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佑三是什么人
后人應該銘記的醫藥界的偉人 王,男,漢族,1936年3月安徽省蒙城縣漆園,國家新藥證書獲得者,20世紀60年代發明了“水下無影取氣機”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表揚,并在全國召開推廣現場會,后因研究皮膚功能效應而發現了“皮腦”學說,創立了平衡醫學,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達30余年。
1987年9月以<<醫界狂徒--王佑三和他的X效應>>為題,披露了他的事跡。
1988年8月27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用38種語言,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平衡醫學已在中國誕生。
1989年2月高正文先生撰寫的王佑三報告文學專集<<醫道怪杰>>,由重慶出版社出版發行;1990年6月他的醫學理論專著<<平衡醫療方法學>>,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
1991年5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對此作過連續報道;1992年4月他所研制的超常規藥物,在首屆全國老年用品博覽會上榮獲三枚金獎;同年6月,在墨西哥中國實用技術及產品貿易展覽會上又榮獲一枚金獎。
王佑三先生大事記 1933年出生。
1938年進私塾館 1939年上小學。
同年“兒童節”獲全縣演講第一名。
1945年投考蒙城縣立中學,以優異成績取得全縣第一名。
同年投考懷遠縣“懷西中學”(美國教會學校)。
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ê笪瓷蠈W)。
前后求學有十年,成績在班里均為第一名。
1956年修淮河(鳳臺縣八公山筑堤),擔任收土方工作。
其收土方準確率達到98%,淮委提倡整個工地推廣“王佑三收方法”。
1958年搞水利,是全縣第一個使用自制風車排水的人,繼而又成為全縣第一個“萬向風車”(不受風向影響)的設計人。
1959年全國大搞沼氣時,被縣推薦到阜陽劉集“沼氣短訓班”學習六個月,結業獲第一名。
同年,發明了“水下無影取氣機”、“打眼機”和“萬能水沖鉆”,為此同年秋季中央領導在蒙城主持召開現場會,推廣其發明。
還受到省委書記曾希圣、地委書記任松筠的賀電嘉獎。
1962年底建立私人醫學實驗室,從事人體天然防御力的活動規律和消長關系的研究工作。
理論上由原來的“扶解學說”上升為生物學意義的醫療學。
以此作借鑒,用自己飼養的實驗室的動物作試驗,并在自己身上注射試驗藥物6000次左右,割肉使其反復發炎百余處(次),5次危及生命。
研究出了一系列有獨特療效的藥物。
1964年,提出未來的前沿科學是探討人體生命和人體潛能的科學——即“人體生物意義醫療科學”——“平衡醫學”。
1965年發明“華夏一號”,即后來的“佑三復方樟腦軟膏”。
1966年實驗室被“紅衛兵”徹底破壞,實驗動物被勒令砸死,1356冊醫學和其他科技書籍被沒收,數百萬實驗記錄被焚。
遭游斗。
但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仍堅持科學研究。
1966年農村開展合作醫療,被吸收為大隊衛生所“赤腳醫生”。
1968年發明了注射劑2647。
1978年,中央電臺播放了王佑三先生治療腎炎和擁軍的專題介紹。
1980年10月,羅馬尼亞共和國電臺,播放王佑三先生創立的“平衡醫學”及其治病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
1981年10月27日,中央人發廣播電臺播出王佑三治療腎炎的高痊愈率的消息后,全國各地前往求醫者日益增多。
1988年發明注射劑新五號。
1985年5月24日,安徽省人民電臺又播送了王佑三義務行醫的動人事跡。
到1985年的7月,王佑三接受求醫者遍及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單以醫治疑難疾病之病人,就不下數千人。
1986年5月24日,安徽省廣播電臺播放了王佑三的科研情況及其動人事跡。
電波道出了“金鳳凰”的美譽。
1986年6月25日,《新聞實踐報》介紹王佑三二十多年來,為數千人的一個自然村,減免藥費的驚人事實。
1987年5月17日,《香港商報》及美國《華僑日報》等四家報紙,報導了王佑三先生治療腎炎和尿毒癥情況,文中說:治療腎炎病“有一手”。
1987年7月,國防部長張愛萍為“華夏一號外用藥”的科研工作給予關心并做出重要批示。
1987年10月3日,《經濟新聞報》介紹“華夏一號藥”治療腳裂、凍傷“療效達92%”。
1987年11月《光明日報》兩次載文介紹“醫界狂徒”王佑三。
1988年3月,《安徽日報》刊出報導“蒙城縣成立人體生態平衡研究所(王佑三任所長)”的文章。
1988年8月27日,中國國際電臺邀請王佑三作“談談平衡醫學”的學術報告。
并用38種語言實況播放。
同時,向世界宣告中國首先提出并發現了人體細胞潛激活劑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超級藥物。
1988年11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對華僑廣播中,介紹了王佑三治療有關疑難疾病的報導(諸如小兒哮喘、習慣性流產、頸椎退行性變化、頑固性小兒腹瀉等世界性疑難疾?。?/p>
1988年12月,《當代人報》刊出報道“蒙城人體生態平衡研究所派代表慰問老山邊防戰士”的文章。
1989年10月、1990年1月,中華人發共和國衛生部下達文件,為王佑三發明的“華夏一號外用藥”進行了技術鑒定,并作出“具有發展新型藥物的科學評價”。
1989年12月2日,《中醫藥信息報》刊載王佑三的論文《論人類醫學危機存在於醫學方法論之中》。
1989年,中國中西醫藥結合研究會、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藥預測課題組”召開“中醫藥未來的突破”討論會議,王佑三的論文《明天的醫學向何處去——平衡醫學方法論略談》在大會上宣讀,會后該論文被收在《第一屆全國中醫未來學研討會論文集》的首篇。
1990年2月4日,《文摘報》(光明日報主辦)刊出文章:《平衡醫學及其創始人——王佑三》。
1990年3月,《中醫藥信息報》連載王佑三的論文《明天的醫學向何處去——平衡醫學方法論》。
1990年3月21日,破譯“太極八卦圖”,指出:“太極圖,是三而不是二,無陰不生,孤陽不長,即不是簡單的陰到陽的‘陰陽平衡’,而是陰一定要通過臨介質才能到陽的陰陽平衡。
根據動態的不同,臨介質有相對動態穩態或相對靜態穩態之分。
太極圖中間的一道‘S’形的弧線就是‘臨介質’。
臨介質是‘態’也是‘相’。
對萬事萬物而言,臨介質是繼往開來的必然過渡。
臨介質是動、是靜;是有形、是無形;是時間、是空間;是大、是?。皇巧⑹撬?;是有、是無;是宇宙、時空態;宇宙相或物質相是過度(過橋)、極限。
過橋、極限也是‘相’”。
并指出:陰和陽必須通過“穩態相”才能到達“平衡相”,繼則“平衡穩態相”,再則“不平衡相”等等。
任何事物的開始、生成過程和終結都是由“三”來派生的。
人類的醫學發展規律也是如此,“平衡醫學”出現更是應運而生的新學科。
1990年6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王佑三的論著《平衡醫學方法論——人體健康的鑰匙》一書。
1992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合國衛生部新藥證書,是我國唯一一位獲得該名譽的個人。
1993年,王佑三研制的產品在中國首屆老年人用品博覽會上,在全部10枚金獎中獨占3枚。
2000年7月21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發表文章:《“皮腦”,人體的天然抗病魔罩》。
2000年8月11日,《健康報》發表文章:《中醫專家王佑三提出“皮腦學說”》。
2002年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證書。
2004年12月,百家出版社出版王佑三的論著《另一種思維:人體內環?!贰?/p>
有關許地山的資料
許地山,字地山,筆名落華生(古時“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
籍貫廣東揭陽,生于臺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6年畢業并留校任教。
期間與瞿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
“五·四”前后從事文學活動,后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
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一生著作頗多,有《花》《落花生》等。
中文名許地山外文名Xu Dishan別 名名贊堃,字地山國 籍中國民 族漢出生地臺灣臺南出生日期1894年2月3日逝世日期1941年8月4日職 業作家、文學家、教授畢業院校燕京大學信 仰基督教代表作品《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印度文學》故 居廣東徐聞縣筆 名落華生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許地山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出生于臺灣臺南。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臺灣籌防局統領。
他激于民族大義,率眾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占領臺灣后,遂將全家遷回大陸。
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渡官員保持臺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龍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
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后來,他創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后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
并經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起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
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編輯《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表新文學作品。
當“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為學生代表經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游行集會,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斗爭。
許地山散文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圣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
許地山以落華生為筆名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愛情悲劇,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
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綴網勞蛛》,為其早期的代表作。
小說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并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
1922年8月,許地山與梁實秋、謝婉瑩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學習,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并以“研究生”資格進入美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后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作的第一次高潮時期。
這期間,他的12篇短篇小說結集為《綴網勞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務印書館以《空山靈雨》為書名出版。
膾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為背景,明確主張做人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后,在燕京大學文學院任教。
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
如《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簽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并著手編纂《道教辭典》。
其學術成就,學界有口皆碑。
抗戰期間,許地山作為一名熱愛祖國的左翼作家,奔走呼號,聲討日寇罪行。
然而,卻受當時燕大任教務長司徒雷登的排擠而被解聘。
后避居香港,被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
許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間,在改革教育、教學的同時,積極從事社會教育和文化活動。
他先后發起和組織了“香港新文學學會”、“中國文化協會”,并兼“廣東叢書編印委員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
他積極提倡改良中小學課程,建議教育當局創辦香港中小學教師討論會,并擔任“香港中小學教員暑期討論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學校董。
對香港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不少貢獻,受到各界人士好評,曾被選為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他走出書齋,奔波于香港、九龍等地,在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講,幫助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
在上海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時,著名作家鄭振鐸冒險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時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轉移到香港。
許地山得知后,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不被敵人掠走,毅然答應幫助寄存許地山散文選集。
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為理事。
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
他寫了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在當時影響很大。
他還寫了抗日小說《鐵魚的鰓》,作品通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和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藝界的極大好評,被認為是“中國小說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許地山積勞成疾,導致心臟病逐漸嚴重。
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時,他心臟病再次復發,英年早逝,年僅49歲。
噩耗傳出,第一個送來花圈的是宋慶齡。
梅蘭芳、葉恭綽、郁達夫、徐悲鴻等許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聯。
當天,香港所有的機構和學校下半旗,港九鐘樓鳴鐘致哀
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個團體近千名代表舉行“許地山先生追悼大會”。
國內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會,痛悼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愛國者
學雷鋒的故事
重慶明確雷鋒精神具體內涵 在校園掀“學雷鋒”熱 2011年03月06日 1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15)
【字體:↑大 ↓小】 中新網重慶3月6日電 (張燕)雖然剛進入“學雷鋒月”,但3月的重慶各中小學校園里早已涌動著一股“學雷鋒”熱潮。
而由重慶市教委號召在該市中小學生中開展的“弘揚雷鋒精神,爭當雷鋒式少年”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6日,記者從重慶市教委獲悉,2010-2011學年度,重慶將在全市全日制中小學校評選100個雷鋒式班集體、100名雷鋒式學生。
同時,也明確了雷鋒精神的具體內涵:即愛黨愛國,忠誠堅定;服務人民,無私奉獻;愛崗敬業,螺絲釘精神;刻苦鉆研,釘子精神;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團結友愛,樂于助人;腳踏實地,平凡不凡。
從點滴做起 “雷鋒式少年”在身邊 在重慶巴南區魚洞第二小學六年級的蔣梓琪同學眼里,他們班上的包欣怡就是這樣的一名“雷鋒式少年”。
蔣梓琪記得,在
【第5句】:12地震那天,班上的同學們都嚇得往教室外跑,本來已經跑到半途的包欣怡卻逆著人流又跑回教室,硬是把班上一名身患疾病、行動不便的同學背出教室,并從三樓一直背到了一樓。
“包欣怡的行動感動了班上的每一個同學,也讓班上的同學們感到‘雷鋒’其實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
”蔣梓琪說,事實上,六年以來,包欣怡一直堅持照顧著班上這位身患先天性疾病的同學。
巴南區魚洞第二小學的教師告訴記者,以前是學校組織學生們去看望慰問孤寡老人,后來變成學生主動去,而現在每到假期學生們還會帶著家長去為孤寡老人們服務。
助人為樂已經成為同學們的習慣,并從學校延伸到家長,延伸到社會。
只要有少先隊在,就有獻愛心的身影和故事。
師生共同參與 讓“學習雷鋒”常態化 來自重慶大渡口區37中學的代老師,從身邊學生們的故事講起,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學生拾金不昧、關愛留守兒童、看望孤寡老人等系列學習和生活中的小事,讓她至今記憶猶深。
代老師感言,學習雷鋒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在平凡的生活中力所能及地去幫助他人,感染和帶動周圍的人們。
大渡口區教委副主任劉華介紹,“學雷鋒活動”融入教育和教學,貫穿在學生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是該區的特色。
去年以來,該區開展的“小黃帽行動”,全區有近600明中小學生走進社區,幫助孤寡老人打掃房間、陪老人們嘮家常。
此外,該區中小學校的老師們組建了家教義工隊,常年有1300余名教師為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做免費家教,受益學生達到1萬余人次。
重慶江北區教委的陳岳南老師說,多年來,該區勞衛小學、洋河小學、18中的部分班級,在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帶領下,爭做新時期的小雷鋒和學習雷鋒志愿者,長期堅持走進街道和社區,給孤寡老人、留守兒童、貧困學生獻愛心,弘揚雷鋒精神已成為該區德育工作的傳統和一項常規工作。
(完)
雷鋒的故事感悟50字
三一文庫()\\\/心得體會范文\\\/心得體會緬懷革命先烈心得體會 緬懷革命先烈心得體會一: 今天是清明節,我想很多同學都回家祭祖掃墓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說的就是每當這個特殊的時候,人們都會倍加思念已經死去的親人,心情難免傷感。
今天在這莊嚴的升旗儀式上,我們凝視著烈士鮮血所染的國旗,不覺思緒又回到那艱苦崢嶸的歲月:舊中國飽受戰爭的創傷和帝國主義的欺凌,人民受盡磨難和屈辱。
舊上海的公園門口曾立著一塊醒目的牌子,上面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外國輪船在黃浦江上肆意闖蕩,撞翻中國民船,淹死中國人也不管。
那時洋人在中國土地上為所欲為,國人已喪失了最起碼的做人尊嚴。
祖國危難之時,無數愛國志士挺身而出,為了祖國的獨立統一和人民的解放,甘灑一腔熱血。
從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的女俠秋瑾,到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鄒容;從江姐到劉胡蘭;從黃繼光到董存瑞……無數英烈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烈的愛國樂章。
難道他們不知道生命的可貴嗎?不!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們深深懂得:在祖國危亡之時,作為一個中國人,保衛祖國,拯救祖國是自己的責任,為了祖國的解放,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戰火中出生入死,監牢里堅貞不屈,刑場上大義凜然。
他們用生命、熱血換來了華夏民族的新生。
時代的列車已進入 如果,如果沒有那些先烈們英勇的奮戰,中華民族怎么會迎來今天 是呀
贊美志愿者的贊美詞,不用太煽情。
樸實一點
通訊作者一般指整個課題的負責人,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文章的書寫等。
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聯系人。
最重要的是,他擔負著文章可靠性的責任。
通訊作者的好處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廣泛的聯系。
一些雜志會約你申稿,寫綜述。
這些會大大地提高你在科學界的地位。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貢獻最大的研究人員。
此作者不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圖表 (即體力上的貢獻),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寫人(即對本文的智力貢獻)。
如果從知識產權上來說,研究成果算是通訊作者的。
要,說明你的原因,不然會被拒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