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做事,一定要秉持“誠”與“正”的原則;而待人,則要用“寬”與“柔”的態(tài)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態(tài),寬大的心胸來容納任何人。
【第2句】:位置很重要,樹葉雖小,放在眼前,能遮泰山。位置決定大小:樹葉位近,小也成大;泰山位遠(yuǎn),大也變小,以至于不見。
【第3句】:時間飛逝、歲月荏苒,實際上無常從未離開過我們,只是我們體察不到而已。其實我們的出生就是死亡的開始,創(chuàng)造就是毀滅的開始;聚合就是離散的開始;得到就是失去的開始……這就是諸法無常的道理。正如《二規(guī)教言》中所說:“一切高貴終墮落,一切榮華終衰竭,一切美妙終丑陋,有為諸法豈未見?”
【第4句】:于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于一切善根生菩提種子想,于一切眾生生菩提器想,于一切愿生自愿想,于一切法生出生死想,于一切行生自行想,于一切法生佛法想,于一切語言生語言道想。《華嚴(yán)經(jīng)》卷五十三,離世間品
【第5句】:被人誤解的時候能微微一笑是素養(yǎng),受委屈的時候能坦然一笑是大度,吃虧的時候能開心一笑是豁達(dá),無奈的時候能達(dá)觀一笑是境界,危難的時候能泰然一笑是大氣,被輕蔑的時候能平靜一笑是自信,失戀的時候能輕輕一笑是灑脫。
【第6句】: 年輕人是這個世界的未來,他們都過早地凋謝了,世界還有 未來嗎?社會需要為年輕人減壓。為了一場“拜金”者的游戲,什么 都讓為生存奮斗的年輕人去背負(fù),這不公平。
【第7句】:能以世事用教眾生,見學(xué)勝已不生妒心,自勝他人不生僑慢。《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四,雜品
【第8句】:如果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本分,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而去癡心、妄想、羨慕或嫉妒別人,所得到的除了煩惱和人生的負(fù)值之外,只有迷失了。——耕云先生
【第9句】: 大海之所以能成為大海就因為它總是在最低處,因而所有的河流都匯集到 大海的懷抱中。人的知識越是淵博,胸懷就會變得越寬廣,這樣,他獲得 的東西會越多。
【第10句】: 一個人一旦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yán)重的束縛,聰明 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也會無法正常發(fā)揮。獅子再威猛,一旦被關(guān)在籠子里力量就 會無法體現(xiàn)。自卑是束縛創(chuàng)造力的一條繩索,消除自卑才能成就大事。
【第11句】: 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平淡無奇,渴望創(chuàng)造人生傳奇的也是大多 數(shù)。這既是萬善之本,也是萬惡之源。
【第12句】:如鳥為求食,不知避羅網(wǎng),貪愛于女人,被害亦如是。譬如水中魚,游泳網(wǎng)者前,便為他所執(zhí),豈非自傷損?女若捕魚人,諂誑猶如網(wǎng),男子同于魚,被網(wǎng)亦如是。《大寶積經(jīng)》卷一一
【第13句】:若言諸業(yè)定得報者,則不得有修習(xí)梵行、解脫涅槃,當(dāng)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屬。若言諸業(yè)有定、不定。定者現(xiàn)報、生報、后報;不定者緣合則受,不合不受。以是義故,應(yīng)有梵行解脫涅槃。當(dāng)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屬。《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三十一,獅子吼菩薩品
【第14句】:佛法救世主要之修行,必先之以勇犧牲也。能勇犧牲則有威力,一人拼死,萬夫辟易;能勇犧牲則有功德,為眾亡己,天下歸仰。(民國)太虛《佛法救世主義》
【第15句】:【禪語感悟】 小無名有了寶盒就不想勞動,想過飯來張口、錢來伸手的日子,結(jié)果 失去了寶盒。坐享其成是人性的弱點,更是人的劣根性,很多人在取得一 點成就后,不是乘勝追擊,更上一層樓,而是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jìn)取,直到 將自身的優(yōu)勢消失殆盡,最終失敗。
【第16句】:我們在處事時,切不可半途起心動念,也不要投機取巧,那是很危險的 行徑。而且,“待人要退一步,愛人要寬一寸”。若能夠時時寬心待人,凡事 都能讓一步,在人生道路上就可以過得很快樂、自在!
【第17句】:【松柏后凋誠可貴,千錘萬鑿始成佛之成敗錘煉】1.自古英雄多磨難。2.樂觀是幸福的源泉。3.自己做自己的主人。4.天行健,君子當(dāng)自強不息。
【第18句】: 古人云: “蓋世功勞,當(dāng)不得一個矜字,彌天大罪,當(dāng)不得一個 悔字。”
【第19句】: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諸佛影現(xiàn)中。我身影現(xiàn)諸佛前,頭面接足歸命禮。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yīng)道交難思議。(日本)空海《念持真言理觀啟白文》
【第20句】: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蘊。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yán)經(jīng)》卷十九
【第21句】:遺失身外財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遺失了內(nèi)心的寶藏卻還無知覺;人人本有清凈純真的佛性,只因煩惱無明而遮蔽了珍貴的寶藏。
【第22句】:孝順父母首先是做個好人,讓父母感到安心;其次是做個有用的人,讓父母感到放心。教育兒女首先是讓兒女做個好人,其次是做個有用的人,心好而有能,就奠定了一生福緣的基礎(chǔ)。
【第23句】:大善之人的布施,是真正的清凈布施,行善而不求福德的果報。正如孔子所說:“求仁而得仁。”本是出于善良之心,想做一件有利于人的事,現(xiàn)在按自己的心愿去做了,可以心滿意足,還要求什么呢?
【第24句】:(五)大乘戒于乘緩者,乃名為緩,于戒緩者,不名為緩。《大般涅槃經(jīng)》卷六,如來性品有聲聞乘持清凈戒,于菩薩乘名大破
【第25句】:人生的每一天都很寶貴,做人做事當(dāng)有緊迫感怎樣利用有限的時間?佛日:是日已過,命亦遂滅,當(dāng)勤精進(jìn),慎勿放逸。——《佛遺教經(jīng)》
【第26句】:的流行又對應(yīng)著什么呢?你看看“忐忑”這兩個字形,就會明白會發(fā)生什么事了。
【第27句】:世事難料,福禍常常在瞬息間相互轉(zhuǎn)化,當(dāng)面對災(zāi)禍時選擇以正確的心態(tài)將陰性的場態(tài)轉(zhuǎn)化成陽性場態(tài),這樣便種下了一份善的因,得到的當(dāng)然會是豐碩的果實。
【第28句】:慈悲待人并不需要過多的話語,微微一笑就能把慈悲的善念傳達(dá)給他人。慈悲是一種真實的能量,它能融化人們內(nèi)心的冰雪。
【第29句】:佛說,成敗得失皆有緣。成功是因為找到了成功的方法,失敗是因為承認(rèn)了失敗。其實,只要盡力了,就無所謂成敗。成敗不是永恒的,世上沒有永遠(yuǎn)的成功,也沒有永遠(yuǎn)的失敗。不為失敗找理由,只為成功找方法。當(dāng)我們面對問題或困難時,不找借口推脫,積極地去尋求有效的方法,則一切皆可迎刃而解。
【第30句】:若有破戒者,終不在僧?dāng)?shù),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尸宿。(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二十二
【第31句】: 俗話說,世上只有第七,沒有第一。我的幸福感來自了然這 個道理。沒有必要一定比個高低,只要真正努力過,就已足夠。決定 結(jié)果的因素往往很多,有些并非人的意志所能左右,與其沾沾自喜, 與其耿耿于懷,不如享受努力的過程。
【第32句】: 不管是自己的無心之過,還是別人的無心之過,我們都要學(xué)會寬恕、 學(xué)會忘記。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dāng)他心中裝了太多對別人的不滿和仇 恨時,他會感到身心疲憊,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忙事業(yè)、為成功而努力 呢?只有我們忘記該忘記的,我們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第33句】:譬如甘蔗味,雖不離皮節(jié),亦不從皮節(jié),而得于勝味。皮節(jié)如世話,義理猶勝味,是故舍虛言,思惟于實義。《大寶積經(jīng)》卷九十二,發(fā)勝志樂會
【第34句】:第一須帶兩只眼,照破兩頭事,莫只帶一只眼,向一邊行。(唐)百丈懷海禪師《古尊宿文案》卷一
【第35句】:真學(xué)以解行雙到為宗趣,非開解無以趨道,非力行無以證道。(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二,示真學(xué)
【第36句】:如果你的世界里充滿了煩惱,那快樂根本就沒有立錐之地。靜下心來,放下過多的執(zhí)著,用心去感受生活,用隨緣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將所有的事情都牢牢地抓在手中并不是幸福,對所有的事情都念念不忘也不會快樂,將每分每秒都記得清清楚楚只會讓人活得很累。人生可以灑脫一點,簡單一點,快樂一點。
【第37句】:【面對現(xiàn)實】 面對現(xiàn)實,逆境也會變?yōu)轫樉常傆袡C會轉(zhuǎn)機。逃避現(xiàn)實,雖暫時偷 安,但沒有翻身余地。
【第38句】:時不待人,轉(zhuǎn)眼便是來生,何不趁身強力健,打教徹去,討教明白去。……若不向這里打教徹討教明白去,是爾自暴自棄,自甘陸沉,為下劣愚癡之漢。——《禪關(guān)策進(jìn)》
【第39句】:茶也好,禪也好,應(yīng)歸于一處,原本茶之事,最重為德,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德清自然茶純。
【第40句】:身體原是一具皮囊,坐禪也不過是一種修禪的方式。打坐無法成佛,就像磨磚不能成鏡一樣。
【第41句】:學(xué)佛是否成功的標(biāo)準(zhǔn)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佛教知識,也不在于你在山洞里閉關(guān)多少年,而在于佛陀教導(dǎo)我們的人格標(biāo)準(zhǔn)你能做到多少。
【第42句】:擁有了然于心的平靜,就能豁達(dá)地懂得:人生不僅僅是獲取與擁有,有時放棄與失去也是一種擁有。平靜的心,令所想所見所聞更清晰,平靜的心,一切安然,不增,不減。平靜的心,讓生活更輕松、自在,也更樂觀、簡單。
【第43句】: 佛說:不可執(zhí)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是“轉(zhuǎn)”,不執(zhí)著煩惱,自可安 然自在!煩惱就像天空上的一片烏云,如果你的心中是一片晴空,那么煩 惱不會對你有絲毫影響。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
【第44句】:只有幸福的日子是不夠的,因為此生既不是開始,也不是結(jié)束,在無數(shù)流轉(zhuǎn)的生命里,不過是個片段罷了。死亡是另一段新生命的開端,并非是一了百了。既然死亡是新生命的開端,我們?yōu)楹尾蝗プ鰧λ劳龊蛠硎烙幸娴氖履兀克劳霾豢膳拢膳碌氖菍λ劳鲆粺o所知。你可以追逐此生利益,但不能沒有對死亡的準(zhǔn)備。
【第45句】:以歲月做箋,在時光的隧道中播種美好,欣然每一個日出,用心感悟,釋然每一個日落,用心聆聽,抖落歲月的塵埃,以一顆無塵的心,還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生活中的所有。
【第46句】:任何事物的學(xué)習(xí)都是為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學(xué)習(xí)是為了明理,理通了心就安了,心一安就無所謂好壞得失。當(dāng)木被完全克制,無力對抗時,我們只能避其鋒芒,曲線救國,找一個貴人來通關(guān)化解。只有找對合適的人,事情才會事半功倍。
【第47句】: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yīng)物現(xiàn)形,如水中月,無障無礙,如焰如化。《金光明經(jīng)》卷二
【第48句】:【大徹大悟的佛學(xué)智慧】修行并非比賽,而是練就自己的耐力、定力與寬廣的心。
【第49句】:我們雖然很渺小,好比滄海一粟,但我們千萬不要小覷這一粟之心力,不要 輕忽生活中之每一件小事。正是這些小事,如同階梯,將我們升向生命之 高處。
【第50句】: 文字是故事的告密者,有些故事只能在兩個人之間流傳。文 字是情緒的告密者,有些情緒只能一個人獨自品味。
【第51句】:舍棄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經(jīng)過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絕對的完美,但我們可以追求經(jīng)過舍棄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們需舍棄一些輕松上路一樣。佛語蘊含著無限禪機,人亦是靈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參透半個人生。
【第52句】:要打開心門!如果心門大開,任何人出出入入,都能暢行無礙;反之,心門若窄,任何人出入都會彼此碰撞。
【第53句】:人的心量非常廣大,如同虛空一樣,沒有邊際,沒有方圓,沒有大小,也沒顏色,沒有上下長短,沒有怒喜,沒有善惡是非,也沒頭尾。像這樣超越對立,融化矛盾,不執(zhí)著、不貪愛,就是般若與禪定。
【第54句】: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印光法師)
【第55句】: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概率相對較高。原因在于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可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第56句】: 凡事不可太計較,凡事不可常計較,凡事不可不思考。換個 角度想問題,換種眼光看世界,換個心情過生活。
【第57句】: 我們都希望自己健康,卻又常常成為自己健康的殺手。這個 殺手非常懶惰,總是用久坐不動的方式阻滯身體的血液循環(huán);這個殺 手沒有生活規(guī)律,作息時間從不固定,也不記得吃早餐,而且一直有 不良的飲食習(xí)慣;這個殺手非常憂郁,人生里幾乎沒有晴空,生命中 充滿陰霾,胸懷非常狹窄,并且脾氣粗暴。
【第58句】:如果我們時時能用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間,則會覺得這個世間很可愛、很富有!樹上小鳥的輕唱,太陽無私的光明與熱能,路旁花朵的芬芳,都會令你感到心曠神怡。
【第59句】:人得到應(yīng)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禪師對了凡先生所說的擁千金者值千金,應(yīng)餓死者必餓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命運修造者,必須要提高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提高則人應(yīng)得的不管質(zhì)與量都會提高。
【第60句】: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若隨喜,是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摩訶般若經(jīng)》卷十二,隨喜品
【第61句】:善于做人者,一定要有肚子里面撐起船的意念,“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把自己的開闊胸懷充分展示出來,不管好人、壞人、聰明人、愚笨人都要習(xí)慣以至包容;對于一切羞辱、委屈都要適應(yīng)并且容忍得下。那么,世上的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又能奈我何?
【第62句】:修行要有信心。有信心就能克服困難,就能戰(zhàn)勝自我,就能勇攀高峰;有信心就有希望,有希望,再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就一定會有成果。
【第63句】:【天天禪語】遍于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世俗菩提心;超越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是佛教的唯一真理。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角度而說,猶如美麗的花朵,給眾生帶來快樂;勝義菩提心,是自利的角度而言,仿佛豐滿的果實,自己成就圓滿。
【第64句】:【天天禪語】以認(rèn)識煩惱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降伏煩惱讓安定的心穩(wěn)同,以根除煩惱讓穩(wěn)同的心發(fā)揮功用。
【第65句】:如人夢中說夢,所見種種自性,如是所說夢境自性,都無所有,何以故?善勇猛,夢尚非有,況有夢境自性呵說?《大般若經(jīng)》卷五九六
【第66句】:多聞如戒行,法律精進(jìn)學(xué),修已無所爭,是為最吉祥。《法句經(jīng)》卷下,吉祥品
【第67句】: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品行,他的人生才會充實,也才可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人生本來就是起伏不定的,有了根本,才不致隨波逐流,不知所措,以至迷途無歸。三十八、欲望是鴻溝
【第68句】: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毀謗我們,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 為什么?我們一定要保有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凈的心。
【第69句】:有四種根本罪,乃至活命因緣,亦不應(yīng)犯。云何為四?渭謗諸法、舍離菩提心、慳吝、惱害眾生。《大日經(jīng)》卷六,受方便學(xué)處品
【第70句】:資助別人的人,一定受到別人的資助。供養(yǎng)別人的人,一定受到別人的供養(yǎng)。禮敬別人的人,一定受到別人的禮敬。禮拜別人的人,一定受到別人的禮拜。南傳《佛教格言·賢人品第十六》
【第71句】:若能觀心真實性,一切法中亦不見,若能無心遠(yuǎn)離心,即是真禪波羅蜜。《大集經(jīng)》卷十
【第72句】:《大般涅槃經(jīng)后分》卷上,應(yīng)盡還源品至于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增一阿含經(jīng)》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第73句】:大氣是一種修養(yǎng)。發(fā)怒時要看看發(fā)怒的對象是誰。可以和比你高出很多的人發(fā)火一萬次,而不要和一個乞丐發(fā)一次怒。
【第74句】:快樂與幸福來自真理。真理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然而,內(nèi)在的真理,并非人人都能靠自己得到體認(rèn),而是要依止有緣的善知識,才能體認(rèn)到內(nèi)在心的本來面目。我們具備追求真理的條件,若不追求真理的話,失去了生為人類的高級思維的價值,豈不是非常可惜的事?這跟其他的動物有什么兩樣呢?
【第75句】:真愛你的人,你無須聽他(她)的甜言蜜語,只須看他(她)的眼神是否真誠,便會知道他(她)愛的是你,還是你身上的外在條件。真的愛,會從你的心尖流到對方的心尖,當(dāng)你感到痛時他(她)也會痛;當(dāng)你感到冷時他(她)也會冷。
【第76句】:或許,人生隨意似花落,我們只需,隨著心的感覺,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去追找自己想要追找的夢。守著淡淡煙火,我喜歡讓日子沾染些許禪意,生活可以姹紫嫣紅,也可以靜如流水。
【第77句】:沒有“我”,就沒有偏見,就沒有了物欲,就沒有心機,就能淡泊名利。這時所看、所聽、所聞、所品味的樣樣都是真實無妄,那就是真心的自在。《金剛經(jīng)》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第78句】:人人臉上有笑容,這個集體就非常祥和,人與人之間就能夠彼此包容、彼此諒解、彼此尊重。在一個集體當(dāng)中,彼此的感恩、彼此的包容、彼此的成就,至關(guān)重要。
【第79句】:虛名就是有名無實,意指只要其名而不論其實。虛名不是福而是禍,歷史上,宋襄公為虛名而禍國,慈禧太后為虛名而殃國;現(xiàn)實中,一些人為虛名投機鉆營,損人利己,一些人為虛名累壞己身,執(zhí)迷不悟。
【第80句】:人的品格猶如土壤,佛法就像種子,菩薩的功德就像苗芽,諸佛的境界就像果實。若沒有肥沃的土壤,即使播下優(yōu)質(zhì)的種子,也長不出挺拔的苗芽,更無法結(jié)出飽滿的果實。
【第81句】:譬如橘子因橘而生,從酢而甜,人為橘故種植是子,是子、根、莖、花、葉皆悉不酢,時到果熟,酢味則發(fā)。如是酢味非本無今有,亦非無緣,乃是過去本果因緣。身口意業(yè)亦復(fù)如是。若言是業(yè)住何處者,是業(yè)住于過去世中,待時待器,得受果報。《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四,雜品
【第82句】:惡知識,表面裝作很親密的樣子,心里卻藏著某個損害對方的詭計。例如,有的小人看見同事跟上司鬧了意見,便故作義憤,煽風(fēng)點火,鼓勵同事跟上司對抗,然后站在一邊暗暗發(fā)笑。這是損人不利己的小人,像毒蛇一樣,尤其要當(dāng)心。
【第83句】:芳華輕逝,淚灑菩提,我們每一天都在憧憬未來的美好,擁禪心渡慈航,如花似玉的年華,轉(zhuǎn)眼如云煙消失的無影無蹤,淚珠紛紛落下,悲傷著你的悲傷,痛苦著你的痛苦。
【第84句】:凡夫難免對外境貪執(zhí),外境不但不會帶給我們幸福與快樂,反而會給我們帶來無法想象的痛苦。比如:眼識貪執(zhí)美色的原故,飛蛾亡于燈火之中;耳識貪執(zhí)妙音的原故,野獸死于獵槍之下;鼻識貪執(zhí)美味的原故,蜜蜂困死花叢之中;舌識貪執(zhí)香味的原故,魚兒釣于鐵鉤之上;身識貪執(zhí)所觸的原故,大象陷于淤泥之中。
【第85句】:呂新吾云:“論人情,只向薄處求;說人心,只從惡邊想。此是私而刻底 念頭,非長厚之道也。”
【第86句】:大氣是一種謙虛,半瓶子水總是在瓶子里晃蕩,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惠p視任何人,多從別人身上找自己的短處,不崇拜任何人,但很善于多學(xué)習(xí)別人的長處。
【第87句】:真正的善心總會換來回報。世事就是這樣,當(dāng)我們左手付出愛時,便能從右手收獲愛。就像我們在旅途所經(jīng)之處播撒各種鮮花的種子,即使我們不會再從同一條路上經(jīng)過,但是這種美的傳播會讓原野變得美麗,讓道路兩側(cè)鮮花繽紛、生機盎然,我們的心靈也會因此變得無比富足。
【第88句】:我們不定要在心外尋找財富,真正的財富,應(yīng)該是內(nèi)心源源不斷的能量、人們追求財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真正的財富并非外在的金錢與物質(zhì)的堆砌,而是內(nèi)心的滿足和充實。
【第89句】:正信的宗教在于心正,心正則氣盛,氣盛方能自在。迷信就會疑心生暗鬼、問神卜卦,取信于簽詩、筊杯,而無法真正深入教理。
【第90句】:人生,有時候需要沉淀,也需要歷練。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思,也要有足夠的閱歷去成長,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睿智,更具有成熟淡然的的魅力。最好的生活就是以一顆純善之心,真誠待人。做得多,要得少;不埋怨,常微笑;不貪心,懂知足!
【第91句】:白云堆里古家風(fēng),萬里霜天月色同。林下水邊人罕到,方知吾道樂無窮。一《法演禪師文案》
【第92句】:同時,堅持也反映了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剛開始的時候,可能你不會感受到有什么改變,但只要你繼續(xù)堅持就會有質(zhì)的變化。修佛參禪就是這樣,持之以恒地修習(xí)佛法就好像鉆木取火一般:當(dāng)木棒不斷地轉(zhuǎn)動摩擦?xí)r,接觸點的溫度會逐漸上升而至出煙、生火;當(dāng)木棒中途停止轉(zhuǎn)動時,溫度就會逐漸降低。
【第93句】:【佛心禪語】 愛別人就等于是愛自己,施恩于別人就等于把恩惠留給了自己。古代 哲人曾經(jīng)說:“喜愛人們的人,人們也常常喜愛他。恭敬人們的人,人們 也始終恭敬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94句】:雖舍小雜樂,當(dāng)?shù)们鍍舸髽罚簧犷嵉固撜N樂,得實樂;舍系縛樂,得解脫樂;舍獨善樂,得共一切眾生善樂。(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八十五
【第95句】: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jìn)酒》詩中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如能在財這方面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
【第96句】:也許我們應(yīng)該將豐厚的欲望封存起來,用閑逸的山水蓄養(yǎng),于杯盞中自在。看一場煙雨,從一開始下到結(jié)束;看一只蝴蝶,從蠶蛹到破繭;看一樹的蓓蕾,從綻放到落英繽紛。不為詩意,不為風(fēng)雅,不為禪定,只為將日子,過成一杯白開水的平淡、一碗清粥的簡單。
【第97句】:【禪語悟道】佛陀曾說過:“我接受凡世人與我爭論,我不與凡世人爭論。”這兩句里充分呈現(xiàn)了佛陀的大愛和我們凡世人的愚昧無知。佛陀就像慈母,我們凡世人就像得自閉癥的小孩。慈母包容患白閉癥孩子的缺陷,卻從不會給予孩子任何埋怨。209
【第98句】:賭書潑茶,倚樓聽雨,日子清簡如水。禪的時光,總是寂靜無聲。窗外風(fēng)云交替,車水馬龍,內(nèi)心安然平與,潔凈無物。如此清淡,不是疏離塵世,而是讓自己在塵世中修煉得更加質(zhì)樸。
【第99句】:在惡毒者的眼中,善良是用來獵獲的槍彈,善良是用來掩飾兇殘的裝潢,善良是用來欺騙別人的麻藥;面對善良,他們狂笑不已。
下一篇:孩子保持童心的優(yōu)美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