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肉身菩薩佛教徒即身證得菩薩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稱之為“肉身菩薩”。父母所生血肉之軀,稱為“肉身”。如《楞嚴經(jīng)》卷八:“是清凈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又如元代方同《雜書》詩:“白恨肉身無報答,日常飽飯夜安眠。”《壇經(jīng)·行由品》:六祖慧能初在黃梅弘忍門下作雜役,見上座神秀之偈未見性,便在廊下復書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人見偈驚訝不已,說:“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義如明代徐渭《戲擬不往》詩:“五岳高頭誰掖我,肉身菩薩未身輕。”后民間亦稱大善人為肉身菩薩。此外,高僧圓寂后,整具遺體保存下來,或涂以金、漆,多作趺坐式,保存在墓塔或寺廟巾,亦稱肉身或肉身菩薩,經(jīng)上稱作全身舍利。例如:廣東南華寺保存著六祖慧能的肉身;九華山建有肉身殿,保存著新羅高僧金喬覺的肉身。又如清代陸次云《湖蠕雜記·法相寺》謂:“武林仙佛之肉身有二:一丁野鶴,一長耳和尚也。”
【第2句】:【水從源流樹從根】(諺)水流總有它的源頭,樹木總有它的根柢,世上不會有無源之水,無根之樹。比喻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有它的起因。
【第3句】:【疤瘌眼兒照鏡子——自找難看】(歇)疤瘌眼兒:指眼皮上有疤的人。指人自找難堪,或自討沒趣。
【第4句】:【話柄】被他人當做談資的言論和行為,稱為“話柄”,也有叫“話把兒”的。“話”怎么會有“柄”呢?《辭源》的解釋是:“古人清談,多執(zhí)麈尾,僧人講法或執(zhí)如意,故有談柄之名。”“談柄”即“話柄”,有的地方叫“話把”。這就告訴我們,“話柄”源有兩物,一為麈尾,一為如意。 麈尾說。宋人筆記《天祿志余》有云:“古人清談多執(zhí)麈尾,故有談柄之名。”麈尾是魏晉清談家經(jīng)常手執(zhí)的一種道具,用麈(一種大鹿)的尾毛制成,形如樹葉,下部靠柄處為平直狀。魏晉名流清談時必執(zhí)麈尾,以助談鋒。 《晉書》和《世說》記載,孫盛與殷浩談論很久,端上飯來也顧不上吃,彼此大甩麈尾,尾毛都落在飯上,最后吃不成。《陳書·張譏傳》記載,陳后主在鐘山開善寺使清談家張譏“豎義”(大約是豎佛經(jīng)中之義),取麈尾未至,臨時找松枝代替。可見,麈尾是清談的必備工具。名士、清談、麈尾,三者是緊密相連的,由此,后人遂把談資叫做“話柄”。 如意說。談資稱作“話柄”,還與和尚講經(jīng)時手執(zhí)如意有關。如意是一種器物,早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最早的如意用骨、角、玉、石、竹、珊瑚等制成,長一尺許,柄端多為手指形,也有心字形和云葉形。古代和尚講經(jīng)時手執(zhí)如意,有的把經(jīng)文記于其上,以防遺忘。因而這也成了“話柄”的又一個起源。
【第5句】:【怕狼怕虎就別在山上住】(諺)比喻人既然膽小怕事,就干脆別干了。
【第6句】:【人串門子惹是非,狗串門子挨棒棰】(諺)串門子:到別人家走動游串。人愛串門,總不免要招惹是非;狗愛串門,總不免要受棍棒苦。 指串門閑游沒有好處。
【第7句】:不貪財,禍不來
【第8句】:【好天也得防陰雨】(諺)再好的天氣,也得有陰雨天的防備。比喻人即使身處順境,也必須有承受逆境的思想準備。 也作“晴天還要防陰天”。
【第9句】:【媳婦多了吃冷飯,頭頭多了事難辦】(諺)指媳婦一多,你推我靠,不肯上廚房做飯,沒得熱飯吃;頭頭一多,互相扯皮,不肯擔當責任,辦事效率差。
【第10句】:【倉老鼠問老鴰去借糧——守著的沒有,飛著的倒有】(歇)倉老鼠:糧倉里的老鼠。老鴰:烏鴉。 譏諷富有的人向沒有積蓄的人求援是找錯了人。
【第11句】:人生世上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
【第12句】:【的】“的”本是助詞,不和其他詞語結合無意。這里講的“的”,已經(jīng)在20世紀初左右升任成名詞了。 這個“的”字,源于“的士”,其發(fā)音也發(fā)生了變化,發(fā)“di”音。它是“的士”的簡化,港語用于計程車(內地叫出租汽車)的音譯之字。內地人先是將“的士”拿去照用,能彰顯特殊的時髦就行了。接著,令香港人吃驚的“打的”(乘坐的士)發(fā)明出來,而且傳遍全國。可見“打”字的特殊功能,一有機會就“打”一下,不僅打醋、打醬油、打酒、打電話,這不,又開始“打的”了。 開“的士”的人,被人們稱作“的哥”、“的姐”,這新名詞傳播速度也頗快,人們興致勃勃地使用時,又創(chuàng)造了“的士”的不同分類簡稱呢。他們把充當“的t”的小型客車起名“面的”(意思是面包車的士);內地還有摩托車載人的收費服務,被人們稱為“摩的”;自行車載客收費服務也開始叫“單的”了。面包車稱“的”還接近“的士”,摩托車、白行車稱“的”也真的是太絕妙了,發(fā)明者是太有才了。
【第13句】:【不種百頃地,難打萬石糧】(諺)頃:百畝為一頃。指種的地廣,打的糧才會多。也泛指下的本大,得到的收益就豐厚。
【第14句】:【除夕】“除夕”是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jié)前一天晚上,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那么,除夕這一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歲守》“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之詩句。除夕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之一。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千干凈凈,還要貼門神、對聯(lián)、掛燈籠等,晚上吃餃子放鞭炮,供神靈,達到高潮。
【第15句】:【一事到官,十室牽纏;一人入獄,一家盡哭】(諺)因一件事告入官府,鄰居左右受連累;一人坐牢,全家痛苦。指舊時訴訟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第16句】: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第17句】:【死豬不怕開水燙】 釋義:比喻反正已經(jīng)到了最壞境地,干脆橫下一條心,任人擺布。 例句:我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大不了管制起來,再不就蹲監(jiān)獄;你可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第18句】:【三魂不附體,七魄在他身】(慣)附體:附在身體上。魂魄到了他人身上。形容人不能控制自己。
【第19句】:【閑時不燒香,急則抱佛腳】(慣)平時不在佛前燒香,急難之時才去求佛救助。比喻平時不作準備,事到臨頭才倉促應付。 也作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閑時不燒香,忙時抱佛腿。
【第20句】:【有車就有轍,有樹就有影】(諺)有車在前邊行,后邊就會有碾出的車轍;有樹長得高大,下面自會有樹影。比喻再秘密的事也隱瞞不住別人。
【第21句】:【七顛八倒】原為禪語。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問:如何是正直一路?師曰:七顛八倒。”又如《五燈會元》卷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七顛八倒。”后俗語中多運用。或謂混亂不堪。如《水滸傳》第二四回:“如今不幸他歿了,已得三年,家里的事都七顛八倒。”或指暈頭轉向。如明·高明《琵琶記·再報佳期》:“叵耐一個秀才,老婆與他不要,別人見了媒婆,歡歡喜喜,他反和我尋爭尋鬧,老相公又不肯干休,只管在家·唣,把媒婆放在中間,旋得七顛八倒。” (李明權)
【第22句】:人要實心,火要空心。
【第23句】:【粉身碎骨】其意原指為求佛法而不惜生命,《大品般若經(jīng)·菩薩陀波侖品》說,有一菩薩在求法時,“自恨無供世尊者,忽遇城中豪富長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藥,即時敲骨出髓,賣與長者,以所得金,買種種花香供養(yǎng)于佛。”唐·玄覺《證道歌》亦說:“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后轉變?yōu)橹邑懹谀骋皇聵I(yè)或某一人物。唐·顏真卿《馮翊太守上表謝》有“誓當粉身碎骨,少酬萬一”;北宋·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有“洗心改過,粉骨報效”句;明·于謙《石灰詩》:“千錘百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膾炙人口。(純一)
【第24句】:【連鍋端】(慣)1比喻徹底消滅。2比喻全部出動。
【第25句】:看佛警僧,看父警子.
【第26句】:【蒸不熟,煮不爛】(慣)形容人頑強,不馴服。
【第27句】:【窮在路邊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見“富家山野有人瞅,貧居鬧市無人問”。
【第28句】:【不會打仗不吃糧,不會唱歌不賣糖】 釋義:既吃軍糧就得會打仗,既來賣糖就得會唱歌。指干一行要掌握一行的本領。 例句:農(nóng)婦:咦,你還會唱嗎?大學生丙:怎么能不會呢?常言道:“不會打仗不吃糧,不會唱歌不賣糖。”
【第29句】:【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釋義:說明要動腦筋,想辦法。“東西”也可以換成“事”或具體的物。 例句:“……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不能看著你急死!”
【第30句】:不要用珍寶裝飾自己,而要用健康武裝自己
【第31句】: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32句】:【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卑】(諺)卑:低下。天不說自己高,但自在高處;地不說自己低,但自在低處。借指人的高下自有公論,不在自夸或自貶。
【第33句】:【挖窟窿打洞】(慣)比喻到處鉆營。
【第34句】:【不到黃河心不死】這一俗語比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境地下不肯死心。 這個俗語出自清朝李寶嘉的《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七回,其中有這樣的話:“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xiàn)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但為什么非要說“黃河”而不說“長江”呢? 據(jù)晚清小說《掃迷帚》第五回中寫到昆山通人汪梧凰,辨析蘇州諺語時說:“弗到黃河心弗死,到了黃河死不及。”其中的“黃河”是“橫禍”的誤寫,說的是人不犯橫禍,則不肯死心塌地;等到犯了事,則身為囚犯,想死都來不及了,是勸人及早改過的意思。現(xiàn)在常被用來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 也就是說,“黃河”并非真指黃河,而是“橫禍”的諧言,蘇州方言所致。 久而久之,人們?yōu)榱吮磉_直接,避開不吉利的原意,遂把“不得橫禍心不死”演變成了“不到黃河心不死”。
【第35句】:【花花世界】佛教關于“世界”的說法很多。如《華業(yè)經(jīng)》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梵網(wǎng)經(jīng)》卷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下。后俗語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塵世間。如《說岳全傳》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奪取宋室江山。”又如《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眾所住的花花世界。”(李明權)
【第36句】: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
【第37句】:【爬得高,跌得腫】(諺)指向上爬得越高,跌下來必定傷得越重。比喻人追求名利的欲望越強烈,失敗起來就越慘重。也比喻權勢越大,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 也作爬得高,跌得重。 爬得越高,跌得越慘。 攀得高,跌得重。
【第38句】:【五服】“五服”是說古時候喪服按跟死者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后來用出沒出五服表示家族關系的遠近。習慣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五服,原是指古代喪服的五個等級,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間親屬關系的遠近而制定的。喪服分五等,重輕有差,越親近者喪服越重,是為“重孝”。 一等是斬衰。為期三年之服。這種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邊不縫。斬就是斬布制成喪服,不縫輯。兒子、未嫁女為父母,嫡孫為祖父母,妻為夫,都用一等喪服。 二等是齊衰。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縫邊整齊。細分起來,齊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別。孫為祖父母服喪為期年,曾孫為曾祖父母服喪為五月,玄孫為高祖父母服喪為三月。 三等為大功。這種喪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較齊衰所用精細。服喪九月。 如妻為夫之祖父母。 四等是小功。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較大功服更為精細。服喪五月。 如為伯叔祖父母,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 五等是緦麻。這種喪服用細麻布(緦)制成。服喪三月。如夫為妻的父母,妻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緦麻。 現(xiàn)在喪服沒有這么復雜,且各地戴孝風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辦的追悼會,改為一律戴黑紗。 后來,喪服又用來直接表示親屬關系的遠近。“五服”遂由指喪服向指親屬關系轉化。“五服”之內者為親屬,五服之外者就不是親屬了,即所謂“六世親屬竭矣”(《禮記·大傳》),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第39句】:理不短,嘴不軟。
【第40句】:【摔了個跟頭,拾了個明白】(諺)人摔了一跤,卻明白了一層道理。 指壞事中往往有好事,受到一次挫折或打擊,卻獲得一次經(jīng)驗教訓。 也作摔了跟頭學了乖。 摔一個筋斗,識一步路程。 筋斗:跟頭。
【第41句】:【貨有高低三等價,客無遠近一般看】(諺)貨物可以有高有低,分開等級;顧客卻不能分遠近薄厚。指對待顧客必須一視同仁,熱情招待。
【第42句】:【久走冰灘,哪有個滑不倒的】(諺)指人常在結冰的灘上走,總不免要滑倒。比喻長時間地干冒險的事,總難免要出意外。
【第43句】:【瓜好吃不講老嫩,人對眼不講丑俊】(諺)對眼:合眼,合意。瓜只要好吃,老的嫩的無所謂;人只要對眼,丑的俊的不在乎。指人與人的結合,貴在情意相投,不在俊丑。
【第44句】:【遠水不救近火】此俗語比喻用較遠的辦法或工具解決不了當前急迫的問題。意同“遠水解不了近渴”。 此典出自《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了春秋時,魯穆公不與鄰國齊國搞好關系,卻派幾個兒子到遠方的晉國和楚國做官。犁組進諫說:“你這樣做就好比請越國人來解救落水之人,越國人水性再好,等他來了,魯人也必定活不了;又好比取來海水解救火災,海水水量再大,火也必定不會被撲滅,因為遠水不救近火!”
【第45句】:【跟著狼吃肉,跟著狗吃屎】 釋義:比喻跟著能力強的人吃香享福,跟著能力差的人吃苦受罪。 例句:鄭書記,原來大伙兒還不覺得您怎樣,龍書記這么一來,大伙兒還是覺得您親。跟著狼吃肉,跟著狗吃屎。
【第46句】:【挨一拳,得一著;挨十拳,變諸葛】(諺)諸葛: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以足智多謀著稱。指人受到挫折不要緊,只要善于總結教訓,挫折越多,越能增添智慧,增長才干。
【第47句】:妄語佛教以“殺、盜、淫、妄”為“四根本性罪”,《大智度論》卷十_二廣說其義。關于“妄語”,《大智度論》云:“妄語者,不凈心欲誑他,覆隱實,出異語,生口業(yè),是名妄語……妄語之人,先自誑身,然后誑人。以實為虛,以虛為實,虛實顛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語之人,心無慚愧,閉塞天道、涅粲之門。……實語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Jm。”后沿用其義,指說假話,胡說。如《梁書·何遠傳》:“每戲語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語,則謝卿以一縑。’眾共伺之,不能記也。”
【第48句】:仰不愧于天下,俯不怍于人
【第49句】: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第50句】:生氣催人老,笑笑變年少。
【第51句】:【坐化】謂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終。如趙熙《長城魂》五:“只有幾天,她顯然衰老了,仿佛成了一個啞女,仿佛是一個病婦,一個坐化在這泥屋里的信女。”又如《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可常坐化了,正欲下火。”佛門常用的坐式是結跏趺坐,修禪入定大多采用這種坐式。據(jù)說,定力深的信徒,臨終時能夠預知時間,安然而逝。坐化又稱坐亡、坐脫、坐逝等,歷代有關記載甚多。如唐·黃滔《莆山靈巖寺碑銘》載:“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身(肉體)不壞。”又如清·姚福均《鑄鼎余聞》卷四記載:五代間布袋和尚“于奉化岳林寺東廊坐逝,偈云: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李明權)
【第52句】:【破雖破,當家貨】(諺)家傳之物雖然破舊,卻有保存以留念的價值。
【第53句】:【春分無雨病人稀】 釋義:春分時節(jié)天晴,人就少生病。 例句:“春分雨,人災”引諺云:“春分無雨病人稀。”
【第54句】:【好馬不吃回頭草】 釋義:比喻有志氣的人不走回頭路。 例句:常言:好馬不吃回頭草,料想延壽寺自然不肯相留,決無再入之理,卻到何處去好?
【第55句】:【唐胖子掉在醋缸里——撅酸了】(歇)唐胖子:泛指游手好閑之徒。 撅酸:吃醋。指在男女關系上產(chǎn)生嫉妒心。
【第56句】:【打起來沒好拳,罵起來沒好言】(諺)廝打起來,就不會有留情的拳頭;罵詈起來,就不會有文雅的語言。指打架罵詈的雙方,一般都很難冷靜。 也作打人沒好手,罵人沒好口。 罵人無好口,打人無好手。
【第57句】:【芒種三日見麥茬】 釋義:芒種: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6月6日前后。麥茬:麥子收割后留在地里的麥莖和麥根。過了芒種,就是麥收季節(jié)。 例句:五月底,再過幾天就到夏歷芒種節(jié)了。農(nóng)諺說:“芒種三日見麥茬”,麥收季節(jié)眼看就要到。
【第58句】:【吃一塹,長一智】(諺)塹(qian):阻斷交通的壕溝,比喻挫折困難。 受到一次挫折,就會增長一分見識。 也作“經(jīng)一失,長一智”。
【第59句】:【沒到西天,碰上如來佛了】(慣)西天:我國古代佛教徒稱印度。如來佛:即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比喻半路上遇到了好人、救星。
【第60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61句】:【跑了小鬼有閻王】(慣)比喻手下人跑掉了,當官的還在。
【第62句】: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靈山,即靈鷲山,又稱鷲峰。山形如鷲,故名。
【第63句】:【心量】指胸懷、心胸。在佛教中指心對外境的攀緣、度量。佛的真實證到的心量,能克服主客體對立,遠離能緣、所緣而住于無心。《壇經(jīng)·般若品》:“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后在俗語中淡去了度量之意,泛指心胸之廣狹。元·汪元亨《朝天子·歸隱》曲:“塵土衣冠,江湖心量,出皇家麟鳳網(wǎng)。”續(xù)范亭《洛陽別定安》詩:“豈愛風塵苦,男兒重膽肝,一載如一日,使我心量寬。”(無名氏)
【第64句】:【窮媳婦知米貴】(諺)指窮家婦女最懂得儉省節(jié)約。
【第65句】:【火大無濕柴】(諺)指火勢大了,濕柴也能燃燒得很旺。比喻人多力量大,有氣勢,就不怕困難多,任務重。 也作“旺火沒濕柴”。
【第66句】:【車到山前終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諺)比喻事情到了非解決不可的關鍵時刻,總有辦法解決。 也作“車到山前必有路”。
【第67句】: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第68句】:【山核桃——差著一槁兒】(歇)山核桃:山核桃的果實,硬殼里面比一般核桃少一個槅兒。槅兒:隔在核桃仁中間的小格子。指差一點兒。多指關系疏遠一點兒。 也作“山核桃——差著一格子”。
【第69句】:【做順水人情】(慣)順水人情:不費力的人情。指順便給人好處。
【第70句】:【破船還有三千釘】見“船爛還有三千釘”。
【第71句】:【倆肩膀扛著個嘴】見“兩個肩膀扛張嘴”。
【第72句】:能勤不能儉,到頭沒積攢;
【第73句】:【丈夫非無淚,不灑別離間】(諺)有志氣的男子漢也是感情豐富的人,但他決不會在離別時流淚。指真正的男子漢善于用理性控制感情。
【第74句】:炊沙作飯語本《楞嚴經(jīng)》卷六:“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jīng)百千劫,只名熱沙。”意思是:如果不斷“淫”而修禪定,就好像想把沙子蒸成飯,不管你蒸多長時間,只能叫做“熱沙子”。佛家以貪欲為“三毒”之一,妨道障定,故有此喻。“炊沙作飯”就是指煮沙子作飯,比喻徒勞無功,■費氣力。唐代顧況《行路難》詩:“君不見擔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飯豈堪食?”
【第75句】:船的力量在風帆,人的力量在智慧
【第76句】:【油瓶倒了不扶】見“推倒油瓶不扶”。
【第77句】:惡魔佛典巾常以佛與魔相對而區(qū)別正邪。“八相成道”巾有“降魔”一項。
【第78句】:藕發(fā)蓮生,必定有根
【第79句】:【人間少有,天上無雙】(慣)形容非常稀有、少見。
【第80句】:【觀音菩薩,年年十八】觀音菩薩塑像永遠年輕。形容婦女 年輕美貌。周肖《霞島》:“我愿天天給天后娘娘燒香磕頭, 祝福你們青春長在,永世不老,好比那觀音菩薩,年年十 八。”
【第81句】:【幫人幫到底,救人救個活】(諺)幫人要一幫到底,救人要真正使他平安無事。指幫助人要做到負責到底。 也作“幫人幫到頭,救人救到底”。
【第82句】:【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83句】:【一會兒風,一會兒雨】 (一會兒陰,一會兒陽)釋義:比喻情況或人的態(tài)度變化無常,無法捉摸。 例句:你們爺倆一會兒風,一會兒雨,把我弄得五迷轉向,也摸不準你們準脈窩了。 他這個人真是猜不透:一會兒陰,一會兒陽,多可怕呀,千萬得小心他一點兒…——
【第84句】: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第85句】:【老虎拉車——亂套】(歇)套:牲口拉車時,拴牲口的兩根皮制或麻制的繩。本指用套胡亂地拴住老虎,轉喻亂了次序或秩序。
【第86句】:【學得薄技在手,勝似腰纏萬貫】(諺)薄技:小的技藝。貫:古時錢制,一貫千文。只要能掌握一門薄技,也比擁有萬貫錢財強。指維持家計,靠積存的錢財,不如靠技藝的收入。
【第87句】:三門佛教堂塔之建筑物,稱三門。其形狀如闕,有三個門,故稱三門。三門含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的意思,或象征信、解、行三者之義。但并非必有三個門才稱“三門”,只有一個門,也稱“三門”。語出《釋氏要覽》:“凡寺院有開三門者,只有一門亦呼為三門者何也?《佛地論》云:‘大宮殿j解脫門為所入處。…后泛指佛教寺院的大門或外門。亦形容大戶人家的大門。
【第88句】:【富人家日子好過,窮人家孩子好養(yǎng)】(諺)指富人家有錢,過日子不愁吃穿不愁用;窮人家缺吃少穿,子女容易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磨煉成長。
【第89句】:【到了三月三,薺菜可以當靈丹】 釋義:薺菜:一種野菜,一年或多年生,可吃。靈丹:靈驗有效的藥。農(nóng)歷三月三日以后,薺菜可以用來治病。 例句:用薺菜還可以治療痢疾、腸炎、腎炎、水腫等疾病。所以民間有諺語說:“到了三月三,薺菜可以當靈丹。”
【第90句】:【揭開皮看瓤兒】(慣)比喻揭開事物的外表看它的本質。 也作“揭皮看瓤兒”。
【第91句】:【常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得幾時】(歇)冷眼:冷淡、鄙視的眼光。橫行:本指螃蟹橫著爬行,轉指行為蠻橫,胡作非為。對橫行不法的人,從旁冷眼相看,總看得到他到頭的日子。指人末日將到,橫行不了幾時。
【第92句】:【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諺)臨上陣打仗才磨槍,縱然磨不鋒利,也能磨得光亮。指平時不下功夫,臨時突擊準備,多少也能頂點事。 也作“臨陣磨槍三分光”。
【第93句】:【肚里有墨水兒】(慣)比喻人有知識,有文化。
【第94句】:【耍筆桿兒】(慣)指人有文化、能寫會算。也指靠給別人抄抄寫寫或寫文章為生。
【第95句】:【大丈夫四海為家】 釋義:有作為的男兒不戀家。 例句:“大丈夫四海為家。喜財,我勸你還是避一避的好。”
【第96句】:【管山的燒柴,管河的吃水】(諺)管山的有柴燒,管河的有水吃。指掌管哪一行業(yè),就靠哪一行業(yè)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也作“管山吃山,管水吃水”。
【第97句】:摩登“摩登伽”簡作“摩登”,梵語Matanga,系古印度旃陀羅族的賤民,以清道為業(yè)。佛經(jīng)中有一部《摩登女經(jīng)》,謂阿難持缽乞水,遇摩登女。女悅阿難,告母:“非阿難不嫁。”母請阿難赴宴,具述女意。阿難道:“我持戒,不蓄妻。”欲辭去。母以邪術蠱惑威逼阿難。阿難方窘迫間,佛持神咒救阿難出。
【第98句】:【孩子是娘的連心肉】(諺)指在親人中,母親對兒女最關切、最疼愛。 也作孩子是娘心上的肉。 兒女是娘身上的肉。
【第99句】:【燈謎】燈謎來自猜謎,相傳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謎這種活動,那時叫“瘐辭”,也就是隱語的意思,民間俗稱“謎”。那么,猜謎怎么和燈謎聯(lián)系上了呢? 據(jù)傳,在很早的時候,有一個姓胡的財主,家財萬貫,橫行鄉(xiāng)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們都叫他“笑面虎”。這笑面虎對人的衣帽穿戴最是看重,只要是比自己穿得好的,他拼命巴結;對那些粗衣爛衫的窮人,他則恨之入骨。 那年春節(jié)將臨,胡家門前一前一后來了兩個人,前邊的人叫李才,后邊的人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齊華麗,王少穿得破破爛爛。家丁見李才,忙回房稟報,笑面虎慌忙迎出門來,一見客人衣帽華麗,就滿臉堆笑恭敬相讓。李才說:“要借銀十兩。”笑面虎忙取來銀兩,李才接過銀兩揚長而去。笑面虎還沒回過神來,王少忙上前作揖道:“老爺,我借點糧。”笑面虎瞟了一眼,見是衣著破爛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罵道:“你這小子,給我滾!”王少還沒來得及辯駁,就被家丁趕出了大門。 王少越想越生氣,猛然心生一計,要斗斗這個“笑面虎”。轉眼春節(jié)已過,元宵將臨,各家各戶都忙著做花燈,王少也做了一個。到了元宵節(jié)的晚上,各家各戶門前都掛上了各式各樣的花燈,王少也挑著自己的花燈上了街,只見這花燈扎得又大又亮,更為特別的是上面還題著一首詩。王少來到笑面虎門前,把花燈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圍著看。笑面虎正在門前觀燈,一見此情,也擠到花燈前,花燈上題著四句詩,他命身后的財房先生念給他聽:尖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服不認人。 笑面虎一聽,只氣得哇哇大叫:“好小子,膽敢罵老爺!”就要命家丁來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咋見得是罵你呢?”王少又朗聲念了一遍,笑面虎恨聲說道:“這不是罵我是罵誰?”王少仍笑嘻嘻地說:“噢,老爺是犯了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是個‘針’字,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氣得干瞪眼,沒啥可說,轉身狼狽地溜走了。 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 這事越傳越遠,第二年燈節(jié),不少人都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的人猜測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后相沿成習,每逢元宵燈節(jié)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一直傳劍現(xiàn)在。
上一篇:名家名篇經(jīng)典美文摘抄(名家名篇美文精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