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名言名句集綿
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后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孟子的名言名句集綿,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孟子中的.名言警句
【第1句】: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第2句】: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第3句】:仁則榮,不仁則辱。
【第4句】: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第5句】:育才造士,為國之本。
【第6句】: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第7句】: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第8句】: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第9句】: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第10句】: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第11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第12句】: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第13句】: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第14句】: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第15句】: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第16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第17句】: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也。
【第18句】: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第19句】: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第20句】: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第21句】: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第22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23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第24句】: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第25句】: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第26句】:盡信書,不如無書。
【第27句】: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第28句】: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第29句】: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第30句】: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士貴立志,志不立則無成。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第31句】: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
【第32句】: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第33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第34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第35句】: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第36句】: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第37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38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第39句】: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第40句】: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第41句】: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第42句】: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大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第43句】: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第44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45句】: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第46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第47句】: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第48句】: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第49句】: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第50句】: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第51句】: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第52句】: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第53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54句】: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第55句】: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第56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第57句】: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第58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第59句】: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第60句】: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第61句】: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第62句】: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遺棄其親者,亦未有存義而後去其君者。
【第63句】:遠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無人君之威儀也;就而近之而不見所畏焉,言無人君操柄之威也。
【第64句】: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第65句】: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第66句】: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貪殺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
【第67句】:惠王今問我曰何以利益我國,則為王之大夫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家,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則為王之士庶人亦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第68句】:定天下者,在乎仁政為一者也。
【第69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第70句】: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第71句】: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第72句】: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眾。
【第73句】: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義,而先且以自利,則不交相殺奪,故不足自飽饜。言必殺奪。
【第74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第75句】: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第76句】: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第77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78句】: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第79句】: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
【第80句】:孟子問王曰:今有戰者,兵刃已交,其負者棄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孟子人物生平
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貴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喪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學、教書、周游列國。
孟子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后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后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孫孔汲旳門人為師時姓曾名參(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參,即曾子),后更改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旳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孔汲旳學生。學成以后,以士旳身份游說諸侯,想要推行自己旳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旳手段實現統一。孟子旳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旳機會。最后退居講學,和他旳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為《孟子》七篇”。
孟子哲學思想旳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旳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旳人格神旳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旳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旳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旳道德觀念旳本原。孟子旳思想體系,包括他旳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旳。
孟子本為“魯國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因而從魯國遷居鄒國。
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孫子孔汲。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孔汲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有一種說法是,孟子在【第15句】:六歲時到達魯國后拜入孔子之孫孔汲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孟子出生時孔汲已逝世三十載。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于孔汲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就連孟子自己也曾說:“予未得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無論是否受業于孔汲,孟子的學說的確受到了孔汲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后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上一篇:描寫喜慶的名人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