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讀書筆記作文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讀書筆記(一)
在英國倫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著一代偉人卡爾·馬克思。墓地上,馬克思的青銅頭像端放在花崗巖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著青年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一"墓志銘"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本質,也宣示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近百年來,馬克思主義無論是在中國的傳播中,還是在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都體現了"解釋"中國的理論指導意義,體現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改變"中國的實踐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將永葆其青春活力,馬克思還活在當代世界。
《活著的馬克思》作為通俗理論讀物,力圖通過對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論和偉大人格,向廣大讀者再現"真實的馬克思、睿智的馬克思、崇高的馬克思",深化對馬克思主義"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內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運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自覺和自信,增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信念。
《活著的馬克思》開始就以"歷史的巨人"為題,對馬克思誕生的時代、馬克思勤奮好學的青少年生活、為真理而奮斗的畢生經歷、實現人類思想偉大革命的實踐和理論過程等內容作了敘述,再現了恩格斯所言的馬克思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的意蘊。如果想到《活著的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寧將軍已是80多歲的老人,從1951年抗美援朝參加空軍以來,60余年堅持不懈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就可以清楚,《活著的馬克思》所說所言,實際上會聚了他們對馬克思生平事跡的真情,蘊含了作者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我讀《活著的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馬克思主義真信者才能為之。
《活著的馬克思》接著以"天才的頭腦"為題,集中以馬克思(包括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九篇經典著作為線索,對馬克思的思想精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作了闡釋。按照這九篇經典著作的寫作時間,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國話語特色的闡發,在內容的準確性、敘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著的馬克思》的四位作者,幾十年來勤勉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孜孜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結合了他們在共和國建設和改革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真知,實際是他們這幾十年來學習和研究體會的`凝練,對后學者會有極大的幫助和啟示。以此來讀《活著的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馬克思主義真知者才能書之。
《活著的馬克思》最后以"偉大的人格"為題,從堅定的理想信念、勤奮的學習精神、無謂的斗爭氣概、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摯的革命友誼,真實地再現了馬克思的偉大人格。通過品讀馬克思的故事,確實如作者們所說的,能使我們對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叫無私奉獻、什么謂奮斗終生等人生哲理會有新的感悟。馬克思的故事給我們的啟迪就在于:"這是一面鏡子,更是一面旗幟。點滴中見高尚,平凡中見偉大,馬克思熠熠生輝的偉大人格,為我們樹立了人生的榜樣".《活著的馬克思》的作者,年長者83歲、年輕者63歲,平均年齡73歲,他們講述馬克思的故事,更多地融入了他們的人生感悟,也更多地包含了他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真實情感。讀畢《活著的馬克思》,我相信讀者們都會有同感,只有馬克思主義真懂者才能述之。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讀書筆記(二)
我用了幾天時間通讀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馬克思、恩格斯著),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第一卷第一章。以下是我的讀后感,因為理論水平有限,其不足之處懇請趙老師斧正。
正如這本書的出版說明所言,該章節在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一章中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他們論述了物質資料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規律并根據這一規律論證了歷史上存在的各種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從而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一章中還科學地闡述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指出了國家和法對所有制的依賴關系,揭示了國家的階級實質;同時還闡明了社會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的關系,提出了"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的原理。他們還根據自己發現的歷史規律對共產主義作了科學的論證。"理論的作用在于解釋世界,然后通過指導實踐活動來改變世界。首先,唯物歷史觀基本原理的產生是歷史的、對各種觀念批判繼承的產物,它能夠邏輯嚴密地給出人類社會經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進而預測到下一個社會形態,即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必然性。同時,唯物歷史觀的產生是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質變,它經歷了樸素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等各種觀念、思想和概念,在論證了"物質決定意識"之后,上升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在這一歷程中,"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無用處的廢物彌補了歷史發展的不足".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交往形式)、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市民社會)及社會革命、人民群眾等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并運用這些范疇系統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第一,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整個歷史的出發點。唯心史觀把從頭腦中產生出來的范疇、觀念作為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唯物史觀則把人類的物質生產作為歷史發展出發點。如何確定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直接影響能否正確認識極其復雜的人類社會有機體,能否客觀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及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二,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物質關系是整個社會歷史的基礎。"個人互不依賴,僅僅通過交換結合在一起","所有者通過物的形式,即通過貨幣統治非所有者".人們在生產中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是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其他一切社會關系,決定了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決定了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的性質。
第三,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決定歷史的每一階段發展和特殊的性質。生產方式規定了歷史的每一階段的生活條件,決定了其發展和特殊的性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這里的環境指"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即生產方式。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都是由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當然它也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是,它"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源泉,決定并制約著人的全部活動以及全部社會生活的領域和過程。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自身的發展。
第四,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克思、恩格斯"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并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回答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第五,一定的生產力和積極參與反抗舊社會活動的革命群眾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一定的生產力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前提,"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隨著"(無產階級)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使無產階級的利益成為了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其使命在于使共同體中的每一個個人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這樣一來,"隨著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終結了".
以上是《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中關于唯物史觀的主要內容,下面談一下本人在通讀之后,結合社會現實所作的思考。
先談私有制(它以某種形式客觀存在)。在上層建筑層面,客觀的"公"退"私"進(抓大放小,管理層收購等)以及《物權法》的出臺說明了私有制以某種形式獲得了確認和發展。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現階段,"勞動仍然是最主要的,是凌駕于個人之上的力量",個人自由只是在某個階層(比如企業管理層)才存在。既然私有制"是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公有制之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迅速發展壯大很難說不會妨礙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無產階級的交往和聯系是否得到加強。"個人(他們的力量就是生產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對立的,而這些力量從自己方面來說只有在這些個人的交往和相互聯系中才能成為真正的力量。"以我在國企的工作經歷來看,工人的聯合體——工會的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跟黨委、行政相比較,工會始終處于弱勢的地位,很難保障工人的各種權利。正因為如此,下崗、分流、降薪、非正常的加班這些現象得以普遍存在,生命的過度耗費更加深了我對"勞動是謀生的手段"這一論斷的認識。
再次,談一下生產力的保持。"只有交往成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當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斗爭的時候,保持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既然競爭和擴大世界交往能夠保持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我們不難理解鄧爺爺提出改革開放,并將市場經濟定性為"工具"的初衷。"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像中的那種個人,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這說明發展生產力需要尊重客觀規律,需要以既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水平為基礎,而不能幻想打造空中樓閣。
最后,將著眼點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創新上。既然馬克思主義歷經百年,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必然具有超強的預見性,仍然能夠高屋建瓴地指導我們的實踐。"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產生了分工。……分工的進一步擴大表現為生產和交往的分離,表現為商人這一特殊階級的形成。(商業資本家的產生)"、"隨著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各國開始處于競爭的關系中,展開了商業斗爭,這種斗爭是通過戰爭、保護關稅和各種禁令來進行的……從此以后商業便具有了政治意義。(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在無產階級的占有制下,許多生產工具必定歸屬于每一個個人,而財產則歸屬于全體個人。(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以后對所有制的規定)"、"隨著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終結了。(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必然性)".
最后談一下創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指出,要"根據現有的經驗材料來考察和研究當前的現象和問題",這便是對理論的與時俱進的要求。比如文中談到的"生產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長以及作為二者基礎的人口的增多",其嚴密性便值得商榷。因為人口的增多不一定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只能提高產品的絕對數量;當今真正提高勞動效率的是腦力勞動的產品(知識和信息);需要的增長的確依賴于人口的增多,人口因素至今仍然是營銷管理考察的變量之一。另外,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無產階級階級基礎的擴大:"年滿十八歲的中國工人、農民、軍人、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成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條件之一。這有利于實現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占有全部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3000字
中國的歷史發展告訴我們,閉關鎖國只能導致落后。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同樣也離不開中國。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馬克思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淺談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及其當代意義》
摘要:本文首先從馬克思實踐哲學創立的過程出發馬克思實踐的基本內涵,包括實踐是人的生存的基本方式,是人的對象性的客觀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等。其當代意義在于馬克思實踐哲學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有著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即發揚實踐哲學的主體論思想,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實踐創新思想,和對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思想的重大意義,最終得出馬克思實踐哲學對于當代的馬克思思想研究具有重要地位的結論。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哲學意義
【第1句】: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創立過程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馬克思實踐思想的形成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不同的階段他對實踐有著不同的理解。馬克思實踐思想的萌芽是在1841年開始創作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馬克思首次提及了“實踐的觀點”,但此時他所講的“實踐”是脫離開客觀物質的精神上的實踐。后來馬克思在《萊茵報》、《德法年鑒》工作時期對實踐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看到了生產實踐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在創造《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馬克思的實踐觀得到了深化,此時他看到了實踐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對理論的決定作用,而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最終確定是在創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此時馬克思明確了實踐的內涵,從而確立了實踐在馬克主義哲學中的核心地位。
【第1句】:博士論文時期首次提出“實踐的觀點”
馬克思“實踐”概念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841年開始創作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他說:“當意志從阿門塞斯的陰影王國走出來,轉而面對著那世界的、并沒有意志而呈現著的現實時,一個本身自由的理論的精神,將會變成實踐的力量……哲學上的實踐本身就是理論的。實踐是一種批判,它在本質上來衡量個別存在,從理念上來衡量特殊的現實。”雖然當時的馬克思還是一個青年黑格爾主義者,但他已經敏銳的將實踐理解為主體與客體聯系的中介,看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對應關系,把實踐主要理解為理論批判活動,從而賦予實踐以客觀現實的意蘊。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馬克思說講的“實踐”是脫離開客觀物質的精神上的實踐。
【第2句】:《萊茵報》《德法年鑒》時期對實踐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馬克思在《萊茵報》、《德法年鑒》工作時期對實踐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看到了生產實踐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可以說在這一時期,馬克思的思想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他逐漸認識到僅僅依靠理論的批判是不行的,必須通過現實的手段與現實世界相聯系。在這一時期,馬克思發表了許多著作,如《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等。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把人的解放理解為從政治解放到人類解放的歷史過程,肯定了資產階級政治解放的歷史進步價值,同時也指出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把政治解放推到人類解放的進程。另外,在這些著作中,馬克思著重分析了理論批判和革命斗爭的關系。其中,馬克思論述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關系。他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460頁由此,馬克思把實踐看作是改造社會的物質活動,而不是思想上的活動。這是馬克思在實踐觀上的一個重要轉變,為馬克思創立科學的實踐觀奠定了基礎。
【第3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向科學的世界觀接近
馬克思在1844年3月至8月寫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在《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理解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對象性活動,即生產勞動,從而指明了實踐的基本內容,并揭示了實踐活動的客觀性、主體性和創造性等特征。他吸取了英國國民經濟學的勞動價值學說,從物質生產活動的角度對“勞動”這個概念作出了哲學理解。他認為,勞動不僅是生產的真正靈魂,而且是人的生命活動,是人們現實的、感性的物質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馬克思主要在感性的物質勞動的意義上理解實踐,他說:“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是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人和動物是有本質區別的:動物只能消極的適應自然,人類卻能按照自己的目的能動地改造自然,不僅創造自己所需要的物質資料,也改造自然界本身,即使自然界人化。同時,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主體的對象性的活動,主體對象化必須通過對象性活動才能實現。
在《手稿》中,我們可以把馬克思在探索科學實踐觀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可以概括如下。首先,馬克思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即生產勞動,從而抓住了實踐活動最基本的內容,即生產實踐。其次,通過對人的本質的分析,也分析了實踐的基本特征,即客觀性、主體性和創造性,并強調指出,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動,人的對象化活動,離不開外部自然界,也就是說把主體的活動規定為對象性的活動。他說:“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再次,馬克思還初步論述了理論對實踐的依賴性,認為“真正的實踐……是現實的和證實的理論的條件”;“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這都表明,馬克思正在向科學的實踐觀接近。
【第4句】:《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實踐哲學形成的標志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中,馬克思在1845年春寫下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被看作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概括和總結,是《手稿》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我們知道,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把實踐引入認識論,而且也把實踐引入歷史觀,確立了實踐在社會歷史中的基礎地位。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在唯物史觀發展中就具有重要的地位,恩格斯曾稱這一《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首先是由于它以實踐為中心,論述了新世界觀的一系列基本原則,把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一切舊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在《提綱》中把“實踐”作為他的全部哲學的基礎和出發點。
馬克思在《提綱》的開篇,就深化和發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提了出來,從根本上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表明馬克思不僅同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而且也同舊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并為制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礎。于是他從實踐觀點出發,揭示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可以說,馬克思是從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出發把實踐規定為主體的對象性的活動,并劃分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的界線,“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馬克思把這種唯物主義定義為“直觀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因此,馬克思在《提綱》中提出,應當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這也就是說,如何理解主體的對象性的活動是區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的重要依據。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在《提綱》的最后,馬克思在總結自己的哲學與舊唯物主義的對立時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又在《提綱》的第11條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做了一個著名的科學論斷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在這里,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學同舊哲學在理論立腳點和根本目的上的對立。就唯物主義不懂得人的實踐性,因而也不了解人的社會性及其歷史發展,它的立腳點是脫離社會關系的抽象的個人;而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們的實踐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們之間的全部社會聯系和關系,也即社會化了的人類。舊哲學家們不懂得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因而只是這樣或那樣地解釋世界;新唯物主義者則認為根本問題在于只有通過社會實踐去“改變世界”,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后來研究者把他的“新唯物主義”規定為“實踐的唯物主義”。這被看作是馬克思實踐哲學形成的標志。
【第5句】:《德意志意識形態》實踐觀的成熟
如果說《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為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那么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則對實踐哲學進行了發展。在《形態》中,馬克思明確提出自己的新唯物主義路線,這就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或“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或“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在《形態》中,馬克思稱自己為“實踐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者。”如“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實踐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從而再一次強調了其“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標志著馬克思思想體系的確立,也標志著他的實踐觀的成熟。
【第2句】: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理論內涵
實踐是馬克思哲學中最重要、最基礎的概念,也是馬克思哲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的核心概念。馬克思不僅把思維的客觀真理性問題理解為實踐問題,而且還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在批判黑格爾的“勞動”概念和費爾巴哈的感性對象存在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對對象、現實、感性的理解應當當作實踐去理解等,這主要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著作中闡述了其科學的實踐的.概念。我們知道,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由于離開了人的生產勞動而去理解實踐,所以大多數人把實踐理解為具有創造性的精神活動,而沒有把實踐的能動性同物質性結合統一起來。但馬克思卻發現了生產勞動是人類的最為基本的實踐活動,并且生產勞動既體現著人的能動的創造性本質,同時又屬于感性的物質活動,從而確立了科學的實踐概念。馬克思哲學首先把實踐看成是人類存在發展的基本形式,當作是人類特有的對象性感性活動,這其中就包括了滿足自身生活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采取一定的方法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動的物質活動。因此,馬克思哲學的創立人把他們的哲學稱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但即使實踐在馬克思哲學中處于基礎性最為重要的地位,翻看文獻,馬克思本人并沒有給實踐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馬克思對于實踐概念的使用,來大致分析實踐在馬克思哲學中的內涵,以及馬克思對于實踐概念的理解。
首先,實踐作為人的生存發展的基本方式,是人的客觀現實性的感性活動。馬克思認為,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是人類生存的首要前提也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條件。因為只有衣、食、住以及其他的物質性生產工具人們才能生活,而人也只有在生活滿足的前提下才能創造歷史。所以,馬克思指出,“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可以說,生產實踐不僅造就了人類,也成為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因而,實踐在本質上是一種革命的、能動的力量,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整個生活世界的基礎,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礎,也正是物質生產的發展才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其次,實踐是對象性的感性的客觀的活動。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主體和客體互為對象性的現實性活動。沒有互為對象性的關系,就不會產生和構成實踐活動。”對象性的存在物對象性地活動著,而只要它的本質規定中沒有包含著對象性的東西,那么它就不能對象性地活動。它所以能創造或創立對象,只是因為它本身是為對象所創立的,因為它本來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創立活動中從自己的‘純粹的活動’轉向對象之創造,而是它的對象性的產物僅僅證實了它的對象性的活動,證實了它的活動是對象性的、自然的存在物的活動“。這就是說,在實踐過程中,人以外物世界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同時外部世界也改造人。人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因此在《提綱》第1條,馬克思就批判費爾巴哈沒有把人的活動理解為“對象性活動“。
再次,實踐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人和動物的最主要的區別就在于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即實踐。雖然動物的活動也具有“感性“的客觀性,但它不是實踐。這是因為,動物的活動是沒有思想、目的指導的本能活動。這種本能活動只是順從自然的活動,只是消極地適應外部環境而不能按照目的去改變環境。人則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動物,他能夠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和自身內在的尺度要求來使客觀世界按照人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改造,從而使客觀對象成為滿足人的需要的”為我之物“。可以說,人在勞動中不僅使對象發生形式變化,同時還在對象中實現自己的目的。
最后,實踐是社會性的歷史活動。人的實踐力量是歷史地形成和發展的。每一時代的人都只能在繼承前人實踐成果的基礎上開始自己的活動。每代人把前人的實踐力量納入自己的活動之中,壯大了自己的實踐能力。所以,實踐盡管可以表現為單個人的個體活動,人卻總是憑借人類的力量結成一定的歷史發展著社會關系去同自然發生關系、從事實踐活動的。這就是實踐的社會性和歷史性。
綜上所述,實踐作為人所特有的生存活動方式,既是把人同動物區分開來,建立人與自然之間新的更高統一和聯系的基礎與紐帶,也是把人們結合起來,建立社會聯系和形成社會整體的基礎與紐帶,更是把實現物質東西和觀念東西的相互轉化,聯結和溝通主觀與客觀關系的基礎與紐帶。實踐活動既體現著對象對人的制約性,又表現著人對對象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通過實踐活動,人既改變了外部世界的客觀對象,同時也改變了人自身。實踐與自然、實踐與社會或實踐與歷史形成了一種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自然、社會、歷史、人的認識及人自身的存在,必須根據實踐的觀點來看待。這就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概括和闡述的實踐觀念。
【第3句】: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當代意義
【第1句】:馬克思實踐哲學對市場經濟的主體性文化精神的影響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那么如何弘揚人的主體精神,培養人的主體能動性,發揮人們的聰明才干,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需要迫切解決的重要難題。從經濟體制的角度來說,我國現在的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雖然使廣大勞動群眾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但卻不能真正的占有生產資料,不能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真正主體。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缺乏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的主動性,從而導致生產效率極其低下,物質生活資料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所以,在對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使企業或個人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的主體,引進市場競爭,提高人們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市場經濟的主體性文化精神反映的就是馬克思實踐哲學對于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因此,要以馬克思實踐哲學為基礎,立足于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主體性的思想狀態、生活方式等,在結合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進而吸收西方優秀的技術和文明,加強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從而帶動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一系列相關方面的創新和改革。
【第2句】:馬克思實踐哲學與改革的關系
中國的歷史發展告訴我們,閉關鎖國只能導致落后。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同樣也離不開中國。馬克思曾指出,如果沒有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如果不借鑒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社會主義是不可能真正鞏固和發展的,也不會實現由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也就是說,雖然東方國家可以在社會制度上跨域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但必須在社會革命后,大力發展生產力,積極吸收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才能不斷的鞏固社會制度。因此,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必由之路。可以說,我國改革開放過程的這一思想的體現,就是馬克思實踐哲學從理論到實踐的一個飛躍。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3句】:馬克思實踐哲學對科學發展觀的意義
實踐作為人的存在和活動方式,是確證以人為本的哲學基石。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馬克思實踐哲學從勞動這一基本實踐觀出發,提出了人類實踐發展的終極意義就是關心人的生存,關懷人的發展,實現勞動的自由與自覺,實現人的全面的發展。可以說,人的全面發展是由于人類實踐的歷史變革,形成的人對自然、人對社會以及人對人的真正占有。人成為歷史的本質,這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必然要求。人作為一種生命存在物,對物質生活資料的需求決定了人的勞動實踐的歷史必然性。因而,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首先就是馬克思實踐哲學中的肯定人的主體創造性價值,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豐富和發展。因為馬克思實踐哲學講求科學的發展觀,認為人在積極改造自然、發展經濟的實踐過程中,應明確地認識到,人也是自然的一份子,破壞自然就是破壞人自身。只有發展與保護結合、改造與適應結合、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相統【第1句】:主體和客體發展相和諧,這才是實踐基礎上的科學發展觀。
自信讀書筆記作文
我酷愛讀《小故事大道理》這本書。里面的每一個故事里都包含了一個精辟的道理。如教會我們怎樣對抗自卑的《成功的第一秘訣》。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價值的《給自己增值》……其中我最愛讀里面的`《聽自己的主見》。
在《聽自己的主見》中。一位中文系的學生讓一位作家幫他批評小說。這位作家當時患眼疾,學生就將寫的小說讀給作家聽。學生讀完小說,作家似乎難以割舍的問了一句:“還有嗎?”這句話激起了學生的靈感,延長了小說。作家又問了同樣的話學生便不可遏止地接續……..直到電話鈴響。作家覺得學生的小說綿延逶迤,拖泥帶水,打不動讀者。學生后悔莫及,決定不當作家了。過了幾年,他遇到另外一個作家,作家聽了這個故事說年輕人思維敏捷,是當作家了料。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要因為別人打斷自己前進的步伐。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三年級時第一次報名當主持人的經歷。我自告奮勇的報名奧斯卡的一期節目主持人。當時,我只是一顆無名草,同學們都不信任我,勸我放棄,不要自討苦吃。可是,這并沒有動搖我的決心,而是更努力地對著鏡子一遍遍練習,爭取把臺詞背下來。時間在快速地流動。很快,就到了星期五,我非常的緊張。……..雖然主持沒有發揮最好的狀態,但是我不后悔,因為我邁出了自信的第一步!
是啊!自信是推動我們進步的源泉。讓我們相信自己,邁出自信的第一步!
作文讀書筆記
作文讀書筆記
人民藝術家老舍筆下的《茶館》真不愧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全劇的人物復雜多樣,卻簡單到從陳設的古樸變為新式,最后淪為簡陋,昭示出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特征、時代特征。
清末整個社會的黑暗腐朽、不可救藥是全劇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要反映的現實社會的特點。為此,老舍先生精心刻畫了各色人物。從舊社會小資產物、小商人的典型任務王利發的經營方式的改變,充滿愛國熱情、最后淪落為賣菜的常四爺……無不時刻在步步深入文章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這家老茶館中的精彩演出,看出就制度的必然滅亡。
老舍行云流水的筆法在語言特色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濃烈的“京味”語言籠罩了整個劇本,代表了中國的藝術劇本。精練而又個性的語言,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廊來更能突顯老舍的戲劇特點。當然少不了像“將,你完啦”這樣一語雙關的潛臺詞,讓人讀了很有味道。語言中蘊藏了老舍先生高超的寫作手法。
茶館代表的不僅是一個人,一個茶館的興衰,更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濃縮的典范。
作文讀書筆記
戴望舒是一個文學工作者,一般能夠接近并深入了解文學的人都是感性多情,心思細膩的人,戴望舒也不例外。他曾迷上同窗好友,也就是當時號稱“文壇三劍客”之一的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可是施絳年卻提出一個條件:戴望舒要出國留學,取得洋學位并找到體面工作后,才能與她正式結婚。建立在一系列條件基礎上的感情是十分脆弱的,沒有多久,他們破裂了。在《雨巷》中我們可以時時見到一個盛著油紙傘在雨中彳亍的丁香少女。雨巷這個地方本來就是能讓人從心底深處涌起一股寂寞凄涼的地方,耳邊頓時聽見淅淅瀝瀝的一陣雨聲。
記得從前在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的讀后感中寫道:我喜愛雨聲嘀嗒,享受細雨的觸摸。余光中的雨也是冷的,可那是鄉情無以舒展時的失落之冷,而戴望舒的冷則是有這對愛情的渴望而無以實現的冷。看到丁香少女我眼前又浮現了婉君的影子,這個與悲劇聯系在一起的悲情女子。當然丁香少女還沒有苦情到這個地步,她在雨中哀怨彷徨,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流露出太息般的眼光,朱唇微啟,吐出丁香般的惆悵。我喜愛有著幽怨的美麗女子,這會賦予她們神秘而淡漠的優雅氣質。也許丁香正在雨巷中無盡的回憶剛逝去的愛情,想念著愛人的面容和體溫,鼻前縈繞的是那永遠不能釋懷的氣味。愛是空城,回憶是雙城的距離。我只想對所有丁香般的女子說,回憶是件十分美好的事,應該將回憶用水晶盒裝好,藏在心靈一角,讓它在歲月的流逝中轉化成心靈最美的一顆水晶鉆,但不要讓它變質,不要經常打開盒子,因為那只會讓你因上一段愛情的逝去而變成嘮叨不已的怨婦。
只有讓遺失變為美好,才能在夢中與幸福相見。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于和天在地平線交會愛如果走得夠遠應該也會跟幸福相見承諾常常很像蝴蝶美麗的飛盤旋然后不見但我相信你給我的誓言就像一定會來的春天但我認為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誓言,只有靠自己自立自強才能贏得屬于自己的真正幸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