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賢作文網“六祖壇經全文”相關譯文,講解作文內容:
在《六祖壇經》中,關于在家人要如何修行,六祖大師為眾人說了108字的無相頌: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鉆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山東大靈巖寺住持弘恩法師針對此頌作的開示,令人如夢初醒!
弘恩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無相頌是讓大家依此修行的,不是讓大家天天念的,是一定要依此修行,如果能依著這個頌詞去修行,就像天天跟我在一塊兒一樣,如果不依此修行,出家也沒有什么利益。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參禪
前面這兩句大家一定不要會錯,這里說的是究竟義,就是持戒的究竟義。
持戒就是為了防止我們種種的貪染,種種的損害眾生、損害自己的法身慧命。
那么眾生為什么會貪染?
就是因為心不均平,于境界上妄生分別,所以才會貪染,所以持戒真正的究竟義就是心平,于諸法平等,你就不會強分彼此、強分是非善惡,而去取著貪染。這就是持戒的究竟義。
參禪的究竟義就是行直,心口如一,不離自心,這就是行直。
真正參禪的妙用就在這里,時時不違法性,不違背祖師大德和諸佛菩薩的教導,止于道而不是趨于道,這就是行直。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這就又回歸到我們腳下的功夫。學佛的人首先要知恩報恩,要懂得孝養父母,恭敬眾生,尊師重道。義則上下相連,遵從道義的話,就是要憐憫一切的眾生,要發愿利益一切眾生。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行禮讓的話,大家都會和睦。如果遇到事情能修忍辱,就不會出現不和合,出現爭論,所以中間這四句講的是基本的人倫道德,一個人如果做不到這一些,修人天乘的法都得不到受用,更何況是修無上頓教最上乘的法。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若能鉆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鉆木出火就比喻精進,鍥而不舍地精進,如果能夠這樣精進地修行,那么淤泥定生紅蓮,就在五濁惡世當中,我們像一朵紅蓮一樣,不染于世間,超勝于世間。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我們可以看到六祖大師說的這些偈頌,都特別平實,特別容易理解,但是對我們來說也特別難行,為什么?
因為眾生就是這樣,我見、我慢、我愛、我癡,種種顛倒熾盛。苦口的是良藥,但我們未必愿意喝;逆耳的是忠言,但我們未必愿意聽;改過必生智慧,但我們不太容易改;護短心內非賢,但我們經常容易護短。
古人聞過則喜,今人大多都是聞過則怒,不愿意聽別人說我們不好,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批評,這樣就沒法修行了,我們時時把一個“我”放在前邊,怎么修行呢?
有“我”就不能解脫。“我”是一切輪回顛倒、惑業顛倒的根本。所以六祖大師的話,雖然平實、雖然簡單,但對于我們修行來說,卻不是這么容易做到。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我們日用當中常常想著要自利利他,要做佛事。什么是佛事?佛事不是找師父們念念經、灑灑凈、開個光,叫佛事 。真正的佛事就四個字:自利利他。
就是以法自利 ,以法利他。這就是常行饒益。
如果離開了法,就只有善行而沒有智慧,不能智悲雙運。這樣帶來的利益,也僅僅像梁武帝所修的福德一樣,僅僅是人天有漏的小果。
所以,大乘菩薩的行持要智悲雙運,要識得根本,要不離法、不離法性、不離法義,才能做到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成道不是看你布施了多少錢,做了多少事。
老子在《道德經》里面說:為道日損,為學日益,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修道不是在增加什么,修道是在做減法,損的是煩惱、是無明、妄想、執著,這是一個修行的方向。
修行不是我增加了多少——我有多少名聲、我有多高地位、我有多少財富、我有多少信眾,這些東西恰恰是生死輪回的系縛之法。
就是這些東西把我們綁住了、捆住了,我們就是因為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所以生死不了。
此大家要知道怎么樣才叫成道,成道要修功德,功德在法身當中,功德不在相上,因此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六祖大師也很謙虛,講了這么多,最后話鋒一轉,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修行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談玄說妙,修行就是老老實實地反觀自心,調伏自己的習氣、妄想,反省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改過必生智慧,智慧是這么生起來的。
不改正過失,雖然你很聰明,但是不叫智慧,那都是我執、我見的顛倒。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上一篇:廣發銀行2024筆試經驗
下一篇:齊人有好獵者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