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描寫金華雙龍洞的詩句
游覽金華雙龍洞的順序依次是:金華城—羅店—入山— 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出洞。
葉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葉紹鈞,漢族,字圣陶。
江蘇蘇州市吳縣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文學(xué)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雙龍洞有什么特點(diǎn)
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qū)約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雙龍洞分內(nèi)、外兩洞,內(nèi)洞與外洞僅相隔5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僅留長10米,寬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離地下河頂灰?guī)r僅有0.30米左右的間隙,進(jìn)內(nèi)洞須仰臥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長、深各33余米,面積1200多平方米。
洞內(nèi)陳放著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內(nèi)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積約2000-2200平方米。
從這里可以知道,雙龍洞的景色是無比的美。
簡介雙龍位于雙龍洞景區(qū)中心,國家重點(diǎn)風(fēng)景名勝區(qū),首批國家4A級風(fēng)景旅游區(qū),國家級森林公園。
是整個雙龍風(fēng)景名勝區(qū)核心景觀和象征,成為自然風(fēng)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
海拔520米,由內(nèi)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cè)一青一黃的石頭很像兩條龍,故名“雙龍洞”。
外洞寬敞,面積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駐足。
常年洞溫為15℃左右,冬暖夏涼。
炎夏至此,令人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
洞口西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東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杰出書法家于右任之手筆。
如果說雙龍的內(nèi)洞是“龍宮”的話,那么外洞仿佛似“龍廳”。
其中西廳一掛“石瀑”,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于此。
往前是“駱駝仰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等景觀。
內(nèi)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僅通水道,長10余米,寬3米多。
內(nèi)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
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如欲觀賞,唯有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臥人回溪”,不得稍有抬頭,有驚而無險,妙趣橫生,堪稱游覽方式之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yù)。
內(nèi)洞略大于外洞,洞內(nèi)鐘乳石、石筍眾多,有龍爪、龍尾與洞外龍頭相呼應(yīng),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云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等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名字由來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nèi)洞、外洞及耳洞組成,“雙龍”的得名,歷來有三說:“雙龍”的得名,歷來有三說:其一,宋代著名學(xué)者方鳳在《金華洞天記》中認(rèn)為“雙龍”在內(nèi)洞:“傴僂踏水入內(nèi)洞,有形蜿蜒,頭角須尾,凡二,屈蟠隱見,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謂雙龍也。
”現(xiàn)代作家葉圣陶的《記金華的兩個巖洞》也持此說:“內(nèi)洞的景物,首先當(dāng)然是蜿然在洞頂?shù)碾p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華知縣的鄭東白,在其《金華記游》中認(rèn)為這升降之龍在外洞洞廳:“洞門軒豁如大廈,石蓋如砥錯,有石乳下垂,如龍升降狀。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記》中也持此說:“外洞,軒曠宏爽,如廣廈高穹。
而石筋夭矯,石乳下垂,作種種奇形異狀,此雙龍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編的《金華市志》則認(rèn)為“雙龍”在外洞口:“雙龍洞:兩側(cè)分別懸著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nèi)洞,故名“雙龍洞”。
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知后,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nèi)洞,但雙龍仍頑強(qiáng)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
承德避暑山莊的煙雨樓具體介紹
承德避暑山莊煙雨樓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仿浙江嘉興煙雨樓形制在島上修建了一組建筑,同名煙雨樓,是山莊內(nèi)最晚的建筑之一,也是最美的建筑之一。
煙雨樓位于青蓮島,此島位如意洲北,隔湖,曲橋相通。
樓后臨湖有石欄望柱,這里是清帝與后妃消夏賞景之處。
島面積為2,4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煙雨樓、青楊書屋、對山齋、六角翼亭等,布局巧妙,姿態(tài)秀美,是山莊湖區(qū)游覽的勝境之一。
描寫太原的詩詞
送裴相公上原 唐?王建還攜堂印向并州,將相兼權(quán)是武侯。
時難獨(dú)當(dāng)天下事,功成卻進(jìn)手中籌。
再三陳乞壚煙里,前后封章玉案頭。
朱架早朝立劍戟,綠槐殘雨看張油。
遙知塞雁從今好,直得漁陽已北愁。
邊鋪警巡旗盡換,山城候館壁重修。
千群白刃兵迎節(jié),十對紅妝妓打球。
圣主分明交暫去,不須高起見京樓。
送狄尚書鎮(zhèn)太原年代:唐 作者:姚合 體裁:五排授鉞儒生貴,傾朝赴餞筵。
麾幢官在省,禮樂將臨邊。
代馬龍相雜,汾河海暗連。
遠(yuǎn)戎移帳幕,高鳥避旌旃。
天下屯兵處,皇威破虜年。
防秋嫌壘近,入塞必身先。
中外恩重疊,科名歲接連。
散材無所用,老向瑣闈眠。
太原早秋 作者:李白 朝代:唐 體裁:五律歲落眾芳歇,時當(dāng)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xì)w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除夜宿太原寒甚 作者:
【于謙】 年代:
【明】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
春風(fēng)來不遠(yuǎn),只在屋東頭歐陽修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
并州自古多豪杰,戰(zhàn)爭五代幾百年。
飲馬長城窟行 陳琳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原創(chuàng)]七律 我愛汾河景色美藍(lán)天白云映碧水,錦鱗嬉戲草魚肥,更有泳者搏巨浪,白鷗灰鸛空中飛。
河心綠島柳絲垂,岸邊國槐枝葉翠,游人情侶憑欄眺,盡收美景身心醉 。
:[原創(chuàng)]七律 我愛汾河景色美心醉汾河古渡邊,殘陽如血柳徘徊.細(xì)思晉陽多壯士,千古留名歷代傳.而今冬泳寫新史,傲雪紅梅領(lǐng)頭前.莫笑吾輩不燦爛,國盛家旺自坦然!原創(chuàng)]七律 我愛汾河景色美我愛汾河景色美,綠水如蔭魚兒肥。
晚渡殘陽水中墜,柳絲隨風(fēng)惹人輝。
冬泳人兒碟姿躍,七亭再造勇士篇。
我輩英豪多壯士,汾河美歌晨光編。
[作者]:元好問[體裁]:五律[年代]:元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
一聲驚晚笛,數(shù)點(diǎn)入秋云。
滅沒樓中見,哀勞枕畔聞。
南來還北去,無計得隨君。
《游天龍山》〈一〉為求清凈選林泉,高踞青崖避世閑。
無奈禪門香火旺,紅塵滾滾繞群山。
〈二〉松花相簇柳溝深,五月山風(fēng)透密林。
不是春青留不住,只緣好景要更新。
〈三〉幽徑蜿蜒剪翠開,橫崖滯水掛蒼苔。
清濯亦愛山泉小,一路潺潺做伴來。
詠太原晉祠難老泉一灣碧玉瀉懸山, 閱歷滄桑千萬年。
鏡面斜侵周柏影, 波光倒映晉祠檐。
張郎塔蘊(yùn)傳奇事, 不系舟藏莊叟玄。
泉畔清游秋氣爽, 詩脾釀出境澄鮮。
鷓鴣天-謝山西眾友千里龍城來相會, 美酒佳肴香滿堂. 平遙古城驚坐馬, 喬家觀后不逞強(qiáng). 同窗友,待客忙.情意凝在笑眉上. 黃河滾滾東逝水, 難比師兄義深長.七律.天龍山韻(新韻)群山環(huán)抱舞雙龍,萬里松濤蕩碧峰。
霧繞云飛鷹展翅,風(fēng)蕭泉涌雁擊空。
鐘靈圣地高觀境,聚秀瓊閣避暑宮。
五帝三皇開物主,晉陽自古露崢嶸。
金華雙龍洞最著名的景物是什么
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qū)約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雙龍洞分內(nèi)、外兩洞,內(nèi)洞與外洞僅相隔5米,有一塊巨大石屏相隔,僅留長10米,寬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離地下河頂灰?guī)r僅有0.30米左右的間隙,進(jìn)內(nèi)洞須仰臥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長、深各33余米,面積1200多平方米。
洞內(nèi)陳放著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內(nèi)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積約2000-2200平方米。
從這里可以知道,雙龍洞的景色是無比的美。
雙龍國家重點(diǎn)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北郊的金華山西南山麓,林海莽莽,水流潺潺,年平均氣溫比城區(qū)低 6 ℃,是一處以山岳森林為背景,地下懸河、巖溶奇觀、赤松祖庭為特色,觀光旅游、康體休閑、避暑納涼、海外朝圣為主要功能的國家重點(diǎn)風(fēng)景名勝區(qū)和國家首批 AAAA 級旅游區(qū)。
上一篇:暑假給家長老師的一封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