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端午節朗誦的散文或詩歌超過三分鐘
若說鄉俗是生長在沃野大地上的一支奇葩,端午無疑是一道引人奪目、炫麗璀璨的風景;倘若鄉俗是閃爍在人們心頭的一曲歌謠,端午則是其中最動聽、最響亮的一篇樂章。
“五月五,過端午。
點艾葉,掛柳枝,香草荷包五彩繩,炸油餅,做米糕,油餅子卷糕賽過年……”歌謠像淙淙流淌的清亮山泉,響亮,動聽,絢爛,多彩,被記憶之門悄然打開,顯露出溫馨如昨,甜美似夢的一頁。
睡夢里,似乎有人在動胳膊與腳腕,睜眼一看,胳膊腕與腳腕里,被拴了一根細細花花的五彩繩,有春聯的大紅,有天空的湛藍,有油菜花的金黃,有馬蓮花的淡紫,還有雪花的純白——這繩兒據說能辟邪,小孩要從端午一直扎著它,直到五月十三日,找一墩馬蓮花,放到上面,就能驅蟲趕蚊,驚嚇草蛇,消災避難,逢兇化吉。
扎了五彩繩的,即或碰到蛇既不纏身也不傷人五彩繩是母親用她黑黑長長的頭發,從走村串戶的貨郎擔那兒換來,端午節前搓好的。
待穿衣下炕,找布鞋穿的當兒,媽媽一臉慈祥,滿懷喜悅地提來一串蝴蝶樣的東西,說是香草荷包。
荷包觀之好看,聞之馨香,掛在家里是擺設,別在衣襟上是點綴。
每人兩個,一大一小,不同樣式。
大如巴掌,小巧玲瓏如蝴蝶像繡球樣的,還有像小動物的。
孩子們看著掛在衣襟上的荷包,看著長長的絲線穗子,心里樂滋滋、甜蜜蜜的,仿佛生命里被注入了一種神奇的力量,一種靚麗的色彩。
破舊的衣服,經色彩鮮艷,余香裊裊的荷包裝飾,顯得時髦而好看起來。
孩子們之間相互比試著淡香四溢,花色多樣的荷包,夸耀一番,便被一陣濃、一陣淡的菜籽油的香味所吸引。
做荷包的材料是細心的媽媽不知從那里搜羅來的,紅色、藍色、黃色、花色等各種鮮艷好看的綢緞做里子,內部裝墊了些許棉花,幾根長長的、綠綠的,有些干枯但依舊柔軟的香草——那是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里,被山民仔細辛苦搜尋來的。
據說,在深山老林里,在巖壁石縫間,就長著這種極不起眼,卻散發著人間濃郁香味的香草。
端午節前,有不少人趁農閑時間,爬山越嶺,攀上懸崖峭壁陡坡處,采來巴掌大一塊香草。
婦女把芳香四溢的香草,裝填進各式各樣的荷包里,散發出的香味能充盈大半個屋子。
戴在小孩的身上,走路時,猶如香袋一般,隨風發出股股幽香。
生命總是有所寄托,生活總是有所渴盼,人才有活下去的念頭。
斑斕多姿的五彩繩和鮮艷好看且發出香味的香草荷包,以物質的方式,借助生命鮮活、萬物勃長的端午,這個莊重而神圣的節日,來表達家鄉親人對子女平平安安,渴望后輩健康成長的美好祝愿。
即使在窮鄉僻壤,即使日子過得再困頓,人們在端午節到來之前,想方設法給缺衣少食的子女一些心靈的慰藉和愉悅。
如今,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荷包越做越精美,越來越大氣,揉入了中國結等時尚元素,成為一種工藝品,一種家庭裝飾品。
母親們趕在端午節前,給孩子們做了大大的荷包“魚戲蓮”。
中間背靠背兩個并排的精致的魚,魚嘴嬉戲著一支并蒂紫色蓮花,魚尾巴長長的穗子。
另外一個是“九龍戲珠”,大紅喜慶的中國結綴連著栩栩如生的九條龍,從九個方面呈立體狀圍繞著繡球,下面也是紅色、黃色、紫色的長穗子。
掛在客廳里,傳達了母親期盼孩子們一年四季平平安安,富貴有余,生活如意的心愿,也平添了喜慶色彩,裝點了家庭的和諧與美滿
而有些地方,借此舉辦荷包節,來推動地方經濟與旅游業的發展。
心靈手巧的家庭婦女,做出的精美好看、時尚大氣的香草荷包,代表中國而漂洋過海,周游列國,成為一種華夏民族愛好和平、崇拜友誼、追求和諧的象征。
媽媽手執曬得干干的艾葉扎成的草辮,點燃了,進進出出,讓艾葉的裊裊香味,飄滿小院。
我知道,那是母親在四五月里,鏟草的空閑,一根一根拔來,在泥土的院落里,翻曬了好多時日的成果。
所有房屋的門扉上,插了幾支柔嫩翠綠的艾枝,裝扮得泥墻木門的房子,好像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某種神秘的氣氛。
以后,隨著閱歷和年歲的增長,才知道,其實,點燃艾葉不僅僅為了辟邪,更為了驅除屋內外細菌及病蟲,是激濁除腐敗,殺菌防病,講究衛生的體現。
而長大成人的我,每逢五月端午,折艾枝、插艾枝,便成為了一種不可推辭且喜歡做的干事與習慣。
味蕾被香味吸引,在當時,是一件奢侈而神往的事情。
人的年紀是一道分水嶺。
年紀越大,越才能把持與掌控自己的腳步。
年歲越小,越不易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步伐。
人雖則不想長大,但長大成人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小跑著跨進廚房,母親早做好了一鍋香香的米糕。
放指頭一沾,伸到嘴里一咂,甜蜜極了,好吃極了。
鐵鍋里,翻卷著比碗大不了多少的油餅兒。
母親用筷子撈出來,捂到案板上的一缽缽里。
取出一塊油餅兒,三下五除二撕了,遞給我和姐姐各一塊,說:先嘗嘗,別急
一會兒,卷了米糕,再慢慢吃,保管吃飽吃好。
民以食為天。
華夏民族尤以風味各異、滋味悠長、豐富多樣的各類吃食聞名中外。
在中國,無論南方北方,不說邊疆內地,許多的民俗節日,有喜聞樂見、約定俗成的傳統吃食。
不說春節的多種多樣,不說八月中秋的月餅,端午節必定要吃粽子。
而糯米做糕,葦葉包裹的粽子,跋山涉水,一踏入北方的地界,便立即與盛產小麥的水土水乳交融,有所揚棄,有所革新,有所發揚光大,推陳出新出油餅子卷糕。
一年中唯有端午才奢侈一次。
平日倘親戚貴客來訪,恰巧又有吃剩的土豆,剝了皮,搗的面面的,摻些面,剝根蔥,油褡子在鍋底上隨意擦幾下,不到半小時,簡簡單單卻又實惠方便的蔥花油餅便端上桌。
若無土豆,單面和蔥花也可烙,但缺少某種韻味。
如今生活好了,平常時節,有些能干的家庭主婦,會不在端午之時,花費時間與精力,給家庭成員做一頓。
但又是和面,又得炸油餅,又是做米糕,特嫌麻煩,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讓現代婦女無法也不能安心來做,想吃了,掏錢買幾個。
但不如自己做的地道劃算。
再則,這種吃食,唯到端午節吃,才合味好吃,感覺非同一般,別有風味
民俗與飲食文化,必須有所具象,有所積淀,有所代表,有所傳承,才會延綿不絕,發揚廣大。
香草荷包,米糕粽子為代表的飲食文化,已被國人滲入血液骨髓,成為端午節必不可缺、融為一體的吃食。
韓國人僅單獨以端午節為由,申遺了江陵端午祭,既缺少厚重歷史積淀,又缺乏必要的附著載體、具象代表,更不要說點艾葉、插柳條、戴荷包、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這些豐富多彩,生動具體的民俗,不可能有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為代表的楚文化,不可能有“路漫漫兮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情懷與高尚人格
表面上看,人們以端午節為契機,大快朵頤以粽子為主的各類吃食,水鄉澤國賽龍舟、吃粽子,一些文化底蘊厚重的城市借此開展賽詩會、傳統經典篇目朗誦活動,北方則舉辦香荷包節,吃油餅卷糕。
實際上,五月端午越來越多地融合著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愫,踏實快樂生活的元素,還有以紀念屈原,緬懷愛國情操的用意在里面。
如今許多的節日習俗被異化被忽略,唯獨端午節的香草荷包、油餅卷糕、葦葉粽子、揚波劃舟……這些習俗卻歷久彌新,被代代相傳,一直呵護著人們的腸胃,裝點著生活,撫慰著心靈,感動著靈魂。
五月五在民間,在鄉下,是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結合,既有可觸摸、可觀賞、可把玩的,又有可品嘗、可咀嚼、可回味的可口吃食。
盛夏,正是北方一年中莊稼生長最旺盛,生命活力最璀璨的季節。
麥子綠油油,油菜花黃艷艷,玉米正摧枝綻葉,土豆剛長出秧苗,豆子扯開了嫩長的枝……一切都在可著勁兒生長。
端午無疑是一次麥收前難得的休閑期,讓農民來一次體力的短暫休整與補充能量。
普通民眾平時難得有空閑,慶賀傳統節日的最佳方式,莫過于做老少皆宜、皆大歡喜的精美食物。
這種吃食充分挖掘當地各種物產,可謂物盡其用。
一種吃食,便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生動鮮活、有色有味,本色具象地展現出這方熱土上生活過的先民的喜好與口味。
若說五彩繩、香草荷包是以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象,達到一種“視覺盛宴”,一種歷史積淀的傳承。
那么,噴香撲鼻的油餅卷糕,則是一種味覺與物質的享受,一種民俗文化與傳統飲食的發揚和廣大。
五月端午,不僅僅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一次深切懷念,愛國情懷的一次集體莊重溫習,更是一次精神的舒展與張揚,一次心靈的釋放與拓展,一次靈魂的慰藉與寄托。
尋求一篇主持詞 要求和端午節、勵志有關的。
。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晚上好
我是主持人xx.今晚我們相聚在這里,是為了紀念一個特殊的日子——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兩千多年來,飄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詩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種愛國情懷、浪漫詩篇,已經化為民族的文化與精魂,深深地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今晚,讓我們一起過一個古色古香的端午節。
首先,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今晚到場的嘉賓。
教育學院學生科科長xxx老師,溫州都市報的XX記者,以及我們的輔導員xxx老師。
大家熱烈歡迎。
端午習俗的介紹:端午節呢,是我國兩千多年以來的舊習俗。
在我們溫州,比較流行吃粽子,劃龍舟,吃鴨蛋。
那么,除此之外,民間還有什么風俗呢
下面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下具體的風俗。
賽龍舟;粽子情節;懸艾葉菖蒲;雄黃酒;游百??;佩香囊;講述屈原的故事:人自清高水自渾,讒言無力回乾坤。
縱身汨羅應有恨,何須舟楫撈詩魂
(引出屈原) 關于屈原的故事,大家可能跟我一樣,有所了解,但是,卻不甚解。
下面有請為仙為我們講述一個詳細的關于屈原的故事。
掌聲有請。
詩歌誦讀:中國是詩的國度。
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
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詩人。
他的《離騷》讓人嘆為觀止。
實在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屈原的詩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文人在端午節常常舉辦賽詩會。
今晚,讓我們這群溫大學子也來一場現代版的賽詩會。
此環節分為三部分。
【第1句】:詩歌誦讀
【第2句】:我愛記詩詞
【第3句】:庫存詩詞大比拼
【第1句】:《懷沙》是屈原的絕筆作。
當他在汨羅江邊抱起石頭,面對滾滾江水,他到底在想什么呢
下面請欣賞由xx、xx、xx、xx為我們帶來詩歌誦讀《懷沙》。
掌聲有請。
2 、我愛記詩詞:作為中文專業的我們,對于古詩自然是要多多讀、多多背的。
下面呢,進入我們的第二個環節:我愛記詩詞。
抽紙條,答題,答對5題,獎勵一個粽子。
3 、庫存詩歌大比拼:下面是第三個環節。
抽話題,分組。
對詩歌。
那組卡住了就是輸了。
積
端午節實踐活動3000字感想
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燒雞,蛋黃,干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彌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沖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
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
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
在端午節這一天村里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
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
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
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劃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
盡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
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里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
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
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
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
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
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
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
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
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
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
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
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2010年,又一個新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懷著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
端午節的意義是什么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滿意請采納
關于端午節的主持詞~在線等
急急急……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端是“開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
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
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
【端午節由來】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
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
《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
《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
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
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
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
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編輯本段]
【端午節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
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
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
出嫁女亦各歸寧。
因呼為女兒節。
”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編輯本段]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
《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
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
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
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
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餡料。
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還是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
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
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
一般人都喜歡采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后沒有竹葉的清香。
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
葦葉的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
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
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
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
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
咸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
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
嘉興“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
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
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
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
配料也分甜咸兩種。
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咸的有咸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堿粽、肉粽和豆粽。
堿粽是在糯米中加入堿液蒸熟而成。
兼具粘、軟、滑的特色。
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
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
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
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
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編輯本段]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
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
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
《清嘉錄》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于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
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
”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云《江鄉節物詞·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云《吳獻》注)。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
多見于江南。
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
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
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
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
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
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
《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惡”。
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際身畔。
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 畫額,時端午節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
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 長命縷,時端午節厭勝佩飾。
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
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于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
此俗始于漢代。
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
以后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
”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
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
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
節日戴以入。
”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
”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
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
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
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
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種種節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
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
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并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俨伤帯?/p>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
《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
”后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
后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
還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即成蛤蟆錠,涂于膿瘡上可使消散。
這種捉蛤蟆制藥之俗,源于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
又如湖北監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藥草之俗。
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阢逄m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
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
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埏嬈丫?、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
《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
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
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
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
”此俗流傳較廣。
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
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
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
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懿刹?、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
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
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
最早的如掛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這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
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
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云:“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
”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
《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
”《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
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
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于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與采藥、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
后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
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
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
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
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
《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
”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于此。
《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
《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于門闌上,以泄毒氣。
”這是清代之俗。
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于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在唐代,專于五月五日午時于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
所以后世多于門前掛鏡驅邪。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
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
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
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
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
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
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
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
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
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
《嘉靖隆慶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
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
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
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
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
雨則鬼曝藥,人多病。
此閩中諺語。
”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
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關于端午節的詩及賞析,急......
端午節詩析民謠粽,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
桃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詩選端午唐代·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唐代·殷堯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歌(節錄)唐代·張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端陽清代·李靜山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上一篇:對會議和主講老師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