗精神還有差距(通用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弘揚艱苦奮斗精神還有差距1
【摘 要】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提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
【關鍵詞】愛國主義 愛國精神 憂患意識
時代在不斷進步, 教育 是 發展 變化的,觀念是在不斷更新,新課程改革的啟動勢在必行。在課程改革中應更關注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江澤民同志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貫穿社會主義 現代 化建設的整個過程。”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宏大事業。學校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理應把愛國主義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方能收到實效?經過幾年的教育實踐,我認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從實踐出發、從生活出發、從時效出發。
一、從實踐出發
課堂教育是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場所,作為教育者,必須在課堂教育實踐中,充分發掘分散在課文中的祖國人文資源和 自然 資源中深厚的愛國因素,喚醒受教育者深沉的愛國思想和濃烈的愛國情愫,對學生進行民族的優越感、憂患感和使命感等多層次的愛國主義教育。
1.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 歷史 、卓越的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諸如被馬克思高度評價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的“四大發明”,為世界文化界所推崇為人類文化源頭和思想源泉之一的老莊 哲學 、孔孟儒學等等,從中學生可以強烈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和物質文明史上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創造美,油然而生自豪、自尊和自信的民族優越感受。
2.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諸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艱”(屈原)式的仰天長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的熱烈呼號,都表達了先賢諸哲對罹難祖國及其命運刻骨銘心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這種蒼涼的憂患意識,貫穿于整個 中國 文化傳統之中。以憂國憂民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對象和內容,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3.培養學生為了祖國的新生和發展而舍棄個人一切的使命意識與犧牲精神。“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陳毅)這種充滿悲劇美的千古絕唱,頗能激沸青少年一代骨髓深入的愛國熱血。應當說,在面臨民族生死存亡、“小我”與“大我”兩者之間必擇其一的關鍵時刻往往最能迸發出愛國主義激情。
這樣旨在蓄養愛國主義激情的課堂教育,就能使學生對祖國燦爛文明、壯麗山川在生活動潑、富于創造的內心體驗中獲得巨大的滿足、幸福和陶醉,并油然升華成作為中華民族之一分子的崇高感和驕傲感受,樂意為這個多民族的團結而犧牲私利,奉獻所有。久之,這種“犧牲”、這種“奉獻”也成為個體生命人格完善的最高精神需求,成為實踐人生最終價值的理想境界,愛國主義教育就步入了一處終極的大化之境。
二、從生活出發
提起愛國主義 教育 ,有人認為是不切實際空洞的大道理。其實不然,“經微之處見精神”,在我們的生活處處都不乏愛國主義的高尚之舉。當我們隨手關緊水平 考試 籠頭,拉熄了“長明燈”;當我們向處于困境的同學院伸出援助之手;當我們為希望工程捐出一元錢,為貧困山區的人們獻出一件寒;當我們畢業后回到家鄉破舊的三尺講臺;當我們學成回國,報效祖國之時……當我們默默地,很 自然 地做著這一切的時候,不下體現了我們對社會也是以國家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受嗎?只要我們時刻記住自己是 中國 人,那么愛國主義就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心中。
因此,教師要善于將愛國主義這一大概念具體分解成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細節,使學生懂得一些生活小事也能體現愛國行為。自己也能做一些對國家有益的事情。如針對部分學生扔饃倒飯現嚴重,學校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訪問敬老院老人們。老人們講到了自己童年時期吃野草,喝稀粥,忍饑挨餓,不少人活活必死的血淚史和新中國人民所過的幸福生活,并希望同學們為國家的富強,要珍惜每粒糧食,教師在最后 總結 :“我們國家有一些地區的人們還過著比較貧困的生活,如果我們全國每人節約一分錢,一粒糧,就可以為國家節約一千余萬元錢和幾十噸糧食。”這樣學生就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認識。
三、從時效出發
抓住時機,因勢利導。這“東風”主要是指“大氣候”(國際國內形勢、重大節日等)和“小氣候”(學校、班級及身邊發生的事情)。如今年伴隨著“七·一”這一 歷史 性日子的來臨,愛國主義熱情在中華大地激沸,在海內外億萬華夏子孫心中涌流,學校就可以抓住這一契機,開展多種形式的以“憶百年史,激愛國情,立強國志”為重點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象“雪洗中華民族恥辱的壯舉”主題報告會、“迎香港回歸”主題班(隊會、“香港知識問答”等等,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獨立解放,實現民族振興的奮斗史,進一步激發我們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社會主義 現代 化建設貢獻力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再如結合日本文部省屢次篡改教科書、歪曲日本侵華史的卑劣行徑,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們不僅進一步了解到中華民族的苦難歷史和深重災難,加深了對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他們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愛國主義教育要做到生動、有吸引力,就應當研究社會大氣候、學校小環境,抓住熱點,不失時機地開展針對性教育,方能收到實效。“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一代偉人鄧小平的愛國情懷,是億萬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他的偉大實踐,更成為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光輝榜樣。讓我們是他那樣,把愛國之志化作報國這行,把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把廣大學生培養成具有深厚愛國情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弘揚艱苦奮斗精神還有差距2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讓黨旗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必須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貫徹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要求,黨員干部要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利用“破五”之心,迎接戰“疫”的全面勝利。
一線黨旗紅,戰“疫”當先鋒,政治站高位,“破五”之心要有戰略定力。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級黨委要舉旗定向,科學判斷形勢、精準把握疫情,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各級黨組織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要堅守崗位、靠前指揮,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各地黨員領導干部,尤其是黨委主要領導,都在現場,靠前指揮,作出了表率。四川大學黨委領導班子集體上崗,到防疫工作一線“定點定人定崗”,把一面面黨旗飄揚在防控疫情最前線。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委書記龔法生到16個鄉鎮街道現場指導防控工作。防控工作中,增強“四個意識”,樹牢“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打贏防控戰“疫”信念,堅持“不達目的不收兵”的戰略定力,堅守初心,牢記使命,領導人民展開了一場防控阻擊戰。
一線黨旗紅,戰“疫”當先鋒,使命擔肩上,“破五”之心要有斗爭耐力。疫情防控工作中,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要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筑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每天在線播放疫情報告顯示,讓百姓“看到”透明的信息,看到了黨領導戰“疫”的決心。疫情蔓延嚴重,黨員干部更是斗志昂揚。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斗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耐心與毅力。“我是黨員,不計報酬,不計生死。”“我與病毒斗爭到底。”錚錚誓言,擲地有聲。黨員在防控一線,用行動“跟我上”,用真情“換暖心”。武漢市86歲的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季要硅告訴新華社記者:“我已經感受到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感恩共產黨的領導。我得了病,也得到了很多黨員醫護工作者的熱情幫助。我有信心獲得健康。”一場疫情突如其來,共產黨員先鋒隊在一線沖鋒陷陣。體現了與病毒斗爭的耐力。
一線黨旗紅,戰“疫”當先鋒,防控是考驗,“破五”之心要有實干能力。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級黨委要在這場嚴峻斗爭的實踐中考察識別干部,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英勇奮斗、扎實工作,經受考驗,凝聚力量,用實干精神,奪取防控疫情工作最后勝利。越來越多的黨員醫護工作者,馳援武漢。到目前為止(1月28日上午10時),全國已有376支馳援隊伍,近萬黨員參加武漢疫情防控工作。他們大多都是醫療骨干、防疫專家。在防控工作中,共產黨員先進性得以進一步提升和展現。大家在防控工作中,各顯身手,各盡其能。共產黨員汪星峰本身就是醫學博士,在呼吸系統疾病治療中,他有著獨特的“醫術”。他不計個人得失,舍身忘我,奮戰在第一線。給病人“心理安慰”,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課”。病人感慨:“在這個特殊春節里,遇見了親人。”有人說,共產黨員在防控一線,不累嗎?宜春市上高縣疾控中心專家龍泉說:“勝利成為支援災區的一員,是我的榮譽。累并幸福著是我的真實感受。”
弘揚艱苦奮斗精神還有差距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勞模大家上午好。我是實驗小學的__。
今天我很高興能與各位領導和各位勞模聚在一起交流和學習,心情很是激動。聽了以上各位(領導),發自肺腑、飽含深情的發言我深受感動和鼓舞。我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卻獲得這樣的榮譽,這是對我的極大信任和鼓舞!作為教育界勞動模范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使命的光榮,作用的深遠,影響的力量。
所以自從_年被評為市級勞動模范以來,我更加的努力工作與學習。時時刻刻以一個標桿的標準要求自己。我們知道,作為基礎教育,是為未來儲備人才,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設者的素質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學工作。雖然我不可能把學生步入社會后幾十年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但我可以培養他們扎實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創造的本領。雖然我不指望能培養出多少“牛頓”和“愛迪生”,但我們確能將學生培養成一個懂得愛與責任的合格公民。正因如此,我便以一個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誠摯,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風尖浪頭,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地豐富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更贏得世人的尊敬,社會的肯定,并在努力實現我真誠的育人理想同時帶動了我身邊所有的同仁。
作為勞模,從未敢忘記自己的榜樣和示范的作用,堅持用自己的行動來捍衛這個職業的圣潔,用首席教師的教學水平引領同事一路前行!用師德標兵的魅力感染影響同伴克服誘惑堅守梨園。因為我知道,生命的意義遠不止于功利。微小中藏有博大,短暫中孕育永恒,廉潔從教、無私奉獻是教師的天職!我們有一千個理由埋怨職業的清貧、職業的平淡,但是我們更有一千零一個理由堅持職業的操守和職業的精神。教育是崇高的事業,需要我們去獻身;教育是嚴謹的科學,需要我們去探究;教育是多彩的藝術,需要我們去創新;教育是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參與!我相信自己決不會辜負作為“人民教師”的榮耀與神圣!并一定會為促進洮南經濟發展默默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弘揚艱苦奮斗精神還有差距4
如火如荼的全民抗疫,無疑是對全民族的一次大考,是中華民族復興史上的一次考驗和挑戰,但中國不僅不會被困難壓倒,而且必將以更快速度向前發展,這是中國人民的共識和堅定判斷。能夠讓中華民族經歷困難和挑戰而更加強大的支柱,就是中華民族有著絕不可撼動“國魂”——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在這次十四億中國人民生動的全民抗疫實踐中正得以全方位展現。抗疫具體展現了什么樣的中國精神,國人特別是青年又應如何弘揚抗疫中展現的偉大的中國精神,無疑值得深思、學習與踐行。
一、抗疫斗爭展現了偉大而又豐富的中國精神
無數力量匯聚成促進抗疫勝利的關鍵力量,無數人在抗疫中生動詮釋和展現著中國精神。如果將這次抗疫中凝聚和展現出來的精神稱之為“抗疫精神”,其本質仍然是中國精神。在這次抗疫中具體展現的中國精神,概括起來有: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精神。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既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初心和執政理念,也是抗擊疫情的核心和第一理念。2024年1月25日農歷正月初一,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專門聽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匯報,對疫情防控特別是患者治療工作進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動員;
抗疫斗爭中,習近平總書記一直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多次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 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
抗疫斗爭中,全國齊心協力,搶速度、抓時間、建醫院,千方百計地降低感染率、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在重災區武漢封城后,全國馳援,供蔬菜、運米面、送糧油等,確保居民有飯吃,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響,同時把疫情防控和人文關懷統一起來,提高民眾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以百姓利益、人民生命安全為重,這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精神在抗疫中的充分貫徹和彰顯。
(二)高度的責任與擔當精神。共產黨員身先士卒,站在抗疫戰線最前沿,這是責任與擔當精神;
科學家、醫學家敢于講真話,真誠直言,勇于承擔責任,這是責任與擔當精神;
廣大醫務工作者為了護佑健康、挽救生命,舍小家,顧大家,不懼感染風險,敢于向“疫”而行,這是責任與擔當精神;
抗疫大系統中無數工作人員盡職盡責做好具體細致入微工作,不拋棄、不放棄、不推卸、不退縮,這是責任與擔當精神;
全民抗疫戰線中人民顧大局、臨“疫”不畏、聽命令、勇擔當,這也是責任與擔當精神。
(三)萬眾一心、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精神。最偉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回首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個磨難,最終都要靠團結制勝。在這次全民抗疫中,從最開始的醫護人員對抗疫情到各種“逆行”的隊伍奔赴武漢,從中央的高度重視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行動、緊密協同,從全國各地聯防聯控、互相支持、牽手同行,人人主動防護、主動奉獻、抵制謠言、匯聚合力, 共同筑成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我們看到的是全國人民齊行動的朝氣,更是面對困難時的團結一心。
(四)堅忍不拔、迎難而上的奮斗精神。中國人民從來不怕困難,因為新中國的成立、今天的發展成就,都是靠戰勝各種困難、不斷奮斗而來的。在這場全民抗疫中,存在諸多可測、不可測的困難,譬如社交媒體高度發達、信息傳播異常迅捷;恰逢春運高峰期,人流管控困難;正直春季來臨,呼吸道疾病高發;人員不足、物資不足;各類突發情況頻發;等等。但中國人民迎難而上、無畏無懼、越戰越勇,全民咬定青山不放松、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實際踐行著中華民族堅忍不拔、不怕困難的偉大奮斗精神和力量。
(五)堅定沉著、戰疫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面對本次疫情,中國人民應對更加坦然、更加堅定,背后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強大的祖國作為后盾,有源源不斷的八方支援,有更加細致精準的抗疫舉措,有完備的醫療體系,有加緊研制藥物的科研團隊……。全民展現出坦誠的底氣、無懼的支撐、沉著的應對;
全國人民正秉持著疾病終可戰勝,疫情必被殲滅的強大共同信念,正在用醫院里的歌聲、舞蹈、小品、生日快樂的祝福等演繹著抗疫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
(六)科學、依法戰“疫”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疫情防控工作十六字要求,得到全面的貫徹和落實。在對疫情的分析判斷、病毒的識別與分離、病例的診斷和治療、疫苗和藥物的研制、交通路政、志愿服 務、物資調度、普通民眾日常飲食、居家消毒、自我防護的全民抗疫中,全民正把科學地“防”,科學地“治”、科學地“管”統一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要嚴格執行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法律法規,加強風險評估,依法審慎決策,嚴格依法實施防控措施”等,得到全面、深入貫徹。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使得這次防控比以往更科學、有序、有力、有效。
(七)高度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本次抗疫所展現的中國精神的核心精神。正是因為對這個國家和人民愛得深沉,抗疫戰線上的黨員領導干部、科學家、醫學家、醫護人員、軍隊、志愿者以至普通百姓,才演繹出以人為本、與病魔賽跑的動人故事,才展現出高度的責任和擔當,才演繹出從上到下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堅忍不拔、迎難而上的宏大場景;
正是熱愛并相信這個國家和人民,中國人民才能保持樂觀主義精神,也才能視疫情為命令,把戰勝疫情作為提高科學管理和依法管理水平的大舞臺。另外,這次疫情不僅給中國人民,也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在共同的敵人面前,中國人民正同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努力,從中國發端的抗疫精神,也已經超越國界和民族,上升為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秉持這種精神,我們正為最終在全球戰勝疫情貢獻著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二、當代青年應成為踐行中國精神的先鋒力量
全民抗疫中凝聚和展現出來的偉大中國精神,必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助力。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無論是在抗疫當下,還是在未來,當代中國青年都應該成為實際踐行這偉大中國精神的先鋒力量:
(一)立足當下,用心感悟、經受考驗、接受教育、實際踐行中國精神
第一,用心感悟。當代青年要從共產黨員在抗疫中勇挑重擔、率先垂范、踐行初心的實際行動,在抗疫中的科學家、醫學家的真誠與擔當,在醫護人員的汗水和犧牲,在不分晝夜奮戰在疫情防控前線的公安干警、社區工作人員、村干部、物業人員、志愿者風雨無阻的堅守,在十四億中國人民和愛國華僑的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守望相助中,感悟中國精神的無處不在,感悟中國精神的磅礴力量,自覺用中國精神豐富自我內心,拓展自我精神力量源泉。
第二,經受考驗。這次抗疫不僅是對科學家、醫學家、醫護人員、患者的考驗,也是對包括所有個體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的考驗;
不僅是對我們的醫療能力、科學能力、領導能力、管理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我們體系能力、執行能力、應急能力、協作能力的考驗;
不僅是對我們物質力量的考驗,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考驗。當代青年要在嚴峻的抗疫考驗中自覺以中國精神作為內在強大支撐,在經受考驗中用中國精神來促進自我精神境界躍進提升。
第三,接受教育。當代青年既要在抗疫中自覺經受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更要認真認識、深刻體會和厚植中國精神。在災難中展現的偉大中國精神,終將成為促進中華民族更好前進的強大動力。青年在抗疫中認真認識、深刻體會和厚植中國精神的真諦和意義,就在于可以更好開啟青年一代深刻的精神實踐,可以更好地在未來將精神轉化為物質的力量。
第四,實際踐行。當代青年要用平凡的個體行為展現最強大、最豐富的中國精神:自覺隔離、不亂跑、不傳謠信謠,保護好自己也不要傷害他人,應該是最基本的責任;
如果還有專業知識,可以為抗疫、護佑生命做出最直接的貢獻;
如果有余力,捐款捐物,也是最質樸的幫助;
如果還有其他適當的方式,只要是為抗疫助力,都會讓人們感受到中國精神的力量。
(二)面向未來,化中國精神為促進發展進步的強大推動力量
第一,將中國精神內化于心并轉化為強大的內生動力。當代青年應將全民抗疫中凝聚和展現的中國精神,持續內化并沉淀為自我人生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其成為自我立身處世的終身指引,轉化為引領自己確立崇高目標、勇于擔當新時代大任、促進自身努力學習和工作的強大內生動力。通過內化,讓中國精神在青年內心扎根,讓這次疫情不是成為青年和全社會進步的“絆腳石”,而是轉化為促進青年和全社會成長和發展的“墊腳石”。
第二,將中國精神外化為行動并轉化為強大物質力量。當代青年應將全民抗疫中凝聚和展現的中國精神積極運用于今后的學習和 生活,更加奮進,更加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更加尊重科學、遵守秩序和法律,更加珍惜人民的團結,更有愛國情懷,面對困難更加堅強,面對挫折更加勇敢,面對困境更加自信……。通過外化為行動,讓中國精神在青年自我學習、生活、工作實踐中無處不在,讓中國精神在指引、支撐和推動青年發展進步中轉換為強大的物質性力量,創造出屬于青年一代的輝煌業績。
第三,以中國精神促進心理成熟、精神成熟、實踐成熟。經歷這場抗疫斗爭,當代青年在經受中國精神的洗禮中,應當在心理上更加積極健康,精神更加奮進,實踐中更有擔當,在各方面走向更加成熟。成熟的當代青年,應當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信仰更加堅定,更加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阻擋但道路艱巨,更加在實踐中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秉持初心、萬眾一心、艱苦奮斗、團結奮進,讓中國精神成為促進當代青年成長成熟為可愛、可信、可為一代的重要推動力。
第四,以中國精神作為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堅強支撐。歷史已經多次充分證明,中華民族之所以經受一路風雨,而始終屹立并最終走向復興,正是中國精神給予大海般力量的支撐。在擔當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中,當代青年應以中國精神作為克服困難、勇攀高峰的堅強支撐和后盾,以中國精神匯聚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之力,在不斷經受考驗中走向勝利的彼岸!
下一篇:寫青春奮斗的演講稿(合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