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歷史上的十大名人
科普知識是一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種種科學現象和理論的知識文字。用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新疆歷史上的十大名人,快來一起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1句】:張騫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第2句】:烏孫公主
烏孫公主劉細君(?—前101年),西漢宗室,漢武帝劉徹侄子罪臣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使者出使烏孫國,烏孫王獵驕靡愿與大漢通婚。漢武帝欽命劉細君為公主,和親烏孫,為獵驕靡的右夫人,地位在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并令人為之做一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亦稱“秦琵琶”。
【第3句】:鄭吉
鄭吉(?—前49年),會稽(今江蘇吳縣)人,西漢將領。以卒伍從軍,數出西域。漢宣帝時,任侍郎,率士卒屯田渠犁,因發西域諸國兵攻車師有功,升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憚率萬余人歸漢,鄭吉發渠犁、龜茲諸國五萬人將他迎降。匈奴僮仆都尉由此罷。鄭吉因功為安遠侯,漢置西域都護,治烏壘城,統領西域。鄭吉被任命為西域第一任都護,故《漢書·鄭吉傳》說:“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于鄭吉”。
【第4句】: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于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第5句】: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Kumārajīva,344-413),一譯“鳩摩羅什(耆)婆”,略稱“羅什”或“什”,意譯“童壽”。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家世顯赫,其祖上世代為相,倜儻不群,馳名遐邇。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其譯經和佛學成就乃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也。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稱“什門四圣”。
【第6句】: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并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早在399年,法顯等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游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后歷時14年,于義熙九年歸國。法顯、玄奘將佛教文化引入中國,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第7句】:額敏和卓
額敏和卓(1694年—1777年),清朝乾隆時期新疆吐魯番的維吾爾貴族,世居魯克沁地方。是清朝時期吐魯番地區的統治者,維吾爾族的民族英雄。額敏和卓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為維護祖國統【第1句】:民族團結、推動邊疆地區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8句】: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首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陜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歷史事件。著有《楚軍營制》,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第9句】:阿曼尼莎汗
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阿不都熱西提之妃。她天資聰穎、能歌善舞、能詩能文,是位才華出眾的奇女子,是十五世紀杰出的維吾爾族女詩人,維吾爾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十二木卡姆》馳名中外,是維吾爾樂舞藝術的稀世瑰寶。今天新疆維吾爾族表演的十二木卡姆,便是經過她整理、規范后的音樂。
【第10句】:阿凡提
阿凡提,又譯阿方提,是一位活躍在西起摩洛哥、東到中國新疆伊斯蘭諸民族中的人物,他普渡窮苦人民、阻止權貴剝削窮苦人民、阻止蒙古繼續西進。在中亞西亞和新疆的傳說中,他被稱作叫做阿凡提;西亞地帶為納西爾丁或納塞爾丁。在不同地區的傳說中往往以智者或者導師的頭銜來稱呼他,如霍加、毛拉、阿凡提等。
新疆十大高中排名
高中(Seniorhighschool),是高級中學的簡稱,我國中學分為初級中學與高級中學,兩者同屬中等教育的范疇。高級中學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后更高等的'教育機構,上承初中,下啟大學,一般為三年制。以下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新疆十大高中排名的詳細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1句】:新疆最好的十大高中排名
排名
學校名稱
城市
省內排名
1
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
烏魯木齊市
1
2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中學
烏魯木齊市
2
3
烏魯木齊市八一中學
烏魯木齊市
3
4
新疆兵團農二師華山中學
庫爾勒市
5
5
新疆哈密地區第二中學
哈密市
4
6
烏魯木齊市第八中學
烏魯木齊市
6
7
烏魯木齊第七十中學
烏魯木齊市
8
8
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烏魯木齊市
10
9
新疆實驗中學
烏魯木齊市
7
10
石河子第一中學
石河子市
9
【第2句】:新疆最好高中簡介
【第1句】: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
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簡稱烏魯木齊一中、烏市一中,創辦于1891年,學校坐落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是一所公立中學,是新疆成立最早的中學。1953年被國家確定為重點中學,1982年被列為國家首批“辦得好”的重點中學,是新疆首批自治區級示范校。
【第2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中學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中學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部為一體的十二年一貫制完全中學。其前身是一所隨軍子弟學校。學校于1959年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批公立重點中學,1978年成為烏魯木齊市重點中學,1984年成為兵團重點中學,2006年被命名為兵團示范性高級中學,兵團二中直接隸屬于兵團教育局。
十大名人愛情故事
愛情是偉大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十大名人愛情故事,希望大家會喜歡!
【第1句】:溫莎公爵與辛普森:不愛江山愛美人
愛德華八世與沃利斯·辛普森的愛情故事可謂舉世聞名。1931年,生于巴爾的摩市的沃利斯·辛普森與第二任丈夫英國大商人歐內斯特懷著對上流社會的迷戀,與當時還是親王的愛德華結識,并經常參加親王的各種流動。起初親王對沃利斯這位不太出眾的女人并沒有多大的關注,隨著親王對情人西瑪爾興趣逐漸冷淡,特別是他發現西瑪爾與伊斯梅利穆斯林首領阿迦汗的獨生子阿里汗親王有染后,便把注意力投向了沃利斯,并很快被這個37歲的女人深深迷住了。“唯一能說明他對我感興趣的原因也許在于我那美國人的獨立精神、我那直率、我那自以為具有的幽默感,以及我對他和與他有關的每件事的樂觀或好奇……他是孤獨的,也許我是第一個洞察他內心深處孤獨感的人”溫莎公爵夫人的回憶錄這樣說道。漫斯頓·丘吉爾對親王與沃利斯的戀情也評價道:“他喜歡同她在一起,并且從她的品質中獲得他要的幸福,就像她需要呼吸新鮮空氣一樣。”
1936年元月,威爾士親王愛德華繼位,成為愛德華八世。國家大事的重任絲毫沒有減低他對沃利斯的愛,他向王室宣布要和沃利斯結婚。這時,沃利斯與丈夫歐內斯特的離婚宴也擺上了日程。愛德華八世的決定遭到朝野強烈的反對,他們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一人結過兩次婚的女人成為王后。多次交涉未果之后,愛德華八世決定遜位來完成這樁亙古未有的婚姻。頂著來自皇室、首相以及新聞界的各種壓力(沃利斯也成為英國早期“狗仔隊”捕獵的對象),愛德華八世遜位而成為溫莎公爵,1937年終于在法國與沃利斯成婚。對于失去王位以及永遠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溫莎公爵對沃利斯說:“你可別后悔,我絲毫也不。我只知道幸福永遠維系在你的身上……”
【第2句】:三毛與荷西:夢里花落知多少
臺灣作家三毛與荷西的故事浪漫而纏綿緋惻,盡管兩人都已逝去,但他們仍是無數少男少女心目中的愛情偶像。三毛和荷西相識在西班牙,當時三毛念大學二年級,兩人常常一起看電影、逛公園。一天,荷西對三毛說:“你要等我6年,我有4年在大學要讀,加兩年兵役要服,6年一過,我就娶你。”后來兩人分手了。按照承諾,以后的6年中他們沒有任何聯系,這其間三毛去了德國、美國。6年后命運再度將三毛帶回馬德里。這天,有位朋友打電話給三毛:“快來,搭計程車過來。”不知發生了什么事的三毛匆匆趕到朋友家。朋友神秘地讓她把眼睛閉上,三毛只覺得一雙溫柔的手臂把她整個兒抱了起來,張開眼一看,哎呀!不得了,竟是那位身材高大、長滿胡須的、她當年的小朋友——荷西。兩人熱烈親吻、擁抱后,荷西把三毛帶到自己的屋內,滿屋子三毛的巨幅照片再一次讓三毛驚呆了,6年來,荷西一直惦戀著她。三毛感動至極,對自己說:“這一生我還要誰呢?”婚后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充滿溫馨和情趣。三毛說堵塞,“因為幸福滿溢而怕得悲傷”。悲劇果然降臨,在一鎰意外事件中,潛水員荷西過早地離開三毛而去,痛不欲生的三毛幾次試圖自殺,終因親情難舍而止步。然而,數年后三毛還是自縊于醫院,不能不說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3句】: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鳳求凰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個是被臨邛縣令奉為上賓的才高八斗的辭賦大家,一個是孀居在家的美艷驚人的靚麗佳人。他們的故事,是從司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彈唱那首著名的《鳳求凰》開始的:“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大膽、熱烈的措辭,自然使得在簾后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并且在與司馬相如會面之后一見傾心,雙雙約定私奔。
當夜,卓文君收拾細軟走出家門,與早已等在門外的司馬相如會合,從而完成了兩人生命中最輝煌一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個奇女子,與司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對家徒四壁的境地(這對愛情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大大方方地回臨邛老家開酒肆,自己當壚賣酒,終于使得要面子的父親承認了他們的愛情。盡管后世的道學家們稱他們的私奔為“淫奔”,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成為日后多少情侶們的榜樣。這之后還有一個事件值得一記:司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頭吟》,以這樣的文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終使相如回心轉意。
【第4句】:克婁巴特拉與愷撒、安東尼:愛情與權力的選擇
舉世聞名的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與羅馬將軍愷撒馬克·安東尼之間的戀情甚至影響了埃及和當時世界的歷史。
托勒密12世去世后,克婁巴特拉按父親的遺囑與親弟弟聯姻共同執掌權柄。由于姐弟反目,她決定借助羅馬帝國叱咤風云的愷撒的.力量。而愷撒出于鞏固統治和從埃及取得酬金的目的,也認為促成克婁巴特拉姐弟重歸于好是必要的。但當愷撒見到克婁巴特拉時,一下子被這位天姿國色、才華非凡的女人所傾倒,幫助她奪取了王位。后來,兩人通過愷撒制定的一夫多妻制而成為合法夫妻,并生下一子。
公元前44年,愷撒死于反對派的突襲之后,克婁巴特拉感到失去了靠山,轉而依靠羅馬“后三頭”之一馬克·安東尼,用同樣的手段贏得了有勇無謀的安東尼,再一次使自己王位穩固。她與安東尼共生三子。
然而在克婁巴特拉內心的天平上,王朝遠重于愛情,在“后三頭”另一巨頭屋大維勢力超過安東尼后,她放棄了安東尼,使其慘敗。但是,年近40的她去并未打動屋大維,在軟禁中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第5句】:唐明皇與楊貴妃:長恨歌
楊玉環原為壽王瑁王妃,玄宗驚艷于她的美貌,但礙于她是自己的兒媳而不便明目張膽納入宮中,于是想出個讓楊玉環出家,脫離壽王,再以“楊太真”身份入宮的方法。從此楊玉環“三千宏愛在一身”,并于公元745年被冊封為貴妃。
玄宗對楊貴妃的宏愛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所謂“君王從此不早朝”,為了兩情歡愛,可以把國事先放在一邊;而從“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后面,我們看到玄宗甚至動用了他手中的權力來取悅楊貴妃,這樣的做法出發點固然是為了愛,但皇帝畢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必然要牽涉到政治的東西。這使得他們的愛情不可單純,并最終敵不過政治: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玄宗匆匆出逃,發生馬嵬兵變,楊貴妃被賜死,就算是皇帝也挽救不了自己心愛的女人的性命。他們的愛情雖以悲劇收場,但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那樣,“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他們的愛情,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皇帝與妃子之間的感情,上升到了真正的愛的層次,這也是后人廣為傳頌其愛情故事的原因。
【第6句】:白朗寧與馬萊特:詩意的愛情奇跡
1845年,長期癱瘓在床的伊麗莎白·巴萊特在英國詩壇聲名鵲起,其地位已取代衰老的華茲華斯,而與丁尼生齊名。本來就欽慕她的詩才的白朗寧給女詩人寫了一封信,大膽地對她說:“我愛極了你的詩篇——而我也同時愛著你……”。女詩人接到信后也給他回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兩人從此開始頻繁的書信來往。在白朗寧的多次要求下,女詩人克服從不見生人的習慣,兩人有了第一次見面。哪知三天后,抑制不住強烈感情的白朗寧竟給女詩人寫了一封求婚信。39歲的女詩人這時躺在床上已有24年,她對結婚一事早已沒有想法,認為自己不可能嫁給比她小6歲的白朗寧。她拒絕了他。盡管如此,兩人依然保持親密的交往,直至達到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這奇跡發生了,伊麗莎白突然能下地自由行走了。盡管猶如暴君的父親完全不同意她的婚姻,她還是勇敢地投入了白朗寧的懷抱,兩人一起遠離家鄉,到意大利生活,后來還生一下孩子。愛情的力量使白朗寧夫人原本孱弱的生命延續了15年,并使她寫出了更多優秀的詩篇。
【第7句】:孫中山與宋慶齡:革命伴侶
志同道合最容易成伴侶,孫中山與宋慶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作為一代革命先驅,孫中山得到了不少摯友的支持,宋慶齡的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個。1913年八月,“二次革命”失敗,革命派在國內失去了立足之地,大多隨孫中山流亡日本,宋耀如一家更是舉家遷避扶桑。從美國讀書歸來的宋慶齡到日本與家人會面,終于見到了她所敬仰的孫中山,并開始接替父親和姐姐的工作,于1914年9月起正式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這是在患難中生長出來的愛情:革命失敗,心靈的創傷和流亡海外生活的孤寂,孫中山在宋慶齡的幫助和撫慰中得到了補償;而宋慶齡追承孫中山革命的愿望得到了滿足,并發出了這樣的肺腑之言:“我的快樂,我唯一的快樂是與孫先生在一起。”這遭到宋慶齡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堅決反對:他們的年齡相差28歲!
1915年10月,在得知孫中山已與前妻離婚的消息后,22歲的宋慶齡沖破父母的“軟禁”,赴東京與孫中山成婚。他們的情深誼篤,令人感動:1922年6月16日,廣州發生陳炯明兵變,在危難之際宋慶齡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孫中山:“中國可以沒有我,但不可以沒有你!”而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彌留之際,特別囑咐兒子、女婿要“善待孫夫人”,聽到何香凝保證盡力愛護宋慶齡之后才放心。短短10年聚首,勝過人間無數。此后,宋慶齡孀居終生。
【第8句】:魯迅與許廣平: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在與許廣平結識、相愛之前,44歲的魯迅雖有名義上的妻子朱安,但一直過著一種苦行僧似的禁欲生活,打算陪著朱安這個“母親的禮物”“做一世犧牲”。是許廣平對他的敬仰、理解乃至熱愛打開了封凍已久的心田。從1925年3月11日他們開始通信,一直是許廣平以自己的勇敢和堅定打消了魯迅的種種顧忌,終于明白表示:“我對于名譽、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小鬼害馬夠了”。這所謂“小鬼害馬”,就是又有“小鬼”、“害馬”之稱的許廣平。而在1925年10月許廣平所寫的《風子是我的愛》中,有這樣的愛的宣言:“即使風子有它自己的偉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罷!不合法也罷!這都于我們不相干,于你們無關系,總之,風子是我的愛……”1927年10月,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正式開始同居生活,在舊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閉20年之后,他終于逃出來了。對于魯迅和許廣平來說,這是他們生命中最有光彩的舉動,魯迅于1934年12月在送給許廣平的《芥子園畫譜》上所題的“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們愛情生活的寫照。
【第9句】:徐志摩與陸小曼:萬種風情無地著
徐志摩與陸小曼的交往,用“愛得轟轟烈烈”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陸小曼的丈夫王賡時任哈爾濱警察廳長,雖不在北京,但侯門如海,徐志摩要用錢來賄賂門房(每次500元)才有可能與陸小曼見面,而陸小曼給徐志摩寫情書不但要用英文,連寄信也只能自己抽空出去寄。幾經波折,徐陸二人的戀情愈演愈烈,弄得滿城風雨,王賡甚至還拔出槍來威脅陸小曼,但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的熱情。對于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愛情,郁達夫的看法頗為中肯:“他們的一段濃情,若在進步的社會里,有理解的社會里,豈不是千古的美談?忠厚柔艷的小曼,熱烈誠摯的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發放火花,燒成一片了,哪里還顧得到綱常倫教?更哪里還顧得到宗法家風?”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與陸小曼舉行婚禮,梁啟超為證婚人,胡適為介紹人。他們的婚禮,真可以算得上是“別開生面”,梁啟超作為徐志摩的老師,在婚禮上進行中引經據典地來了一通訓詞,訓斥這一對新婚夫婦:“你們都是離過婚,重又結婚的,都是用情不專,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最后還來了一句“祝你們這次是最后一次的結婚!”但徐志摩這樣的歷盡千辛萬苦去追求,去試驗夢想中神圣的愛的境界,雖有“不顧一切,帶有激烈的燃燒性”且“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勢非至于將全宇宙都燒成赤地”的熱情,終于還是落個失敗的結局,思之令人感慨。
【第10句】:薩特與西蒙:波伏娃:柏拉圖式戀愛的精典
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薩特與西蒙·波伏娃的愛情盡管沒有附麗于婚姻,但去長達50多年并終其一生。1929年,青春年少、生機勃勃的薩特就讀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與好友尼讓、埃博德組成“三人幫”,如癡如醉的遨游于知識的海洋。這時,西蒙·波伏娃——一位年輕、聰穎而清秀的女朗進入了薩特的生活。
薩特與波伏娃迅速陷入熱戀,“我們在早晨見面,直到很晚才會分手。我們穿過巴黎散步,一直在繼續話題——我們的事、我們的關系、我們的生活和我們即將寫的書……”畢業考試結束了,薩特名列第一,波伏娃緊接第二,真可謂比翼齊飛。薩特為期18個月的服役不得不讓這對戀人分別,但他們共同制定了一個特殊的戀愛合同。在合同中,雙方強調,兩人要保持最親密的關系,無話不談,不準有任何欺騙行為。然而,隨著兩人感情加深,他們在愛情觀點上的差異也逐漸表現出來。薩特說:“在青春期,當我能看女人的時候,我是想要她的全部。”“獨身生活是我的原則,我生來就是當光棍的。”“我不會結婚,永遠單身,我要所有的女人……只要能搞到手。”這是對波伏娃的聲明,一方面要同她保持親近的、永不結婚的愛情關系,另一方面又要波伏娃不要干預他的私生活。至于波伏娃,她對薩特的這一點非常清楚,并能接受。“薩特不愿履行一夫一妻制的職責,他喜歡與女人在一起,他認為這些人和男人在一起,不那么狡猾。”“在我們之間,存在著必要的愛情,同時我也認識到,需要偶然愛情。”正是在這種理解與寬容的愛情中,薩特與波伏娃的愛情顯得與眾不同,他們沒有結婚,但卻情投意合,并將這份情感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直到1980年薩特去世。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傳奇狀元
導語: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歷代狀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共有592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傳奇狀元,歡迎查閱,謝謝!
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歷代狀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共有592人。這592個狀元中,亦各有千秋。80后勵志網帶你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傳奇狀元
趙楷:身份最高的狀元
宋徽宗的三兒子趙楷,偷偷地參加了重和元年的科舉考試,由于他文采的確非凡,竟一路披靡,進入了殿試。在殿試中發揮更是出色,奪得了頭名狀元。發榜后,趙楷將實情告訴了徽宗。徽宗高興之余,怕天下士子說閑話,就把當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為狀元。據傳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參加科舉,并獲得第三名(探花),但畢竟不是狀元。所以趙楷便成了中國歷史上身份最高的狀元。
陳安:最悲慘的狀元
明太祖朱元璋年間,福建閩縣人陳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為大明第六個狀元。巧的是,這次中進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紛紛上告主考官偏袒同鄉,貶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張信、陳安等12人復查。這時又有人舉報張信、陳安有意將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試卷交皇上審閱,這本來莫須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將陳安革除功名,車裂而死。陳安僅僅做了不足20天的狀元,便死于非命,下場極為悲慘。
康海:最受人推崇的狀元
明孝宗時,28歲的康海進京參加會試,他發誓要奪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還是被魯鐸奪去了,他僅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氣,對眾人說:“會試時讓了魯鐸,殿試時決不再讓他人!”殿試時,康海果然發揮出色,一舉奪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絕。送皇上審閱時,孝宗也贊不絕口,聲稱:“我大明一百五十年來,無此佳作,此卷變今絕古!”遂朱批康海為狀元。
當初會試時康海不服魯鐸的氣,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氣,第二名孫清便是一個。他對眾人說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強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時的文章,嘆服。跑到康海家里,對著他拜了半天,稱自己甘愿為徒。皇上、首輔和同年的贊譽,使康海名揚天下,朝野景慕,爭一睹其風采。能與康海家沾上點邊的,都引以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過官,南京人便聲稱:“康狀元乃南京風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們無法看到那篇變今絕古的奇文了。
史大成:富有傳奇色彩的狀元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狀元,在他中狀元之前,浙江民間便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浙江的狀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終于鐘。”殿試時,他的試卷被主考官擬為第三,皇上御覽時,十分推崇他的書法,說:“此人楷書工整,必定是個正人君子”于是欽定他為狀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個狀元叫鐘駿聲,驚人地驗證了“始于史,終于鐘”的說法。
鄭顥:中國歷史上唯一可考的駙馬狀元
自古以來,民間就經常把駙馬與狀元這兩個詞聯系起來,好像中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實際上中國歷代可考的駙馬狀元只有鄭顥一位。鄭顥是唐會昌三年的狀元。本來他早有婚約在身,中狀元后打算迎娶盧家的千金。可是這位年輕英俊的狀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萬壽公主許配給他,鄭顥偏偏不愛公主,非娶與自己青梅竹馬的盧家小姐。唐宣宗便讓宰相白敏中說服他,白敏中費盡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誘,終于迫使他娶了萬壽公主,婚后兩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來鄭顥多次彈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虧,替白敏中壓下了彈劾的奏章。
裴思謙:臉皮最后的狀元
唐文宗時,宦官仇士良掌權,朝臣的生殺予奪,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謙當時只是一個秀才,但他巴結權貴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與仇士良打得火熱。這一年,裴思謙心血來潮,想當個進士,便向仇討了個帖子,去找當年的主考官高鍇。高鍇為官清正,將他轟了出去。裴思謙氣憤之際,聲稱明年非狀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謙又拿著仇士良的帖子來找主考官高鍇,對他說:“仇大人有信,薦裴思謙為狀元。”高鍇早把裴思謙忘掉了,對他說:“狀元已經有人了,狀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辦。”裴思謙厚著臉皮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知道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會有好果子吃,就說:“既然如此,我要見裴秀才。”裴說:“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讓他當了狀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個狀元,此君臉皮之厚,狀元中無人可比。
王嗣宗:相撲撲出的狀元
宋太祖趙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親臨講武殿舉行殿試。考生王嗣宗、陳識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試卷均為上乘之作。誰為第一?太祖實在犯難。最后馬上得天下的太祖讓二人角力(即相撲),勝者為狀元。王嗣宗便與陳識在大殿上撲斗起來,結果陳識倒地,王嗣宗奪得了當年的狀元。
胡旦:最自信的狀元
宋太宗元年,有一書生到山東某縣游覽。知縣大人得知該書生頗有文采,便設宴款待。知縣的公子很蔑視那書生,問其有何特長,書生說工詩。公子便讓他誦讀一首,書生誦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盡寒燈夢不成。”公子一聽,大笑說:“此乃一瞌睡漢。”書生十分氣憤。這書生便是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一舉奪魁。他寫信給那公子:“瞌睡漢如今中了狀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聲:“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輸你一籌。”第二年,新科狀元正是這位公子——胡旦。綜觀科舉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當屬第一。
李蟠:最能吃的狀元
李蟠是康熙年間丁丑科的狀元。他身材高大,特別能吃,加之思路、寫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試時揣了36個饅頭。意思是,今天無論如何,賴也要賴在考場里把文章寫完,怕到時挨餓,所以要帶足干糧。
果然,天黑了,考生們都交了卷,李蟠才剛剛開了個頭,監考官過來催他交卷。他急得滿頭大汗,聲淚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學生畢生之業,在此一舉。請千萬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寫完。”監考官見他可憐,就發給他幾支蠟燭。這時他帶的36個饅頭早已吃完,又厚著臉皮要了幾個饅頭,挑燈夜戰。一直寫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認為這是一位難得的苦學之士,竟破例讓他當上了頭名狀元。與他同榜的探花做詩一首調戲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土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自此,“餑餑狀元”李蟠傳遍士林。
畢沅:最僥幸的狀元
畢沅中狀元前是軍機處的一個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與同僚儲重光、童鳳三人在軍機處值班。此三人都順利通過了會試,準備參加于4月26日舉行的殿試。儲、童二人想回寓所準備明天的殿試,便對老實的畢沅說:“我倆書法好,有望奪魁。你書法不行,就別做非分之想了,替我倆代勞吧。”清朝殿試的確有偏重書法的現象,而畢沅的書法又的確不行,就答應了。當夜,陜甘總督關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轉到軍機處,畢沅詳加研讀。沒想到第二天殿試考時務策,題目正是關于新疆屯田事宜的。畢沅胸有成竹,揮筆立就。開榜結果,畢沅高中狀元。儲重光中了榜眼,童鳳則列二甲第六。當儲、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后,無不嗟嘆!
上一篇:關于勇氣的古代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