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長久以來,我們的思維都進入了誤區,總覺得執著是好的,堅持是好 的,百折不撓是最好的,要想達到目的,這是最好的“捷徑”了:只要執 著、堅持、百折不撓,就一定能實現“1+1》2”,奮斗和成功之間可以直接 劃等號。
【第2句】:建立水月道場,莊嚴性空世界,羅列幻化供具,供養影響如來。懺悔罪性本空,勸請法身常住。回向了無所得,隨喜福等真如,贊嘆彼我虛玄,發愿能行平等。禮拜影現法會,行道步躡真空,焚香妙達無生,誦經深通實相。(五代)延壽《觀心玄樞》
【第3句】:心中無形的風災是“無明”,無形的刀劍是“嫉妒心”,無形的鬼魅是“疑心生暗鬼”,無形的心獄是指“入邪道法”。這些無形的心賊會滅除人之善根,毀盡修行之功德林。
【第4句】:眾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尋討。大道只在目前,愚倒迷人不了。——《寶志公》
【第5句】:對憤怒的人,以憤怒還擊是愚蠢的,那樣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憤怒。而且兩虎相斗必有一傷。所謂“逢強智取”,如果保持冷靜,態度更平和些,讓對方心平氣和地接受,對雙方都有益。
【第6句】:其實生活本身就是禪,問題在于你能否體會到安定自然。若能體會,講話也好、不講話也好,行動也好、靜止也好,無非都是禪。可以說,即使是吃飯、睡覺這樣稀松平常的事情,都蘊藏著高深的境界。對一個真正的修佛者來說,佛的智慧不僅僅只有從打坐、讀書中得來,萬事萬物處處都充滿了佛理和禪機。
【第7句】:花草的種子失去了在泥土中的安逸生活,卻獲得了在陽光下發芽的機會;小鳥經過跌打失去了幾根美麗的羽毛,卻獲得了在藍天下凌空展翅的機會。人生總在失去與獲得之間徘徊,沒有失去,也就無所謂獲得。
【第8句】:何謂病本?謂有攀緣;……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維摩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
【第9句】: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印光法師)
【第10句】:佛佛說法,只成黃葉止啼;祖祖傳宗,還是空拳相嚇。到這里直須自歇,自悟自明,佛是己躬做成,法非別人付得。——《宏智禪師廣錄》
【第11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人們都希望身體健康,卻很少人尋求精神健康;都希望此生平安,卻很少人追求來世光明;都希望打敗敵人,卻很少人懂得降伏自心;都希望工作成功,卻很少人希求修行成就;都希望事業圓滿,卻很少人追求福慧圓滿;都希望得到地位,卻很少人祈愿一切眾生安置于佛果。
【第12句】:(四)慎交游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兇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
【第13句】:故佛說正法,如牝虎銜子:執真我為有,則為見牙傷;撥俗我為無,便壞善業子。(古印度)世親《俱舍論》卷三十
【第14句】:對于充滿愛心的人來說,無論遇到任何境況,與任何人接觸,他的生活總是溫暖的,人生永遠是精彩的;對于自私自利的人而言,無論遇到任何境況,與任何人接觸,他的生活總是冷漠的,人生總是乏味的。
【第15句】:世上唯一能給我們帶來長久快樂的事,就是內在的修行,而不是外在的物質。無論高官厚祿,還是家財萬貫,都無法保持永恒長久的快樂。這就是我們追求精神解脫的充分理由。
【第16句】:開悟者“離地六寸”,自然和站在地上的凡夫俗子有所不同,他們離地的過程正是不斷修行的過程,“離地六寸”的位置也正是悟后的境界。
【第17句】:滿山遍野,若眾生需要,一草一木無不是藥。若非眾生所需,則再珍貴的材質也不是藥;佛法亦是如此。一證嚴法師
【第18句】: 厚黑者的不顧廉恥,薄白者的忍讓過度,凸顯了人性的兩極。極黑和 至白,都是社會的病灶,如果一個社會僅僅由這兩部分人組成,那么 這一定是個患了絕癥的社會。唯厚黑者能知恥,薄白者能當責,社會 的肌體才會健康。
【第19句】: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20句】:修養是一種美,是一種德.修養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燈盞。修養是一杯溫馨的茶,你只有仔細地品嘗,才能欣賞到它的妙處。修養是隱藏的美,高貴典雅,又清新透明。它像有朦朧薄霧的清晨那樣令人遐恩,又像靜謐安逸的黃昏那樣讓人憧憬,認真體味,你就會感覺到它的濃郁和美好.
【第21句】:提升個人能量,凈化能量場。不求有錢,但求值錢,只要值錢,就會有錢!有錢是有限,值錢是無限!有錢是暫時,值錢是永遠!追錢的人一定是在錢的后面,而值錢的人一定是走在錢的前面,被錢追!財富不是求來的,是由自身能量感召而來的。一如磁鐵效應:你磁性的大小決定了你吸引鐵塊的大小。
【第22句】: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以無所舍法,應具足檀那波羅蜜,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波羅蜜。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身心精進不懈怠故,應具足毗離耶波羅蜜。不亂不味故,應具足禪那波羅蜜。于一切法不著故,應具足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經》卷一,序品
【第23句】: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碰到失利受挫或面臨困境的情況, 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別人的幫助,你在這時及時向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么 你的幫助無疑成了最有價值的東西,這種雪中送炭般的幫助會讓原本無助 的人記憶一生。
【第24句】: 慈航法師開示說:“對人要有包容性,《八大人覺經》上說:菩薩布 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學佛的人不但對親人慈悲,對惡人同樣慈悲, “寧愿天下人負我,我絕不負天下人”,就是人家有虧待我們的地方,也要 原諒他,給他一個懺悔改過的機會,把惡人感化回頭,這才是真正度了 眾生。
【第25句】:“意業”,指意念所起之業,也分善惡,如貪欲、嗔恚、邪見等,都是惡業;若不貪、不嗔、不邪見等,則為善業。
【第26句】:眼色等不名為縛,貪喜為縛,破貪喜故心得正解脫,正解脫心能人泥洹。(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十一
【第27句】:立志修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被生活之苦所逼迫,而有修道以求解脫的沖動;另一種人是因為他找到了自我。對后者而言,生活體驗與挫折只會使他更加堅定信仰。
【第28句】:要求別人完美,不如先要求自我的完美;要別人適應自己,不如自己先去適應別人。
【第29句】:禪語意在說明人的心態愈樸素自然,愈能修得正果,即所謂的大徹大悟。一味地急功近利。那么,在這種“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精神的指引下,你的素質將得到最好的修煉。當機遇來臨的時候,你一定會穩操勝券。
【第30句】: 不自愛的人不會愛他人,博愛一定從自愛出發。自愛不同于 自私,自私僅為一己之私,自愛則是一種對愛的培養,真正的愛本質 上是無私的。
【第31句】:調和:萬物因水的存在而匯聚融合。譬如石灰石、黏土和鐵礦粉是三種不同的事物,因為水的調和而融合為水泥。由于水的存在,它們三種才有可能按比例調和而成。同樣的道理,由于愛心的存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才有可能和諧相處、充滿和平。
【第32句】:堅持是最容易的,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堅持又是最困難的,因為能夠做到最后的往往沒有幾個人。不能堅持到最后的原因在于,我們總是急于見到成果,而不再注重過程,然而,很多事情在開始行動時不會立竿見影,必須持之以恒,有足夠的耐心才行。
【第33句】: 古人云: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大罪,當不得一個 悔字。”
【第34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故知一切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獄、六道修羅盡由心造。一《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第35句】: 碼字和碼字很不一樣,有的能碼出快樂,有的會碼出痛苦; 碼出利祿來者有之,碼出禍端來者亦有之。字是什么?就是個工具。
【第36句】:苦是佛教的基本觀念之一,是佛教對人的現實存在所作的狀態定位和價值判斷。苦諦是四圣諦之一,也是最關鍵的一諦。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
【第37句】:人活著為什么會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為總被種種外在的事相所迷惑,總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連步子都邁不開了。——凈慧
【第38句】:【佛學大師經典文案】欲望是煩惱之根,必然帶來不理性的競爭怎樣調理人際關系,減少矛盾沖突?佛日: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姊妹、親族展轉共諍,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士居士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是謂現法苦陰。一《阿含經》
【第39句】: 可以不認錯,不能不改錯,行動比語言重要;可以真愚癡, 不能裝聰明,無明比無知可怕。
【第40句】:若見惡不遮,非法便滋長,遂令王國內,奸詐日增多。《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八,王法正論品
【第41句】:笑是一種表情,皺眉也是一種表情;呵斥是出聲,說話也是出聲。但是笑比皺眉好看,說話比呵斥自然。
【第42句】:(三)舍當念舍重擔,更莫造新擔,擔是世間病,舍擔第一樂。《增一阿含經》卷十七,四諦品
【第43句】:我在起點與終點之間兩全其美,卻無法禪定于一夜琴聲,直至悠悠的琴聲被暗香淹沒。
【第44句】:世間所有無量別,種種善巧奇特事,粗細廣大及甚深,靡不修行皆了達。《華嚴經》卷三十一,十回向品
【第45句】:【佛心禪語】 我們要盤點人生,在不斷地盤點中認識自己,調整自己,完善自己, 征服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長度里,最大限度地拓展生命的寬度。
【第46句】:心有定力,智慧自然產生。人常為外境所影響,即是定力不夠,學佛即是要學定。“定”用現代語講,就是莊敬自強。
【第47句】: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視你的人,因為他覺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會了你獨立。凡事感激,學會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長的人。
【第48句】:財富無常,終會用盡,應當舍棄吝慳,廣結善緣;地位無常,終會衰敗,應當舍棄自私,無私奉獻;名氣無常,終會失去,應當舍棄我慢,傳遞愛心;親人無常,終會離散,應當舍棄報怨,和睦相處;身體無常,終會衰老,應當舍棄貪執,勇猛精進。無常的觀念里誕生永恒的真理,生活的點滴中發現覺醒之道。
【第49句】:月低天曉,雪積山寒,風樹蕭蕭,野云冉冉。廣長舌相,無爾藏縮處。凈妙法身,無爾蓋覆處。到這里如何?得端的相應去。一《宏智禪師廣錄》
【第50句】:【每日禪語】【第1句】:氣不與時少說話,有言必失;心不順時莫做事,做事必敗;【第2句】:事莫虛應,應則必辦,不辦便結怨;愿莫輕許,許愿必還,不還便成債;【第3句】:萬物在說法,看你如何著眼;一切是考驗,試你如何用心;【第4句】:知足是富人,平常是高人,無事是仙人,無心是圣人;【第5句】:想開了自然微笑,看破了肯定放下。
【第51句】: 人世間浪漫多情的歌者有之,情愿被毒箭射傷的情種亦有之。前者讓 人羨慕,后者令人扼腕。
【第52句】:呂新吾云:“論人情,只向薄處求;說人心,只從惡邊想。此是私而刻底 念頭,非長厚之道也。”
【第53句】:有福報的人賺錢很輕松,是計“秒”賺錢;欠缺福報的人,一輩子勞勞碌碌仍一事難成!慈濟是一方大福田,能讓大家播種福因,并在今生、來生收獲福的果實。
【第54句】:做人處事以身教為重,先凈化自己的身、口、意,才能感化他人,也才能真正做到莊嚴自己、尊敬他人。
【第55句】: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華嚴經》卷十六,須彌頂上偈贊品
【第56句】:慈悲與智慧的交融,是心靈的和諧、完美與圓融,它使人能夠不斷探索生命的奧義,同時看到真正的自己。攜一顆佛心,展一雙翅膀,不畏浮云,只在生命的巔峰自在微笑。
【第57句】:【古風基地】陌蘆殤,半是殘花香,長門清宮人不喚,勝逝一江秋水寒,莫問卿,憶解難,別是自古君王不深歡,難難難,愛恨當未完。情絲幻,一縷愁腸斷,對月嘯歌犁不亂,揮灑清幽別時憾,不落孤單,夢憶夢不還,亦是此生禪。胭脂不掩紅顏暮,道是哀傷別是露,兩相深情留不住,相思不往,淡看繁花暮。
【第58句】:山中行攜籃,采蕨稱幽情。牧童唱罷胡家曲,子規枝上一聲聲。一《法演禪師文案》
【第59句】:人們若少了文化,就如同處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有學識、文化,才有美好的綠洲。
【第60句】:【天天禪語】我們以“八心”來孝敬父母,回報恩德。“八心”是:一,經常問候,給父母舒心;二,少說多做,給父母省心;三,誠實守信,給父母放心;四,勤奮上進,給父母開心;五,虛心好學,給父母稱心;六,寬容豁達,給父母順心;七,誠實坦蕩,給父母真心;八,持之以恒,給父母安心。
【第61句】:(六)發菩提心所謂有道,非救一物,普濟天下,無害為道。《法句經》卷下,奉持品欲學如來一切智道,先當安住菩提之心,然后修行一切佛法。《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第62句】: 佛帶給人心的寧靜:佛讓我們的心安祥、虔誠。用心感受有它相伴的暖意,有求皆苦,無求自凈,不求是貴,少病是壽,夠用是富,無欲是福,感激是喜。
【第63句】:佛教的真理,是最殊勝、最高尚、最稀罕的珍寶。彌勒菩薩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中說:“因稀有,因無垢,因具勝能,因世間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終如一,故稱稀世珍寶,”所以不一定任何人都能遇到、任何地方都會出現、任何時代都會出現的事情,而是眾生共同的善業福報和諸佛的慈悲愿行雙方機緣相合的結果。
【第64句】:其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戒。《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眾受學品
【第65句】:通途法門,從因向果,先求完善人格,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漸行成佛;念佛法門,從果向因,不論何種罪人,先保證其必定成佛,再來莊嚴、完善人格。
【第66句】: 一個早晨就是一段傳奇,生命傳奇的鏈條上,每個早晨都不 可或缺。今天的晨風,今天的朝霞日出,是你人生中的唯一,錯過了 就會永遠錯過。不知幾萬幾千年的修煉,我們才有幸獲得生命的這次 偶然,才擁有這個抒寫傳奇的機緣。朋友,當你完成了必要的能量補 給,不要再貪戀夜晚的港口,趕快起航吧!
【第67句】: 從生命的原點出發,最終又回歸生命的原點。智者從來就沒 有離開過這個原點,因為他們洞悉人生的意義,懂得生命的大美。我 們這些常人,很少關注這個生命的原點,卻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從 而忙忙碌碌地消磨了自己的一生。當我們被動地回歸原點才豁然開 朗,生命的意義原來就在自己出發的地方。
【第68句】:若菩薩摩訶薩欲疾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應自成熟有情,亦勸他成熟有情,恒正稱揚成熟有情法,歡喜贊嘆成熟有情者。應自嚴凈佛土,亦勸他嚴凈佛土,恒正稱揚嚴凈佛土法,歡喜贊嘆嚴凈佛土者。《大般若經》卷四五。,真如品
【第69句】:人生聚散如云,世事如夢,流轉勢速如電,此身不實如芭蕉。此三世諸佛入理之門。——《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70句】:一個人如果得志與失意時都能把握自我,處變不驚,心無分別,那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大德之人。一如佛家講,愛人如愛己,天下的女人都是自己的母親,天下的男人都是自己的父親,天下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如此,便沒有了分別心,心中的愛才能升華為大愛。
【第71句】:不計人間事,便能使心靈獲得釋然,使人生獲得快樂。把心放平,就是一泓平靜的水;把心放輕,就是一朵自在的云。云散因為風吹,美好因為寬容。立身處世,以忍為上;與人相處,能忍則安。天下雖大,大不過忍;江河雖寬,寬不過忍。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第72句】: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傷他,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證嚴法師
【第73句】:在佛的眼中,世間的一切事、物、人都在不斷變幻,沒有一刻停留。萬物有生有滅,沒有瞬間停留,這也正是佛教中所說的“無常”。
【第74句】:勇氣:無論前方是懸崖還是坎坷,水都毫無猶疑地勇往向前,形成瀑布、江河與大海。人也應該具備勇氣,在人生的路途上無論遇到挫折還是逆緣,都應該毅然決然地面對、挑戰、接受以及轉化,最終就像流水融人大海一般,一切的逆緣和障礙轉化為順緣,并戰勝一切。
【第75句】:在人生的道路上,順境和逆境往往是交錯出現的,所以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的挫折而灰心喪氣。因為挫折就像一雙手,能把正在攀爬的堅強者拉上希望的山峰,也能把氣餒的懦弱者推向絕望的谷底。何況,山再高,也擋不住看藍天白云。只要抬起來,邁開前進的腳步,就能登上山頂,看到壯觀的風景。
【第76句】:有行者問:“即心即佛,哪個是佛?”師云:“汝疑哪個不是佛,指出看?”無對。師日:“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大珠禪師文案》
【第77句】: 西方有句諺語:“上帝要想讓他滅亡,必先使他瘋狂!”憤怒就像決堤 的洪水那樣淹沒人的理智,讓人做出不可思議的蠢事。歷史上,怒火燒掉 了不少輝煌燦爛的一代王朝。不管是君王一怒沙場見,還是沖冠一怒為紅 顏,多少人為此死無葬身之地,大批珍貴的物質財富化為灰燼。
【第78句】:智慧是春天溪水畔第一棵吐芽的嫩草,新鮮潔凈,生機勃勃;智慧是夏日清晨第一顆凝聚在荷葉上的露珠,晶瑩璀璨,熠熠生光;智慧是秋風里第一片搖曳起舞的落葉,化作春泥,只待來年滿園芬芳;智慧是冬天第一朵飄落的雪花,纖塵不染,潔白無瑕。
【第79句】:十四、布施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宮室,施、戒亦復然,菩薩眾行本。《華嚴經》卷十三,菩薩問明品
【第80句】:恩重父母如丘山,應當孝敬恒在心,知恩報恩是圣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報恩品下
【第81句】:你需要的不多,可是你想要的很多,追求不到就滿心的遺憾,追求到了以后呢?卻覺得很空虛,成功得很失敗。換句話說,得到以后,你覺得不過爾爾,因為沒有想的那么有味道,但是你害怕這種生命的無力感、空虛、無奈,或者生命沒有意義的感覺,所以你不斷地繼續設定目標,繼續建筑你的夢想。一莊圓法師
【第82句】:成就無量的功德,就是滅除無量的煩惱;舍苦惱的此岸,到達極樂的彼岸,謂之“得度”。
【第83句】:猜忌是信任的大敵。憑自己的想象,憑自己的好惡來理解周圍的一切,精神常常會處于一種人為的高度緊張狀態,而且單憑主觀武斷的猜測不會看清事情真相。友誼之樹靠信賴澆灌。只有你信賴別人,別人也才會信賴你。
【第84句】: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贊嘆:“離貪自在行,誰亦不相干,王侯亦難享,知足閑居歡……逐欲未得足,生惱復失意,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知足便能快樂,心無所求,福分便能無窮無盡。而不知滿足的人哪怕擁有再多的財產,也不會覺得自己富有。
【第85句】:佛教認為外在有良好的地理環境固然很好,更重要的是內心也要有好地理。也就是內心有:良好的通風——思路通達;良好的陽光——熱心開朗;良好的視野——展望未來;良好的通路一菩提正道,這就是內心最好的“龍穴”。(當代)星云《佛光教科書》
【第86句】: 要讓學生對讀書發生興趣,教師先要熱愛讀書,用自己的身 體力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而不是通過說教。我認為一所學校愛讀 書的老師越多,教育越有希望,好學生必定層出不窮。
【第87句】:生活不是只有溫暖,人生的路不會永遠平坦,但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價值,懂得珍惜自己,世界的一切不完美,你都可以坦然面對。
【第88句】:在浮躁、焦慮、郁悶、迷茫之風盛行的現代社會中,青年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身處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領悟到禪宗智慧的青年們,不能做一只掙扎的困獸,而要做一只展翅的大鵬,絕云氣,負青天,擊水三干,扶搖而上九萬里。
【第89句】:供養于父母,及家之尊長,柔和恭遜辭,離粗言兩舌,調伏慳吝心,常修真實語。彼三十三天,見行七法者,咸各作是言:當來生此天。《雜阿含經》卷四十,第1105經
【第90句】: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五十七,入胎藏會
【第91句】:生命的精彩不在于如何度過美好的日子,而是如何應對艱難的時光。——藏學法師
【第92句】:思想家盧梭說:“你要宣揚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語,要用你的本來面目。”人存活于世間,應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費盡心機。過分客氣是虛假的表現,繁瑣禮儀是多余的形式。坦率真誠才是做人的本色。自然真實,怡然自得,就能活出一個真實的自己。
【第93句】:行,既是行動,也是行走,行動是一種隨時而發的實踐,行走是永遠身在途中的狀態。也就是說,修行與學習相伴相隨,永遠都不會停止。
【第94句】: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古今中外有許多人都在磨難的泥濘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腳印。那些立大志、成大事者,往往是備受磨難、備嘗艱辛而最終為上天所成全,得建豐功偉業。
【第95句】:住三世無礙智戒者,以身語意合一,不作一切諸法。云何為戒?所謂觀察舍于自身,奉獻諸佛菩薩。《大日經》卷二,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
【第96句】:【五個步驟輕松減壓】①平靜1分鐘。拍拍自己的肩膀、胳膊、腰腿部等處,幫助身體放松。②冥想2分鐘。閉眼深呼吸,集中注意力于一呼一吸之間。③眼睛轉3圈。④學會觀察情緒。⑤祈禱5分鐘。每天花幾分鐘,祝福自己與他人,便能像修禪一般,讓心靈得到洗禮。
【第97句】:【窮人的10大口頭禪】①你講的我知道。但是我;②我沒辦法;③這是不可能的;④我個性不是這樣;⑤不要給我壓力;⑥那是你。我辦不到;⑦你放棄我吧;⑧人各有志;⑨我沒辦法一心二用;⑩這是我的命吧。
【第98句】:為利一切有情故,以佛教法為正因,遍作一切事業成,彼得廣多勝妙福。《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十七
【第99句】:我們能夠安分,就能發揮生命力,創造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也才能提升自己的角色。如果扮演不好現在的角色,那也就無法扮演更高的角色了。——耕云先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