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是一種神奇的存在,它既有著輕盈的身姿,又有著濃郁的香味。在文學作品中,煙往往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征意義,成為詩人們表達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其中最為經典的莫過于“有煙字”的詩句。
這個詞匯出自唐代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其中,“離離原上草”和“野火燒不盡”兩句都包含了“有煙字”的表達方式。
從形式上看,“有煙字”指的是一個漢字(如“離”、“火”等)中間夾雜著一個點或橫折線,在排版時用來表示隔斷或省略。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較少使用了,但在詩歌中卻常常出現。
回到《賦得古原草送別》,詩人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方式表達了草原的生命力與堅強。這種燃燒后又重生的景象,仿佛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和動力。而在“離離原上草”中,“有煙字”則更多地體現出一種隔斷和遺憾的感覺。
原野上的草木,歲月輪回,不斷有一些蕭索凋零、枯黃消逝。他們曾經矗立在那里,見證了許多的興衰沉浮。而當我們再次來到這片土地時,或許已經找不到它們的蹤跡了。這時,“離”字中間那個小小的點就像是一道傷口,讓我們看到了時間殘酷而無情的一面。
但即便如此,白居易仍然沒有完全陷入絕望之中。他用“晴翠接荒城”,形容著新生代替舊物、希望代替失落。這種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的態度,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推崇的美德之一。
除了《賦得古原草送別》,有“有煙字”的詩句還有很多。比如唐代李商隱的名作《錦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五音如琴何足掛,一曲東籬坐聽灌。衰草連天無意緒,雄黃化酒凜冬池。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其中,“追憶”、“掛”、“緒”等都使用了“有煙字”的表達方式。
這些詩句不僅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也同時展現出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藝術魅力。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體會和品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