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獲一個先進事跡的檢察官要問些什么問題?
像拓展版的簡歷,從生平入手,直到工作,然后工作歷程,最后到先進事跡,最最后談獲獎感言和對未來的設想
如何做才能讓別人信任你
家里有人喜愛體育節(jié)目,NBA是一定要看的。
日子久了,我無知的老張便問我,姚明這人怎樣
老張常瞅見這位中國新富略顯笨拙的在球場上揮汗如雨。
同樣不了解體育的我想了想,回答道,姚明是新一代中國人的代表吧,智商不知如何,情商一定不低。
這個判語來自于他接受媒體采訪(美國本土記者居多)的諸多片段。
他看起來又沉穩(wěn)又機智,不可褻玩卻不失友好,面對狗仔們刁鉆的提問,他迅速避開地雷,幽默而兇狠的把對手拋得遠遠的,妙語迭出的姚明深諳作為美國人在媒體前討好記者,討好觀眾又不落身份的策略。
也許是長久的應付得到經驗,還有經紀人的訓練,姚明不但英語純熟,思維方式也已極本土化。
全球化正侵蝕每個角落,包括二十世紀驕傲富有的美國。
姚明們要比上一代移民幸運。
在開化的中國成長起來,浸淫著歐風美雨,他們無需身負太多傳統(tǒng)價值的行囊,也無需接受太多西方人訝異打量的目光洗禮,無緣品嘗在異鄉(xiāng)為了融入而蛻變的痛苦滋味。
電影《刮痧》在我看來,密布著這種痛苦。
主人公許大同,新移民,來美國八年,懷揣美國夢埋頭苦干,作為一個電子游戲程序的設計者終獲成功,并得到上司(象征美國主流文化階層)的認可和友誼。
電影開場便是大同在業(yè)界慶祝會上以典型的美國口吻發(fā)表獲獎感言。
從他說話的內容,語氣,可以看出他對美國是愛慕感激的,對自己在美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在美國,只要努力,一定會出頭。
大同認為自己依然是這個國家的一份子,不再為異鄉(xiāng)異客。
他和妻子簡寧,兒子丹尼斯在家也堅持說英文,即便一點不懂英文的老父在場也不例外,為的是讓下一代順利進入私立學校,早日成為美國社會的精英。
他們言談接物也和普通美國中產階級一樣,彬彬有禮,說一樣的情話,開一樣的玩笑。
然而考驗卻接踵而至。
大同把父親接來美國同住,丹尼斯卻因背上凸顯爺爺刮痧留下的醒目瘀紅。
這些在美國人看來觸目驚心的“傷痕”,對中國人來說只是家喻戶曉的自我療法。
許大同不幸背上虐子的罪名,不得與孩子相見。
可他無法向法庭證明刮痧是合法的醫(yī)療手段,因為美國沒有時間和興趣去慢慢了解地球另一面的文化根源,它只按自己的判斷行事。
在向當局要回孩子的訟爭中,一個個矛盾像串鞭炮快速爆炸,留下的硝煙和紙屑,就是那些所謂的文化差異,還有美國式的自我中心,強硬的傲慢。
它們逼得大同承認,骨子里還是中國人。
比如,丹尼斯在游戲中興起打了上司的孩子,大同要求兒子道歉未果,出于教育孩子,也由于在老板及其家人面前無法下臺,便打了兒子。
他認為這是給老板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
爺爺見了也很贊同:“當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
而美國人(包括在美國長大的丹尼斯)斬釘截鐵的堅持:打孩子的父親是惡魔,為尊重他人卻要打罵孩子的父親更是不可理喻。
另外,作為技術精英的大同,也許沒太多機會充分接觸真實的社會,以至于在后來的訟爭中出于劣勢。
他不熟悉法律程序(即游戲規(guī)則),不能提供有力證據,不肯請家庭法的專業(yè)律師而堅持請一個版權法律師,他信任的朋友來代理孩子的案件,為自己辯護。
對方律師精于此道,指責大同有暴力傾向----大同設計的電玩英雄孫悟空,偷仙桃,毀丹爐,按照西方人的價值觀,就是無視職責,肆意侵犯私有財產,是典型的流氓行徑。
這個精刮刮的律師為了贏官司,刻意對《西游記》斷章取義,惡意誤讀,把反抗的英雄說成無賴。
大同不知對方已設計好陷阱要激怒他,果然失去理智,同時也失去大好機會,落入下風…… 盡管八個春秋能讓人學會很多,盡管電影的結局是云開月明,翻盤大圓滿,異鄉(xiāng)游子的血脈親情卻遭受他者的質疑,身份認同也大受打擊,我怎么都覺得不是滋味。
關于莫言任北大教授引發(fā)的思考
他們的夢由不了我們,莫言的文學成就是不容抵辱的,諾貝爾的獲得說明我國的文學已經的到了世界的認可。
得不得諾獎,沒有什么不同,莫言在諾獎的獲獎感言中說到,他一直只是在講故事而已,他是幸運的,在他活著的時候,以經或得世人的認可,相比凡高就不幸運了
莫言的相關信息
中文名:莫言別名:管謨業(yè)國籍:中國出生地:山東省高密市大欄鄉(xiāng)出生日期:1955年2月17日職業(yè):作家畢業(yè)院校:解放軍藝術學院主要成就:諾貝爾文學獎主要成就:茅盾文學獎鼎鈞雙年文學獎頌福岡亞洲文化大獎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最佳書獎代表作品:《紅高粱》《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生死疲勞》、《蛙》處女作:《春夜雨霏霏》莫言 主要作品長篇小說? 紅高梁家族? 食草家族? 酒國? 四十一炮? 檀香刑? 生死疲勞? 天堂蒜薹之歌? 十三步? 紅樹林? 豐乳肥臀? 蛙??中篇小說? 球狀閃電? 金發(fā)嬰兒? 爆炸? 紅高粱? 高粱酒? 高粱殯? 狗道? 奇死? 筑路? 歡樂? 紅蝗? 父親在民夫連里? 白棉花? 戰(zhàn)友重逢? 懷抱鮮花的女人? 紅耳朵? 夢境與雜種? 模式與原形? 幽默與趣味? 牛? 三十年前的一場長跑比賽? 師傅越來越幽默???短篇小說集? 白狗秋千架? 與大師約會? 透明的紅蘿卜?編劇話劇? 霸王別姬莫言[1-3],作家, 1955年2月生于山東高密,童年時在家鄉(xiāng)小學讀書,后因文革輟學,在農村勞動多年。
1976年 加入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干事等職。
1981年 開始創(chuàng)作生涯,發(fā)表了《枯河》、《秋水》、《民間音樂》等作品。
1986年 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1991年 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魯迅文學院創(chuàng)作研究生班并獲文藝學碩士學位 1997年 以長篇小說《豐乳肥臀》奪得中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大家文學獎”,獲得高達十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1997年 脫離軍界,轉至地方報社《檢察日報》工作,并為報社的影視部撰寫連續(xù)劇劇本。
2000年 《紅高粱家族》獲亞洲周刊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2001年 《檀香刑》獲臺灣聯(lián)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最佳書獎。
2003年 《檀香刑》獲第1屆鼎鈞雙年文學獎。
2005年 再次失手于茅盾文學獎。
《四十一炮》獲第2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
獲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06年12月15日,
【2006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fā)布,莫言以十年34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發(fā)廣泛關注。
2007年9月11日,中國作家富豪榜的子榜單
【中國作家實力榜】發(fā)布,由包括朱大可、謝有順、陳曉明在內的十位文學評論家共選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華、史鐵生、阿來和王安憶以6票同居次席。
2007年7月出版散文集《說吧,莫言》。
這套書分為三卷,約100萬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歷程。
2008年 《生死疲勞》獲第2屆紅樓夢獎首獎。
長篇小說《四十一炮》系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最終入圍作品。
2009年12月,出版長篇小說《蛙》,創(chuàng)作手法別具一格,小說由四封長信和一部話劇構成,講述了一個鄉(xiāng)村婦產科醫(yī)生的人生經歷,表現(xiàn)一個時代的難和痛。
2011年8月,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011年11月,受聘請為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4]。
度諾貝爾文學獎。
[6]編輯本段名人評價 瑞典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審評委馬悅然評點莫言說:“莫言非常會講故事,太會講故事了。
他的小說都是很長的,除了在《上海文學》發(fā)表的《莫言小說九段》。
”,“我感覺他寫得太多了,他的書有現(xiàn)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
”他還曾親自對莫言說:“你的小說太長了,你寫得太多了。
”,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為我非常會講故事,只要開始了就講不完。
”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認為,莫言是中國作家中有資格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選。
編輯本段創(chuàng)作年表 1981年 開始創(chuàng)作生涯。
迄今有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說集《透明的紅蘿卜》、《爆炸》等。
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1981年秋,在河北保定市的雙月刊《蓮池》第5期發(fā)表處女作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
1982年,在《蓮池》第二期發(fā)表短篇小說《丑兵》、第五期發(fā)表短篇小說《為了孩子》。
1983年春,在《蓮池》二期發(fā)表短篇小說《售棉大路》并被 《小說月報》轉載。
秋,在 《蓮池》五期發(fā)表短篇小說《民間音樂》,此文得到老作家孫犁賞識。
孫在一篇短文中說這篇小說有一種空靈之感 。
1984年春,在《長城》雙月刊二期發(fā)表小說《島上的風》、五期發(fā)表《雨中的河》。
秋天,得到軍藝文學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懷中先生賞識,進入該系學習。
1985年春,在《中國作家》二期上發(fā)表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引起反響,《中國作家》組織在京的作家與評論家在華僑大廈舉行討論會討論該作。
是年,在多家刊物上同時推出中篇小說《球狀閃電》(收獲)、《金發(fā)嬰兒》(鐘山)、《爆炸》(人民文學)、及短篇小說《枯河》(北京文學)、《老槍》(昆侖)、《白狗秋千架》(中國作家)、《大風》(小說創(chuàng)作)、《三匹馬》(奔流)、《秋水》(奔流)、等。
1986年春,小說集《透明的紅蘿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在《人民文學》第三期發(fā)表中篇小說《紅高粱》。
該作一發(fā),引起轟動。
隨即發(fā)表系列中篇《高粱酒》(解放軍文藝)、《高粱殯》(北京文學)、《狗道》(十月)、《奇死》(昆侖),同時還發(fā)表中篇《筑路》(中國作家),短篇小說《草鞋窨子》(青年文學)、《蒼蠅、門牙》(解放軍文藝)等。
夏天,與張藝謀等人合作,將《紅高粱》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
1987年春,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由解放軍文藝社出版。
中篇小說《歡樂》在《人民文學》一、二期合刊發(fā)表,受到批評,事過多年,始有作家和評論家對該作得新評價。
秋天,中篇小說《紅蝗》發(fā)表([收獲]三期),該作因強烈的個性風格和大膽和褻瀆精神,連號稱新潮的評論家也不能接受,紛紛著文批評。
也是多年之后,才有評論家對該作發(fā)出了另外的聲音。
1988年春,電影紅高粱獲西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引起世界對中國電影的關注。
在《十月》雜志發(fā)表長篇小說《天堂蒜薹之歌》,同年四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青年文學》第十發(fā)表《復仇記》、《馬駒橫穿沼澤》(這兩篇收入《食草家族》)。
秋天,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在故鄉(xiāng)高密聯(lián)合召開“莫言創(chuàng)作研討會”,有關論文匯編成《莫言研究資料》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19
【第92句】:8)。
九月,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創(chuàng)作研究生班。
小說集爆炸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
1988年秋,長篇小說《十三步》首發(fā)(文學四季)隨 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此書出版后,大概只有一個名叫林為進的人,在河北的(文論報)發(fā)表過一篇評論文章。
后來又有港臺的幾個人寫過評論。
作者認為此書是一部真正的“先鋒”之作。
1989年三月,小說《白狗秋千架》獲臺灣聯(lián)合報小說獎。
四月,中短篇小說集《歡樂十三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六月,在《人民文學》發(fā)表中篇小說《你的行為使我恐懼》。
冬天,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酒國》。
1990年,中篇小說《父親在民夫連里》在《花城》發(fā)表。
繼續(xù)創(chuàng)作《酒國》。
1991年春,在高密家中創(chuàng)作中篇小說《白棉花》(花城)、《戰(zhàn)友重逢》(長城)、《懷抱鮮花的女人》(人民文學)、《紅耳朵》(小說林),夏天,創(chuàng)作《神嫖》、《夜?jié)O》、《魚市》、《翱翔》等短篇小說十二篇。
秋,中短篇小說集《白棉花》由華藝出版社出版。
1992年,創(chuàng)作中篇小說《幽默與趣味》(天津小說家)、《模式與原形》、《夢境與雜種》(鐘山)。
1993年,二月,長篇小說《酒國》在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三月,中篇小說集《懷抱鮮花的女人》由社科出版社出版。
十二月,長篇小說《食草家族》由華藝出版社出版。
十二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說集《神聊》。
1995年春節(jié),在高密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豐乳肥臀》。
秋,五卷本《莫言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冬,《豐乳肥臀》在《大家》連載,并獲首屆“大家文學獎”。
單行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電影《太陽有耳》獲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
1997年創(chuàng)作話劇《霸王別姬》(與人合作)。
以長篇小說《豐乳肥臀》奪得中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大家文學獎”,獲得高達十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脫離軍界,轉至地方報社《檢察日報》工作,并為報社的影視部撰寫連續(xù)劇劇本。
1998年,發(fā)表中篇小說《牛》([東海]六期,[小說月報]九期、[小說選刊]九期轉載)、《三十年前的一場長跑比賽》(《收獲》六期,短篇小說《拇指銬》([鐘山]一期,[小說選刊]轉協(xié))、《長安大道上的騎驢美人》([鐘山]五期)、《白楊林里的戰(zhàn)斗》([北京文學]七期)、《一匹倒掛在杏樹上的狼》([北京文學]十期 )、《蝗蟲奇談》([山花],[小說選刊]五期選載)。
十二月,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會唱歌的墻》。
1999年,發(fā)表中篇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收獲]二期)。
作品講述一個下崗的老工人在湖邊的僻靜處開了個“黃色小屋”,專供人男女野合……這就是《師傅越來越幽默》的梗概。
張藝謀用這個故事進一步編開去,就有趙本山和董潔主演的電影《幸福時光》,幾個名人一煽惑,電影和小說都賺錢。
小說集《師傅越來越來越幽默》由解放軍文藝社出版。
《我們的七叔》([花城]一期),短篇小說《祖母的門牙》([作家]一期),另有中篇小說《野騾子》、《司令的女人》[收獲]、 《藏寶圖》[鐘山]發(fā)表,短篇小說《兒子的敵人》[天涯]、《沈園》[長城]發(fā)表。
三月,海天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紅樹林》。
十二月小說集《長安大道上的騎驢美》人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生死疲勞》 《豐乳肥臀》 《紅高粱家族》 《透明的紅蘿卜》 《豐乳肥臀-增補版》 《藏寶圖》 《四十一炮》 《天堂蒜薹之歌》 《拇指銬》 《白狗秋千架》 《莫言精選集》 《莫言作品精選》 《酒國》 《 《紅樹林》 《月光斬》 《老槍·寶刀》 《會唱歌的墻》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證》 《鎖孔里的房間》 《什么氣味最美好》 《傳奇莫言》 《莫言散文》 《莫言中篇小說選》 《戰(zhàn)友重逢》 《蛙》 其中《羅漢大爺》(節(jié)選于《紅高粱》)收入到人教版高中選修《中國小說欣賞》第十八課編輯本段所獲獎項諾貝爾文學獎小白文(小說整體以平淡溫馨為主)一女N男的 2024年10月11日,北京時間19點,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中國作家莫言獲獎。
[6] 諾貝爾委員會給其的頒獎詞為: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24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7] 頒獎詞:莫言“將魔幻現(xiàn)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獲獎感言 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東北鄉(xiāng)”傳奇的莫言對自己的家鄉(xiāng)一往情深,“我的故鄉(xiāng)和我的文學是密切相關的,”莫言說:“高密有泥塑、剪紙、撲灰年畫、茂腔等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民間文化伴隨著我成長,我從小耳濡目染這些文化元素,當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候,這些民間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我的小說,也影響甚至決定了我的作品的藝術風格。
”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動了評委”時,莫言說:“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學素質。
這是一個文學獎,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學。
我的作品是中國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我的文學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表現(xiàn)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和風情。
同時我的小說也描寫了廣泛意義上的人。
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寫人,我想這樣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區(qū)、種族、族群的局限。
”[8] 在此之前,對于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輿論眾說紛紜,也有一些人對他提出質疑。
對此,莫言說:“感謝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謝那些批評我的朋友。
我終于得到了一個把自己放在眾聲喧嘩之中的機會。
持續(xù)半個月之久的網絡大戰(zhàn),也是認識自我的最佳機會,讓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讓我知道了有哪些寶貴的東西需要堅持、發(fā)揚。
” 對于此次同樣呼聲很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莫言說,他與村上沒有直接交往,但互相也通過信息,“我想他也創(chuàng)造了他獨特的文體,他也描述他所熟悉的這種生活。
他的作品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完全具備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格”。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011年8月20日,莫言小說《蛙》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蛙》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xiāng)村女醫(y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yī)生形象。
福岡亞洲文化獎 日本福岡“第17屆福岡亞洲文化獎” 2006年7月7日,日本福岡市政府宣布,把“第17屆福岡亞洲文化獎”的大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
第17屆福岡亞洲文化獎評審委員會將于今天下午在北京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向中國發(fā)布此消息。
莫言是繼巴金之后獲此殊榮的第二位中國作家。
除巴金外,我國社會學人類學家費孝通,導演侯孝賢、張藝謀,考古學家王仲殊曾榮獲大獎,經濟學家厲以寧、現(xiàn)代藝術家徐冰先后獲得過該獎的學術研究獎和藝術·文化獎。
全國中篇小說獎 電影《紅高粱》 作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莫言在國際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獲得過很多重要的獎項,比如:1987年《紅高粱》獲第四屆全國中篇小說獎,根據此小說改編并參加編劇的電影《紅高粱》獲第38屆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
其他 1988年《白狗秋千架》獲臺灣聯(lián)合文學獎,根據此小說改編的電影《暖》獲第16屆東京電影節(jié)金麒麟獎;2001年獲第二屆馮牧文學獎;2001小白文(小說整體以平淡溫馨為主)一女N男的》(法文版)獲法國“LaureBataillin”?儒爾·巴泰庸 外國文學獎;2001年《檀香刑》獲臺灣聯(lián)合報2001年十大好書獎;2002年《檀香刑》獲首屆“鼎鈞文學獎 ”;2004年4月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2004年3月獲法蘭西文化藝術騎士勛章;2004年12月獲第三十屆意大利NONINO國際文學獎;2005年12月被香港公開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
在世界上,莫言的作品獲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很多重要的作品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出版。
《紅高粱家族》有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瑞典文、挪威文、荷蘭文、韓文、越南文;《豐乳肥臀》被譯為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荷蘭文、韓文、越南文、西班牙文、波蘭文、葡萄牙文、塞爾維亞文。
《檀香刑》有越南文、日文、意大利文、韓文、法文版本等等。
今年剛完成的《生死疲勞》也已經與越南、日本、韓國、意大利、法國、瑞典等國的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現(xiàn)正在翻譯當中。
許多國家還出版過莫言的多種中短篇小說集和散文集。
編輯本段日譯版本 吉田富夫為日本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莫言的一些作品的日文版譯者。
當代中國作家中,在日本最有名的無疑是莫言。
其他幾位在中國當紅的作家廣泛閱讀,卻缺乏一般讀者。
眾所周知,莫言最初是以張藝謀導演拍攝的電影《紅高粱》的原作者 身份在日本為人所知的。
回首往昔,電影奪得1988年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并非僅僅是電影界的大事,也是令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為世界所知的劃時代的大事。
而作家莫言因之在日本聲名鵲起,可以說是既幸運又不幸的。
不言而喻,幸運指的是能借助有強大傳播效果的電影一舉成名,然而同時他的名字又總會和電影同時被提起,這樣對文學作品的評價就有可能會流于膚淺。
是否能夠擺脫這樣的局面只能看作家的實力,幸運的是在這以后莫言連續(xù)發(fā)表了多篇力作,又都被翻譯成日語介紹過來,所以在日本,他成功地擺脫了上述困境,獲得了穩(wěn)定的評價。
翻譯長篇小說《紅高粱》而將莫言最早介紹到日本的是井口晃,他翻譯的是《紅高粱》(1989年)和《紅高粱(續(xù))》(1990年),均被收入日本最早的“新時期文學”集大成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選集》系列(德間書店)。
然而,遺憾的是最初翻譯過來的作品所附的譯者解說對作品不無指摘,盡管如此還是要感謝譯者將莫言介紹給了日本。
自此,1991年出版了藤井省三·長堀佑造翻譯的《來自中國農村——莫言短篇集》(寶島社)。
里面收錄了包括《秋水》、《枯河》在內的早期作品。
1992年出版了藤井省三翻譯的小說集《懷抱鮮花的女人》(JICC出版局)。
里邊收錄了《透明的紅蘿卜》、《蒼蠅·門牙》等早、中期作品。
1996年出版了藤井省三翻譯的《酒國》(巖波書店)。
譯者藤井省三在這本難讀的小說日譯本的標題下加了《特派檢察官丁鉤兒的冒險》作為副標題,而且還在丁鉤兒上面用撲克牌的J——“JACK”作了注音標注。
而且,他不僅在導讀中作了中肯的評價,并且將作品指為“出自中國農村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 ”,指出了福克納以及馬爾克斯的影響。
接下來,1999年出版了由吉田富夫翻譯的《豐乳肥臀代的日本讀者更加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譯者下了一番功夫,將每一章都加了原文沒有的小標題,比如《第一章、日本鬼子來了》、《第二章、抗日arabesque(音樂:阿拉伯式的華彩樂段;芭蕾舞蹈:一種舞姿——作者注)》等等,還添加了一些幫助解說那一章歷史背景的譯注。
之后2003年出版了由吉田富夫翻譯的《檀香刑》(中央公論新社)。
這部小說一半以上是作者虛構,以說唱風格的山東省地方戲“貓腔”為主調,每一章開頭都有一段“貓腔”。
譯者翻譯時作了一些努力,將其轉化成日本的“五七調”,并在開頭部分加上一個“□”以表明這是一段唱腔。
這本譯著受到多方好評,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井波律子教授說:“最精彩的就是(作品)將埋在中國近代史底層的黑暗部分,用鮮艷濃烈的噩夢般的手法奇妙地顯影出來。
” 這些年來陸續(xù)出版的莫言譯作還有,吉田富夫翻譯的《至福時刻——莫言中短篇選集》(收錄了《紅蝗》等4篇)(2002年,平凡社),吉田富夫翻譯的《白狗秋千架——莫言自選短篇集》(收有早期作品14篇)(2004年,日本放送出版協(xié)會),吉田富夫翻譯的《四十一炮》(2006年,中央公論社)等等。
如上所述,莫言的主要作品被翻譯成日語介紹給眾多讀者,受到很好的評價。
必須閱讀文字的文學作品,與電影相比傳播力度可能較弱,但它產生的影響力之深,是其他媒介無法比擬的。
因此,在日本,莫言文學讀者層的擴展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
編輯本段讀者評價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嗜血魔王莫言 2008-09-24 莫言,中國當代最好的小說家之一。
我崇拜他痛恨他,所以給他樹碑立傳。
莫言主要作品有《紅高粱家族》、《生蹼的祖先們》、《豐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等等,自從《紅高粱家族》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并獲了國際大獎,妖魔化中國人的風氣便一發(fā)不可收拾。
《群像》第一篇寫誰,我考慮了很久,最后選擇了莫言,幻劍諸君誰想知道什么叫暴力什么叫血腥什么叫變態(tài)什么叫魔幻什么叫妖魔橫行的世界,去看我老鄉(xiāng)莫言的大作,決不會失望。
當然,假如您有心臟病,我勸你盡量離他遠點。
莫言總喜歡把人寫成妖魔,下筆極其血腥殘忍,窮兇極惡屎尿橫流極盡渲染之能事,中國作家里沒誰比他更擅長寫殺戮寫酷刑,他把變態(tài)升華成了美學,字里行間透著血腥和瘋狂。
莫言說他受日本文學影響很大,事實正是如此,作品里總是影影美學的魅影,相比之下,馬爾克斯的影響只是表面現(xiàn)象,看完他的小說總忍不住懷疑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嗜血魔王,是個恐怖的文字暴徒。
他在《生蹼的祖先們》里大肆叫囂“食草家族子孫拉得屎比進口香蕉漂亮為什么不能大聲贊美”,這已經不止是間離而是對讀者閱讀快感對傳統(tǒng)美學的赤裸裸的挑釁。
莫言還喜歡描寫牛馬騾子之類的家畜,可是我實在不明白他為什么用曖昧的筆調來寫,仿佛那些東西不是畜生而是女人,讓人覺得文字背后藏著一雙戀獸色情狂的眼睛。
莫言曾說文學是一種悲憤的抵抗,可是他的抵抗未免有些過火,抹煞了一切關懷和溫情,中國傳統(tǒng)文學里的含蓄美被他全盤破壞,一切情緒全用魔鬼般的瘋狂來展現(xiàn)。
莫言喜歡大篇幅寫景,寫景中肆無忌憚的使用通感,用混亂的色彩進行渲染,叫人看著觸目驚心。
莫言從不具體寫性愛,《豐乳肥臀》被日本人當成黃書其實很冤枉,可是也不冤枉,他的書里沒有赤裸裸的性描寫卻又遠比性描寫更刺激更可怕更邪惡的東西。
不管《豐乳肥臀》還是莫言的其他作品,統(tǒng)統(tǒng)充滿了過于橫暴的力量,他是個精力充沛的家伙,他的作品同樣精力充沛并且過于充沛,大紅大綠大仇大恨大喜大悲被濃墨重彩涂抹的淋漓盡致,泛濫的激情淹沒了敘事,有足夠熱烈的愛和恨卻嚴重缺乏悲憫與溫情,這一點他還不如余華來得聰明。
莫言還說純文學應該學習武俠小說的技法,這一點在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里有明顯體現(xiàn),《紅高粱家族》與《豐乳肥臀》里都出現(xiàn)了日本兵殺人的描寫,那種鋼鐵般冷冽的筆法在我看來遠比任何武俠小說里的打斗場面更恐怖更真實,那是真正的殺人現(xiàn)場,相比之下,金庸小說中你來我往的過招算得上文質彬彬,古龍筆下的劍客刀客也委實有點藝術家的情調,只有莫言是真殺人,真把殺人與酷刑當成樂趣來享受,與之相比溫瑞安不過是小兒科。
《紅高粱》剮了一個羅漢大爺,《二姑隨后就到》里天、地兄弟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屠殺技巧,《豐乳肥臀》一開篇就對驢生騾子女兒臨產進行了血乎淋拉的自然主義的描寫,《檀香刑》干脆就把酷刑作為標題。
有時候人不夠殺作者就拿畜生充數(shù),倫。
莫言受了拉美魔幻現(xiàn)實主義影響,作品里魔幻氣息很濃重,《生蹼的祖先們》里表現(xiàn)的最突出,那個鬼魅橫行的紅色沼澤與紅樹林之間棲息著生蹼家族與食草家族,前者酷似恐怖電影里的妖魔鬼怪,后者完全是土匪世家。
同時來自拉美文學的影響還有結構主義理論,先是《紅高粱家族》被切的七零八碎,空缺無處不在,到了《豐乳肥臀》,第一卷用第三人稱敘事,第二卷則改成了第一人稱,并且這個“我”居然有著全知視角,可以在襁褓之中看到母親“第一眼就看到了我雙腿間那只蠶蛹般的小雞巴”,現(xiàn)實邏輯在他作品里遭受了不屑一顧的待遇,與此同時,敘事獲得了最大程度的自由。
莫言是個創(chuàng)作精力旺盛的作家,可是他的作品里也總是出現(xiàn)一而再再而三的自我模仿,比如“XX在日本北海道深山老林”這一橋段,多次出現(xiàn)在他各個階段的作品中,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有意為之。
莫言筆下的世界只能是妖魔化的農村,他寫不出城市生活,他筆下的角色也很難出現(xiàn)可以被接受的知識分子,《紅蝗》里那個“我”至少有大學以上學歷,昆蟲是他的專業(yè),可是回到老家以后他居然買了一本關于蝗蟲的科普讀物,并且看得津津有味,行為與經歷明顯不符,也許是受了福克納的影響,他筆下曾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瘋子傻子,這個身為知識分子的“我”也有點神經病。
我就奇怪,難道他寫不出一個正常人
每次讀完他的東西,我總感到他筆下的高密東北鄉(xiāng)跟我所在的山東不在一個地球上,那簡直是妖魔橫行的地獄。
我這里不好摘取作品原文,免得影響列位就餐。
以上主要針對長篇,莫言的中短篇又是一種風格,與長篇差別很大。
我喜歡《三十年前的一次長跑比賽》,讓我了解到嗜血魔王也有幽默的一面。
不得不說莫言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
為錢學森寫的頒獎詞
人民科學家錢學森 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
錢學森用他的一生,實踐著這個平凡而偉大的諾言。
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她的語言、土地和人民,這是錢學森90年風雨歲月矢志不渝的赤子情懷。
辛亥革命爆發(fā)兩個月后,錢學森在上海出生,民族的危難成為他人生最初的記憶。
為了救國,中學畢業(yè)的錢學森和當時許多有志青年一樣,選擇工科作為人生奮斗的方向。
1934年夏,23歲的錢學森完成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專業(yè)的學業(yè),考取清華大學留美預備班。
一年后,錢學森遠渡重洋,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專業(yè)碩士學位。
帶著為國爭光的一股沖勁,錢學森只用一年時間就拿下了碩士學位。
1936年,錢學森轉學加州理工學院,3年后獲得航空、數(shù)學博士學位。
隨后,在他的老師、世界力學大師馮·卡門的指導和合作下,錢學森開始了高速飛機的氣動力學、固體力學、火箭和導彈的研究,參與了大量工程實踐,并和同事一道為美國設計、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戰(zhàn)的第一代導彈,為世界航空工業(yè)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論基礎。
錢學森聲名鵲起,成為和馮·卡門齊名的著名科學家。
美國軍隊邀請他講授火箭和噴氣技術,美國空軍以他的《噴氣推進》為內部教材。
1947年,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年青的正教授,擁有了許多人一輩子夢寐以求的地位、名譽和舒適的生活。
錢學森卻從未準備在美國長期生活,他清楚地知道,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個驛站,遙遠的祖國才是他永遠的家園。
在美國的20年里,錢學森沒有買一美元的保險。
他將風洞原理應用于風車發(fā)電的實例計算中,選取的高度是從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這正是他的祖國----中國的自然條件。
多年以后,錢學森說: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后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做點事。
因為我是中國人。
1948年祖國解放事業(yè)的勝利在望讓他看到:等待的時機終于來臨
錢學森欣喜若狂,開始了緊張的歸國準備。
然而,歸途,竟是那么的坎坷。
騷擾、阻撓紛至而來,美國當局動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所有的目的只有一個:無論如何都不讓錢學森回國,因為他太有價值了,在任何情況下都抵得上3至5個師的兵力。
坐牢、軟禁,恐嚇、跟蹤,美國反動勢力的迫害和打擊,無法讓錢學森屈服,激起的只是勇敢、無畏的斗爭。
面對檢察官的無理指責,錢學森擲地有聲地回答:知識是我個人的財產,我有權給誰就給誰。
我是中國人,當然忠于中國人民。
美國的報紙報道說:被審訊的不是錢學森,而是檢察官
在錢學森的長期抗議和祖國外交斗爭的巨大壓力下,美國當局不得不同意錢學森回國。
1955年9月17日,帶著豐厚的學識和一腔熱血,錢學森登上了歸國的航船。
祖國向錢學森敞開溫暖的懷抱。
廣州、上海、杭州、北京……,錢學森所到之處,掌聲、鮮花、笑臉相迎。
1956年1月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正式成立,錢學森出任第一任所長。
1956年春節(jié)后不久,200多位科學家聚集在北京的西郊賓館,研究制定新中國第一個遠大規(guī)劃----《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綱要》。
錢學森作了一場關于核聚變的精彩報告。
半年多后的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出任院長。
1960年11月5日,我國第一枚導彈發(fā)射試驗成功。
這一天,離錢學森回國僅僅5年;離我國正式啟動導彈計劃不過4年。
而美國為了這一步,花費了近10年時間。
錢學森把自己全部的熱血和智慧,奉獻給了祖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yè)。
導彈試驗成功不久,他就開始思考我國導彈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著手研究原子彈和導彈兩彈結合的飛行爆炸試驗。
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正式建議:早日制訂人造衛(wèi)星研究計劃。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工程因此被代稱為651工程 進入80年代,他和其他科學家一道,推動了863計劃的實施。
進入90年代,他建議組建科技公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主張發(fā)展第四產業(yè)----科技和情報信息業(yè),關注祖國的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倡導建立精神文明學。
對正在啟動的西部大開發(fā),他以一個科學家的冷靜提醒:雖然開發(fā)是全面的、綜合的,仍然要以農業(yè)發(fā)展為基礎…… 殷殷赤子情,拳拳報國心。
這是一位科學老人對祖國、對人民熱愛之情的獨特表達。
在這深情之中,閃耀著錢學森把有限生命融入祖國和人民偉大建設事業(yè)的光輝一生。
1991年,中央組織部把錢學森和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并列為共產黨員的優(yōu)秀代表,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們學習。
錢學森得知后徹夜難眠:我心情激動極了,我現(xiàn)在是勞動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與勞動人民中最先進的分子連在一起了。
敏銳的思維、超前的意識,始終引領時代潮流,始終站在科學的最前沿,這是錢學森最顯著的科學品格。
1948年,美國科學家維納發(fā)表《控制論》,遭到科學界的冷遇,37歲的錢學森卻敏銳把握到這一理論的普遍意義,將這一新理論運用到自己的噴氣技術研究。
1954年,錢學森發(fā)表《工程控制論》一書,開創(chuàng)了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47年來,這本著作為世界各國科學家廣為引證、參考,成為自動控制領域引用率最高的經典著作。
在美國研究火箭時,錢學森曾大膽提出以火箭助推飛機實現(xiàn)洲際飛行,與此后航天飛機的迅速發(fā)展不謀而合;在計算機還只是新名詞的50年代,他就預見到許多復雜的工作可以用計算機模擬,極力主張加快研發(fā);在能源、交通被普遍視為國民經濟兩大基礎的1985年,他向中央領導建議,信息、通信、計算機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必須大力發(fā)展。
活躍的思維,創(chuàng)造的激情,非但沒有因為年事的增長而減退,反而迸發(fā)出更加璀璨的火花。
繼系統(tǒng)科學后,錢學森又相繼提出思維科學、人體科學的概念,試圖通過對人類思維活動和人體系統(tǒng)的研究,探索實現(xiàn)人工智能、揭開人體秘密的新途徑。
1990年,79歲的錢學森發(fā)表《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tǒng)及其方法論》的論文,總結系統(tǒng)學和信息技術的最新發(fā)展成果,提煉出開放的復雜巨系統(tǒng)的新概念,并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方法論,實現(xiàn)了還原論、整體論的辯證統(tǒng)一。
兩年后,81歲的錢學森在系統(tǒng)學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建立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和大成智慧學,試圖以人為主,通過計算機和因特網,實現(xiàn)人機結合,綜合集成古今中外、成千上萬人的知識和智慧。
偉大的創(chuàng)造來自科學的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這正是錢學森不斷超越他的同行,始終走在科學最前沿的秘密鑰匙。
500多頁的《錢學森手稿》,形象地折射出錢學森嚴謹、不茍的治學精神。
從一萬多頁科研筆記中選取的這些手稿,一串串英文清秀流暢,一個個數(shù)學公式推導工整嚴密,一幅幅圖表規(guī)范整潔,即使小小的等號,也標準得如同直尺畫的一樣。
為解決薄殼變形的難題,他研究的手稿長達800多頁。
到500多頁時,他寫上不滿意;問題解決后,他在裝手稿的信封上用紅筆注上最后定稿,接著又加上一句在科學上沒有最后。
堅持真理,實事求是,這是錢學森的科學品格,也是他的人格風范。
年輕時的他不迷信權威,曾經與老師爭論得面紅耳赤;當他成為權威時,面對年輕大學生提出的正確意見,他也坦然接受,立即在講義上作出修改。
他經常對人說,我在北京師大附中讀書時算是好學生,但每次考試也就80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國的博士口試成績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
從一名愛國青年成長為一名著名的科學家,從一名科研工作者升華為一名自覺的馬克思主義者,錢學森在不懈的科學追求中,實現(xiàn)了人生的一大跨躍。
單位要為他建房他堅決不同意,因為我不能脫離廣大科技人員;報刊上頌揚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為止;100萬港元的巨額獎金支票,他看都未看,全部捐給了西部的治沙事業(yè)……晚年的錢學森以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虛懷若谷,淡然面對榮譽、地位、金錢。
不題詞,不為人寫序,不參加鑒定會,不出席開幕式、剪彩儀式,不兼任任何顧問、名譽顧問,不到外地開會,不出國……,錢學森推辭了一切應酬,只為能靜下心來,抓緊每一分鐘,為祖國的科技事業(yè)和現(xiàn)代化建設專心工作。
這是他的樂趣,也是他畢生的追求。
我本人只是滄海之一粟,渺小的很。
真正偉大的是中國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這是錢學森,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肺腑之言,一位人民科學家的真誠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