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詞中的剛柔兼濟
辛稼軒的詞洋溢著一種強烈的英雄主義氣息,在其剛健之美的同時還不乏英雄的柔情。
辛棄疾對雄渾闊大的景物往往顯出特殊的愛好,但對細約優美的事物也絕不忽略。
【第1句】:辛詞的審美特征
(一)雄奇剛健
辛棄疾對雄奇剛健之美的鐘情,在他的創作中時有直接的表露。比如他晚年居瓢泉開山徑曾偶得一石壁,嶙峋突兀,因此對其頗為欣賞,因以“蒼壁”命名,并曾作詞兩首,其中有句云:“莫笑吾家蒼壁小,冷藏呢個勢欲摩空。相知唯有主人翁。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這固然是為不能欣賞蒼壁之美的人而發,卻也明白地表達了他對雄奇剛健的事物特別鐘愛的審美情趣。
不難發現,辛詞中較少有純粹的寫景之作,詞人筆下的景物,多是作為一種情感交流的對象和情感抒發的背景,或出于鋪墊和渲染的需要而出現的,因此對物象的選擇也都涂上了一層詞人自己的感情色彩。
那首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有許多雄奇剛健事物。此詞中,用典用事極多,光是牽涉到的人物就有孫權、劉裕、完顏亮、拓跋燾、廉頗等五個,而這五人,或正或邪,或明或暗,都是曾經叱詫風云的歷史高光人物,這表達了作者建功立業的迫切愿望,收復故土的強烈決心。而詞中選取的景物也都極有針對性,并沒有牽強的運用典故,舞榭歌臺這樣的頹廢之物終會被風雨吹打而逝去,那些斜陽草樹,尋常巷陌,都已經歷盡滄桑,經歷過金戈鐵馬的洗禮。其實這些看起來很平常的事物也都能引起稼軒特別的關注,那是因為他們跟英雄人物聯系在了一起,辛棄疾向往的就是那種力挽狂瀾的感覺,因此比較符合辛稼軒的審美情趣。
(二)深婉雅麗
辛棄疾在對雄奇剛健事物情有獨鐘的同時,也不乏深婉雅麗之美的直接或間接的流露。
辛棄疾的寫景詠物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即他所選擇的景物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之物,隨處可見,信手拈來,而又不落俗套,顯得婉媚細約而又不乏清新意趣。他的一首《清平樂村村居》名垂千古。全詞只有短短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和全家老少勤儉淳樸的勞動生活面貌都鮮明地勾勒出來,給讀者展示出一幅生動的農家生活畫面。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另外一首凸顯意境的名作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在這首詞中,作者采用了側面烘托和動靜相映的表現手法。明月、清風、稻花、星雨、茅店、溪橋,原都是無情物,而驚鵲、鳴蟬、青蛙,自然也不會有人的感情。但對這些客觀景物的描寫,卻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對于夜行黃沙道中的作者來說,他所看到、聽到、嗅到、觸到、感覺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暢、歡欣鼓舞的。整首詞的中心是“說豐年”,而著重表現的是作者因年豐而引起的歡快情緒。
正是這些看起來比較平淡的詞作,將辛棄疾推向了宋詞創作的巔峰。這些詞看起來平淡無奇,但是卻意境深刻,給人壯美外另一種美的`享受。
(三)“雄泰華”和“巧玲瓏”的融合
對婉媚細約之美的興趣,對雄奇剛健事物的愛好,對辛棄疾來說,實則是兼容并蓄的,這在其作品中得到了經常性的體現。
信手拈來一首《驀山溪》。這首詞天馬行空,肆意橫行。上片寫婉媚細約之美,顯得清新自然,充滿生活氣息。下片則體現了一種躍馬揚刀、封侯建功的豪情。上片花柳、雕紅縷翠、草堂,下片兵符、兜鍪、五鼎三刀,這些截然不同的事情在詞中并存病完美融合,剛柔兼濟。此詞上下兩片意脈貫穿,蟬聯而下,也不同于一邊詞上下兩片各述一意,結構上有其獨特之處。
另外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在辛棄疾的筆下,山的形象往往是雄壯、奇特、和奔放的。然而有時候,在詞人筆下,這些山又是嫵媚秀麗的。比如:“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蓖瑯邮菍懮?,有的山像奔騰的戰馬,有的卻如嬌媚的美人。對“山”的不同描寫,就反映了稼軒多元的審美傾向。
【第2句】:辛詞審美情趣的思想淵源
(一)傳統儒家思想的侵染
辛棄疾受其祖父辛贊影響極深,可以說是辛贊對辛棄疾進行了愛國啟蒙育,而這種啟蒙教育正是儒家傳統忠君愛國和積極入世思想的體現。這種思想在當時對推動社會進步有著一定的作用。辛棄疾就對儒家的思想進行了比較合理的取舍,他那種積極向上的態度,豪邁進取的精神,反應在了他的那些豪放的詞作中。
儒家十三經中的《易經》中有關于陰陽、生死、吉兇、福禍、難易等對立統一哲學思想的論述,剛柔也是屬于這一范疇,二者之間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對穩定而又不斷變化的矛盾綜合體?!兑捉浵缔o上》中說:“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生男,坤道生女?!笔熳x儒家經典和其他中國傳統文學名著的辛棄疾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觀點,這樣的觀點也廣泛影響了他的創作思想和審美情趣,形成了他剛柔兼濟的風格。
(二)兵家“氣”、“勢”思想的影響
辛棄疾對兵家思想有著相當深入的理解,他論兵力主“氣”“勢”,不可能不影響他的審美情趣和文學創作。
重“氣”的觀點在他的《美芹十論》和《九議》中體現得十分明顯:“蓋人而有氣,然后可以論天下”;“以氣為智勇,是真足辦天下之事”。從中可以看出,辛棄疾不但對“氣”十分推崇,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比如他就“智”的因素加入到了“氣”中。又比如:“論天下之事主乎氣,而所謂氣者又貴乎平。氣不平不足以知事之情,事不知其情則敗。今事之情有三:一曰無欲速,二曰宜審先后,三曰能勝任敗。”這種“貴乎平”的觀點體現了他審美情趣中清新自然的一面,因為只有在心平氣和的時候,才能感受到那種深婉雅麗的的美。稼軒不光有“少年橫槊,氣憑陵”的豪氣,也能夠靜下心來,心平氣和地分析敵我形勢,閑時還能夠縱情山水,享受生活,不是一味地逞才使氣,能夠尚氣卻有節,尚勇能用智。這種思想體現在他的創作中就是那種剛柔兼濟,豪婉兼容,縱留有度。
另外兵家論“勢”的思想也影響了稼軒的論文。《美芹十論》開篇便是《審勢》,論述了“形”與“勢”之間的關系。他雖沒有直接以勢論文的文字留下來,但是他在創作中卻正是貫之以氣,變化以勢,兼融剛柔,不執一偏,所以我們認為其文學思想和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兵家論勢思想的影響。
辛棄疾詞中的“移情”與“無理而妙”的解析
辛棄疾詞中的“移情”與“無理而妙”
文章摘要:這首詞算是辛棄疾的政治抒情詞,就表達方式而言,采用的不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采用曲達的手法。所謂曲達,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說的話,但考慮到自己處境險惡,不敢將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暢快淋漓地說出來,而是憑借花鳥山水來含蓄委婉地抒發自己的憂憤。而“移情”和“無理而妙”就是他“曲達”所用的手法?!?/p>
【編者按】在辛棄疾的詞中,抗金復國是其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詞中也常表現出“移情”與“無理而妙”。下面結合《滿江紅》來一探辛詞的特色。
詩歌是抒情的藝術,為了表達感情,詩人可以說把一切抒情手段都用盡了。辛棄疾的詞,表達的是細膩而豐富的感情,運用的手段最突出的是用典,其次便是“移情”與“無理而妙”。現在結合他的《滿江紅》來談談他對“移情”和“無理而妙”的運用。
《滿江紅》內容如下:
點火櫻桃,照一架、荼如雪。春正好,見龍孫穿破,紫苔蒼壁。乳燕引雛飛力弱,流鶯喚友嬌聲怯。問春歸、不肯帶愁歸,腸千結。
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
“移情”指的是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有意識地賦予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并不存在的特性,這樣的手法叫做移情。運用移情,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能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
這首詞的上片表達傷春愁緒。詞人辛棄疾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長,他的這種感傷春天的心理外化為這樣的物象:“乳燕引雛飛力弱,流鶯喚友嬌聲怯。”因為春姑娘就要回去了,預感到春的短暫,乳燕飛得沒有興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來;自在的流鶯,歌聲不暢,它們的啼音聽起來有“怯”的感覺。
這樣理解簡單了些,因為曾經叱咤風云的英雄辛棄疾怎么會有如此小兒女的傷春感懷。我們必須明白,傷春的內心還是因為傷時傷國。對于一個政治理想落空、在現實生活中屢受挫折的人來說,“春歸”象征著的是希望破滅!
要讀懂這首詞,讀懂辛棄疾,就應該明白他在“燕”和“鶯”身上移注了怎樣的感情,還要明白這感情背后的`感情。
“無理而妙”是古詩所用的表現手法,“無理”指詩人在詩中進行有悖情理、事理、物理的意象描寫與情感表達,而“妙”指我們在品味這些有悖情理、事理、物理的意象描寫與情感表達時產生了審美快感。
在這首詞里,“問春歸、不肯帶愁歸,腸千結”就屬于“無理”之語。
辛棄疾好似在對空呼喊道:千愁萬恨,都是你春天給引出來的;如今你自個兒走得利索,卻把愁留給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經愁腸千結,無法解開!這一串怨春之語,可謂無理之極,然而有情之極,“腸千結”三字,尤能夸張地表達出詞人抑郁不堪的煩亂心緒。
春有什么過錯呢?春來春去,是極正常的自然現象。詞人辛棄疾之所以這樣寫,這樣說,實際上是想委婉地道出內心無限的愁和恨。所以詞的下片有“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原來詞人內心所郁積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懷念家山的深沉悲痛。詞人登高樓而遠望家鄉,無奈千重萬疊的春山遮斷了雙眼,茫茫無邊的煙波阻隔了歸路。這春山、這煙波,象征祖國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險惡,象征詞人執著追求的抗金恢復大業所遇到的無數艱難險阻!詞人內心還有“恨,這“恨”決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風花雪月的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國大恨;詞人為雪此大恨而奮斗,響應卻寥寥無幾,此恨幾乎無處可以傾訴。這樣道來,讓我們對辛棄疾這位愛國志士有家難歸的痛楚有了深切的感受與體會。
這首詞算是辛棄疾的政治抒情詞,就表達方式而言,采用的不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采用曲達的手法。所謂曲達,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說的話,但考慮到自己處境險惡,不敢將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暢快淋漓地說出來,而是憑借花鳥山水來含蓄委婉地抒發自己的憂憤。而“移情”和“無理而妙”就是他“曲達”所用的手法。
易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吉兇是哪里來的?拿物理現象來講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我們知道就是陰陽.物理世界中抽象的就叫陰陽,實質的就叫剛柔。
剛就是陽,柔就是陰,像矛盾,事實上也是互相推蕩的一種現象。在中國的文化思想中,矛盾也不過是一種現象,就是《易經》所謂的象。它表示了這種變化的關系,說明了矛與盾的原理。
像太極拳的推手一樣,你推過來,我推過去,兩種力量.互相推蕩,”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洋人們講邏輯什么的,講到矛盾呀,統一呀,肯定呀,否定呀…
…大家認為高明得很,以為這就是學問。我們當年也拼命地讀,但我讀完以后就丟了,那不過是變化的現象,沒有什么了不起。等干現在講心理學,舉出很多的個案.證明這個心理反應是如何如何。
這樣做法很辛苦,個案看完了.有沒有用?這些心理狀況也許是社會上普遍發生的.現象,也許是整個的社會心理發生的變化.總之,變化的過程太多了。譬如說我們用的電燈,開了電門我們只感覺它亮,小知它隨時都在變化;剛開始那一秒的電已經消耗了,它隨時在消耗,隨時在成長,隨時在生滅??墒谴蠹铱床坏竭@個變化,只看到電燈在亮著。
而《易經》已經看到這個變化.知道這個過程,所以它指出物理世界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這兩大原則大家要記住。
觀察自然的現象,《系辭》告訴我們自然現象的涵義。拿佛學來說.自然現象中山河大地是無情的東西;一切眾生,像我們這些有生命的人,是有情的東西。
所以佛學稱眾生為“有情”,是有靈性,有思想的;物質世界則是無情的東西。是沒有思想的,“圣人設卦”,讓我們觀察到無情世界的現象,“系辭焉而明吉兇”。眾生是哪里來的,也是宇宙物質世界的一種現象。“剛柔相推”,是兩種正反質能相互推動.因而產生了有情世界的一切眾生。
假使這兩大原則把握住了,知道丁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理,你想卜卦算命的話就可以百算百準了,不過這個中間也有它的變化,是看時、空的大小來決定的。
像醫生看病,說今天病好一點沒有?病人說沒有,還是很痛。但你昨天還痛得躺在床上,今天已經可以下床活動了,已經不錯了??墒侨丝偛粷M足,因為他不曉得“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道理.大家懂了這個原則以后,就可以進一步學《易經》了。
辛棄疾簡介
南宋是實現不了他的理想的,他的文才與豪氣,雖不是不是詞人,也得變詞人。下面是詩人辛棄疾的介紹,歡迎閱讀。
【詩人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后追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1]。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F存詞600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文學成就】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并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于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于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亥己……》,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腸蕩氣,用筆極為細膩。
【曲折生涯】
初到南方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應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也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隱居生活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笑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并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于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這又使他難以忍受,“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涌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后半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并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于當年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后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于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享年68歲。
上一篇:歌頌父母的名言警句-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