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過年的春節習俗
一、廣州的春節食物
1、廣州的春節食物
1.1、年糕年糕,年年高升,象征收入、職位和小孩子都一年比一年高。是東南亞地區的過年傳統食品。而廣東及香港的年糕是橙紅色的粘糕,屬甜味,由糯米、片糖及豬油制成,通常切片煎熟食用,比較油膩。傳統上,過年的時候,老人家都會蒸年糕,在年初二的時候,出嫁的女兒攜鴨帶雞地回娘家的時候,年糕就是老人家給“外嫁女”的回禮
1.2、煎堆。所謂“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睆V東人制作煎堆由來已久,在煎堆“家族”中,品種眾多,有石岐煎堆、九江煎堆、空心煎堆龍江煎堆等。而廣州地區、港澳地區則以九江煎堆為主。煎堆五味調和,咸甜適當,意謂人丁興旺,花開富貴,合家平安,萬事大吉,寓示著人們的美愿。
1.3、角仔。角仔又稱“油角”,是廣州人過年的必備食品,不少家庭現在還保留這自炸油角的習慣。角仔的形狀與餃子相似,但比餃子要飽滿得多。角仔在新年中代表的是飽滿的荷包,荷包鼓鼓,餡越多,來年荷包就越鼓。
2、春節是什么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3、春節的節日特點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
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二、廣州春節的習俗
1、拜年。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然后長輩再給后輩曉以期望。早飯后,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罢f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后才吃飯。
2、回娘家。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
3、逛花市。現代新式花街上世紀初到50年代中期,廣州的中心花市都在槳欄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一度金融較為穩定,工商業有所發展,花市也隨之興旺。人們在馬路兩旁搭架做花檔,中間行人。夜市燈光明亮,如同白晝。花市高峰時人如潮涌,摩肩接踵,花市里紅紫紛華,使人眼花繚亂。
三、廣州春節的禁忌
1、忌諱去有喪事的家庭拜年。
2、忌遷居,糊窗戶。否則認為是不吉利。
3、忌請醫生看病,否則,象征一年到頭都要生病。醫生也忌諱在正月出診,會不吉利。
4、避免吃稀飯,這天若吃稀飯,這一年外出會被雨淋,甚至大雨會將田土沖垮。此外,吃稀飯是貧窮的象征,初一吃稀飯,恐怕之后都得過著窮困生活。
5、不能更換、洗滌衣被。
6、忌穿壞新衣服。正月里孩子穿壞新衣服有晦氣。
7、忌諱剃頭。民間有諺云:”正月不剃頭,剃頭死己舅“
8、壓歲錢不能給奇數。長輩給晚輩壓歲錢,金額要是偶數,否則不吉利。
9、嚴禁灑掃與倒垃圾,會把家里的福氣財運掃光光;若真要動掃帚,記得由外往內掃!
10、盡量不動刀剪針線,一旦有差錯,會招致破敗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財路剪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