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千招會,不如一招熟】(諺)武術招數練得再多,也不如有一招是獨到精熟的好。指練功不在招數多,而在有精到的絕招。
【第2句】:【翻老賬】(慣)老賬:過去的賬。 比喻重提已經過去,讓人厭惡的事情。 也作“翻舊賬”。
【第3句】:【大和尚】也寫作“大和上”,通常用于敬稱年高德劭的僧人。如日本人稱鑒真為“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稱寺廟中的方丈、住持。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四謂:“沙門住方丈領眾者,俗尊之曰大和尚。”中國第一個使用“大和尚”稱號的,是晉代高僧佛圖澄。清·艾衲居士《豆棚閑話》第六則說:“考得大和尚三字,乃是晉朝石勒的時節,有個佛圖澄,自已稱道。其實他是個圣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鷗鳥一般。神通廣大,能知過去未來,儼然一尊燃燈古佛,自然動人欽敬。”據《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及《神僧傳》卷一等記載:佛圖澄原是天竺人,少學道術。來洛陽時,自稱已有一百多歲。關于他,有種種神異的傳說。后趙主石勒詢以軍國大事,屢有應驗,因尊稱佛圖澄為大和尚。(李明權)
【第4句】:【奉饒加一二,自有客人來】(諺)奉饒:額外贈送。定價之外多送給顧客點物品,顧客們自會經常來光顧。指做生意多給顧客點優惠,就可多招徠顧客。
【第5句】:【魚離水,草離根】(慣)比喻失去了根本,離開了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
【第6句】:【交人交心,澆樹澆根】(諺)指和人交往,貴在交心,這道理就像澆樹要把水澆到根上才能枝繁葉茂一樣。
【第7句】:【荷鋤候雨,不如決渚】(諺)荷:用肩扛著。渚:水渚。扛起鋤頭等待天雨,不如掘開水渚,引水灌溉。指與其消極等待,不如積極創造條件來爭取。
【第8句】:【丟去九霄云外】(慣)九霄:天的最高處。指扔得遠遠的。
【第9句】:木不離根,水不脫源
【第10句】:【女不女,男不男】見“男不男,女不女”。
【第11句】:【人無前后眼,禍害一千年】(諺)前后眼:既能看清過去,也能遠瞻未來。指人處事待人如果只顧眼前,沒有遠見,就會造成無窮無盡的后患。
【第12句】:【打邊鼓】見“敲邊鼓”。
【第13句】:【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眾生要得道度化,出離生死苦海,必須要同佛法“有緣”,才能“感應道交”。這個“緣”,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進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無緣”呢?這就是經上常說的“八難”。“八難”可以分作四類:一是苦障之難,包括地獄、餓鬼、畜生和盲聾喑啞。二是樂障之難,包括北洲和長壽天。該二處的眾生壽長多樂,但缺乏智慧,甚至誤以為已入“涅槃”。三是惡增之難,即“世智辨聰”,自以為是,妄執堅固。四是善微之難,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難”者,便于佛法無緣。靈丹妙藥,只能醫治命不該絕的病癥;同樣,佛法廣大,只能度化有緣的人。這就是俗語“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的含義。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盡著自家意思,大了膽醫去,或者他命不該絕,就好了也未可知。”(李明權)
【第14句】:亡國奴不如喪家犬
【第15句】:寧念家鄉一撮土,不戀他國萬兩金
【第16句】:【打成一片】指緊密結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形成一個整體。《五燈會元·育王德光禪師》:“上堂: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且道是什么?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其中“苦樂逆順,打成一片”,意思是把各種感情和遭遇看作是一回事;總的意思啟示人了悟自己的真性。真性是“耳聽不聞,眼覷不見”,只可自心領會的。佛教主張消弭心境、人我、理事、苦樂等差別和對立,融通無礙,謂之“打成一片”,是“道行”較高的表現。后用以表示把不同的部分合為一個整體。《朱子語類》卷一二三:“今來伯恭(呂祖謙)門人卻亦有為同父(陳亮)之說者,二家打成一片。”亦指思想、感情和生活等融為一體,密切無間。朱自清中《論朗誦詩》:“看那感情和思想跟音節是否配合得恰當,是否打成一片,不漏縫兒。”又如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教育每一個同志熱愛人民群眾……,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入于群眾之中。”(禹振聲)
【第17句】:【根性】人的本性和本質,俗語謂之“根性”。如茅盾《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盡磨滅的羞恥心,還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這一剎那間爆發。”“根性”源于佛家,謂眾生善惡的業力和習性。《輔行傳弘決》卷二指出:“能生為根,數習為性。”意謂能產生善惡的力叫“根”,善惡的習氣叫“性”。如宋·蘇軾《勝相院經藏記》:“凡見聞者,隨其根性,各有所得。”與“根性”相似的還有“根器”。佛教認為眾生根器有大小、高下、利鈍、善惡等區別。如唐·李華《潤州鶴林寺徑山大師碑銘》:“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攝而歸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而分別設立的。佛門主張觀人的根器而“對機說法”,做到有的放矢。(李明權)
【第18句】:【好心總有好報】(諺)對人對事操好心的,終歸會有好的回報。指人只要憑良心辦事,與人為善,就不會有壞下場。 也作好心自有好報。 好心必得好報。
【第19句】:【三魂渺渺,七魄幽幽】指人彌留之際,精神即將離開肉體。 明代《警世通言》:“可惜一個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 魚之腹。三魂渺渺歸水府,七魄幽幽入冥途。”
【第20句】: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
【第21句】:【受人滴水之恩,應以涌泉相報】見“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第22句】:后用“面壁”指專心一意地參悟。如宋代劉克莊《題小室》詩:“近來弟子俱行腳,誰畔山僧面壁參?”又獨處不話,也稱“面壁”。
【第23句】:水漲船高水位升高,船也隨著上浮,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增長而提高。此語出于宋代圓悟《碧巖錄》第二九則:“水長船高,泥多佛大。”
【第24句】:【法無三日嚴,草是年年長】(諺)執法的嚴過一陣之后就松弛了,犯法的卻像野草一樣不停地滋生蔓延。指執法的虎頭蛇尾,是助長犯法分子猖獗的原因。
【第25句】:【饞貓沒有不偷嘴的】 釋義:比喻人沒有不貪便宜的。多指男女偷情。 例句:俗話說,饞貓沒有不偷嘴的。她黃花魚宮月寶在幼小年輕的時候,就是個爹娘不管也管不住的嬌小姐,也是時代的風氣吹到了她的頭上,在娘家,她就跟一些公子少爺“自由”過。
【第26句】:【想吃肉又怕燙了舌頭】(慣)比喻想占便宜,又怕付出代價。也比喻想干事,又害怕。 也作想吃又怕燙舌頭。 想吃肉又怕燙嘴。
【第27句】:【一路榮華到白頭】(慣)指一生官運亨通,富貴顯達。多用作祝福之語。
【第28句】:【鍘刀剃禿頭——硬拿著腦袋瓜子玩】(歇)形容太危險,拿生命開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盤。
【第29句】:金子埋得再深不會生銹,偉人逝世再久不會磨滅。
【第30句】: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第31句】:【冬天的大蔥,葉黃根枯心不死】 釋義:比喻不甘心失敗,妄圖作垂死掙扎。 例句:這些人也像冬天的大蔥,葉黃根枯心不死。我們就應該來個剝皮刨根,不給它一點喘息機會!
【第32句】:【一人攤重,十人攤輕】(諺)攤:分攤。指一個人干起來負擔很重的事,十個人分攤干就輕快得很。
【第33句】:【老母豬銜著象牙筷子——裝煞也是殺材】(歇)銜:用嘴含著。 煞:用在動詞后面,表示程度深。 殺材:該殺的料。指裝得再好,也沒有好下場。常含責罵意。
【第34句】:有理贏,無理輸.
【第35句】:【高足】“高足”指優秀的門生(學生)。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 “高足”本義是指駿馬,怎么從馬演變成優秀的學生呢?我們的先人用高足、中足、低足來評判馬的優劣的。高足是最好的,在古代就是指駿馬。那么高足怎么又用來評價人呢?魏晉時的《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又,《世說新語·規箴》有:“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這里的“高足弟子”、“高足之徒”就是指才高優秀的弟子,都是把優秀的學生稱為“高足”。例如,宋代的高俅在與高麗人踢球時,在大宋的球隊落后的情況下,一個人踢進了三球而反敗為勝。宋徽宗感慨地稱高俅為他的高足。看來有其師必有其徒,君臣一對混入。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對于一些敬辭用法是很多的,像“高足”一詞就是用“駿馬”比喻學生當中的高才生。
【第36句】:囫圇吞棗語出宋代圓悟《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選擇、籠統地加以接受。元代吳昌齡《二郎收豬八戒》第一折:“我見你須臾下禮有蹺蹊,我這里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茅盾《夜讀偶記·理想和現實》:“缺乏辨別力的青年,囫圇吞棗地讀了《紅樓夢》,的確會產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緒。”
【第37句】:【扣在篩子底下的麻雀——只是撲楞沒有法子】(歇)撲楞:張開翅膀用力抖動。形容陷入絕境,再掙扎也無法脫身。 也作“扣在篩子下邊的麻雀——干撲棱沒辦法”。
【第38句】:【病不瞞醫】(諺)指病人對醫生不隱瞞真實病情,以便醫生對癥下藥。
【第39句】:送親的路短,還鄉的路長
【第40句】:天無絕人之路
【第41句】:【宋體字】現在使用最多的字體是宋體,宋體是通行的漢字印刷體。那么,你知道宋體字是誰創立的嗎? 中國的字體有很多種,每種字體中,又根據各種風格,以書家的姓氏來命名,像楷書中有歐(歐陽詢)體、顏(顏真卿)體、柳(柳公權)體、趙(趙孟頹)體等等。 而宋體并不是姓宋的人創始的,而是用朝代名來命名的,這是為什么呢? 說起這個創始人,可謂世人皆知,就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賊秦檜。其實,秦檜也有他的另一面,此人博學多才,尤其在書法上造詣很高。他綜合前人之長,自成一家,創立了一種適用于印刷的字體。按一般的習慣,這種字體應該叫“秦體字”才對。可是由于他人品太差,人們痛恨他,雖然應用他創立的字體,卻不愿以他的姓氏來命名,怕玷污了這美字,最后把字體用朝代號命名為“宋體”。
【第42句】:【現身說法】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于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于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后來,人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例如《桃花扇·聽稗》:“敬亭才出阮家,不肯別投主人,故此現身說法。”茅盾《清明前后》:“這算是開場白。以后,就讓登場的人物自己來現身說法。”(李明權)
【第43句】:【教師節】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后,經國家教育部和中華全國教育工會商定,廢除了6月6日這個舊教師節,并在1951年規定:教師節和“五一”勞動節合并在一起。可實踐證明,“五一”節并沒有教師的特點。時間一長,人們只知道“五一”是勞動節而逐漸把教師節忘記了。為了提高教師的地位,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體現教師的特點,1985年1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
【第44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釋義:君子襟懷坦白,思想樂觀;小人心胸狹窄,憂慮重重。 例句:唐素琴悄聲細語地說:“古人不是留下這句成語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盧華心胸很寬,這樣的胸襟不是任何男人都具有的。”
【第45句】:自知之明量自己,實事求是對別人
【第46句】:大家動手干,賽過英雄漢。
【第47句】: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杯土
【第48句】:【黃鶴樓上看翻船——幸災樂禍】(歇)黃鶴樓:歷史名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建長江大橋時拆除,1985年重建。指看到別人遭受災禍不僅不同情,反而高興。
【第49句】:【放虎容易擒虎難】 釋義:比喻敵人一旦放走,再不易抓獲。“容易”又作“歸山”。“擒”又作“捉”。 例句:你怎么把龍濤放了?俗話說,放虎容易擒虎難。他們一走,你拿什么救爹呢?
【第50句】:【紡車頭上出黃金】 釋義:紡車頭上能生出黃金來。比喻辛勤勞動可以致富。 例句:紡車頭上出黃金。皆由車出。
【第51句】:【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話多了無人信】 釋義:空話說的次數多了沒人相信。 例句:“諺語有云: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話多了無人信。嘴筒子過分圓滑通達,反倒要暴露出說話人的本相。”
【第52句】:【小孩嘴里掏實話】見“孩子嘴里討實話”。
【第53句】:【打鼓弄琵琶,相逢是一家】(諺)指打鼓的和彈琵琶的相逢便合場演奏,過后就各分東西。比喻人臨時聚合,不過是逢場作戲,無情義可講。
【第54句】:【眼中釘,肉中刺】這一俗語用來比喻最可恨、最痛惡、非除去不可的人和事。它源自五代時期。 據《新五代史·趙在禮傳》記載,后唐明宗時,趙在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節度使。他為官貪婪,橫征暴斂,巧取豪奪,見錢就取。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對其恨之入骨,將其比作眼中釘子,一刻也不能容忍。正巧,朝廷下圣旨調趙在禮去鎮守永州(今湖南零陵),消息傳開后,宋州百姓拍手稱快,大家奔走相告:“眼中拔釘,樂哉樂哉!”這家伙終于走了。不料,這話傳到趙在禮耳中,他不禁火冒三丈,惱羞成怒,決定對宋州百姓實施報復,馬上給后唐明宗寫了一個奏折,講了一大通理由,請求繼續留任宋州,不去永州履新,明宗不明就里,同意了他的請求。 趙在禮的計劃得逞以后,立馬發出一道告示:凡屬宋州百姓,每戶繳納一千文錢,自號“拔釘錢”。百姓見了哭笑不得,知道這是趙大人報復,懼于他的權勢,只好繳納“拔釘錢”。“眼中釘”由此而來。 不知道誰還嫌“眼中釘”不夠分量,又把“肉中刺”拿來與“眼中釘”合用,成了對句,說起來上口,進一步加重了這一比喻的分量和程度。以后,“眼中釘”、“肉中刺”常常并在一塊使用。
【第55句】:垂頭自惜千金骨,伏櫪仍存萬里心
【第56句】:【事到做時方知難】見“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第57句】:【擺陣勢】(慣)指拉開架勢,準備較量。
【第58句】:【力士】《長阿含經》卷四稱力士為末羅。末羅,梵語malla意譯為力士。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大力之一種族。《長阿含經·游行品》卷二:“爾時,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處,娑羅園中雙樹間,臨將滅度,告阿難曰:‘汝入拘尸那竭城,告諸末羅。’”佛教的護法神金剛密跡亦稱金剛力士。后泛指力氣大的人。如冰心《寄小讀者》二七:“看見過力士搏獅么?當他屏息負隅,張空拳于猙獰的爪牙之下的時候,他雖有震恐,雖有狂傲,但他決不暇有蕭瑟與悲哀。” (文賢)
【第59句】:【一場官司一場火,任你好漢沒處躲】(諺)舊指打官司如同遭火災一般,使人傾家蕩產。也指火災和打官司一樣損失慘重,令人無法承受。
【第60句】:【在蜜罐里長大】(慣)比喻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成長起來。
【第61句】:【舍不得牛犢,套不住老虎】(諺)牛犢:小牛。舍得拿牛犢作誘餌,才能套住老虎。借指要敢冒險,敢付出代價,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
【第62句】:貧賤是苦事,能善處者自樂;
【第63句】:【混賬】“混賬“是句訓人或罵人的話,是對無理、無恥一類言行的指責或訓斥。 說起這個詞的來歷,既可笑又有意思。以前,我國北方蒙古族,過著群居的游牧生活,蒙古包群落就像游動著的小村莊,經常搬遷。為了尋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牧民們不得四處游蕩。一旦碰到有水草的地方,就把蒙古包支起來暫時定居。白天,男人們外出放牧,留下老人和婦女兒童看守帳篷。 于是,一些年輕小伙子趁此機會,為了找姑娘們談情說愛,就混進姑娘家的帳篷里去。一些老年人看不慣,便會嚴厲地訓斥道:“你又來混賬了”;“你這混賬東西又來了。”小伙子碰了釘子,自知沒趣,就急忙退出帳篷。愛情的力量使他下次混賬更隱蔽了,或許能夠收獲愛情。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混賬”變成了訓斥或罵人的詞了。
【第64句】:一旦無常萬事休有朝一日死去,謂之“一旦無常”。如《醒世姻緣傳》第三九回:“人人也都知道他死期不遠,巴了南墻望他,倘得他‘一旦無常’,可得合村安凈。”一旦死去,什么都完了,謂之“一旦無常萬事休”。如元代無名氏《龐涓夜走馬陵道》第二折:“哎,我說一句鋼刀豁口,覷一覷金瓜碎首,我可甚一旦無常萬事休。”無常,指死亡。如有些佛寺在日落方位設“無常院”,讓病重的僧人住在里面,等待圓寂(參見“無常”條)。不過,“一旦無常萬事休”只是民間借用、引申的說法,其實,佛教并不認為死去便“萬事休”了。
【第65句】:莫在人前夸海口,強中還有強中手
【第66句】: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塌下來
【第67句】:【抱粗腿】(慣)指攀附有錢有勢的人。
【第68句】:【背著石頭上山】(慣)比喻徒勞無益。
【第69句】:【大海哭孩臉,一天變三變】(諺)哭孩臉:動不動就哭的小孩的臉。 指大海的水面變化莫測,一會兒風平浪靜,一會兒風浪掀天。 也作“大海孩兒面,一朝變三變”。
【第70句】:【丁是丁,卯是卯】(慣)丁:天干的第四位。卯:地支的第四位。丁卯不能混為一談。一說丁卯諧工藝制作中的“釘鉚”。釘,榫頭;鉚,鉚眼兒。釘和鉚的尺寸錯了,器物便安裝不成。形容對事認真,一絲不茍,毫不含糊。 也作“釘是釘,鉚是鉚”。
【第71句】:【前人栽樹,后人修剪】 釋義:比喻前人開創的事業,后人要鞏固、發揚光大。 例句:那年月,老一輩鬧革命啃草根、吃皮帶,還要流血犧牲;現在咱吃細米、嚼白饃,只不過多流幾身汗。這就好比“前人栽樹,后人修剪”。
【第72句】:【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 釋義:量:衡量。相:察看。不能根據人的外表評定人,對人低估。“人”又作“凡人”。“海水”又作“海”。 例句:朱先生可不能小看他,林蕩元比耗子還精。“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別看他裝出那副寒酸相。
【第73句】:【三長兩短】“三長兩短”是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特別是常指人的死亡。“三長兩短”望文生義好像是用一組數字說長論短,形容長長短短參差不齊的樣子,其實不然。那么,“三長兩短”是怎么來的呢? 舊時,凡是出了生命攸關的大事,例如橫死兇殺,同今日辦案程序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古代的破案沒有現代科技手段,是將死者先抬放到棺木中,再由官員驗尸查案。此類待查的死尸,不屬蓋棺入土的正式入殮,所以,只有棺材而沒有棺材蓋。 無蓋的棺材由五塊木板釘成,即左、右、下面共三塊長板子,頭尾各有一塊小(短)的板子。人們不愿意直說躺在這無蓋兒棺材里等待處理的死尸,有人用俏皮話筒略地說了“三長兩短”,指的是那棺材呢!所以,“三長兩短”暗指災禍、事故或死亡了。 “三長兩短”有時也被縮略成“長短”,意思不變。如《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
【第74句】:【戴高帽子】(慣)比喻對人說恭維、吹捧的話。 也作“頂高帽子”。
【第75句】:【打落十八層阿鼻地獄】(慣)阿鼻地獄:佛教指犯了重罪的人死后靈魂受苦的地方。比喻給以最嚴厲的懲罰,使之深陷苦難,永無出頭之日。 也作“打下十八層地獄”。
【第76句】:【久經大海難為水】 釋義:見過大世面,小事情不放在眼里。此句是元稹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 的變體。 例句:“我也不會讓你們嚇住!我馬之悅是久經大海難為水的人,比你們厲害的人我經的多了!”
【第77句】:【官路做人情】見“把官路當人情”。
【第78句】:【一竅通,百竅通】(諺)竅:竅門,事情的關鍵。指遇事能抓住關鍵與要害,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第79句】:【寧舍千金獻真佛,不拔一毛插豬身】 釋義:該花的錢再多也要花,不該花的錢再少也不花。 例句:劉閣梅還怕王佑山老婆嫌“寒酸”。她認為“寧舍干金獻真佛,不拔一毛插豬身”,有錢使在刀刃上!所以臨出門,又給田貴發的包里塞了兩瓶老白干。
【第80句】:【大紅袍】“大紅袍”是一種茶葉,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貴珍品,產于福建崇安東南的武夷山。這里方圓六十公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故名巖茶。 大紅袍和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等名品合稱“四大名樅”。說起“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生了一種怪病,整天沒有食欲,武夷山天心寺的老方丈聽說之后,命人泡了一碗茶給他喝,病一下子就好了。后來秀才考中了狀元,被御賜一件大紅袍,招為東床駙馬,專程來到武夷山謝恩。狀元到了天心寺后,方丈引著他從天心巖南下,來到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棵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 老方丈說,當年你犯厭食癥,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的。狀元聽了,先在石壁前擺下香燭貢品,對著三株樹行了三叩九拜大禮。然后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御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 后來,人們就把三株樹產的茶葉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上“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第81句】:【牡丹不帶娘家土】(諺)牡丹:牡丹花,人稱富貴花,艷麗豐滿,是著名的觀賞植物。娘家土:特指牡丹移植之前的原地土。指移植牡丹,必須把根部原帶的泥土洗干凈,才能移植成功。
【第82句】:真理知識能與真實情況相符合,或不悖于邏輯法則,都可以稱為“真理”。
【第83句】:【入地無門,升天無路】見“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第84句】:【口吐蓮花】“蓮花”是佛教的象征,吉祥和清凈的標志。說法微妙,謂之“口吐蓮花”,似出于唐·張瀛《贈琴棋僧歌》:“我嘗聽師說一法,波上蓮花水中月。”然而,其源當上溯至南北朝時的佛圖澄。《晉書·藝術傳·佛圖澄》記載:后趙國主石勒召佛圖澄,試以道術。佛圖澄便“取缽盛水,燒香呪之,須臾缽中生青蓮花,光色曜日”。后用“口吐蓮花”比喻口出妙語,說話有文采。如《醒世恒言·蘇小妹三難新郎》:“少游又問訊云:‘愿小姐身如藥樹,百病不生’小妹一頭走,一頭答應:‘隨道人中吐蓮花,半文無舍。’”也作“口吐珠璣”。如明·謝讜《四喜記·花亭佳偶》:“身呈文彩,口吐珠璣,登云會上廣寒梯,攀龍定涉承明陛。”(李明權)
【第85句】:【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諺)彪:小虎中最兇猛殘暴的。指母虎一胎所生的幾只小虎中,必有一只是最兇猛殘暴的。
【第86句】:【遠觀不如近睹】(諺)指遠距離觀望不如近處觀察認識得更全面。
【第87句】:【先敬羅衣后敬人】看人先看穿戴,再看實際。海外梁厚 甫《海客隨筆》:“美國立國之初,即便脫離了封建社會,因 此,美國沒有先敬羅衣后敬人的陋習。”
【第88句】:交友莫交財,交財兩不來
【第89句】:【孤樹不成林,獨木不成橋】見“單絲不成線,孤樹不成林”。
【第90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第91句】:【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卑】(諺)卑:低下。天不說自己高,但自在高處;地不說自己低,但自在低處。借指人的高下自有公論,不在自夸或自貶。
【第92句】:【斑鳩不下樹——嗉里有食】(歇)嗉:嗉子,也叫嗉囊,在鳥類食道下部,用來儲存食物的消化器官。比喻人心里有主見。
【第93句】:【老鴉啄柿子——揀著熟的開口】(歇)熟:本指成熟,轉指熟悉。指找熟悉的人求情。
【第94句】:【網兜舀水】 釋義:用疏網兜舀水,一下子就漏光了。比喻計劃或努力完全落空。 例句:眼瞅著今年果松是豐年,皮子稠,一茬收入說不定能頂兩三年。一搬家,豈不成了網兜舀水。
【第95句】:言過其實,終無大用
【第96句】:【雞屎拌面——假鹵】(歇)鹵:用肉類、雞蛋、木耳等做湯加淀粉而成的濃汁,用來拌面條等食物,諧“魯”。指假裝愚鈍或糊涂。
【第97句】:人身難得,大道難聞《四十二章經》說:“得為人難;(指佛法弘傳之地,與‘邊地’相對)生中國難;值奉佛道難。”又《福蓋正行所集經》卷二說:“縱得人身,不生中國,諸根不具,或于佛法,心不愛樂,或復生彼無佛世界。”佛教認為,這就是眾生要脫離生死煩惱的“三難”。后轉化為俗語“人生難得,大道難聞”,謂來到世間做人不容易,而能聽到大道、真理就更難了。意在勸人珍惜有限而難得的人生,要從善修行。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十出:“(上)人身難得,大道難聞。(拜壇介)弟子丁繼之稽首了。”再舉兩個類似的變式。如《西湖二集》卷七:“從來道:人身難得,至道難聞。奉勸修行之人切不可有一毫貪著之心、銜恨之念,錯走了道兒,再救不轉。”又如《金瓶梅詞話》第三九回:“員外又問:‘你等打齋聽經,有何功德?’眾人言說:‘人生在世,佛法難聞,人身難得。”’入定羅漢人定,與菩薩低眉、金剛怒目,同屬佛門的美談。宋代黃庭堅《南山羅漢贊十六首》第十一謂:“一身人定多身出,屈申臂頃四天下。…‘定”是佛家“戒定慧”三學之一。因“戒”可以成“定”,因“定”可以發“慧”,“定”承上啟下,其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定”,梵語三昧的意譯,謂心專注一境而無散亂、昏沉。“人定”功力深,不但能顯發特異功能,而且能開發智慧。“人定”的一般過程為:先調身,使身體安穩;次調息,使呼吸細緩;再調心,使心由粗人細。詳見隋代智顗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古印度人善于“人定”。據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閣國》中記載的傳說,有“仙人”、“棲神人定,經數萬歲,形如枯木”。又如《西游記》第二回:“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關之類。”
【第98句】:翻身不忘本,喝水不忘掏井人
【第99句】: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