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個便士》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91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他是以法國后期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為原型塑造的人物。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4年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精選三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4年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1
《月亮與六便士》剛開始有點看不下去的感覺,后面才被深深的吸引。也許所謂的“天才”就是不同于尋常人的思維和行動方式。
《月亮與六便士》是以著名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小說的主線情節比較簡單: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倫敦證券經紀人,高收入,有著漂亮的妻子,聰明健康的"孩子,這在外人看來是令人羨慕的生活,人生贏家。突然有一天,他放棄工作,拋妻棄子,只為追尋繪畫的夢想。
有人認為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冷漠無情,自私。為了自己的夢想,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僅僅是留下一張字條,寫著:“晚餐準備好了”。當他被問到:“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回答道:“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再被問道:“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說:“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
他是自私的,沒有責任心,但也很無辜,他的眼中不僅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他是個被夢想俘虜的人。
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選擇追逐自己的夢想,這需要巨大的勇氣。追夢的道路異常艱辛,他窮到連顏料到買不起,落魄到看不起病,幾次差點餓死,但卻一直如癡如醉堅持畫畫。即使失明了,他依然堅持著,畫畫那是他的生命。
毛姆在這本書中寫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
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便也決定了他選擇生活的道路。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看似落魄潦倒,但也是幸福的。滿地都是六便士,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
2024年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2
發現近期很多人在看這本書,又恰巧在書店看見有賣,便買下了。看完后,有所思考,故作此篇。不太了解毛姆,若有疏漏之處,還請見諒。令以下觀點僅代表個人。
故事簡單來說,是一個平凡的證券經濟人為追求藝術,拋棄他在之前所擁有的一切,孤身前往巴黎,在巴黎生活,尋找他的藝術,最后在一個名為塔希提的島上實現他的藝術追求,同時也結束了他的生命。
這種為夢想不顧世俗的眼光的故事對于還是個少年人的我來說,應是比較鐘意的類型,但我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即使其中有些句子我很喜歡。
本書以一位旁觀者的第一人稱視角來描寫男主斯特里克蘭的生活,其中夾雜對一些現狀的評論,總體來說比較有趣。粗看下來并無不妥之處,但總結書中出現的四個女性形象,竟只有斯特里克蘭的最后一位妻子——一個對藝術一竅不通,每天負責柴米油鹽和教子的女性得到了作者的正面稱贊。而對于其他三位,作者表面稱其好,暗諷其愚蠢。反觀男性形象,一個是為藝術的斯特里克蘭,另一個是哪怕被戴綠帽依舊老好人的施特羅夫,這樣看來,恐怕作者是對女性有些意見:發妻的拘于世俗,女作家的八卦心理,施特羅夫的妻子布蘭迪,后來拋棄丈夫,戀上斯特里克蘭,最終悲慘死去,可謂這三位占足全書最不好的部分,難說作者不帶偏見。
回到文本,前期的有些語句我還是挺鐘意的,例如第二章、第三章中關于對文藝界故作姿態、強行深刻、高高在上的風氣的批判,我還是比較認可的。
例如十一章的“人性是多么矛盾,不知道真摯的感情中會有多少矯揉造作,高貴優雅中會有多少卑劣低賤,也不知道罪孽中會有多少良善仁慈。”和二十章的“我不會想起過去,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現在。”
例如布蘭奇與斯特里克蘭戀愛時,說“在愛情之中,存在柔弱感、保護欲,陷入愛情的人急于做好事,以便給予對方快樂——這即便不是無私,也是巧妙隱藏起來的自私;愛情會讓人缺乏自信。”及后文的“作為情人,男女之間的差距在于,女人可以不停地愛,而男人只會偶爾去愛。”
例如“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上都是孤身一人。每個人都被封閉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通過符號與同類進行交流。這些符號沒有共同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十分隱晦和不確定。我們痛苦地向別人傳遞我們心中的珍寶,可他們沒有能力接受這些珍寶,于是我們只能孤獨前行,雖然我們和別人并肩而行,卻并不能彼此相伴,我們不能了解我們的同伴,他們也不了解我們。”
例如“誰又能徹底了解難以捉摸的人心呢?那些認為人心只是具有高尚情操和正常情緒的人自然做不到。”
例如“魔鬼為達到目的總是會引用《圣經》。”
說完詞句,再來看一看主題,文中主角追求藝術并無不妥,但這樣從世俗中逃離,從安逸逃向未知,這樣逃跑的姿態不僅稍顯狼狽,也有些不負責任——曾經的責任。若是心懷藝術,不堪浮華的喧鬧,尋個寂靜處便可;即使要離開,也應體面(對于自己來說)地與過去道別,從容離開;而不是作出受害者的姿態,對世界嘲諷。追逐內心的熱情與理想不止有離開這一條路,熱情與夢想的烈火燒掉的應該是無用的道德標準與社會羈絆,而不是內心的良知和感情,但主角的烈火似乎燒了太多。
只追逐腳下賴以溫飽的六便士的人,只追逐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名為夢想的月亮的人,都是傻子。活著是追逐夢想的前提,而夢想是活下去的動力,兩者相伴相生,怎可擇其一者存活,更不用說踩一捧一了。
總體來說,這本書名不副實,讓我后悔買了。
2024年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3
合上扉頁,我腦海里,都是他最后坐在屋子里以失明之目觀自己終結之作的畫面。
他,不再需要表達,甚至要求土著妻子一把火燒掉,因為他根本不需要被認可、被理解。
其實我不滿意這個失明的設置。我希望他真的已經全部都畫完了,脫離苦海了。可惜,原著沒有交待,到底是畫完了,還是畫不了了。
《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其實借畫家為引線寫了很多人的故事。有詳有略,有的有結局有的沒結局。套用佛教用語:眾生皆苦。
畫家倫敦的妻子,到最后也還是原來的腔調。作者為什么要這么設置?他為了嘲諷她嗎?我想不是的,作者其實極其悲憫,眾生皆苦,大家各自掙扎,各自糾纏。
畫家以自毀式的方式,體驗了實打實的身體的物質的物理性的苦楚。但畫家不在乎!為什么?因為在畫家看來,精神的苦楚才是苦楚。倫敦妻子、情婦、畫家朋友對生活的舒適性都自己的要求,他們或多或少的被物理性物質性的苦所困擾,感情的困擾在這里歸為物理性困擾。無論是物理性的還是精神性的,苦楚就是苦楚,所以眾生皆苦。
《月亮與六便士》是我喜歡的作品,作者只闡述,不評論。因為很多時候,如果自說自評,那么作品會沒有生命。只說不評,作品才會活過來。活的作品,才可以千人千面,產生眾多的精神火花。
作者以畫家的孩子做模糊處理進行結尾。我想,這是作者對于命運、人性、世事做的謙卑姿態——苦海無涯。
無論是精神之苦還是物理之苦,脫離苦海是極難的。
我們理解了苦,便可以更慈悲。我們便可以不評斷、不攻擊、不貪婪、不輕蔑、不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