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弟子規》 讀后感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
《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
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
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我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
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
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
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么呢
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
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讀《弟子規》有感 600字
【第1句】:《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他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弟子規》主要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親情,友情,孝俤,學習,等內容。
就拿孝俤來說吧,它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個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弟子規》,<入則孝>中的一句話,讓我們印像深刻,“親愛我,孝向難,親憎我,孝方賢。
”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及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么困難呢
如果父母親了、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
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么區別呢
作為我們青少年,能做到這點是非常值得贊賞和學習的。
不過大多數人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都從來沒有為父母付出過,從來都只有索取。
連古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何況我們呢
父母生我們,養育我們,為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和勞動。
區區這點小事我們都做不到嗎
父母和子女有了代溝。
子女不愿意跟父母多多溝通。
父母批評了我們,我們就怒氣沖天,頂撞父母,把父母當仇人一樣。
家庭沒有了融洽的氣氛。
其實父母這樣做都是為了我們好,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我們無法理解,但是我們應該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只有這樣父母和我們之間沒有了任何代溝,就像朋友一樣,可以互相說心里話。
小家庭和睦溫暖,那社會這個大家庭就更加安定了。
希望古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到。
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道當成一項偉大的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間。
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庭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
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勒逸的環境中。
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
就是堡壘下的基石。
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成金石堡壘。
讀了《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我要時時暢讀,把它當成自我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針,不斷完善自我
【第2句】:我讀完了《弟子規》。
品讀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來,竟能編出如此圣明的書來。
原本一些同學還說是因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學校才會要求我們朗誦。
其實不然,學校之所以選它是因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許就是我們一輩子需要做的。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百善孝為先。
或許現在的兒女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
”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
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 ,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里;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并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么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溫席;沈云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要做孝順父母的人
家長講堂給孩子講什么孩子最敢興趣
我曾經聽一些小學家長尤其是低年級的家長在交流時說,不能讓孩子在入學前提前識字, 那樣老師在教生字的時候他就不學了。
我非常不認可這種觀點,如果孩子能提前認字,能更好更早的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如果他能早認識一些漢字,他會好奇的閱讀一些文字和一些自己喜歡的小故事。
兒子調皮好動,讓我很傷腦筋,后來在網上無意中看到臺灣師大教授王貴才倡導孩子讀經典的一個講座,他說從小讀經典的孩子,將來他的學習、做人都不會讓家長發愁。
臺灣的先生在大陸演講中也多次倡導中國的孩子要想更好的成長從小要多讀中國的傳統經典。
做為一個并沒有教育經驗的家長,我雖然不能全盤接受他們的教育觀點,但是我認為他們的很多教育理念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我決定讓孩子從幼兒園中班下學期開始背誦,先是讓他背一些簡短的,慢慢的在背一些篇章長的。
背誦了一段時間后,不到5歲的孩子當然不愿意背這么拗口、枯燥的文字,每次要求他讀和背誦的時候,他都哭鬧,他媽媽也開始反對我,甚至和我吵架,我現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狠心讓他堅持背下去的,如果是現在我可能都不會再有當時“逼”他背誦經典的那種“狠勁”。
他怕黑,當他不愿意背,哭鬧的時候,我就把他關在衛生間里,關在門外面,那個時候兒子經常是一邊哭,一邊背,后來,他知道哭鬧都不起作用了,只好按我的要求背。
我也知道一個4歲多的孩子,背誦古文是多么的拗口和枯燥,為了盡可能激發他背誦的興趣,我每次陪著他背,給他比賽,看看誰背的快,如果是短的篇章,每天要背幾條,如果是古文,每天根據文章的長短決定背一段還是兩段。
第二天接送他去幼兒園的路上我和他在復習鞏固前一天背過的東西,孩子的記憶力的確是比我們這些大人好,我前一天陪著他背過的文章第二天就已經忘的差不多了,但是他前天晚上背的還不是十分熟練的文章,第二天卻記得滾瓜爛熟,這也讓他小有成就感。
從開始誦讀的時候,我就要求他必須看著書一字一字的讀,他媽媽對這種做法不理解,覺得只要孩子能背下來看不看書上的字,無所謂。
我告訴她:如果孩子只是閉著眼背,即使把這篇文章背熟了,你把文章拿到他面前他卻不知道寫的是什么
這樣背誦的同時他也認識了很多的漢字,包括我們也不認識的生僻字。
有時候,感覺他背累了,我就給他玩些游戲,比如我當老師坐在客廳當中的沙發上給他講讀他還沒有背下來的文章,他扮演校長坐在旁邊聽課,他當時雖然還沒上一年級,讓我驚訝的是,他居然給我要筆和筆記本,說是校長聽課都要做筆記,他當時坐在旁邊,邊聽我講讀,還不時的在筆記本上畫著什么,那聽課的做派頗有校長的風范。
當我講讀完,歡迎校長講幾句話時,他隨口就運用以前背過的一則:子曰“,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無憂也。
”當時他說完這番話,我非常吃驚,我覺得在這種場景中,他引用的這則論語非常合適,孩子的領悟能力是我們這些成人都想不到的。
這種游戲既讓他得到休息,又激發了背誦的興趣。
慢慢的他也習慣了這種背誦,甚至他自己總結了出了背誦的竅門。
他除了背誦《論語》,還背誦了、、的部分篇章,在幼兒園大班的時候,他在班里背誦和的長篇敘事詩,讓臺下的小朋友聽著一臉茫然。
隨著他背的東西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有成就感,他隔幾天就會問我:老爸,我現在能背多少字了
到了小學二年級,他已經能背誦《論語》全部,、《中庸》、《弟子規》、《三字經》全篇,《道德經》、《孟子》、《莊子》的部分篇章及《滕王閣序》、《陳情表》、《出師表》等多篇古文;唐詩、宋詞200多首。
背誦古文經典達到了兩萬六千多字。
為了激發他背誦的興趣和鞏固他背過的文章,有時我根據他背過的東西,變成知識問答題,讓他和他媽媽站在客廳的當中,誰先回答對,誰就往前走一格,他媽媽當然不是他的對手,每次宣布他獲勝后,都要請他”上臺”發表獲勝感言,對他進行“現場采訪”,他也能活學活用,他的回答常常讓我感到驚嘆,感覺的孩子的領悟能力真的出乎我們做家長的意料。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陪他去濟南參加由省文明辦和文化廳舉辦的全省《論語知識大賽》,少兒組比賽,在去的路上,我問他“爸爸讓你背了這么多東西,你也怨恨爸爸嗎
”他搖搖頭說,不。
他說:自己要是不會背這么多東西就沒機會去濟南參加比賽。
遺憾的是他以一點小小的失誤落后于一個十六歲的女孩,獲得了第二名。
盡管是第二名,他在臺上回答問題的表現和自信卻得到了評委們更多的掌聲和肯定。
家長對孩子學完弟子規之后改變的感悟
自己挑啦,O(∩_∩)O~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
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
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會呢
泛愛眾,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
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
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
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學了《弟子規》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余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
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
“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
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
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仿佛置身于文明當中,置身于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百善孝為先。
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
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
”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
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
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
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
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
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
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于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圣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
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
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
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
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
我們是“禮儀之邦”。
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么多優秀的品德。
可是為什么有報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嘩”;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后沖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
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為什么一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
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幸免遇難。
這引起了社會上對于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彌補上。
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后,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
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
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
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
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
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
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
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
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
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
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
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
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
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
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
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
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
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
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
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
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后感1000字左右
讀《弟子規》有感很多人說《弟子規》里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曉,我很是羨慕。
《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升華,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
它長養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的心靈。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的人生際遇會大不相同。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
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
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愿,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
所以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想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讀了《弟子規》,作為初為父母的我們,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教育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說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學習之余,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
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來人們往往就忽視了其中的道理。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往往盡其所能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技能,畫畫、唱歌、彈鋼琴、學外語,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過度的強迫會使孩子們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這是要不得的。
父母通過讀書,會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耐心解決孩子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孩子們懂得生活的規則,培養孩子的傳統美德《弟子規》還讓我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真正做到對人恭敬。
“滿招損,謙受益。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諸如此類的名言警句,但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極其優美的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目中無人。
回想一下,驕傲自滿的的確確給自己招來了許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后于別人一大截。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是我最喜歡的一句經文。
一個人的能力再大,總會有限,人無完人,人總有缺點,所以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提醒。
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范圍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虛懷若谷,就好像多了許多雙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范圍就擴得很大,那么就會走得更高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就。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
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
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如何踐行《弟子規》家長會發言稿
經典誦讀心得體會經典誦讀心得體會一:經典誦讀心得體會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經典更是燦若星河,這些優秀的文化經典,凝聚了前賢的大智大慧,睿語哲思,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可以說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利用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孩子們在讀經誦典中養德行,學做人是我們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初衷。
活動的實施,如清風滌蕩校園,于無形中凈化著每一個人的心性。
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研究和實驗中,引領學生們走進文化經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營養。
半年來,我們欣喜地聽著,看著,感受著經典帶給孩子們的種種歡娛和教益,并時時為身邊的一個個小小鏡頭感動著,感染著,可以說,是經典誦讀讓書香滿校園,是經典誦讀讓孩子們從此受益終身。
在學校,如何讓學生被經典所吸引,真正做到“樂讀”“美讀”呢
我們精心設計了許多活潑有趣的活動形式,引領孩子們在玩中、在樂中誦讀經典,如安排好誦讀的時間,每天利用活動時間,開始是集體讀,讀的形式很多,有輕讀,朗讀,領讀,引讀,接龍讀,師生配讀,男女生對讀,方法靈活多變。
實踐證明,“多樣誦讀”可以大大激發誦讀興趣,學生們在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形態美、意態美、節奏美和韻律美,從而親近并熱愛母語,景仰祖國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后來因為學生記憶的快慢拉開了距離,我們又用獎勵的辦法,凡是背誦下來一段的內容,我們就獎他一面小紅旗,最
我想離開這個家,我父親在我心里留下的很大陰影,每次為了一點小事打
你現在已經走錯道了,建議去看看一本書叫:《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