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無數人隨著起伏不定的命運和變幻莫測的生活時而升至頂峰,時而墜入深淵,但這都是生活的必經階段。跌宕起伏、起承轉合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古往今來大凡成功者,都曾經歷苦難命運的嚴苛歷練。
【第2句】:以同避仇人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降伏嗔恨讓安定的心穩固,以充滿愛心讓穩同的心發揮功用。
【第3句】:即使世間的科技再高明,創造力再驚人,物質世界改變再大,到面臨死亡時,仍然無法改變無常的事實,也無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喬布斯先生的離世,就是對大家的一個提醒,也是一個呼喚,使我們從輪回的沉迷中覺醒。
【第4句】:我命由天我不由天,雖然圣賢皆以心轉境,但我們凡夫受有形的環境影響,卻只能以境轉心。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從有形的身體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由身及心,由量變到質變,達到人與社會、大自然的和諧統一,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5句】:人的一生,很難保證永遠相安無事。盡管先人們創造了祈禱、祝福一類的吉祥詞,但災難和痛苦還是免不了降臨人間。天災從生命誕生初始便如影隨形,人禍則與每個人的一生緊緊相伴,不可分離。
【第6句】:三界皆是有為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后無,念念生滅,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焰、長風。(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二十二
【第7句】: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和快樂,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誠懇地愿意去播撒幸福和快樂的種子——斷惡行善。所以多數人越尋求幸福和快樂,越會適得其反。這就是生死永無止息的原因,更是痛苦無窮無盡的理由。
【第8句】: 儒是進身之階,道是退心之所,佛是慰靈之藥。如此三者不 可缺一,缺儒則無進取心,缺道則無退讓心;缺佛則無平和心。該進 取時能進取,應退讓時可退讓,且常懷內心平和的人,人生必得大圓 融,生命必得大自在。
【第9句】:入眼處,綠波漾錦,清妍灼灼,清美靜遠,有著道不盡的況味禪意;巧綠嫣紅,舒緩嫻靜,慈心幾度,更是呢喃不完的梵語簌簌。蓮以一種低溫的姿態散發著一季的浮世清香,然后在花開花謝的輪回里完成自我的豐富與沉淀。
【第10句】:洞里無云別有天,桃花似錦柳如煙。仙家不解論冬夏,石爛松枯不記年。——《法演禪師文案》
【第11句】:衣裳破后重重補,糧食無時旋旋營。一個紀軀能幾日,為他閑事長無明。一《筠州洞山悟本禪師錄》
【第12句】: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癡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蒲益大師)
【第13句】:真正的大徹大悟是一切皆空。人若悟得自性,任自性做主,天地將頓時開闊,“菩提本無樹”正是將束縛自性的一切外在形式去除,只留下了本性自由徜徉。
【第14句】:對憤怒的人,以憤怒還擊是愚蠢的,那樣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憤怒。而且兩虎相斗必有一傷。所謂“逢強智取”,如果保持冷靜,態度更平和些,讓對方心平氣和地接受,對雙方都有益。
【第15句】:人人都希望過上富足的生活,都渴望獲得“財務自由”,那就要從改善習慣著手,有了好的習慣,才有富足的生活狀態。怎樣改善習慣呢?最好的方法是“見賢思齊,見不善而內自省焉”,以那些真正的富人當榜樣,像他們一樣勤快賺錢、理性花錢;將那些習慣不好的人當反面教材,決不讓自己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第16句】:如何達到生死自在的境界?唯有靠平常多培養“能舍”之心,方達提得起、放得下之境界。
【第17句】:不知足的人,即使再怎么富有也常感缺乏,與貧困的人相差不了多少;而貧苦的人雖然物質缺乏,但如果知足,他的心靈也會很富有。
【第18句】: 永不失望,更不絕望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么真正的絕境。無論黑夜多么漫長,朝陽 總會冉冉升起;無論風雪怎樣肆虐,春風終會緩緩吹拂。
【第19句】:心若向陽,必生溫暖;心若哀凄,必生悲涼!我們都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所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蛟S,我們只有經過人生的荒涼,才能抵達內心的繁華。如果你不曾擁有,你永遠也體會不到失去的心碎;如果你不曾失去,你便永遠無法明白擁有的珍貴!
【第20句】:而此菩提,非以住得,非不住得。何以故?以彼法性不離無生,非曾有非當有,亦非可壞,是故無得。《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
【第21句】:很多人嘴上喊歸命,心中卻不敢,不愿把自己交到彌陀手中,他們怕這樣不安全,覺得前途命運還是捏在自己手中更安全可靠。他們在向彌陀做著交易,只拿出一部分他們自以為好的,能賣出價錢的“善行”,向彌陀兜售說:“這樣可以了吧,請按我修行的賞價,把往生給我吧!”
【第22句】: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23句】:寬容是一種幸福,饒恕別人,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尊敬,使自己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
【第24句】:禪悟生命,生命的意義其實只在與過程,而不是結果,因為生命的所有結果都是一樣。
【第25句】:世事難料,福禍常常在瞬息間相互轉化,當面對災禍時選擇以正確的心態將陰性的場態轉化成陽性場態,這樣便種下了一份善的因,得到的當然會是豐碩的果實。
【第26句】:人生猶如一場戲,種種的人事煩惱不要執著于心,要隨幕啟幕落而消逝。若能時時清除內心的煩惱,將其化為一片清涼的悲心,此即菩薩的智慧。
【第27句】: 山上無直樹,世上無直人。直是相對的,有誰可以拍著胸脯 說,他從來就沒有曲過?直是一種品格,曲是一種策略,有直有曲, 是最真實的生命狀態。多數時候,我們若能做到身曲心直,以曲求 直,就已經無悔于自己的人生了。
【第28句】: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人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端氖陆洝?/p>
【第29句】:諸不善法生,為因能感苦,皆意為前導,與煩惱俱生。意為前導法,意尊意所使,由意有染污,故有說有行,苦隨此而生,如輪因手轉。諸凈善法生,為因能感樂,皆意為前導,與善法俱生。意為前導法,意尊意所使,南意有清凈,故有說有行,樂隨此而生,如影隨形轉?!侗臼陆洝肪硪?/p>
【第30句】:“吃虧是福”,簡單的話,簡單的道理,誰人都懂,可遇境逢緣,仍然就是不愿吃虧,可知我們的心是多么僵硬、不聽話。明知吃虧是福,就是不愿吃虧,還談什么修行!
【第31句】:好運有來由。與其痛恨自己不是成功人士的兒女,不如責怪自己不是成功人士的父母。與其忌妒天生好命的人,不如向他們學習,為他們的好命鼓掌喝彩。
【第32句】:于親及非親,平等視一切。若為正法王,國內無偏黨?!督鸸饷髯顒偻踅洝肪?,王法政論品
【第33句】: 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切地存在于你的心中,它比你熱愛的 朝霞燦爛,比你喜歡的晨歌嘹亮。它將你從黑夜喚醒,它帶你穿過黎 明的山峰,它伴你涉過如水的夢境。你的靈魂和它一起飛越,你的思 想因它奔向無垠,你肉身所觸的世界也l因它充滿激情和歡悅。它的名 字叫希望,它的愛不分彼此沒有分別。
【第34句】: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 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第35句】:生活的心平氣與,是一種達觀的心態,去面對那些生活的種種煩惱,去包容去化解,而不是針尖對麥芒的對立,能左右了自己的心態,也就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氛圍。生活的禪法也就在于創建一種生活態度,覺醒生命的意識,突破迷惘,讓生命活力而自在。
【第36句】: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腦瓜子特聰明,經常會冒出許多聰明的主意,如果這些主意帶著善意,那是沒關系的,如果帶著惡意,就有問題了。
【第37句】:一個人去拜訪禪師。禪院的門很矮,他沒注意,結果碰到了頭。禪師對他說,要想不碰到頭,就要學會低頭。為人處世也是如此。
【第38句】: 以赤子的眼光去打量這個世界,世界一片清澈;以赤子的心 去愛這個世界,世界便充滿愛。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內心留一角赤子的 純真,那么人世間或許就不會這樣渾濁、骯臟、動蕩和絕望。
【第39句】: 習慣既可以養成,是否也可以克服?理論上可以,實際上可 行。習慣養成是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令人不知不覺;改變習慣則是刻 意為之的過程,要有恒心意志。積習越深,除習越難,要刻意養成好 的習慣,養得愈深愈好;要堅決改變壞的習慣,改得愈徹底愈好。你 可以習慣善良,但決不可以習慣邪惡。
【第40句】: 大德高僧開示:“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备兄x 上蒼我所擁有的健康、朋友、幸福;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疾病、災難、困 惑。如果你的一天乃至你的一生,都在這感恩的心情中度過,那你還有什 么不幸福的呢?
【第41句】: 假如被人嫉妒,你不要內心不爽,應想想自己究竟比是否嫉 妒你的人優秀,你的優秀別人是否不可企及?如果你只不過與別人旗 鼓相當,就別怪人家嫉妒;假如你的優秀可以超越,別人嫉妒你也很 正常。你見過山被水嫉妒,太陽被月亮嫉妒嗎?山擁有水不能到達的 高度,太陽擁有月亮無法超越的亮度。
【第42句】:生命中,總有一些不由自主的遠離。在沒注意的時候,已跟你告別過了。匆匆老去的從來都不是風景,而是離人。佛說,禪定的時候可以做到連自己都忘記,怎么能勉強別人非要記住自己呢?當你抱怨別人不如當初的時候,其實也早已丟失了當年的自己。做一個感恩的人吧,每一天,都能遇見初見般的美麗。
【第43句】:不要輕視自己的力量。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們的;因為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結合在一起,分不出是你的或不是你的?!C嚴法師
【第44句】: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凈。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古印度)馬鳴《大乘起信論》
【第45句】:修養心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的時間去琢磨。心靈的寧靜,是一種超然的境界:高朋滿座,不會昏眩;曲終人散,不會孤獨。成功,不會欣喜若狂;失敗,不會心灰意冷。坦然迎接生活的鮮花美酒,灑脫面對生活的風霜雨雪,還心靈以本色。
【第46句】:零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印光法師)
【第47句】:見到任何事不動念,就像鏡子照物不留痕跡。功夫在這個地方做,就叫做“照見五蘊皆空”。
【第48句】:佛法以人道為肇基,而人道以佛法為究竟。(明)德清《憨山老人夢游集》卷三十二
【第49句】:學佛很久卻仍未認識煩惱,表明我們的學佛僅限于學術;修行多年卻仍未解決煩惱,表明我們的修行只注重形式;即使自稱是上師、活佛、堪布、法師、成就者,若仍未戰勝煩惱,心中不具備愛心與智慧,那么這些成就者等的名號就是徒有虛名。
【第50句】:因為單純,所以內心的渴求十分簡單,不分別、不虛偽,只是以純凈的心來應對生活的需求。仔細觀察嬰兒,他們都有非常專注的本事,真的活在當下,不掛慮過去,也不擔憂未來,餓了就哭、吃飽就睡,哭的時候專心哭,笑的時候專心笑,就是那么單純?!拦谭◣?/p>
【第51句】: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于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于自身為僮仆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洞蟪吮旧牡赜^經》卷五,無垢性品
【第52句】:爾欲識地獄道,只今鑊湯煎煮者是;欲識餓鬼道,即今多虛少實令人信者是;欲識畜生道,見今不識仁義、不辨親疏者是;……欲識人天,即今凈威儀持瓶挈缽者是。(唐)藥山惟嚴禪師《傳燈錄》卷二十八
【第53句】:觀心行相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因緣自境,名自悟心;二者離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緣境,名自悟心。善男子,如是二心,能發菩提。善男子,賢圣二心,其相云何?一者觀真實理智,二者觀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種,名自悟心?!缎牡赜^經》卷八,發菩提心品
【第54句】:命運一直藏匿在我們的思想里。許多人走不出人生各個不同階段或大或 小的陰影,并非因為他們天生的個人條件比別人要差多遠,而是因為他們沒 有想過要將“陰影紙龍”咬破,也沒有耐心慢慢地找準一個方向,一步步地 向前,直到眼前出現新的洞天。
【第55句】:我們在遇到絕路時,要鼓起勇氣,去開辟一條道路。勇氣存在于每個人的心底,只看我們能否將它激發出來。其實,現實生活中的勇氣就存在于你對未來存有的希望中。很多時候,有些事情看起來沒有回旋的余地,但只要不放棄,堅持到最后一刻,就可能出現轉機。
【第56句】:【小虧與大虧】 小虧都不想吃的人,就可能會吃大虧。 一百四十三、出家人 出家無家處處家,出家無親處處親。
【第57句】:(四)無生,如幻夢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度A嚴經》卷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
【第58句】:(四)法四依依于義不依語,依于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于法不依人。《維摩經》卷下,法供養品
【第59句】:【佛學智慧】【第1句】: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镜?句】: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镜?句】:謹慎、警覺,是心航的導師;光明、柔與,是內在的佳侶?!镜?句】:人之惑,惑于私,私除則明;人之病,病于惰,惰去則勇?!镜?句】:并非有錢就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
【第60句】:一扇貝殼,以柔軟的身體承受不安分的沙粒的摩擦,然而終有一日,會有迷人的珍珠綻放出耀眼的光彩。
【第61句】:練得身形似鶴形,千珠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
【第62句】:他必須于日常生活中把它淡化掉,使自己悟了的一種人生新境界,變得很熟悉(生處使熟),過去前塵幻影所覆蓋的陰暗面,必須反省、發露、徹底懺除(熟處變生)。一耕云先生
【第63句】:物質的享用,要看是不是適合自己的福報,而不是一味貪多、貪大、貪貴。比如鞋要合腳才舒適,否則走路恐要摔跤。
【第64句】:見妙女色起貪心者,應起四種厭離之想,云何為四?所謂退失想、顛墜想、行廁想、膿潰糞穢不凈之想?!羝鸫讼氇q生貪心,又應更起三種親想:所謂于母等類起于母想,姊妹等類起姊妹想,于女等類而起女想?!洞髮毞e經》卷四十四,菩薩藏會
【第65句】:人的一切彷徨與痛苦是由于不接納自己,一切空虛和不安也都是由于違背自己的本質所致?!嵤瘞r
【第66句】:講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僅是社會對個體的外在要求,同時也是個體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內在需要,是自覺自愿的,而非外在強制的。
【第67句】:問:“如何保任?”師日:“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圣解?!薄洱執冻缧哦U師》
【第68句】:佛家禪語:生活在山坡上的石頭,羨慕山下繁華大道,便自己滾下去,結果受盡蹂躪與玷污。禪師:知足常樂,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第69句】:佛陀、正法與僧寶,此三外之歸依境….上師、本尊與空行,此三內之歸依境….氣、脈、明點三精要,此三歸依密境也……顯現、空寂與無別,此三了義歸依境….若欲脫離無邊苦,應以身心作歸依,全體交付三寶尊!《密勒日巴大師歌集》
【第70句】:生命之所以是人最貴重的財富,是因為生命不能重來。浪費一天或一小時,一分一秒,都是浪費了最寶貴的“當下”的生命。
【第71句】: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三密加持速疾顯,重重帝網名即身。法然具足薩婆若,心數心王遍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日本)空?!都瓷沓煞鹆x》
【第72句】:【佛家至理禪語】【第1句】:智者不銳,慧者不傲,謀者不露,強者不暴?!镜?句】:身做好事,言說好話,心存好念?!镜?句】: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喜無聲,大愛無言?!镜?句】:君子相交,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第5句】:示弱而不逞強,示拙而不逞能。【第6句】: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
【第73句】:同樣一個“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證嚴法師
【第74句】:公又問:“如何是佛?”師喚:“相公!”公應諾。師曰:“更莫別求”?!蹲嫌竦劳ǘU師》
【第75句】:【天天禪語】人生短暫,難得相聚,全家人能夠一起度過春節是很幸運的事,值得大家珍惜,并相互善待。年輕人應該給老年人好好拜個年,讓老年人心中充滿歡喜,祈愿他們長壽健康,幸福平安。這不僅是一種孝順的表現,更是一種基本的修行。
【第76句】:高尚之士,不以名位為榮;達理之人,不為抑挫所困。(宋)佛鑒禪師《禪林寶訓》
【第77句】:惡知識,當面說人好話,背后說人壞話;當面表示贊成,背后卻提出異議。俗話說“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對背后愛講別人壞話的人,最好保持距離。
【第78句】: 佛爭一炷香,人活一口氣。人活著,是氣活著,氣怎么活, 人就怎么活?;畹哪繕瞬煌畹姆绞讲煌畹沫h境不同,氣還是 那口氣,但氣和氣就有了天壤之別,人還是那個人,但人和人就有了 高下之分。有的人活得氣吞山河,有的人活得氣息奄奄,有的人活得 心平氣和,有的人活得氣急敗壞。
【第79句】:若見眾生,愛念歡喜著,當作是念:如是眾生,過去世時,必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師友、知識,如是長夜生死輪轉,無明所蓋,愛系其頸,故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雜阿含經》卷三十四,第945經
【第80句】:生:“老師曾說,人心與佛心、本心非一非異。什么是非一非異?”心:“如光與電。不著光相,見光即見電;不著人心相,人心即佛心、即本性?!薄墓?/p>
【第81句】:初學佛的人,應該在聞思上努力。在覺受生起了之后,就應當在定慧專修上努力。在沒有獲得堅固的定慧證悟時,要在寂靜的處所勤修努力。(宋)岡波巴《寶鬘集》
【第82句】:心靜是一種愜意的境界。心靜而涼生,須有一個心境的營造,這便是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要有一顆平常心。禪的最高境界是無字;音樂最高境界是無詞;愛的最高境界是無言;生活最高境界是理解;朋友最高境界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個人的心的最高境界就是心靜。
【第83句】: 懺悔,是修行中不可少的方法;懺悔,也是生活中每個人必要的行 為。有了懺悔,我們才能免除做錯事之后心中所產生的罪惡感;有了懺 悔,做錯、犯罪的人才能夠改過向新,不至于長此墮落下去。
【第84句】:譬如有人咽喉閉塞則能斷命,如是善男子,一切諸見唯有我見,則能斷于智慧命根?!洞蟪藢氃平洝肪砥?/p>
【第85句】:當我們總抱怨世界陰暗時,恰恰是自己內心蒙了很厚的灰塵。有智慧的人,從來不活在別人的嘴里,也不活在別人的眼里。
【第86句】: 夜晚已經過去,太陽已經升起,不管經歷了怎樣的噩夢,晨 風都會為我們撫平。那些已經逝去的生靈,是我們必須活著的原因, 在這個速度的時代,天災和人禍總是并行。是哪一只手制造了夜晚的 。晾悚?生命之輕何以變得愈發不能承受?早晨醒來的人們,在繼續上 路的同時,要學會叩問!
【第87句】: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想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量,在更大程度上獲得社會的認可。
【第88句】:孤猿叫落中巖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云深處坐禪僧。——《永明延壽禪師》
【第89句】:財富無常,終會用盡,應當舍棄吝慳,廣結善緣;地位無常,終會衰敗,應當舍棄自私,無私奉獻;名氣無常,終會失去,應當舍棄我慢,傳遞愛心;親人無常,終會離散,應當舍棄報怨,與睦相處;身體無常,終會衰老,應當舍棄貪執,勇猛精進。無常的觀念里誕生永恒的真理,生活的點滴中發現覺醒之道。
【第90句】:人生只有一次,沒有人希望自己活得渾渾噩噩。但是,若想活出生命的 真意,享受神采飛揚、意氣風發的生活,就必須依靠自己把握方向,不為外 力所控,充分利用時間與潛能,發揮個人特質,并與宇宙萬物相契合。人人 都可以通過內在的反省,提升日常生活經驗的層次,享受超越自我、得意人 生的狂喜。
【第91句】:要慈眼視眾生,把無形化作有形,把理論化成行動,時時刻刻拿出一分“我們不去救他,誰去救他”的大慈大悲濟助精神,能如此,塵世亦可成為凈土。
【第92句】:所謂教人念佛,是教他曉得輪回可怕,念佛能出輪回。至于念佛本身是不必教的,“南無阿彌陀佛”,張口就是,既無難度,也沒有要求。
【第93句】:在調和別人的矛盾時,直接規勸往往撲不滅雙方的怒火,而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則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心,這樣不駁對方的面子而利害自明。
【第94句】:《易經》的本質無所謂吉兇好壞,合適就是最好的,它主要的精髓是讓我們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你到哪一個階段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幫你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你自己的春夏秋冬。春天到了你就開花,迎運而上。冬天來了你就潛藏,蓄勢待發。整體概括起來其實就兩個字“位當”。
【第95句】:其實生活本身就是禪,問題在于你能否體會到安定自然。若能體會,講話也好、不講話也好,行動也好、靜止也好,無非都是禪??梢哉f,即使是吃飯、睡覺這樣稀松平常的事情,都蘊藏著高深的境界。對一個真正的修佛者來說,佛的智慧不僅僅只有從打坐、讀書中得來,萬事萬物處處都充滿了佛理和禪機。
【第96句】:當遇到善知識時,我們要仔細觀察,絕不可盲目依止。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可能出現,“善知識”當中可能有真有假,有具德的,也有不具德的;有利他的,也有利己的;有救度眾生的,也有欺騙眾生的。為了對師徒雙方都負責任,我們就要小心翼翼地選擇善知識。
【第97句】:佛法講真空,一物也無;講妙有,萬行具足。這就是最實際的、活生生的辯證法。
【第98句】:生活在荊棘叢中的人都是戒備心十足的刺猬,稍稍一動,彼此都被刺得遍體鱗傷。
【第99句】:自離疑悔,亦令他人永離疑悔;自得凈信,亦令他得不壞凈信;自住正法,亦令眾生安住正法?!度A嚴經》卷三十二,十回向品
上一篇:佛語文案值得收藏——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