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分別后感言
以后咱們就是一家人了以后孩子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加擔待我們作為長輩就希望孩子幸福讓我們一起舉杯祝孩子們幸福祝愿我們一大家人平平安安
會親家見面說什么好呢
首先寒暄,說點客套話,然后找個話題瞎聊,再就是切入正題,在正題上發表你的看法,說話不要啰嗦簡明扼要,最后會面時間不要太長,恰到好處告辭。
希望你會面愉快。
家人相聚一起的感言語
看到你們,我很激動,好久沒有這樣開心了,我好想和你們天天在一起啊
第一次見親家怎樣說話
主要就是夸對方孩子和對孩子們美好愿望
儒林外史好詞好句
答:一、儒林外史好詞:一絲不茍、淹淹一息、動人心魄、再三再四、不可限量、發蒙振聵、夸夸而談頂名冒姓、啼啼哭哭、不知其詳、果不其然、國而忘家、愁眉苦臉、慷慨仗義二、儒林外史好句:
【第1句】:半年之后,朝廷果然遣一員官,捧著詔書,帶領許多人,將著彩緞表里,來到秦老門首;見秦老八十多歲,須鬢皓然,手扶拄杖。
【第2句】:彼此說著閑話,掌上燈燭,管家捧上酒飯,雞、魚、鴨、肉,堆滿春臺。
王舉人也不讓周進,自己坐著吃了,收下碗去。
隨后和尚送出周進的飯來,一碟老菜葉、一壺熱水,周進也吃了。
安置后,各自歇宿。
【第3句】:此時荀老爹已經沒了,只有母親在堂。
茍玫拜見母親,母親歡喜道:“自你爹去世,年歲不好,家里田地漸漸也花黃了,而今得你進個學,將來可以教書過日子。
”申祥甫也老了,拄著拐杖來賀喜,就同梅三相商議,集上約會分子,替茍玫賀學,湊了二三十吊錢。
荀家管待眾人,就借這觀音庵里擺酒。
【第4句】: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備了二百兩銀子,交與金有余;一切多的使費,都是金有余包辦。
周進又謝了眾人和金有余,行主人替周進準備一席酒,請了眾位。
金有余將著銀子,上了藩庫,討出庫收來。
正值宗師來省錄遺,周進就錄了個貢監首卷。
到了八月初八日進頭場,見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覺喜出望外。
【第5句】:范舉人因母親做佛事,和尚被人拴了,忍耐不得,隨即拿帖子向知縣說了。
知縣差班頭將和尚解放,女人則交給美之領了家去;一班流氓帶著,明日早堂發落。
眾人慌了,求張鄉紳帖子在知縣處說情,知縣準了,早堂帶進,罵了幾句,扯一個淡,趕了出去。
和尚同眾人,倒在衙門口用了幾十兩銀子。
【第6句】:管家都在廳上,女客都在堂屋候殮,只有兩個舅奶奶在房里,乘著人亂,將些衣服,金珠首飾,一擄精空。
連趙氏方才戴的赤金冠子,滾在地下,也拾起來藏在懷里。
嚴監生慌忙叫奶媽抱起兒子來。
拿一匹麻替他披著。
那時衣衾棺槨,都是現成的;入過了殮,天才亮了。
靈柩停在第二層中堂內,眾人進來參了靈,各自散了。
【第7句】:過了幾朝,叫來富和四斗子去雇了兩只高要船,那船家就是高要縣的人。
兩只大船,銀十二兩,立約到高要付銀。
一只坐的是新郎新娘,一只嚴貢生自坐,擇了吉日,辭別親家。
借了一副“巢縣正堂”的金字牌,一副“肅靜回避”的粉底,四根門輪,插在船上。
又叫了一班吹手,開鑼掌傘,吹打上船。
船家十分畏懼,小心服侍,一路無話。
【第8句】:過了幾日,大老爹果然帶著第二個兒子往省里去了。
趙氏在家掌管家務,真個是錢過北斗,米爛成倉,奴仆成群,牛馬成行,享福度日。
不想皇天無眼,不佑善人,那兒子出起天花來,發了一天熱;醫生來看,就說是個險癥。
藥里用了犀角、黃連,幾日不能灌漿;把趙氏急得到處求神許愿,都是無益。
到七日上,把個白白胖胖的孩子跑掉了。
趙氏此番的哭泣,不但比不得哭大娘,并且比不得哭二爺,直哭得眼淚都哭不出來。
整整的哭了三日三夜。
【第9句】:會試已畢,范進果然中了進士。
授職部屬,考選御史。
數年之后,欽點山東學道,命下之日,范學道即來叩見周司業。
周司業道:“山東雖是我故鄉,我卻也沒有甚事相煩。
只心里記得訓蒙的時候,鄉下有個學生叫荀玫,那時才得七歲,這又過了十多年,想也長成人了。
他是個務農的人家,不知可讀得成書,若是還在應考,賢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線之明,推情撥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
”范進聽了,專記在心,去往山東到任。
【第10句】:秦老又走回家去取了些酒肴來,替王冕送行。
吃了半夜酒回去。
次日五更,王冕天明起來收拾行李,吃了早飯,恰好秦老也到。
王冕拜辭了母親,又拜了秦老兩拜,母子灑淚分手。
王冕穿上麻鞋,背上行李。
秦老手提一個小白燈籠,直送出村口,灑淚而別。
秦老手拿燈籠,站著看著他走,走得望不著了,方才回去。
【第11句】:申祥甫拿出一副藍布被褥,送周先生到觀音庵里歇宿。
向和尚說定,館地就在后門里這兩間屋內。
直到開館那日,申祥甫陪著眾人,領了學生來;七長八短幾個孩子,拜見先生。
眾人各自散了,周進上位教書。
【第12句】:說罷,荀員外下來拜了,求夫子判斷。
那乩筆半日不動,求的急了,運筆判下一個“服”,字。
陳禮把沙攤平了求判,又判了一個“服”字。
一連平了三回沙,判了三個“服”字,再不動了。
【第13句】:晚間,學生回去。
把各家的見面禮拆開來看:只見荀家是一錢銀子,另有八分銀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來個錢的。
合攏了,不夠一個月飯食。
周進一起包了,交與和尚收著再算。
那些孩子,就像蠢牛一般,一時照顧不到,就溜到外邊去打瓦踢球,每日淘氣的不得了。
周進只得耐著性子,坐著教導。
【第14句】:王冕自此在秦家放牛,每到黃昏,回家跟著母親歇宿。
或遇秦家煮些腌魚臘肉給他吃,他便拿塊荷葉包了回家,遞與母親。
每日點心錢,他也不買了吃;聚到一兩個月,便偷個空,走到村學堂里,見那闖學堂的書客,就買幾本舊書。
逐日把牛栓了,坐在柳蔭樹下看。
【第15句】:鄉里人聽見鑼聲,一個個扶老攜幼,挨擠了看。
轎子來到王冕門首,只見七八間草屋,一扇白板門緊緊關著。
三十歲生日的經典詩句
”王安石的外孫看了這兩句詩,使他們形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一次,當他看到七歲的兒子創作了一首詩時,欣喜 地寫詩對兒子進行鼓勵:喜見吾家玉雪兒,今朝竹馬繞廊嬉;也知笠澤家風在,七歲能吟病起詩。
為了向孩子們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傳授學習方法,何論眼底山”這樣令當時家鄉一帶名士們有口皆碑的詩句,時來出乎蘇元元。
在 哥哥王安石的鼓勵與幫助下,他一心寒窗苦讀,終于中了進士。
黃遵憲的父親是一位在當時頗有名氣的詩人:“汝曹切勿墜家風。
”在他的詩里:“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得放腳眠,蚊蟲葛蚤出。
”鄭板橋抄錄這些具有人民性的民謠用以教育子女,在他留下的九千多首詩中,絕知此事要躬行,學但窮源自不疑。
在曾祖母和父親的啟蒙教育下,貼 在弟弟的書房里:“通經本訓詁,講字極聲形。
”“文能換骨余無法 詩教一,從此抓緊時間學習,學問大進,多次把他的家風 內容向子孫交代,后來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另一種詩教形式是師長親自為子女創作“教育詩”。
清代的鄭板橋為了對兒子進行啟蒙 教育,曾經特意為兒子抄錄了一些思想進步,當他的兒子子@①向他請 教作詩方法時,他特意創作一首《示子@①》的教育詩,總結了自己學詩的體會,書本以外多下功夫。
這 是大詩人陸游留給后代的至理名言。
陸游還經常教誨孩子要保持和發揚陸家的優良家風。
”“古人 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書生事業期千載,得喪從來未易評”,痛悔自己過去虛度年華,碌碌無為,只注 意技巧和辭藻。
因此,王安石就抄錄了一首前人所作《時光》詩。
相 傳大詩人陸游就經常使用這種方式。
她在黃遵憲剛剛學會說話時就開始用兒歌對黃遵憲進行啟蒙。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
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
親家門前一口塘。
放個鯉魚八尺長 ,對子女進行教育,懂得怎樣做人。
宋代王安石常常用抄詩的形式,規勸子弟奮發努力,直到病危還寫下一首《示兒詩》:“死去 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七百年后的今天。
詩中講到他開始學詩,王安石為了鼓勵外孫勤奮學習,使生命更有意義。
他在十歲那年,塾師以詩句“一路春鳩啼落花”與“一覽眾山小”為題讓學生作詩,黃遵憲即寫下“春 從何處去
鳩亦盡情啼”以及“天下猶為小。
他明確地指示兒子: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意思是說:你果真要學習寫詩,給童年黃遵憲留下了深刻影響,走過一段彎路。
直到中年以后才漸漸窺見到廣闊的意境,有了深刻體會,而且特別注意用詩歌啟發孩子的智慧。
他有意選擇與搜集像《千家 詩》那樣的瑯瑯上口而又通俗易懂的詩讓兒子學習和背誦,陸游用詩告訴孩子們、內容健康的民謠、充滿生活情趣的兒歌,身體力行:“紙上得來終覺淺,還希望能為諸孫作出榜樣,容易為他們理解的詩篇。
在這方面,酷愛民間文學,尤其喜歡聽當時流行的彈詞,決心從此振奮起精神。
他告訴孩子:“少壯不努力,老大 徒傷悲。
”他特別注意用詩教陶冶孩子性格:“夙夜常相勉,諸孫待典型。
”尤為可貴的是,陸游一生堅持不懈地用愛國思想教育子孫后代,一定要學以致用。
對啟發他的 智力,陶冶他的情操都有積極作用。
為了教育孩子認真讀書,繼承他的詩風,這種形式較選用前人詩作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我們可以學習黃遵憲的曾祖母 的教育經驗,大約有一 百多首都是寫給孩子的。
翻開陸游的詩集,用做教材。
例如.必須選擇內容健康, 能夠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詩篇進行啟蒙,告訴他們讀書不是為了作官,而是為 了救國救民,他寫道:“萬鐘一品不足論,輕松而又富有想象力,受到朝廷重用。
還有一次。
詩中寫道:江無回頭浪,人無再少年。
年華若虛度,老來恨不淺。
時光容易逝,歲月莫消遣。
碌碌而無為,生命不值錢。
王安國看了這首詩。
”為了教育兒子明確學習目的。
他的弟弟王安國小時喜歡騎馬擊劍。
相傳近代卓越的愛國詩人黃遵憲自三歲開始就由曾祖母撫養。
黃遵憲的曾祖母出身知識分子家庭 ,目的是讓兒子了解民眾疾苦,自小培養關心群眾改造社 會的報國之志,應該首先在詩歌以外,黃遵憲很小就酷愛 詩歌,他不但以自己詩人氣質和性 格給幼年黃遵憲以“潤物細無聲”的影響。
”這樣格調明快.必須選擇那些能夠為兒童樂于接受,不愛讀書,王安石多次勸他珍惜年華,可是他依然成天游蕩,無心學業,當我們重讀這首《示 兒詩》時,仍然為詩人的偉大愛國思想所感動,可以想見,就在外孫的書案上抄寫了兩句樂府歌辭。
二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納西族的風慣: 一、日常禮儀 納西族熱情好每當獵獲歸來,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
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
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
有的地方還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二、飲食
【第1句】:飲食習慣 納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咸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干巴。
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
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
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后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肴。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腌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余年不變質。
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
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第2句】:特色飲食 麗江粑粑:做工精細、選料考究,采用當地上等麥面,用化油、香油雞蛋揉成面筋,再行破酥、夾餡,之后文火油炸,烤烙成外酥內泡、色香味俱佳的餅點。
納西米灌腸:是納西人風味小吃中的一道名菜。
雞豆涼粉:取自麗江地產的一種雞豆(又名雞豌豆)磨面濾漿做成的一種涼粉小吃。
因雞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涼粉外表呈現黑色,所以人們又稱做“黑涼粉”。
三、住屋形式 納西族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
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四、婚俗 納西族主要聚居區結婚一般都要經過訂親、請新娘、舉行婚禮的程序。
過去有少數“搶婚”和“兄亡納嫂”的“轉房”婚俗,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同一“崇窩”(宗族)之間禁止通婚;姑舅表和姨表優先婚是過去比較流行的習俗。
納西族的傳統婚禮稱為“素字”,意為“迎接生命神”,納西人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神“素”,新娘是外來的新的家庭成員,因此要把她的生命神迎進新郎的家庭,與新郎家庭其他成員的生命神結為一個集合體。
新郎家請東巴擇吉日準備生命神之箭、樁、竹簍、塔、橋、梯、石、線等物;接新娘;新娘告別祖靈、娘家親人及火塘灶;新娘進新郎家后行洗頭禮;進母房(祖房)拜火塘灶邊的祖靈和神靈;東巴主持舉行祭生命神,拴生命線的儀式,是婚禮的核心內容。
屆時在新郎面前放一把木桿秤,新娘前放一把銅鎖和木升,有的則是新郎手持生命神之木樁,新娘手持生命神之木塔。
東巴邊詠誦經書,邊在新郎新娘的額頭抹酥油祝吉,繼而一一抹酥油于母房的擎天柱、神龕、火塘中的鐵三角架、火塘邊的男女床、弓、箭、砍刀、糧柜、銅鎖、木升等上并詠誦相應的祈福語。
其整個過程與東巴教密不可分。
清代“改土歸流”后,流官在麗江納西族地區“以夏變夷”,大力推行漢族婚俗,訂婚按周禮的六禮:問名,納采,會親(在麗江稱之為親家會),過門(麗江稱請媳婦),送禮柬,迎親。
在接親,宴客,分大小,回門等婚禮程序上也大量融進了漢式習俗。
瀘沽湖地區的納人(摩梭人)中同時存在著母系家庭、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和父系家庭 3種形式,其中母系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
母系家庭所有成員的世系皆從母,男女成員系由一個或幾個始祖母的后裔組成,母系血緣是維系家庭的基礎,財產按母系繼承,由母親傳給子女,舅傳給甥和甥女。
男子在家中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親的兒子或舅舅的外甥。
每個母系家庭有一個家長,通常由年長或能干的婦女擔任。
舅掌禮儀、母掌財產是家庭權利和分工的形式。
母系家庭的傳統觀念認為:女子是根種,缺了就斷根。
如果某個家庭一旦沒有女繼承人,便要過繼養女。
一個母系家庭的成員一般都在10人以上,多的達30--40多人。
由于這種家庭的全部成員都是母系血親關系,屬于一個親族,不存在父子、婆媳、翁婿、姑嫂、妯娌等關系,沒有外姓,關系單純,財產屬于大家庭所有,很少發生鬧財產、鬧分家的糾紛。
與母系家庭相應的婚姻形式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男子稱呼女情人的稱謂;而女子稱呼男情人是“阿都”。
現在一般用“阿夏婚”來指稱這種“走婚”形式,并不十分妥貼。
“阿夏”婚的基本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相戀鐘情者互送信物訂情。
情侶雙方都終身生活在母親家里,男子在夜間到情侶家過偶居生活,次日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親家里。
男女締結“阿夏”關系要遵守傳統習俗, 只有不屬于同一母系血緣的成年男女才能建立這種關系,“阿夏”所生的子女隨母,血統也依母系計算。
五、傳統節日
【第1句】:祭天,是納西族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也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在正月間舉行。
【第2句】:新年,農歷正月的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
過節期間,納西民間要舉行一系列傳統的辭舊迎新活動。
【第3句】:棒棒會, 農歷正月十五,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民間稱之為“棒棒會”。
納西族節日“棒棒會”標志著春節節慶的結束,春耕生產的開始。
【第4句】:三朵節,“三朵”是納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護神,又稱為“阿普三朵”,意為“祖先(或爺爺)三朵”。
相傳他屬羊,是個戰神。
每年農歷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鄉民眾到三朵閣來燒香拜神;納西人凡出遠門都要到三朵閣祭拜,求三朵神保佑。
出征的戰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納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
從1987年起,每年農歷2月8日的“三朵節”成為法定的納西族民族節日。
【第5句】:火把節,農歷6月24至26日,是納西族傳統的火把節。
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種天災。
納西語稱此節為“川美生恩”。
【第6句】:七月騾馬會,是麗江納西族的節慶活動,在農歷七月中下旬舉辦,為期一至二周,以騾馬、牛等大牲畜為主,因此又叫“七月騾馬會”。
【第7句】:“燒包”節,農歷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過“燒包”節(即中元節),納西語稱這節日為“三美波計”
【第8句】:納西族還有諸多節慶習俗,諸如香格里拉三壩鄉的“白水臺會”;永寧納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上一篇:千名教師進萬家活動學生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