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之道名言
為人處世之道名言一:
【第1句】:走錯路沒關系,只要真誠改過,就會洗凈你以往的生命與傷痕。
【第2句】:后悔之淚,可以洗罪過之污。
【第3句】:過失多端累此身,急須改悔莫因循,自家過錯知多少,哪有功夫說別人。
【第4句】:衣物有破損時必須趁早修補,以免越破越大。同樣地,如果我們放過毫不起眼的小缺點,很可能會變成大缺點,終于釀成不可收拾的大害。
【第5句】:有真實的決心,打勝自己的過失,必有無窮的快樂涌現出來。
【第6句】:佛教曰懺悔,耶穌曰悔改,孔子曰過則勿憚改。凡古之大宗教家、大教育家之主旨,無不提倡此義,以為立身進德之不二法門。
【第7句】:做人要有三誠:誠意、誠身、誠行。
【第8句】:誠的.首要是言不妄,愛的根本是心中生。
【第9句】:以誠相見,心心相印;以私相見,格格不入;以公相見,行動一致;以私相見,各走極端。
【第10句】:人們無法避免犯錯,但智者懂得由錯誤中學到新的智慧。
【第11句】:自己害自己,莫過于亂發脾氣。
【第12句】:能善用時間的人,必能掌握自己努力的方向。
【第13句】:犯錯出懺悔心,才能清凈無煩惱。
【第14句】: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才會落空。
【第15句】: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溫情。
【第16句】:君子如水,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
【第17句】:稻穗結得越飽滿,就會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就要越有謙沖的胸襟。
【第18句】: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第19句】:修行要系緣心。藉事練心,隨處養心。
【第20句】:不要隨心所欲,要隨心教育自己。
為人處世之道名言二:
【第1句】:有時當思無時苦,好天要積雨來糧。
【第2句】:虛空有盡,我愿無窮,發愿容易行愿難。
【第3句】: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成就別人即是成就自己。
【第4句】:能干不干,不好苦干實干。
【第5句】:為人處世要小心細心,但不要小心眼。
【第6句】: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第7句】: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第8句】: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
【第9句】:謊言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外表美麗,生命短暫。
【第10句】:一個缺口的杯子,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它,它仍然是圓的。
【第11句】:人對我不滿,未必對方之錯,多是自己先有錯。我對人不滿,未必對方之錯,多是自己的肚量不夠。
【第12句】:笑是長壽的秘訣,凡事能夠一笑置之、心胸坦蕩、無牽無掛,就能延年益壽。
【第13句】:幽默是將自己的感情傳達給人的聯系線,而且這也是自己精神正常的最好證據。宣泄感情的方式除了哭泣、呼號,我們也可以用笑來發泄。
【第14句】:和睦,是待人接物的根本。微笑,是世上共通的語言。友誼,是心靈的潤滑劑,也是人們相悅的橋梁。
《為人處世之道》讀書筆記
【第1句】:緣起
近來需要跟師兄們互動,不能再延續以往對待外境“我就這樣,你愛咋咋”的模式了,內心鴨梨山大,苦不堪言。
我知道,這道坎要是跨過不去,即便現在逃開了,將來再遇到這樣的境界,肯定還是繼續這樣,在想跑,又不忍心、不想認慫的狀態中輪回。
可是,怎么邁過這道坎呢?正憂愁間,看到了師父這篇開示,如獲至寶。
【第2句】:要點憶持
【第1句】:無常無我,眾緣和合。
事實上我們感覺到的苦樂都跟這個“我”有關系,這個“我”也只是一個假名安立,我們時時刻刻都是被自我所障礙,所束縛,就是造成我們為人處世,生活學習所不能做好的原因。
我們常常說的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無論它存不存在,它都是不實在的,在變化的,無常的。認識不到這點,認識不到眾緣和合的重要性,執著不破除,就會造成很多問題。我們在道場中,一年兩年三年下來,從開始的歡喜,到漸漸開始觀過,把人事物看成一成不變,只看到表層,看不到整體,乃至影響到團體的協調,勻稱和發展。執著自己和自己的想法,就不容易去體會,了解和認識到別人的想法是什么,別人的重要性,眾人的重要性在哪里,慢慢就不能處理好眾人的事情。
只有靠佛法的智慧才能超越障礙,超越對立,超越自我,一個好的果相要呈現,也都是需要眾緣和合。
【第2句】:安住道場,廣結善緣。
就是自己的身心要在道當中來廣結善緣才不會迷失自我,未來的成就也才會是在佛教,佛法上。
道場對出家人,居士義工來說是增長福德智慧的最好的地方,千百年來有多少人在這里修行用功辦道,這種加持力這種力量就特別的巨大,讀書筆記出了廟門社會上面就是五欲六塵的境界,這種佛法的力量,這種道的.力量跟寺院不好比。佛法是緣起法,這種智慧就是要讓我們超越對立,超越自我,超越佛教徒的身份。
佛法是我們內心的體會,然后在我們的身語上面發出來的行為力,行為的力量。行動有力量,才能超越自己,才能與更多的人廣結善緣。
【第3句】:般若五度,如人眼目
得到般若智慧,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
【第3句】:反省
超越障礙——認識到一切都是無常,眾緣和合,先放掉擔憂,壓力、個人習慣和猜測。
超越自我——素質方面:團隊需要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穩定,真誠,隨眾,以身作則,承擔更多;有大局觀,包容心,內心有佛法力量(勤修福德智慧,般若五度,四攝和付出)的人。
行為方面:讓每個人都知道該做什么,標準是什么。啟發每個人的發心,調節成員關系,同心,同愿,同行,相互信任,善于發揮每個人所長,成就每個人的成長。
超越對立——身心在道,認識道場的重要性、把握佛法的本質。
雖然還是忐忑,但一點一點慢慢來吧,從要求自己開始。
為人處世之道文案錦集
《心靈之道》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給予比獲取更有幸福感。
-在這個世界上做一個有信念而不太聰明的人,也許是一種選擇。
-能放下且放下,寬容一點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
-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生命中的遺憾。
-我們的眼睛看外面太多,看內心太少。對外無限寬廣拓展世界,對內無限深刻發現內心。
-最重要的時間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現在馬上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需要你幫助的人?,F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是一種大地生成的信念。理想主義不是職業主義;現實主義不是務實主義。
-選擇太多,所以困頓。
-幸福與貧賤無關與內心相聯。
-每個人心里開出一片樂土。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
-君子之驕,驕傲的是一種風骨。
-由德、由仁生發出來的一種曠達的勇氣。從容的內心變得鎮定、勇敢。
-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我們對生活一種歡欣的態度,就是對古典最高的致敬。
《處世之道》
◎孔子的處面之道四個字:過猶不及
◎孔子認為“以直報怨,以德把德”才是值得提倡的。
◎心靈環境的荒蕪,生命能量的浪費,是一種心靈資源的'浪費。
◎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在最親近的人中也應該保有這種距離。
◎最恰當的距離是在彼此不傷害的情總況下,保持彼此的溫暖。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人生最高、最美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內心有所期待。
◎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是錦上添花,其實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所有的愛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愛發脾氣的小男孩:你可以向別人道歉但在別人的心靈卻永遠留下了一個洞。
◎孔子之慎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經典文案出自:雨露文章網
◎讓自己的快樂成為一種能源,去普照世界,溫暖別人,讓我們的親人在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慰籍的理由。
《君子之道》
◎君子的標準: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好相處的人。
◎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小人就是沒有大眼界,搶占眼前的便宜的人。
◎恒心和定力是一個人接近君子的標準。
◎君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古典的美就是一種和諧的美。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從自身修修養做起,一個真正的君子,從現在起做最好的自己。
◎圣經里面說:世界上追不來的三件事是說出的話、射出的箭和失去的機會。
《交友之道》
◎好朋友是一本書可以打開一個世界,開創一個好生活;朋友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寬容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
◎過分苛責不如寬容的力量更恒久。
◎對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的關懷中折射出的一種光芒。
◎一個人燃燒了一場憤怒,也是一件不好的事。
◎技術永遠不是最終的保障,人規避危險的理智是最根本的前提。
◎過分你的優柔寡斷是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
◎結交那些享受生命的安貧樂道的朋友。
◎結交好朋友要有“仁”、“智”二字,有兩個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
◎陶淵明守著無弦琴,彈奏心靈的音樂。生活中的快樂與物質無關,真正的快樂來自心靈、教養、憧憬。
◎機遇是一個怪物,迎面走來時心存疑慮,走過時卻永遠抓不著。
◎朋友是清明理性讓你遠離危險的人,是開明坦蕩給人快樂的人。
◎與其跟他人斗,不如與自己的能力斗。
◎心靈被所得推滿最后會累于得,成為生命的隱痛。
◎選擇一個朋友只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打開一個友善的世界,擁有一個光芒的人生。
◎交到朋友的前提是自己修身養性,自己是一個良性元素,還是個惰性元素,詰問自己配交到怎樣的朋友。
《理想之道》
◎我們不缺乏鴻大的理想,但缺乏理想的切實的道路。
◎成功的職業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
◎表面看來毫無價值的東西,會給你一個淡定的起點。
◎我們習慣于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欣然表演。
◎所有外在的形式是為了內心的安頓。
◎理想是一個人一生最在乎的東西,是一種心靈的寄托。
◎去到自然中。不追求物質的奢侈,追求心靈悠游上的奢侈。
◎思想的力量是世界上巨大的力量之一。
◎理想之道給我們一個起點,給我們的心靈儲備一點能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達芬奇密碼,找到一種符號寄托。找到自己內心的根據地,每天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讓我們都做孔子席前一個安靜的學生。
《人生之道》
◎好的學習是導致行為改變的學習。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是一種心靈的標準。清明內省,自信堅定。“立”指你的一生所為,拿什么樣的標準。
◎物質的東西越少,人就越容易迷惑。
◎四十不惑,內心不惶惑。
◎知天命就是內心有一種定力去抵抗外界的誘惑。
◎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耳順就是悲天憫人,理解與包容別人。獨孤求敗的境界。
◎最大地尊重別人,站在別人的出發點了解別人的所為,一種悲天憫人的氣度。兩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為生命的張力。
◎人生苦短,只爭朝夕,有效率的生命,在于三十歲就有知天命的覺知
《紅樓夢》教會你的10個為人處世之道
引導語:《紅樓夢》中的10大人生哲理,說透為人處世,我們一起來學習與了解。
林黛玉入鄉隨俗
賈母因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賈母道:“讀的是什么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
寶玉便走近黛玉身邊坐下,又細細打量一番,因問:“妹妹可曾讀書?”黛玉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點評:外界的環境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那么,就去主動地適應環境吧。
襲人眾醉獨醒
襲人在沁芳橋畔遇見管葡萄的老祝媽,老祝媽說:“今年果子雖遭踏了些,味兒倒好,不信摘一個姑娘嘗嘗。”
襲人正色道:“這那里使得。不但沒熟吃不得,就是熟了,上頭還沒有供鮮,咱們倒先吃了。你是府里使老了的,難道連這個規矩都不懂了。”
點評:我們總能在社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紅玉伺機而動
只見鳳姐兒站在山坡上招手叫,紅玉連忙棄了眾人,跑至鳳姐跟前,堆著笑問:“奶奶使喚作什么事?”
鳳姐打量了一打量,見他生的干凈俏麗,說話知趣,因笑道:“我的丫頭今兒沒跟進我來。我這會子想起一件事來,要使喚個人出去,不知你能干不能干,說的齊全不齊全?”
紅玉笑道:“奶奶有什么話,只管吩咐我說去。若說的不齊全,誤了奶奶的事,憑奶奶責罰就是了。”
點評:在這世上,機會是稀缺的,只對沒有準備的人而言。
雪雁避實就虛
趙姨娘為其兄弟送殯,其小丫頭沒衣裳,因為去的是臟地方,趙姨娘又怕弄臟了自己的衣服,于是向雪雁借衣。
雪雁是這樣拒絕的:“我的衣服都是林姑娘叫紫娟姐姐收著在,去取不是不可以,但是要請示紫娟姐姐,還要告訴林姑娘,我自己倒不怕麻煩,但是一來林姑娘臥病在床不敢以這些小事打擾,二來更擔心來來回回反而耽誤了您的事情!”
點評:燙手山芋我們一生中總會遇見幾次,不接是人的本能,把自己撇干凈則是為人的藝術。
平兒不偏不倚
鳳姐病了,探春管家,要搞點改革,鳳姐的丫鬟平兒處境尷尬,因為反對得罪探春,贊成開罪鳳姐。
寶釵卻這樣夸她:“你張開嘴,我瞧瞧你的牙齒舌頭是什么做的?從早起來到這會子,你說了這些話,一套一個樣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不說你們奶奶才短想不到;三姑娘說一套話出來,你就有一套話回奉,總是三姑娘想得到的,你們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個不可辦的原故。”
點評:夾縫中求生存,秘訣是既不碰這邊的壁,也不碰那邊的壁,然后向著有陽光的方向生長。
薛寶釵比量齊觀
且說趙姨娘因見寶釵送了賈環些東西,心中甚是喜歡,想道:“怨不得別人都說那寶丫頭好,會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來果然不錯。他哥哥能帶了多少東西來,他挨門兒送到,并不遺漏一處,也不露出誰薄誰厚,連我們這樣沒時運的,他都想到了。”
點評:人有三六九等,待人的態度應該一視同仁。
王熙鳳八面玲瓏
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夸林黛玉)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夸迎探惜三姐妹),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夸賈母)。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么姑媽偏就去世了!”
說著,便用帕試淚。
點評:一朋友到我家做客,恰好那天我兒子帶女朋友回家。朋友說一句,這孩子跟他爸一樣,會挑!一句話夸了四個人!我們可以不愛說話,但要學會說話。
劉姥姥難得糊涂
鴛鴦與王熙鳳為了討好賈母,故意捉弄劉姥姥。事后,當王熙鳳和鴛鴦向劉姥姥道歉時,劉姥姥卻說:“姑娘說那里的話?咱們哄著老太太開個心兒,有什么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笑兒。我要惱,也就不說了。”
點評:做個明白人,難得糊涂事。
賈寶玉抱誠守真
寶玉點頭嘆道:好妹妹,你別哄我。果然不明白這話,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連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負了。你皆因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寬慰些,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林黛玉聽了這話,如轟雷掣電,細細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來的`還覺懇切,竟有萬句言語,滿心要說,只是半個字也不能吐,卻怔怔的望著他。
點評:人生最難得的是知己,知己貴在交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但總有例外。
尤三姐從一而終
尤三姐個性潑辣剛烈,不像姐姐尤二姐般任人擺布。她傾心柳湘蓮,一直在等他,她說:“終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兒戲。這如今要辦正事,不是我女孩兒家沒羞恥,必得我揀個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才跟他。要憑你們揀擇,雖是有錢有勢的,我心里進不去,白過了這一世了。”
點評:生而為人,總得有點堅持到底的原則,縱使被滾滾紅塵淹沒,我也義無反顧。
《紅樓夢》中的兩個世界
《紅樓夢》里有另外一個世界——大觀園。大觀園是一個園林,園林本身頗能體現老莊思想。在園林中,它的路故意不做成直的,而是彎的,曲徑通幽,它讓你覺得園林是休閑和游玩的地方。
古代人的世界有兩個,一個是打開門跟別人見面的客廳部分;另一個是后面花園的部分。花園是比較私密的。如果走進北京的故宮,你會發現,路是筆直的,兩邊是對稱的,這是儒家的倫理。你走進太和殿、保和殿,然后到正大光明殿,它們同樣也是在一個水平線與垂直線的布局之下。如果走到園林,你會覺得你的身體忽然變得非常自由,有一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會渴望發現生命里新的可能性。
《紅樓夢》里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儒家的世界,一切的東西都可以規范到非常嚴格,還有一個世界是園林的世界,可以恢復自我、恢復個性。賈寶玉最怕到前面,他一到前面就要面對爸爸逼著讀書、媽媽管教,以及老師上課這些問題。他才十三歲,他最喜歡躲在大觀園,在那里他可以無法無天,因為大觀園是一個自由的天地。
在《紅樓夢》之前,有一個重要的戲曲文學是《牡丹亭》,其中兩出戲叫做“游園”、“驚夢”。講的是一個女孩子,被爸爸逼著去讀書,她覺得很無聊。她知道外面春天來了,她家有一個大花園,那里百花盛放,而她才十六歲,像一朵花在開,她很想去游園。舞臺上游園那一段戲就帶出她的少女情懷來,她在那邊做夢,夢到一個男孩子來找她。我們看到中國古典文學關于少男少女的情愛故事都發生在園林,不是在正廳。因為正廳里面全部是祖宗牌位,你不敢想這種私密的事情。要幽會就在園林,也就是后花園。
西方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其實有兩個“我”,一個是跟別人接觸的公開的“我”,還有一個是自己活動空間里那個私密的“我”,這兩個“我”合起來才是一個真正的“我”。外面這個“我”很大部分是為了適應人與人的來往,不能完全說他是一個假的“我”,修飾過的部分會比較多;另外一個壓抑下去的“我”,在私密的空間里,在賈寶玉的園林世界里的那個“我”,是一個比較真實的“我”。
賈寶玉在園林當中就像一個調皮的小男孩,老是跟姐妹們打打鬧鬧,可是他一出來看到爸爸時,立刻兩手垂下來,準備挨罵。這里可以看到賈寶玉的兩個世界,或者說所有《紅樓夢》的人物都有兩個“我”。作者在第一回跟第二回用了甄士隱的“甄“和賈雨村的“賈”這兩個姓,已經在講“真我”和“假我”這件事情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