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家無生活計,不怕斗量金】(諺)生活計:謀生的打算和門路。斗量金:用斗來量金銀,極言金銀之多。 指家存的錢財再多,也比不上有個長遠可靠的謀生之計妊。 也作“家無營活計,不怕斗量金”。
【第2句】:【愛之深,妒之切】(諺)愛得越深,嫉妒心就越強。專指男女間越是愛情濃烈,排他的意念就越重。
【第3句】:【憔悴皆因心緒亂,從來憂慮最傷神】(諺)憔悴:面黃肌瘦。人憔悴都是因為心情太壞,多憂多慮是最傷精神的。指人要健康,關鍵在于清心寡欲,無憂無慮。
【第4句】:路不常走草成窩,坐立不直背變駝。
【第5句】: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第6句】:【吃一行,怨一行】(諺)行(h。ng):行業。在哪個行業做事,總抱怨哪個行業不好。
【第7句】:【滾水燙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歇)螃蟹:也叫毛蟹,生長在淡水里。橫行:本指螃蟹橫著爬行,轉指倚仗惡勢力做壞事。比喻某種惡勢力橫行霸道的日子不會長久。
【第8句】:【一粒良種,千粒好糧】(諺)農作物中選得一粒好種子,就會產生千粒好谷物。指要想取得糧食高產,選好優良品種是關鍵。
【第9句】:【靠大樹草不沾霜】見“大樹之下,草不沾霜”。
【第10句】:【哪處田園不歇馬】(諺)歇馬:下馬休歇。沒有哪一處田園不可下馬休歇的。指天下到處都可容人落腳安身,不必發愁無處去。
【第11句】:【破籃裝泥鰍——走的走,溜的溜】(歇)本指泥鰍裝在破籃子里會滑溜走,轉指入悄悄地走散、離開。
【第12句】:【君子之交淡和水】此語出自戰國宋莊周《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意思是君子之交淡如清水,小人之交甜如美酒。君子雖淡但似親人,小人雖甘但必情深。此論甚高。 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情卻濃,歷史上舉不勝舉,最負盛名的是唐代大將薛仁貴,少時貧窮,其后從軍,能征善戰,東征高麗,破敵二十余萬,因功升右領軍中郎將。總章元年(668年),再征高麗,又獲全勝,被封為平陽郡公。其時文武大臣帶著重禮前來祝賀,同時也有普通百姓夾在其中。對于那些大臣們形形色色的禮品,薛仁貴一概婉言謝絕,只收了平民王茂生的“兩壇美酒”。不料打開酒壇,卻無酒香,啟封的執事官不解其意,因為壇中裝的根本不是美酒,而是無色無味的清水!執事官趕緊稟報薛仁貴,他只是微微笑了笑,當場喝了三碗清水。在場的大臣們感到茫然,經薛仁貴解釋才知端底。 原來,薛仁貴貧時飯量很大,常常遭遇斷炊之危,幸得王茂生接濟,這才活下命來。可以說沒有這位善良的大哥幫忙,就沒有薛仁貴的今日。現在謝絕眾大臣的厚禮,只收下王茂生的清水,一來提醒牢記當時的窘境,告誡自己不可忘本。二來知道茂生大哥家境仍很貧寒,沒錢買什么厚禮,就是這碗清水也是一番心意。眾大臣聽后感慨不已,方才見識了何為君子之交。此后,薛仁貴不改平民本色,他的部下紛紛仿效,朝野上下傳為佳話。
【第13句】:【有愁皆苦海,無病即神仙】(諺)人只要愁煩不斷,那就是陷入了苦海;只要健康無病,那就是過上了神仙生活。指人生最苦的是憂愁,最樂的是健康。
【第14句】:【熟油拌苦菜——由人心頭愛】(歇)苦菜:~種宿根的野菜,有白色乳汁,莖葉嫩時可吃,略帶苦味。 用熟油拌著苦菜,味道很不入口,卻偏有人喜歡吃。指人的愛好不同,追求各異。 也作“熟油苦菜——各人心愛”。
【第15句】:【怕鬼有鬼】(諺)指人越是怕見鬼怪,鬼怪就越會出現。比喻若是擔心出問題,偏偏就會出問題。 也作怕鬼處偏有鬼。 怕處有鬼,癢處有虱。
【第16句】:【汗珠摔八瓣兒】(慣)形容非常辛苦、勞累。多指從事農業生產。 也作“一個汗珠摔八瓣兒”。
【第17句】:【十年九不收】(慣)十年中有九年沒有收成。形容土地貧瘠或自然災害頻繁。
【第18句】:【是藥三分毒】見“凡藥三分毒”。
【第19句】:【外君子而內小人】(慣)比喻外表上像個品行端正的人,實際上是個人格卑鄙的人。
【第20句】:拳要打,字要寫。
【第21句】:【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啄芝麻】(諺)地瓜:甘薯,塊頭大。芝麻:油料作物,顆粒小。狗熊嘴大,只可拱吃地瓜;麻雀嘴小,吃的卻是芝麻。指大有大的無能處,小有小的可貴處;人的智與力不可用年齡多少或身材大小來衡量。
【第22句】:【無娘兒,天照應】(諺)沒有親娘照料的孩子,無人疼愛,只靠老天關照。指沒娘的孩子很可憐,沒有母愛。也指沒娘的孩子過早地懂得人間的辛酸苦難。
【第23句】:【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諺)鏟草如果不連根除掉,來春草根發芽,又會長出野草。比喻除惡若不徹底,后患無窮。 也作斬草不除根,逢春又發芽。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第24句】:【閻羅王做生意——鬼也沒得上門】(歇)形容生意冷淡,沒有顧客上門。也泛指遭冷遇,無人光臨或光顧。 也作閻王老子開飯店——鬼都不上門。 閻王開店——鬼兒都不上門。
【第25句】:【綁腿帶上繡山水——畫長】(歇)綁腿帶:即綁腿,纏裹小腿的長布帶。畫:諧”話”。指說來話長。
【第26句】:【換腦筋】(慣)1指離開原來的環境,使思想放松。2比喻改變舊的思想意識。3比喻用他人的思想觀念代替自己的。
【第27句】:【綿里針,肉里剌】 釋義:比喻外貌溫和,內心刻毒。 例句:我還把他當好人看成。原來知人知面不知心,那里看人去。原來是個綿里針,肉里刺的貨,還不知背地在漢子表層跟前架的甚么舌兒哩(《金瓶梅詞話》五一回)。
【第28句】:【沒有金剛鉆,不敢攬瓷器】(諺)金剛鉆:用金剛石做鉆頭的鉆子。 手里沒有金剛鉆,就不敢包攬修補瓷器的活。比喻人沒有某項特長,就不敢貿然承擔某項任務。 也作懷里沒揣金剛鉆,不敢攬那破瓷碗。 手里沒有金剛鉆,不敢攬這瓷器活。
【第29句】:【人心似鐵,官法如爐】(諺)人心即使堅硬如鐵,也經不住官法像熔爐一樣,使你無法抗過。舊指再強硬的人,在官法的強制下也會認服。 也作人心堅似鐵,官法熾如爐。 人情似鐵非是鐵,官法如爐即是爐。
【第30句】:【見人下菜碟兒】見“看人下萊碟兒”。
【第31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人們久別重逢,有時會用老眼光看人,一旦發現此人進步很大,便會感慨地說:“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那么,這個“士”最早是說誰呢? 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大將。但自當兵以來,不愛讀書學習。有一天,孫權對呂蒙說:“你從十五歲起,一年到頭打仗,沒有時間讀書,現在做了將軍了,不能再不學習啦!”呂蒙說:“我實在因為軍務太忙,沒有時間讀書啊。”孫權擺擺手說:“你雖然很忙,但能有我忙嗎?我每天還能抽去點時間讀書,覺得大有好處。” 呂蒙聽了大受啟發,開始發奮讀書,知識大有長進。 后來魯肅做都督的時候,以為呂蒙還是那么無知。有一日,魯肅路過呂蒙的駐地,同呂蒙聊天。呂蒙十分誠懇地向魯肅闡述了吳、蜀兩國的形勢,提出了五點建議。魯肅聽了,非常佩服,不禁走到呂蒙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贊揚道:“我一直認為老弟只會帶兵打仗,今天同你談話,才知道你還是有學問、有見識的人,真是文武全才呀,已不是當年的阿蒙了。”呂蒙也笑著說:“人們離別三天,便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咱們兩個人隔了這么久的日子沒見面,老兄怎么能再用老眼光來看我呢?” 呂蒙果然不負眾望,用計巧取荊州,逼迫關羽敗走麥城。魯肅、呂蒙二人的對話,便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源頭。
【第32句】:【揭底就怕老鄉親】 釋義:就怕知道底細的老鄉親揭老底兒。 例句:“你說你沒有現大洋?有句俗話:‘揭底就怕老鄉親。’茅公島的人,哪一個不知道你仇國礎向來不存鈔票,專存現大洋和金條?”
【第33句】:【三寸不爛之舌】“三寸不爛之舌”,是指能說會道,伶牙俐齒,嘴上功夫過硬。這個俗語出自兩個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薦”的故事。 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國去請援兵,并簽訂聯楚抗秦條約,任務十分艱巨,平原君立即挑選赴楚隨員。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找上門來,自薦前往。經面試,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 到了楚國后,經雙方艱苦談判,楚王還是不想出兵。毛遂見狀,手提佩劍,闖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來不及了,只好服軟。毛遂便義正詞嚴地分析楚秦兩國的利害關系,坦陳趙楚兩國締約的重要意義,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遂即締約,并出兵解了邯鄲之圍。平原君回到趙國之后,感慨地對別人說:“毛先生這次使楚,辦成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厲害,勝這百萬之師啊!” 那么,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爛之舌”呢?原來這跟佛教有關。相傳和尚只要將《法華經》誦讀千遍,死后舌頭不爛。而且還有例證,《法苑珠林》卷十八記載,一個名叫釋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發之,身肉都盡,唯舌不朽。” 《史記》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爛舌”聯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爛之舌”了。
【第34句】:【滾湯潑老鼠——一窩都是死】(歇)滾湯:開水。指在場的全都逃脫不了死亡的下場。 也作滾湯潑老鼠——一窩兒死去。 熱湯潑老鼠——一窩兒都完蛋。
【第35句】:【日親日近,日遠日疏】(諺)親友之間,經常接觸往來,關系自然親近;如果不經常接觸往來,那就自然疏遠了。指親友之間要經常聯系,以加深情誼。 也作“日遠日疏,日親日近”。
【第36句】:【探花】“探花”指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三名。它為何叫探花?與“花”有關系嗎? “探花”這一稱呼,發端于唐代,定名于南宋末年。“探花”最初和名次無關,僅與科舉考試的活動有關。當時,科舉得中的新進士在喜慶之余,往往舉行盛大的宴游活動,因為科舉發榜時間在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時,人們便稱杏花為“及第花”,把進士們組織的宴游叫“杏園探花宴”。宴游時間確定之后,兩名最年輕的新科進士便被挑選出來,擔當“兩街探花使”或“探花郎”,負責采摘都城中的各種早春鮮花,并和其他進士比賽,最先摘得牡丹、芍藥等名花的進士勝出,如果“探花郎”不勝便要受罰。此時的“探花郎”只是戲稱。 到了宋代,隨著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成為制度,即在吏部考試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名單和名次。北宋年間的殿試規則是,進士一甲只欽點三人,并規定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都稱榜眼。之所以稱榜眼,原因是在榜上,狀元姓名居中,第二、三名靠下居左、右兩邊,像人體的兩只眼睛;參見皇帝時,狀元在前,第二、三名分列兩邊,也像兩只眼睛的位置。 到北宋后期,為對殿試中的第二、三名進士有所區別,人們便只以第二名為榜眼,并開始借用唐代“探花郎”一詞指代第三名。但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上,第三名的稱呼是進士一甲第三名。一直到南宋末年,“探花”方才正式成為殿試第三名進士的專名。
【第37句】:【一風吹】(慣)比喻一下子全部否定掉,全都不算數。
【第38句】:【臉丑怪不著鏡子】(諺)比喻做錯事受到懲罰,只怨自己,怨不得別人。
【第39句】:【吃甘蔗上山——一步比一步高,一節比一節甜】(歇)本指離地面越來越高,味道越來越甘甜;轉指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甜蜜。
【第40句】:【有鐵就能碾釘子】(諺)有了鐵,就能打出釘子來。比喻具備了基本條件,事情就能成功。
【第41句】:【為五斗米折腰】 釋義:五斗米:指微薄的薪俸。折腰:彎腰,鞠躬。為微薄的薪俸而屈身伺候上司。 例句:不,我可不愿跟余敬唐這樣卑鄙的人在一起!寧可餓死,也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第42句】:【見蛇不打三分罪】(諺)比喻見到壞人壞事而不揭發,不斗爭,這就是一種犯罪。
【第43句】:【屙到人頭上拿尿洗】(慣)比喻欺人太甚。
【第44句】:【松花蛋】松花蛋是大眾美食,俗稱皮蛋,切開以后,蛋清像松香一樣晶瑩剔透。關于它的起源,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相傳,在江南三江口河埠頭住有夫妻二人,男人姓厲。夫妻二人都年過半百,靠擺茶攤過日子。他們家養有兩只母鴨,鴨子一天下倆蛋,非常準時。 可是好景不長,鴨蛋竟然拾不到了,夫妻倆十分煩悶。十幾天以后,他們收拾茶具,還像往常一樣,把剩茶倒入屋外的桑樹灰堆里。忽然看見灰里露出了圓滾滾的東西來,拾起一看,正是他們要找的鴨蛋。原來,鴨子把蛋下到桑樹灰里了。 可是這鴨蛋在桑樹灰里埋了這么些天,又天天澆剩茶葉,是否已經壞了呢?他們磕開一個蛋,只見蛋清已經變成黃褐色,像水晶一樣,蛋黃也變成綠瑩瑩的實心蛋。一嘗,這蛋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這就是最初的松花蛋。以后加工制作的松花蛋也離不開最初的原理。
【第45句】:【水火不留情】 釋義:水災、火災殘酷無情,給人造成的損失大。 例句:飼養員笑嘻嘻地說:“沒事兒。我活這么大年歲了,還不知道水火不留情?你就放心吧!”
【第46句】:【眼中釘,肉中刺】這一俗語用來比喻最可恨、最痛惡、非除去不可的人和事。它源自五代時期。 據《新五代史·趙在禮傳》記載,后唐明宗時,趙在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節度使。他為官貪婪,橫征暴斂,巧取豪奪,見錢就取。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對其恨之入骨,將其比作眼中釘子,一刻也不能容忍。正巧,朝廷下圣旨調趙在禮去鎮守永州(今湖南零陵),消息傳開后,宋州百姓拍手稱快,大家奔走相告:“眼中拔釘,樂哉樂哉!”這家伙終于走了。不料,這話傳到趙在禮耳中,他不禁火冒三丈,惱羞成怒,決定對宋州百姓實施報復,馬上給后唐明宗寫了一個奏折,講了一大通理由,請求繼續留任宋州,不去永州履新,明宗不明就里,同意了他的請求。 趙在禮的計劃得逞以后,立馬發出一道告示:凡屬宋州百姓,每戶繳納一千文錢,自號“拔釘錢”。百姓見了哭笑不得,知道這是趙大人報復,懼于他的權勢,只好繳納“拔釘錢”。“眼中釘”由此而來。 不知道誰還嫌“眼中釘”不夠分量,又把“肉中刺”拿來與“眼中釘”合用,成了對句,說起來上口,進一步加重了這一比喻的分量和程度。以后,“眼中釘”、“肉中刺”常常并在一塊使用。
【第47句】:【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諺)垂堂:靠近堂屋的檐下。擁有千金家財的人,不肯坐在屋檐下,以防屋瓦掉下砸傷身體。指財富多的人懂得自我保重。
【第48句】:【貪產貧,惜產窮】(諺)貪產:貪占產業。惜產:死守產業。指對財產貪占或死守不舍的,都會受窮受困,不得自在。誡人不可貪占,也不可吝嗇。
【第49句】:【當面鑼,對面鼓】 釋義:比喻面對面把事情講明。 例句:說吧,“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誰的理誰的非,當面鑼對面鼓,快說吧!
【第50句】:娘痛兒,路樣長;兒痛娘,線樣長。
【第51句】:【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 釋義:比喻集體富了,個人也就富了,集體窮了,個人也會受窮。 例句:剛才有幾位素不相識的人來此拜會,給了一點見面禮,大家拿去分了口巴。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只要我們同心同德為馬局長效力,他決不會虧待各位弟兄。
【第52句】:【煮熟的鴨子飛了】(慣)比喻眼看到手的東西又意外地失去了。
【第53句】:【一言不實,百事皆虛】(諺)指說一句假話,其他事都會讓人懷疑是不真實的。
【第54句】:【各打五十大板】(慣)比喻不論是非曲直,對當事各方給予同樣的懲罰。
【第55句】:【人直有人和,路直有人行】(諺)為人正直,自有人來親近你,擁護你;道路平直,人就樂于在上面行走。指正直的人,總是人們樂見的。
【第56句】:【賢臣擇主而佐,良禽相木而棲】見“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
【第57句】:【徒知其一,不知其二】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58句】:【喝了忘魂湯】 釋義:形容入迷迷糊糊,忘事。 例句:唉!人急馬不快,你急他不來。你扯急筋,他扯慢筋,只怕他們是喝了忘魂湯啵!搞什子鬼去了,還不來呢?
【第59句】:【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諺)惺惺:聰明智慧的人。聰明的人總是喜歡聰明的人,英雄好漢總是愛交英雄好漢。指杰出的人物總是相互仰慕的。 也作惺惺惜惺惺,好漢愛好漢。 惺惺相惜,英雄相愛。
【第60句】:晚上開窗,一覺都香。貪涼失蓋,不病才怪。
【第61句】:【額頭連下巴——沒面孔】(歇)本指沒有臉面,轉指丟了體面。
【第62句】:【狗肉上不了筵席】(諺)指狗肉雖然好吃,但檔次不高,上不得酒席。 常比喻素質差的人經受不起別人的抬舉,或見不得世面。 也作狗肉上不了大席面。 狗肉上不了茶盤。
【第63句】:【殺人不眨眼】此語形容殘暴狠毒,殺人成性。典出宋普濟《五燈會元·圓通緣德禪師》。 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大將軍曹翰出兵江南消滅割據政權。有一天,曹翰領兵來到九江廬山寺,許多和尚嚇得倉皇逃跑,只有緣德禪師坦然靜坐,旁若無人。曹翰厲聲呵斥道:“難道你沒有聽說過有個殺人不眨眼的將軍?” 緣德禪師睜開眼看了他一會兒反問道:“你怎么就不知道還有個天生不怕死的和尚呢?”
【第64句】:【物離鄉貴,人離鄉賤】見“人離鄉賤”。
【第65句】:【半斤對八兩】(慣)舊制一斤是十六兩,半斤是八兩。形容雙方一樣,不分上下。 也作“一個半斤,一個八兩”。
【第66句】:【鍋里無米白添柴】(諺)比喻缺乏關鍵的條件,一切都是徒勞。
【第67句】:【紅顏多薄命】(諺)紅顏:美貌女子。薄命:命運不好。指舊時的美貌女子往往遭受厄運。 也作紅顏自古多薄命。 自古紅顏多薄命。
【第68句】:【六部尚書】“尚書”是古代官職的稱謂,源自秦朝。據唐代,徐堅《初學記·諸曹尚書》介紹:這一稱呼來自秦代“諸曹尚書”。“曹”是分部門辦事的意思。秦代沒有“六部”,中央行政機構為“九卿”分別執掌。魏晉以后,實行行政部門改革,由尚書分曹治事,按照分工合并為“六曹”,“曹”漸變成后來的部。“部”的長官稱“尚書”。自隋唐時期開始,中央行政機構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自此,“六部”的名稱確定下來,一直到清朝沒有大的變化。 “六部”的名稱和分工如下:1.吏部: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考查任免,調動,封勛。大致相當于現在的中組部、人事部。 2.戶部:主管全國戶籍、田畝、貨幣、賦稅、官員俸祿等。大致相當于現在的農業、財政、稅務、民政部門的職能。 3.禮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接待外邦來賓。類似于現在的教育部、外交部禮賓司。 4.兵部:主管全國武職官員的選用和任免,以及兵籍、練兵、軍械、驛站、軍令等軍政大計。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 5.刑部:主管全國的司法、行政、刑獄等。具有現在的司法部、公安部、檢察院、法院的職能。 6.工部:主管全國的屯田、水利、工程、營造、交通等。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水利部、建設部、交通部等職能部門。 尚書是官名。“尚”即執掌之義。“尚書”就是各部的正職長官,相當于現在的部長。副職稱“侍郎”。在六部之下設若干司,分掌本部某一方面的工作。“司”的長官稱“郎中”,副長官稱“員外郎”。
【第69句】:【店小二】在古裝影視劇和戲曲中,經常可以聽到“店小二”這個稱謂,看到“店小二”這個形象。為什么把店中的伙計稱為“店小二”,其實,是對小伙計的敬稱。 王實甫《西廂記》里有一段描寫:張生說:“這里有一座店兒,琴童接下馬者!店小二哥那里?”店小二日:“自家是這狀元店里小二哥,官人要下來呵,俺這里有干凈店房。” 這里的“店小二哥”跟“店小二”是同一個意思。據記載,宋、元時期習俗稱店伙計作二哥,是對店主稱大哥而言。一家客店或酒店,店主地位最高,當然算老大,而伙計居次,當然稱二哥。不過伙計稱老二,已經含有敬意在內。清代小說中,常有稱官紳的侍從為“二爺”的,如《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只見一個戴紅帽子的二爺,答應了聲‘者’。”這個“二爺”,就屬于敬稱。“店小二”就屬于此類敬稱。 以上說的是“二哥”、“二爺”,再文案“小二”。“小二”的“小”,含有年輕的意思。店中的伙計,一般都由年輕人擔任,因而以“小”字稱之。 如果出現年長的伙計,那就會直呼其名了。有人說“老伙計”未必不可,不過,多指老戰友或老朋友。
【第70句】:【只要槳花齊,不怕浪花急】(諺)槳花:用槳劃船時濺起的水花。劃船時只要大家動作一致,水浪再猛也不怕。比喻齊心協力,就能克服困難。
【第71句】:【經是真經,叫歪嘴和尚念歪了】 釋義:比喻好事讓人辦壞了。 例句:伍參謀道:“經是真經,就怕歪嘴和尚念歪哩!”馮有亮感慨地說:“是啊,擔心的有道理。……”
【第72句】:要練功,不放松;要練武,不怕苦。
【第73句】:【一拿一個著】(慣)比喻一猜就中。也指一出手就能逮著。
【第74句】:【仨核桃倆棗】(慣)形容很少或很小。 也作“三個核桃兩個棗”。
【第75句】:【窮不讀書,富不教學】見“富不教學,窮不讀書”。
【第76句】:【連著藤,扯著蔓兒】 釋義:比喻相互聯系著。 例句:不能說,不能說!說了這個不要緊,可這個跟老賬連著藤哪,扯著蔓兒哪!
【第77句】:【豆腐店做一朝,不及肉店一刀】(諺)一朝:一天。豆腐店賣上一天豆腐,不如肉店賣一刀肉值錢。指行業不同,所得到的收益差距很大。
【第78句】:【傷筋動骨一百天】(諺)指凡是筋骨折損的病痛,治養沒有一百天,就無法康復。 也作傷筋斷骨一百天。 傷筋害骨一百天。
【第79句】:【家有三件事,先從緊處來】(諺)家里同時有幾件事,要先揀緊要的做起。指處事要盡先處理緊要、急迫的。 也作家有三件事,先揀緊的干。 家有三件事,先打急處來。
【第80句】:【東凈里磚兒——又臭又硬】(歇)東凈:茅房,廁所。臭:本指氣味難聞,轉指惹人厭惡。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死硬。譏諷或責罵人名聲敗壞,思想、態度等又頑固死硬。
【第81句】:【有錢難買回頭看,頭若回看后悔無】(諺)回頭看:回頭再檢點一番。指經常回想過去的失誤,可以避免許多后悔和煩惱。也指事情做完后,再檢查一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遺漏或失誤。
【第82句】:【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諺)冬天能連下三場好雪,來年的麥子必定大豐收。指麥子能不能豐收,冬雪是很關鍵的。
【第83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釋義:蒂:瓜果與枝莖相連的部分。比喻條件一旦成熟,事情就會順頁禾U力、成。 例句:邵思語耐人尋味地對玉蓉說:“至于你心中擔憂的,我看全沒有必要。 俗話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世界上好多事,都是這樣。”
【第84句】:【餓得死懶漢,餓不死窮漢】(諺)指人不怕窮,只怕懶,勤勞苦干,就不愁生活不下去。
【第85句】:【成家子,糞如寶;敗家子,錢如草】(諺)創立家業的后生,把肥田的糞土當寶貝一樣愛惜;敗家的后代,把家產錢財當作野草一樣拋擲。指成家子勤勞儉樸,敗家子揮金如土。
【第86句】:【遠女近地家中寶】(諺)遠女:遠嫁的女兒。近地:離家近的地。家中寶:指丑妻。舊指遠女少生閑氣,丑妻不惹是非,近地種收方便,是農家過平安日子的基本條件。
【第87句】:【擺門面】(慣)門面:商店房屋沿街的一面,比喻外表。指講究排場,過于追求外表的體面。
【第88句】:【楊令公的兒子——一個賽過一個】(歇)楊令公:對北宋名將楊繼業的譽稱,相傳他有七個兒子,一個比一個英勇善戰。指一個更比一個強。常用于贊美。
【第89句】:【叫化雞】“叫化雞”是一道江蘇常熟名菜,又稱“黃泥煨雞”。“叫化雞”的來源,果然與叫化有關。 清朝,在虞山有一個叫化子討飯討得一只雞,可惜既無炊具又無調料,沒辦法吃,于是只能用土法來做了。他先將雞殺了,去了內臟,帶毛涂滿黃泥,撿了一些樹枝爛葉隨意將雞烘烤上,自己躺到一旁睡覺去了。一覺醒來,看到泥團表面有些裂縫,便往地上一損,泥殼脫落后,卻露出香氣四溢的雞肉,令人饞涎欲滴。 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正好路過此地,聞到香味就嘗了一下,覺得味道獨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調料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鮮美無比。后來,這種烹制方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大家把這種方法烹制出來的雞叫“叫化雞”。 “叫化雞”產生后,很多人對其工藝進行改良,使其色、香、味俱全,因此長盛不衰。二十世紀初,山景園朱阿二對叫化子煨泥的方法略作改進,除去內臟后,涂上佐料,并將鮮肉、生蝦仁、雞肫、火腿、香菇、香料等什錦配料塞入雞肚,用荷葉、高溫紙包扎,涂上泥,然后煨雞。這樣煨出來的雞,雞肉酥爛異香,味透而嫩,上筷骨肉脫離,原汁原味,風味獨特,此后山景園靠叫化雞等菜名聲譽鵲起,名滿江南。 如今“叫化雞”的品種有山景園叫化雞、王四叫化雞、虞山牌叫化雞等,已列入《江蘇菜譜》和《中國名菜譜》。古老的菜肴正煥發出新的美味。
【第90句】:【刮胡子】(慣)比喻批評人。
【第91句】:【阿爺的衣服輩輩穿】 釋義:比喻世代貧寒。阿爺:(方言)父親或祖父。 例句:他們一直過著衣不果體,食不飽肚的生活。九兒的衣服是祖上留下來的破大褂改成的,真正是阿爺的衣服輩輩穿啊。
【第92句】:【公眾馬,公眾騎】見“大家馬兒大家騎”。
【第93句】:【老鴰等死狗】(慣)比喻沒有希望地等待。
【第94句】:【折斷一枝荷,爛掉一窩藕】(諺)表面上只是折斷了一枝荷花,實際還毀了水下的一窩藕。比喻造成的損失表面上不大,實際卻是巨大的,只是人們看不見罷了。
【第95句】:【吊桶落在井里】(慣)比喻陷入困境,難以擺脫。
【第96句】:【亂成一鍋粥】(慣)形容秩序非常混亂。 也作亂成一團。 亂成一團麻。
【第97句】:【嬌養不如歷艱】(諺)歷艱:經歷艱難困苦。指對孩子嬌生慣養,比不上讓他們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接受磨煉為好。
【第98句】:【鞭炮兩頭點——晌到一塊兒】(歇)響:諧“想”。指所想的不謀而合。
【第99句】:【碾砣生芽,狗生角】(慣)碾砣:即碾磙子。比喻事情不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