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一種產生感想之后寫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來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種讀書和學習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文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從四史看中國道路心得體會300字(通用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1】從四史看中國道路心得體會300字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如何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四史”學習教育中充分汲取黨員干部滋養初心、淬煉靈魂的營養?如何讀懂、永葆這歷史邏輯的一樹繁花,如何激發傳承初心使命的澎湃動能?如何保持、積攢干事創業的沖勁、韌勁、實勁?
5月27日,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召開“四史”學習教育部署推進會,街道黨工委書記凌軍芬結合上海市委、浦東新區區委會議精神和街道實際,作了“三個聚焦”,學好“四史”,從中汲取解決問題的智慧,厚置發展根基,為陸家嘴街道社區治理和區域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的動員。
聚焦為何學,深刻認識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途徑,是強化愛黨愛國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的必然要求,是把握歷史規律、提升應對能力的有效方法。聚焦怎么學,確保“四史”學習教育取得扎實成效。把握核心要求,更好地學思踐悟新思想。把握重要任務,從歷史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把握重要方法,將“四史”學習教育和陸家嘴實踐緊密結合。聚焦如何抓,抓實抓細“四史”學習教育各項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分類指導,做到求真務實。
目前,陸家嘴街道已形成了黨員干部、班子成員帶頭學,年輕黨員與老年黨員結對學,小輩帶動家人學,兩新組織黨員線上線下互動學的良好氛圍,推動學習教育往深處走、往實里抓。
學好“四史”,是黨員干部的必修課。但是,“四史”在時間上跨越500多年,在內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部頭、大容量。因此,如何有效推進“四史”教育學習,筆者以為:必須抓住重點、區分層次,花真功夫、下大力氣,在“恒”、“悟”、“踐”三個層面著力。
學貴有“恒”,做到常學常新。讀“四史”、悟原理,在常學常新中堅定理想信念。一部新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奮斗史;
一部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歷史。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先后創立,生動記錄了共產黨人的理論創造,彰顯了共產黨人的理論思維。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學好四史,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秉持“學貴有恒”的毅力,堅守“讀書破萬卷”的決心。毛澤東曾經說過:“學習一定要學到底,學習的最大敵人是不到‘底’”。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里。只有靜下心來通讀苦讀,耐得住“獨上高樓”的寂寞,才能學有所獲。在“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的過程中,把握時代變化的脈動,洞察理論創新的深意。
學貴有“悟”,力求走深走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總書記曾說過:“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實事求是,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從學“四史”中尋找答案和辦法。只有真正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才能“洪鐘小大隨叩鳴”,不會“入__而空手回”。讀史明智。黨史、新中國史蘊含著共產黨人的歷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學習四史,要用心、用力,學會用歷史思維,解決工作中的困難挑戰,提高解決問題的本領。
學貴有“踐”,堅持篤干篤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推進工作、解決難題。學史再出發,就是要上下“一條心”,形成以上率下、以身作則,一級做給一級看,用做出樣子代替喊破嗓子;
上下擰成“一股繩”,一級帶著一級干,推動工作創先爭優、學習蔚然成風。帶動所有黨員干部都動起來,切忌踢“半場球”,搞“半拉子工程”。干事創業需要實干、苦干、巧干。實干是態度,苦干是品德,巧干是水平。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落實工作部署,對每一件工作力求實效,做到解決問題不推諉、推動工作不蠻干,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求實效、講實干,以“帶頭干、認真抓”的實干作風推動事業發展。大事難事看擔當。在困難面前要毫不退縮,直面問題抓落實、攻堅克難帶頭上。
以史鑒今,砥礪前行。筆者有理由相信,陸家嘴街道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將扎實開展好”四史”學習教育,全面學、系統學、深入學,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學習前人的智慧,認清歷史發展的規律,堅定社會主義信念,開拓創新,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為陸家嘴社區治理和區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篇2】從四史看中國道路心得體會300字
9月20日,央視播放《輝煌中國》第二集,觀看后,讓我深感震撼。總書記提出將“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在這一集得到充分展現。
可燃冰開采,60天完成20年在這個領域內的趕超;“蛟龍號”下潛深度世界第一;船舶業、海工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等等,無一不展現著中國的創造能力,尤其是“FAST天眼”工程建設成功,令人震撼,還有芯片技術的趕超研發,成績也可非常可喜……
本集選取的這些創新故事,講述著中國科技創新,正如何讓百姓生活更為便捷,讓企業發展更具活力,讓國家實力更加強大。
片中“創新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國創新的優勢在于:舉國之力,以創新”等話語,無一不在突出創新的重要性。而創新之本在于人才,正如姚力軍等人的創業故事,引進人才、培養人才也是成為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軟實力。
國家尚且如此,放眼我們企業,甚至項目工作中,亦是同然。只有尊重人才、培養人才,并且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在基層,亦能有“輝煌”的成績,創新不在于崗位大小,不在于職位高低,任何人都有權利提出新想法,發現新方法,并加以深刻思考。唯有這種氛圍,方能激發更多創新靈感!
【篇3】從四史看中國道路心得體會300字
百年前的《建國方略》,孫中山先生構想了這樣的宏偉藍圖:要修建約16萬公里的鐵路、160萬公里的公路,建設3個世界級大港……百年之后,孫中山先生描繪的這個藍圖早已實現,而中國人民創造的許多成就遠遠超出了孫中山先生的設想。今天,我們可以告慰孫中山先生的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五年,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一個個的圓夢工程,鋪展宏圖,大大加快了中國現代化進程。而作為中交一公局一名普通員工,在觀看了《輝煌中國》第一集的視頻后,這種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驕傲感和自豪感更是倍增。
透過港珠澳大橋、胡麻嶺隧道、鄭萬鐵路等部分由中交修建而成超級工程,我們看到了由中國基礎建設構建成一張張的大網,編織起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的希望版圖,托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收看宣傳片后,項目部全體員工內心澎湃、反響熱烈,大家紛紛表示,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無比驕傲,對身為一名中交人感到無比自豪,能夠為祖國的基礎道路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更是感到無比的欣慰。
“中國高鐵里程世界第一,超過了第二到第十名里程的總和,而且近六成是這五年建成的,真是太震撼了,我們的祖國真是越來越強大,我們中交真是牛!”觀看完視頻后,東二環六分部員工紛紛如此贊嘆。是啊,中國的飛速發展,離不開道路建設的完善,無數的“中交人”將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春灑在了這一條條公路和一架架大橋上,我們的先輩們用他們的激情,點燃了這曠世奇觀!今后,我們中交人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將繼續前赴后繼、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埋頭苦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擼起袖子加油干。
上一篇:崇仁路到唐家墩(錦集3篇)
下一篇:2024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總結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