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背后故事
周恩來同志是全國各族人民敬愛的總理。
他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時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為興我中華而讀書。
1910年夏,12歲的周恩來,跟隨伯父到東北奉天,先在鐵嶺銀崗書院讀了半年 書,后來,轉入奉天關東模范學堂讀書。
有一次,老師提出“為什么讀書”的問題,要同學們回答。
有的說“為了明禮 而讀書”,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而讀書”,還有一個學生說“為了幫助父親記賬 而讀書”,弄得哄堂大笑。
當老師問到周恩來時,他站起來響亮而嚴肅地回答說: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充分表達了少年周恩來要為祖國獨立富強而發憤學習的宏 偉志向。
1912年10月,關東模范學堂隆重舉行建校兩周年紀念會。
當時,14歲的周恩來 感慨萬分,揮筆寫了一篇《關東模范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的作文。
他在文中 明確寫道:“學生讀書應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為己任。
這篇優秀作文, 收錄在一書中。
后來,周恩來轉到天津南開中學讀書。
他和同學們發起組織“敬業樂群會”。
在會刊上,他發表了許多詩篇和文章。
其中有一首詩寫道:“險夷不變應 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
”抒發了他憂國憂民和發憤圖強的情懷,表達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歲的周恩來,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遠涉重洋到日本留學。
臨 行時贈給同學一首詩寫道:“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富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表示他決心鉆研社會科學,挽救國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種“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來改造當時的社會,即使壯志難酬,蹈海而死,也不愧為中 華兒女,充分表現了他年青時代的遠大抱負。
這才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典范,其實那個時代的革命者,學者恐怕都有這樣的決心和歷史使命感,只不過周總理這句話是少年之說,有據可查,他的一生更能應證這句話。
我覺得這樣的演講稿除了回顧歷史,更需要問問當今我們學習的目的。
為了個人成就,為了家人,為了生活都沒錯,但是男孩子應該有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因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是個多么艱辛漫長的過程,這也許需要上百年的時間,任重而道遠。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在沈陽讀書的時候,只是個十二三歲的少年。
他學習非常勤奮、刻苦,常常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自己在閱讀書報時思考的問題。
當時他們討論得最多的是怎樣救國和宣傳救亡的問題。
周恩來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認真完成課外作業,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有禮貌,守紀律。
他特別注意課外閱讀,來彌補課堂上學習的不足。
他所讀的書報,范圍也比較廣泛,除了社會科學的書籍外,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的書籍也是他喜愛的讀物。
他還能把幾本書的內容對照起來閱讀,加以比較,探求最科學的內容和答案。
有一天,東關模范高等學堂的魏校長把同學們召集起來,問大家:“讀書為了什么
” 有的同學說:“為了給自己將來找條出路。
” 有的同學說:“為了能發財致富。
” 還有個同學說:“為了幫助父母記帳。
”原來他的父親是個商人。
魏校長問周恩來:“你呢,為什么讀書
” 周恩來站起來,大聲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就是說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興盛,像巨人一樣挺立在世界而讀書學習。
老師和同學們都敬佩地望著他。
周恩來在小學三年,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經被選送到省里,作為小學生的模范作文印行,這篇題目為的文章,后來還收入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和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這兩本書里。
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寫得非常精采,其中對于老師、同學充滿著熱情的希望,希望師生一道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
這對一個13歲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周恩來中學畢業以后,赴日本留學前,曾經回到沈陽母校,看望諸位師友。
他給一個要好的同學寫了臨別贈言:“志在四方”,“愿相會中華騰飛世界時”。
相約當中華民族獨立、繁榮的時刻再相見言歡。
這位同學一直把這個題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給周恩來總理,兩位老同學終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國重逢,暢談了祖國天翻地覆的變化。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畢生的目標,唯是如此,周恩來才受到萬民的景仰,幾成為一個完美的化身。
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沿著偉人的足跡前進 1995 剛才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讓我想起了86年前的一陣掌聲。
84年前,也就是1911年,在沈陽東關小學的教室里,者師問:“你們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同學回答稅為了當官,有的稅為了發財,也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年僅13歲的周恩來回答的卻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語驚人,掌聲四起。
人各有志。
千百年來,對為什么而讀書,有許多不同的回答,電視連續劇中,胡雪嚴的父親胡道宏,幾十年寒窗苦讀,捱到中舉當官之日就中風而死;中,吳敬梓筆下的范進,看到自己榜上有名竟當場發癲,在他們心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世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于是,讀書當官,成了他們心中的理想,苦苦的追求, 胡道宏、范進是那么的可笑,可悲而又可憐,相比之下,他們讀書的理想是那么的渺小而短淺。
那么,周恩來為什么會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崇高而遠大的理想呢? 我們都不會忘記,中國近代史上一頁頁屈辱的歷史: 鴉片戰爭的失敗,的簽定,山東半島的侵占,東北三省的淪陷, “東亞病夫”的屈辱,“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這耳聞目睹的事實,—樁樁烙印在少年周恩來的心坎。
岳飛的“精忠報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個個愛國英雄的事跡也深深的教育了他。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有志不在年高。
少年周恩來正是痛心于祖國的落后挨打、飽受侵略,慘遭蹂躪的現實,才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們不會忘記周恩來為實現他的理想而刻苦讀書的歷歷往事: 圖書館,他專心孜孜,如饑似渴;旅行途中,他爭分奪秒,不知疲倦; “大江歌罷掉頭東”,他東渡日本,為的是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他遠涉重洋,赴法勤工儉學,為的正是中華之崛起…… 讀書,他不滿足于學校,他投身社會,深入群眾,向工人學習; 讀書,他不滿足于國內,他放眼世界,投身巴黎公社,洋為中用…… 讀書,周恩來不僅掌撮了豐富的知識,為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豎實的基礎,也讓他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更堅定了他的共產主義信念。
踏著偉人的足跡,回首歷歷徑事,我們激動不已,面對現實,我們不禁感慨萬千。
時下,教授下海,學生也下海。
大學生下海,中學生小學生也下海。
有些學生退出象牙塔的教室,占據商品琳瑯滿目的三尺柜臺,儼然一個精明的大老板;還有些學生60分萬歲不虧本,80分驚喜要紅包,還美其名曰有商業頭腦,一切向錢看。
他們跟年少的周恩來比,真是相差太遠了。
志當存高遠。
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動力,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有了恒久的精神動力。
那么,我們又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呢? 大家都清楚,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
人均收入、綜合國力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應當成為我們共同的理想。
然而,中華之崛起、民族的強大,光靠理想是不夠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學技術的建設者,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我們應當刻苦學習,為真正實現中華之崛起而奮斗。
同學們,讓我們沿著偉人的足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奔向二十一世紀。
每個星期一的早晨,我們都會沐浴在陽光下,在嘹亮的國歌聲中莊嚴肅穆的注視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這時候我們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種愛國之情,是的,作為炎黃子孫,愛國是我們的神圣使命,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你是否意識到:該如何報效我們的祖國呢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為了報效祖國,寫下了一頁又一頁的輝煌。
在古代,楚國詩人屈原把滿腔的熱忱溶于之中,含恨而逝。
宋朝愛國名將岳飛,背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伴隨著他走過了多少個戎馬春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這首至今還震撼著我們的愛國之心。
清朝禁煙大臣林則徐在趕赴廣州之前給他的老師留下了一句詩:“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近代,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還有秋瑾的詩,田漢的詞,聶耳的曲。
多少革命老前輩用生命和青春創造了我們今天的幸福,毛主席的油燈,周總理的大衣,朱總司令的扁擔。
他們把自己的愛國之情表現在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在現代,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人民的好衛士——任長霞同志執法為民保平安。
同學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以天下為己任。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學生的義務就是學習,我們要把強烈的愛國之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知識才是力量,沒有科學文化你何以談報國
出了這道校墻,我們要面對的是社會的紛繁復雜。
是我們單純稚嫩的思想所必須接受的。
只有在校園里學好知識,練好專業,才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正所謂:看世間風云變幻,誰主沉浮
中國,這條東方巨龍已騰飛,“振興中華”的偉大任務就由我們來承擔,同學們,明天的太陽一定會由我們托起,讓這句不朽的名言不再成為空談,不再成為口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寫作文為中華之崛起兒讀書的感想怎么寫
老師經常教導我們:“多讀書,讀好書。
”最近一段時間,我看了《熱愛祖國,立志成材》這本書。
它介紹了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從小立志,勤學苦練,長大報效祖國的事跡。
我先粗略地看了一遍,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
當我重新細讀的時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文章就像石頭般落在了我心里。
這篇文章告訴我:周總理從小就懷有遠大的志向。
有一天,他的老師問同學們:“你們為什么讀書呀
”有的同學說:“為家父而讀書。
”還有的同學說:“為賺錢而讀書。
”可周恩來卻迫不及待地站起來,說:“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一句簡短的話,使我聯想到了許多同學對我說:只要我考得好,媽媽就給我買電腦、玩具……幾乎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我自己呢,不也是一旦得了好成績,媽媽就給我買打印機、復讀機的嗎
看完這篇文章,我想了許多許多:我從電視上,從報刊上,從家長老師身邊知道了舉國上下都在關注著“希望工程”,知道了許多同學都因為家里沒錢上不起學。
這說明我國經濟還不夠發達,還有困難。
要想祖國繁榮富強,就需要更多的掌握各種科學知識的人才。
當年周恩來爺爺為了中國人不再受壓迫,受剝削,為了中華之崛而讀書。
那么在新社會的我,生活、學習都比較好,更應該立志成材,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中華振興而讀書。
振興中華的小故事
急
周恩來思鄉的故事------- “現在,我們奪取了全國的勝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
”他的講話最后被一陣熱烈的掌聲淹沒。
7年后,他在西花廳接見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時又說: “是啊,我何嘗不想回去看看
1946年,我在南京梅園新村時,有一回夢見自己又在文渠里劃船,醒來后便想,將來全國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這些年多少事情等著我去做。
有時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難遣的煩惱,緊張得飯都顧不上吃,覺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約幾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爬爬鼓樓(即今鎮淮樓),放放風箏……” 王汝祥雖然能體會周恩來的話,但仍不忘臨來時縣委常委們的囑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時間也要回家看看啊
” 周恩來微笑著回答說:“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里話對你不隱瞞,我講個故事你聽聽,你給裁判裁判:有這么一個擺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劃到河中心,這時,他感到很疲勞,而對岸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說,這個擺渡的該怎么辦
” 是的,在周恩來的心目中,他只是個擺渡的艄公,他要拚命“搖櫓”,把全國人民載向富裕的“彼岸”,那么,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顧“大家”了。
周恩來思念家鄉,多次說過自己要回家看看。
為此,淮安縣領導曾悄悄修繕了他的故居,并拓寬了南門大街等城區主要幾條街道,維修了他放過鴿子的鎮淮樓、攀登過的文峰塔,還疏浚了他劃過小船的文渠。
然而,這樣的準備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沒有回來。
于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淮安人傳起了周恩來曾在飛機上看過淮安的故事。
一說是1956年,周恩來的八嬸楊氏去世時,周恩來為報答老人家當年的撫育與監護之恩,在無法回家奔喪的情況下,曾專門乘坐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淮安師范的那段城墻上扔下一封祭嬸母的信。
為此,當年的淮師學生還被學校領導組織起來去尋找這封信。
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一說是1958年大躍進時,淮安的林集公社聯盟大隊獲得全國農業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縣長進京當面請他,所以周恩來專門乘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飛機上向家鄉人民揮手。
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再哪
12月15日 23:55 周恩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范學校上學。
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
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
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
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么讀書
”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 魏校長走下講臺,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么而讀書
”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
”,“就是為了光宗耀祖。
”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
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柜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
”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么而讀書
”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
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
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回答的多好啊
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
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后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意思是說,有志氣的青年,都要向周恩來學習啊
同學們,你們現在是學生,你們有什么樣的志向啊
我想,我們應該向敬愛的周總理學習,從小立志。
立志就是樹立一個崇高的人生目標,然后,為實現這個目標堅持不懈,奮斗不止,為人民,為國家做出貢獻,這樣一生才有意義。
周恩來小小的年齡,為什么能有這樣偉大的志向呢
俗話說,從小看大。
周恩來小的時候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在后來的學習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漸敗落,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時社會的黑暗。
他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不斷地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華騰飛,下面,我講幾個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蘇省北部的淮安縣。
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運河交匯的地方,是一片水草豐盛的草原。
周恩來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紹興人,后來在淮安縣當師爺,到晚年才撈到一個知縣的職位,但前任知縣有后臺,遲遲不離位,拒不交印。
周殿魁正式走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業就逐漸衰落。
周殿魁有4個兒子,周貽庚、周貽能、周貽奎、周貽(),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貽庚一直在沈陽做小職員,他的父親也在外面做事,掙錢都不多。
老三周貽奎長期有病,老四周貽(),是周恩來的養父,二十幾歲去世。
周恩來有3位母親:生母萬氏,萬冬兒;養母陳氏,乳母蔣江氏。
3位母親對他都很好,對他都有重要的影響。
生母萬氏教給他處事,養母給了他啟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萬氏,萬冬兒,是淮陰縣一家大戶的女兒。
周恩來的外祖父萬青選是淮陰縣知縣,但在周恩來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
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從小跟著外祖父經常出入于官府大戶,見過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撐門戶,善理家財。
周家逆運敗落,但終究是有名望之家,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迎來送行,求人辦事,萬氏都辦得井井有條,體體面面。
生母萬氏處理這些應酬時,總把周恩來帶在身邊,使他增長了許多見識。
后來,周恩來身為總理,日理萬機,是深受全國人民愛戴的大管家。
這里面有生母萬氏的熏陶。
養母陳氏知書達理,是周恩來的啟蒙老師,對周恩來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
從小陳氏教他念書識字,5歲就學兒歌和唐宋詩詞,萬氏還給他講“竇娥冤”、“西廂記”、太平天國和義和團。
周恩來對養母的感情甚至超過生母,他稱養母為娘,稱生母為干媽。
養母陳氏去世后,周恩來寫過一篇《念娘文》,滿懷深情地說道:“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
”“慈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繼承過來的。
”周恩來從乳母那里學習了家事,讓她了解了農民的生活。
蔣媽媽是個“粗人”,但是她講的話周恩來很愛聽。
她給周恩來講了許多家事,告訴周恩來從播種稻種到舂大米要經過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種出來的;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總是讓人用黃包車拉著走。
有一年冬天,周恩來還按蔣媽媽說的把一把瓜籽種在花壇里,天天澆水,就是長不出苗來。
周恩來去問蔣媽媽是怎么回事,原來,要到春天種才行,冬天怎么能種呢
第二年春天,周恩來又將瓜籽種下,果然出苗了,還結出了幾個大南瓜,周恩來高興得很。
后來,周恩來回憶說:“我的媽媽把我帶到大運河她自己的家里,我從那里了解到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周恩來在天津讀書時,蔣媽媽不顧行路艱難,還去看望她。
周恩來高興極了,陪蔣媽媽在天津到處去看看,臨走時送她一個搪瓷碗,請她保重身體
1907年,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
1908年,養母陳氏也患肺結核病逝。
那時,周恩來剛滿10歲,父親又遠在他鄉,不得不像成年人擔起家庭的重擔。
他含著眼淚葬送了兩位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周家本來經濟狀況就不好,加上給兩位母親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錢,周恩來不得不經常出入于當鋪,把家里值點錢的東西都當了出去換錢維持生活。
東西當凈了,又硬著頭皮向親戚借錢。
可有的親友在周家興旺時常登門拜訪,如今周家敗落了,卻沒有一個人幫忙,世態之炎涼使周恩來很有感觸,真是“貧居鬧市無人向,富在深山有遠親”。
周恩來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
他把自家花園改成了菜園,種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
當時他還很小,沒有鋤頭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
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長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糧。
人民間的貧富之分,使周恩來認識到是社會黑暗造成的,從此,萌發了反封建的意識。
周恩來12歲那年,大伯周貽庚托堂伯周貽謙把他帶到了沈陽。
大伯父一直單身在沈陽,大伯母遠在天津,周恩來來到沈陽,大伯父非常高興。
他喜歡喝紹興黃酒,常常讓侄兒陪他喝幾盅。
周恩來來到沈陽是夏天 ,可是這里與家鄉的景色大不一樣,看不到美麗的岸柳,看不到無垠的綠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
本來,大伯父要讓他在沈陽讀書,但是學校在修道,先讓他去堂伯父那兒的銀崗書院讀了半年,然后進了沈陽的東關模范學校,一學3年。
東關模范學校是一所新學堂,開設的課程不少,有修身、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圖畫、歌唱、體操等幾門課,既學經書,又學西方的哲學,周恩來喜歡。
學校里有錢人家子弟多,周恩來雖然家境不好,但學習非常刻苦努力,經常名列前茅,可以說是德才兼備,德智體全面發展,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他。
在東關模范學校的3年,周恩來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學到了很多知識。
他上課專心聽講,遵守紀律,課后認真按時完成作業,進步很快,各門功課成績都不錯,特別是作文、書法和英文,每學期他都名列第一。
他的作文經常受到老師表揚,讓全班同學傳閱,有的作文,比如他寫的《奉天東關模范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穎,論述精辟,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思想,因而轟動了全校,并在全省舉辦的教育成績展覽會上展示,還收入《學校國文成績》一書。
有一位歷史教師高戈吾,發現周恩來聰明、勤奮、愛國、求上進,非常喜歡他,經常借給他一些反映歷史上熱心變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
周恩來先后閱讀了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和鄒容的《革命軍》等著作。
他還在課外讀了《離騷》、《史記》、《漢書》等歷史文學者作,他特別贊賞《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周恩來得到許多教師的贊賞,如國文老師在他的作文上批語:“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學不如此,不足以言學,學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學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
”還感慨地說:“我教了幾十年書,從未見過這樣好的學生,為這樣的學生,就是嘔心瀝血也心甘情愿。
” 在學校里,周恩來生活非常儉樸,每天,他就帶兩個“火燒”上學,穿著十分樸素,夏天總是穿一件白長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單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蘭大褂。
但是,他對別人非常關心。
有一次,周恩來去打開水,看到燒火的校工吳老頭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藥,而且,還掏出自己僅有的8個銅元說:“您用它買點藥吧
”吳老頭知道周恩來非常節約,連買書的錢都是從嘴上省出來的,就說:“孩子,你來看我,我就很高興了,你的生活也不寬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錢呢
”周恩來誠摯地說:“大爺,你別客氣了。
你快點治好病,讓大家喝上您燒的開水是最要緊的啊
”吳老頭緊緊握住周恩來的手,老淚縱橫。
周恩來在東關模范學校期間,還非常注意鍛煉身體。
一開始他從淮安到沈陽很不適應。
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風呼嘯。
別的同學在外面玩得非常高興,可是他卻寧在火爐旁,他想,如果沒有好的身體,振興中華豈不是一句空話。
于是,他下決心好好鍛煉身體。
他每天早上從家跑到學校,下午放學再從學校跑回家,從不間斷。
當時,都是土路,無風三尺土,下雨一身泥。
冬天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像刀割一樣,吹得喘不上氣來。
他還積極參加體育課,踢球,打拳,做體操,還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歡的運動是踢“熊頭”。
這種運動和踢足球差不多,但當時條件差,連球門都沒有。
在球場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
有一次,他們這個班輸了一個球,有的同學垂頭喪氣,周恩來說:“沒關系,咱踢球不是為了贏幾個球啊
”那個同學不理解:“那是為什么啊
”周恩來說:“我們踢球,最主要的是練好身體報效中華啊
只要能煅練好身體,輸幾個球算得了什么
” 在東關模范學校學習期間,有一件事對周恩來影響很大。
周恩來一個叫何殿禎的同學家在沈陽郊區的魏家樓子,這個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的戰場。
1911年暑假,何殿禎邀請周恩來到他家過暑假,周恩來本來想利用暑假多看些書,經過一番考慮,周恩來還是去了魏家樓子,而且連續3個暑假都是在那兒度過的。
魏家樓子在沈陽郊區,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當年日俄戰爭的戰場。
魏家樓子村后的山上還有俄國人立下的石碑,村東頭的煙龍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殘垣斷壁上還可以依稀看到當年激戰的累累彈痕。
何殿禎的爺爺是一位富有正義感,憂國憂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歡周恩來這個愛讀書的孩子。
這位老先生還帶著孫子陪周恩來去了煙龍山,講述了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風雨雨,尤其是日俄戰爭帶來的苦難。
日俄戰爭的悲慘情景使周恩來震驚。
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寧靜的村子里突然傳來了聲聲狗叫和陣陣槍聲。
日本兵和俄國兵在這里打起來了。
日軍在煙龍山設了指揮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國兵放火燒了,鄉親們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
何老先生的父親被俄國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蘿卜窖里也沒能幸免,被槍殺了。
何老先生做夢也盼著祖國強大,滿懷熱望地對周恩來說
“今天我老了,要說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們將來使國家強大起來
”何老先生還和周恩來對對子,他說了上句:“不為列強之奴仆。
”周恩來想了想對了下句:“誓做中華的主人。
”何老先生聽了高興地說:“好
好
絕好
”何老先生從周恩來身上看到了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
周恩來也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激發了“為中華崛起而學習的熱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
”,偉人周恩來從小就立下了這鴻鵠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