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選班長成功后感言。
。
首先,感謝大家,給我這次機會,一個班級的強大、優秀,靠的不是我,老師,而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我能夠競選成功,證明大部分人是相信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希望大家盡管對我提出來,這對我、對大家都是好的相信我吧,我會努力,我會做到沒有最好,當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班長:協調班級其他委員之間的工作,及時發現班級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辦法,團結全班的力量,重要的是抓好同學們的學習,為進入初三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組織委員:動員同學們學習黨團知識,鼓勵同學們入團。
新當選的總支委成員的發言稿
當選黨支部書記發言稿,我謹代表新當支部委對我們黨委和各位黨員的信任與支持表示衷心的!我們新一屆委員會將精誠團結,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務實高效,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斗志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緊緊圍繞城市建設管理各項工作任務,刻苦學習,勤奮工作,努力開創我們工會工作的新局面,不辜負黨委的重托和黨員同志的期望。
上一屆黨支部在支部組織自身建設、黨員科學發展觀學習、黨員干部隊伍思想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通過全體黨員同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
同時在創建工作,與為民辦實事等方面,黨支部積極開展各項活動,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上一屆黨總支構建了一個和-諧而富有創造力的黨總支,很多思路與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同時也對我們提出了挑戰,我們將在此基礎上發展和創新,使黨支部建設更有活力、更有凝聚力、更富有創造力!面對今后工作,我設想從“凝聚、提升、創新”三方面入手,將我們的管理工作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凝聚,就是要通過加強工會黨支部的組織建設,發揮黨支部在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不斷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影響力和戰斗力,凝聚人心、鼓舞干勁;提升,就是要加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樹立親情為民的服務意識,提升全面高效的服務水平,維護群眾利益,為民排憂解難;創新,就是要改進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措施、強化工作落實,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對前幾天我們所了解的困難職工生活的問題,我們一定抓緊落實解決。
并對其他工作展開進一步深層調查研究,潛心學習,不辜負領導的厚望及同志們的信任,做好上級交給各項任務,做好群眾的貼心人,為群眾服好務。
最后,在這里,我代表新當選的新一屆委員會委員表個態:請大家相信,在今后黨總支的各項工作中,我們一定以高度的機遇意識和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勇挑重擔,奮力前行,以嶄新的風貌,良好的作風,出色的工作,一流的業績,向黨支部,向全體黨員,向人民群眾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希望全體黨員和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堅持做到“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崗位一份奉獻”。
讓黨員的思想、業務、生活在新的一年里樣樣精彩!謝謝大家。
開頭第一段一定要全力以赴,用描寫手法描寫人物形態、事件過程或景物特色。
成功的開頭占據全文得分的50%;
五年級上冊第十五課落花生的作者資料作者
許地山,字地山,筆名落華生(古時“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
籍貫廣東揭陽,生于臺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6年畢業并留校任教。
期間與瞿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
“五·四”前后從事文學活動,后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
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一生著作頗多,有《花》《落花生》等。
中文名許地山外文名Xu Dishan別 名名贊堃,字地山國 籍中國民 族漢出生地臺灣臺南出生日期1894年2月3日逝世日期1941年8月4日職 業作家、文學家、教授畢業院校燕京大學信 仰基督教代表作品《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印度文學》故 居廣東徐聞縣筆 名落華生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許地山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出生于臺灣臺南。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臺灣籌防局統領。
他激于民族大義,率眾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占領臺灣后,遂將全家遷回大陸。
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渡官員保持臺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龍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
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后來,他創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后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
并經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起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
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編輯《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表新文學作品。
當“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為學生代表經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游行集會,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斗爭。
許地山散文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圣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
許地山以落華生為筆名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愛情悲劇,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
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綴網勞蛛》,為其早期的代表作。
小說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并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
1922年8月,許地山與梁實秋、謝婉瑩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學習,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并以“研究生”資格進入美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后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作的第一次高潮時期。
這期間,他的12篇短篇小說結集為《綴網勞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務印書館以《空山靈雨》為書名出版。
膾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為背景,明確主張做人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后,在燕京大學文學院任教。
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
如《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簽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并著手編纂《道教辭典》。
其學術成就,學界有口皆碑。
抗戰期間,許地山作為一名熱愛祖國的左翼作家,奔走呼號,聲討日寇罪行。
然而,卻受當時燕大任教務長司徒雷登的排擠而被解聘。
后避居香港,被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
許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間,在改革教育、教學的同時,積極從事社會教育和文化活動。
他先后發起和組織了“香港新文學學會”、“中國文化協會”,并兼“廣東叢書編印委員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
他積極提倡改良中小學課程,建議教育當局創辦香港中小學教師討論會,并擔任“香港中小學教員暑期討論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學校董。
對香港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不少貢獻,受到各界人士好評,曾被選為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他走出書齋,奔波于香港、九龍等地,在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講,幫助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
在上海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時,著名作家鄭振鐸冒險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時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轉移到香港。
許地山得知后,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不被敵人掠走,毅然答應幫助寄存許地山散文選集。
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為理事。
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
他寫了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在當時影響很大。
他還寫了抗日小說《鐵魚的鰓》,作品通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和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藝界的極大好評,被認為是“中國小說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許地山積勞成疾,導致心臟病逐漸嚴重。
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時,他心臟病再次復發,英年早逝,年僅49歲。
噩耗傳出,第一個送來花圈的是宋慶齡。
梅蘭芳、葉恭綽、郁達夫、徐悲鴻等許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聯。
當天,香港所有的機構和學校下半旗,港九鐘樓鳴鐘致哀
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個團體近千名代表舉行“許地山先生追悼大會”。
國內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會,痛悼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