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有不為閱讀訓練附答案
“有為”與“無為”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兩個重要范疇。一般認為,儒家、墨家、法家主張“有為”,道家、佛家包括禪宗主張“無為”。這里主要以儒、道兩家為例作點分析。
儒家主張“有為”論,《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剛健有為的觀點是“有為”論最早、最經典的表達。后來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張積極入世、救世,并積極用他的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哲學和以“禮”為核心的政治哲學來挽救“禮崩樂壞”的社會,周游列國,奔走呼號,終其一生。儒家的另外兩個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至大至剛和浩然正氣之說,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論,……都表達了一種剛健有為、積極入世的哲學觀點和處世態度。
道家主張無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見,老子是主張無為的,但他的無為論不是最徹底的。他也承認有“有為”,他認為“無為”就是“有為”,或者是通過“無為”達到“有為”。但總的來說,在“有為”與“無為”二者的天枰上,老子還是傾向、偏重于“無為”的。道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莊子,可以說是一個徹底的“無為”論者,在莊子看來,“無為”是真正的目的。他主張人只能晏然順從于天,不能有所作為,也不必有所作為。這就是荀子批評的:“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應該說,“有為”論和“無為”論都有其合理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價值和意義。“有為”與“無為”這一矛盾是辯證矛盾。我們在思考這一矛盾時,不能把二者絕對對立起來,而要正確地把握其辯證統一關系、互補關系、平衡關系。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我們既要采取有為的態度,又要采取某種無為的態度,要把二者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互補,保持二者的平衡。一方面要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為人服務。這是“有為”。另一方面,我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要老老實實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珍愛自然、順應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不要違拗自然、破壞自然、踐踏自然。這就是“無為”。
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一方面要深刻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按社會發展規律來積極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這可以叫做“有為”。另一方面又不要瞎折騰,不要拔苗助長,不要擾民擾世,避免無效的“有為”和有害的“有為”。這就是“無為”。堅持發展又“不折騰”,這就是“有為”與“無為”的統一。老子有一句名言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品味:“治大國若烹小鮮”。他的意思是說治國要象烹小魚那樣,不要隨便亂翻動。“治大國”、“烹小鮮”是“有為”,不要亂翻、亂動是“無為”。
在人的處世態度方面,我們同樣要堅持“有為”與“無為”的統【第1句】:互補。一方面我們要自強不息,剛健雄強,積極入世,奮發向上,這是處世方面的“有為”。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就是有所不為。在處世方面的“無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淡泊名利,保持精神和心靈的清虛、超然。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第1句】:下列關于“無為”的說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在“有為”與“無為”二者的天枰上,老子還是傾向、偏重于“無為”的。
B.莊子是一個“無為”論者,徹底否認“有為”,“無為”是真正的目的。
C.“治大國若烹小鮮”表明老子對待治理國家方面的主張是既要有為又要無為。
D.莊子認為人只能順從于天。而荀子認為無需發揮人的'主動性,人應該“有為”。
【第2句】: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有為”論主張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無為”論主張順應自然、返回自然。
B.孔子、墨翟、荀子主張“有為”,而老子、莊子主張“無為”。
C.“有為”論和“無為”論大部分都是合理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價值和意義。
D.在人的處世態度方面,既要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做入世的事業;又要有精神上的空靈超然、淡泊虛靜的精神情懷。
【第3句】:根據文章有關信息進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向大自然進軍中,我們既要尊重自然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B.積極利用“有為”與“無為”的辯證統一關系、互補關系、平衡關系。我們無需考慮他們的對立關系。
C.在處世態度方面的“無為”,來源于人的精神中的無欲,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D.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作者的觀點是有利的“有為”和有效的“無為”要統一。
參考答案:
【第1句】:【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原文第三段“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是說要發揮人的主動性。
【第2句】:【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原文第四段為“‘有為’論和‘無為’論都有其合理成分”,選項夸大了合理成分。
【第3句】:【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通過原文【第5句】:【第6句】:七段我們可以分析:要摒棄他們的對立關系,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
“每臨大事有靜氣”閱讀訓練附答案
①“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教導弟子時所言,他認為:自古以來賢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
②何謂靜氣?古人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講,靜氣就是“能沉得住氣”。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不足十萬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萬虎狼之師,形勢不可謂不兇險。但是,主帥謝安此時卻在后方指揮所里不慌不忙下著圍棋。等到前線軍報傳來,他只隨意地看了一眼,然后又繼續下棋。陪他下棋的人實在忍不住了,詢問戰況,謝安才輕描淡寫地說道:“小兒輩已破敵。”毛澤東在長征途中面對萬千敵軍的圍追堵截,泰然處之,用“靜氣”一次次帶領紅軍化解危機,創造出奪占婁山關、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輝煌戰例,在危急關頭力挽狂瀾于既倒。
③一個人的靜氣從哪里來?它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斷地去歷練和積累。航天英雄楊利偉,在航天飛行的整個過程心率始終在70次左右,絕對稱得上心如止水。在飛船里戴著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電腦鍵盤,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萬眾矚目、全球媒體關注的情況下,要保證200多次各種各樣的操作實現零失誤,對于常人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楊利偉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時練習一樣鎮定從容。載譽歸來時,面對記者他吐露真情:經過十幾年如一日不厭其煩的刻苦訓練,不斷積累經驗,普通人也能完成這樣的操作。的確,培養靜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個過程就如“鐵杵磨針”一樣充滿了艱辛和耐心的歷練。
④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一遇大事就驚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為心里沒底,也就是沒有駕馭大事的能力和本領。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書籍就是精神食糧,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長才干,克服本領恐慌。所以,越是博學的人,視野越開闊,頭腦越冷靜。還要善養正氣。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氣要靠正氣來支撐。只有正氣在身,才能淡泊名利,無欲則剛,才能不為進退滋擾,做到寵辱不驚。
⑤我們正處在戰略機遇期,各種問題和矛盾錯綜復雜,各級領導干部都有一定的壓力和緊迫感。越是在這種情況下,就越要“每臨大事有靜氣”,保持輕松的心態和冷靜的頭腦,做到舉重若輕。這樣才能擔重任而不急,臨危難而不亂,科學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處理好大事。
(選自《報刊文萃》2012年第1期,有刪改)
【第20句】:請結合第②段內容,為第①段橫線處補寫一個觀點句。(2分)
【第21句】:第②段引用古人的話有什么作用?(2分)
【第22句】:閱讀③~④段,簡述作者是怎樣圍繞“如何培養靜氣”展開論述的。(4分)
參考答案:
【第20句】: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有靜氣。評分:本題2分。
【第21句】:形象地闡釋了靜氣的具體表現,引出“靜氣”的含義。評分:本題2分。每個要點1分。
【第22句】:示例:作者是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的。第③段列舉楊利偉的事例來論述培養靜氣需要不斷歷練和積累,在第④段先從反面強調培養靜氣需要廣泛閱讀,接著又從正面引用諸葛亮《誡子書》中的話來論述培養靜氣需要善養正氣。評分:本題4分。論述思路3分,表達條理清晰1分。
《去年的樹》閱讀訓練附答案
“立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鳥兒問樹根。
樹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鳥兒向山谷里飛去。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廠,鋸木頭的聲音“沙--沙--”地響著。鳥兒落在工廠的大門上。她問大門:“門先生,我的好朋友樹在哪兒,您知道嗎?”
門回答說:“樹么,在廠子里給切成細條條兒,做成火柴,運到那邊的村子里賣掉了。”
鳥兒向村子里飛去。
在一盞煤油燈旁,坐著個小女孩。鳥兒問女孩:“小姑娘,請告訴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兒嗎?”
小女孩回答說:“火柴已經用光了。可是,火柴點燃的`火,還在這盞燈里亮著。”
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
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
唱完歌兒,鳥兒以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飛走了。
【第1句】:這個文段選自課文《去年的樹》。
【第2句】:在第8自然段空白的地方加上標點。
【第3句】:文中有哪些讓你感動的文案,請用線劃下來,并文案為什么感動?
答:因為寫出了鳥兒十分重友情。
【第4句】:鳥兒兩次看著燈火,它會想些什么呢,先想像一下,然后寫出來。
答:鳥兒第一看想:樹朋友,我終于找到你了,我來給你唱歌。
鳥兒第二個看想:樹朋友,我唱的歌你聽見了嗎?再見了。
【第5句】:你喜歡故事中的鳥兒和樹嗎?你有什么話想對它們說?
我想對鳥兒說:你真是一只誠實守信的小鳥。
我想對樹說:你也是一棵重友情的樹。
【第6句】:學了這篇童話,我明白了我們要(做人要遵守諾言)的道理。
閱讀理解訓練習題附答案
槍響鳥不驚
記得小時候,父輩們常用一道智力題來考我們:樹上共有十只鳥,“叭”的一槍打掉一只,還有幾只?我那時不諳世事,暗笑父輩們“愚”,當然“九只”。后來經開導方知槍響之后,其余九只鳥便嚇跑了,正確答案應為“零”。
我卻有一個奇思怪想:假如鳥兒膽子特別大,面對槍口不以為然呢?假如鳥兒機靈,知道獵人不會再放第二槍呢?那么這十減一等于零的答案成立嗎?
我的假設并非無稽之談。你看,在交通安全問題方面就有類似這樣的“鳥”,他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交警部門“殺一”難“儆百”十減一等于九,而且也可能是【第90句】:九百、九千……。
有一則事例,某地某校學生為貪圖上學、回家方便,竟橫穿高速公路,致使幾名學生被軋死于車輪之下,事故發生以后,盡管學校再三告誡學生不要走高速公路上學、回家,但走高速公路的學生仍然屢禁不止。[17教育網]
“血”的教訓為什么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呢?為什么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沒有減少呢?如此可見,“槍響”未必“鳥驚”
人們常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偶然是必然的表現”。主要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人們交通安全意識的淡薄。那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不清楚國家交通法規,或者對交通安全知識置若罔聞,甚至產生“一回無事,二回成習慣”的僥幸心理。二是有些地方交通管理力度不夠,政策落實不到位,常礙于人情,處罰不力,教育滯后。在打“鳥”的過程中,我們的交警“獵人”態度不堅決,或者視線模糊,或不能明察秋毫,或不能“防患于未然”,或對“打鳥”虛張聲勢,致使“鳥”有驚無險,面對“獵人”的'“槍”常常無所顧忌,依舊我行我“路”。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交通工具不m斷增多,交通安全便尤顯重要。因此,交通安全問題必須引起全民的重視,交警部門更應采取各種措施,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在社會上普及交通安全知識,營造一種“遵守交通規則光榮,違反交通規則可恥”的良好氛圍。同時,大力提高交警部門的執法水平,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防患于未然”。如此,交通安全十減一等于零的命題才會真正成立。
(選自《雜文天地網》有改動)
【第9句】: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作者的觀點。(4分)
【第10句】:劃線文案在文中引什么作用?試簡要分析。(5分)
【第11句】:閱讀本文,文案為什么會“槍響鳥不驚”?請你舉出一例證明。(7分)
【第12句】:本文的語言親切自然,生動形象。請從文中找出你最欣賞的兩句,并做簡要分析(6分)
(二)【第9句】:呼吁吸取“血”的教訓,注意交通安全。【第10句】:過渡作用、點明作者的觀點。【第11句】:一交通完全意識淡薄;二交通管理力度不夠。例略。【第12句】:故事的引入,鳥的比喻,恰當的引用。能自圓其說均可。
上一篇:兄弟姐妹親情的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