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校傳承論述論文
摘要:摘要:為了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分析民族音樂、民間文學等民間文藝高校傳承的必要性,從《民族音樂》《民間文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傳承的良好課堂氛圍和進行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幾個方面來探究民間文藝在高校
關鍵詞:文化遺產論文
摘要:為了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分析民族音樂、民間文學等民間文藝高校傳承的必要性,從《民族音樂》《民間文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傳承的良好課堂氛圍和進行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幾個方面來探究民間文藝在高校傳承的路徑,從而思考民間文藝對當代大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人文素養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音樂;民間文學;民間文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傳承
在物質文化興盛的當下,非物質文化卻日益凋敝和流失;影視、網絡等大眾傳媒為主體的消費文化成為時尚,以民族音樂、民間文學等民族傳統文化則處于邊緣地位而發展瀕危。民族音樂、民間文學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主要內容。因此,高校的《民族音樂》《民間文學》課程應該承擔非物質文化傳承的時代使命。
【第1句】:“非遺”高校傳承的必要性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為了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強化民族認同感,《民族音樂》《民間文學》課程理應在高校課堂給當代大學生以傳統文化精神的滋養。在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紀,文藝在世界交流互動中有“趨同化”的發展趨勢。我們認為,只有各民族保持文藝傳統的特色,才能豐富人類文化的樣態。首先,民間文藝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民間文藝作品數量繁多,樣式眾多,它忠實地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民族的精神,全面地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文明發展史。從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到歌謠、民歌,都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道德觀念、生活愿景和中華民族精神,保留著形成民族品性的文化原生態。我國的民間文藝是數千年的農耕文化生態環境下的精神產物,集中體現了農耕文化的“和為貴”“天人合一”“協和萬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思想。這些思想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集中地體現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智慧、審美創造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依存的前提,是維系民族認同感的精神臍帶。民間文藝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寶庫中最主要的寶藏。民間文藝是幾千年來廣大人民群眾代代流傳、不斷創新的杰作,成為數千年來人民的精神家園,對塑造民族精神和審美創造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次,現代的文化生態環境對民間文藝生存空間的擠壓。現代文化生態環境下,生存競爭加劇,急功近利的物質化功利化明顯,都市文化的消費時尚和視聽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如電視、電影、網游等)不斷地擠壓精神空間,導致精神家園不斷地萎縮。民間文藝的生存和發展就日益維艱。“根據聯合國文件的規定,‘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對象主要指瀕危的民間文化。”而民間文學、民間表演藝術、民俗是民間文化最主要的內容。為此,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文藝的保護、傳承、發展是我們中華民族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面臨的重要而又迫切的問題。基于民間文藝所包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意蘊和現代生存困境的分析,高校的《民族音樂》《民間文學》課程應秉持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來傳承民間文藝的流脈,使其得以香火傳承。因此,民間文藝的傳承與發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承繼、民族精神家園守護的重要途徑。
【第2句】:“非遺”高校傳承的路徑
如今的文藝作品都是大量復制和快速傳播的,該如何承傳具有地域性的民間文藝?地方高校如何利用《民族音樂》《民間文學》等課程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呢?
(一)“非遺”相關課程資源的開發
《民族音樂》《民間文學》不僅作為高校相關專業的專業課程,也作為高校的人文通識課程,不能死守教材的理論知識的講授,更主要的是要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更新。如前所述,民間文藝全面地反映了民族發展史,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所以,在做好課程理論儲備的前提下,任課教師要善于挖掘和開發“非遺”相關課程資源,一是要廣泛涉獵關乎整個中華民族的重大問題的民間文藝,比如,華夏民族的龍圖騰的傳說,“年”的故事等,“它們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所有子民彼此認同的標志”,這種包含情感內涵的文化不是消費文化能比擬的。并對反映同一話題的各種民間文藝樣式進行選擇和組合,以便課堂上給予大學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和傳統文化侵染。二是進行田野采錄和整理。因為民間文藝的地域性特點,所以,任課教師對地方高校所在地的民間文藝進行田野采錄和整理,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傳統。我們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地處重慶市合川區,可以利用地緣之便,對重慶的各種民間文藝進行搜集,尤其是已經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文藝,例如,川江號子、巴南區的木洞山歌、巴南區和萬盛區的吹打、秀山民歌、酉陽民歌、九龍坡區的“走馬鎮民間故事”、南岸區的“廣陽鎮民間故事”、巫溪的“炎帝神農傳說”、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酉陽古歌”等等。三是要不斷創新和拓寬“非遺”課程資源開發的方式。目前,我們將課程資源開發與課堂活動結合起來,采用了課堂“曲藝傳唱”、“山歌、民歌大比拼”、“故事擂臺上”、“傳說人人說”等形式;在田野搜集與學習后舉行“民族音樂”系列展示活動,如“吹打”專場音樂會;“非遺社團”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等。這不僅傳承了民間文藝,豐富了課程資源、活躍了課堂,開辟了第二課堂。此外,我們還以課題申報的方式,加強對“非遺”課程資源開發的經濟和時間投入。
(二)創造良好的“非遺”傳承氛圍
首先,營造民主、輕松愉快的傳承“非遺”的課堂。民間文藝具有活態流傳性,如果不流傳,它就會喪失生命活力。所以,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和來自不同少數民族的大學生帶著各自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曲藝、民歌“開口說”“開口唱”,形成中華民族的“民間文藝”交匯的活態課堂。民間文藝的傳播方式是“現場”傳播,課堂上就讓學生通過“說”“唱”“演”,現場流傳的過程是再創造的過程。我們采用比賽的方式激勵大學生用進行說唱展演,同時以課程加分或課程考核的方式鼓勵學生對其他學生說的民間故事和傳說進行“復述”,對民歌、山歌、民間曲藝進行“翻唱”,然后叫“原版”學生進行評價。這個過程,雖然不能誕生“非遺”傳承者,畢竟“誕生于農耕文化語境中的民間故事在其特定的場域里發揮著原生態服務民眾的功能,有聽眾市場的講述情境造就了故事家的誕生。”但是,我們發現,教育主體積極參與“說唱”“展演”,激發了其學習民間文藝的興趣和體會到了創造的快樂和精神的愉悅,而且促使了其對各種“非遺”(民間文藝)樣式進行自覺的橫向傳承。其次,邀請重慶“非遺”傳承人來高校進行展演傳唱,進行“現場傳承”。民間文藝的“傳承應該還是人和文化展演空間的傳承。”我們認為,只要高校教育持續創造民間文藝傳承的人文氛圍,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創設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的活態流變空間,營造互動交流的故事講述情境和唱演的氛圍,“非遺”的保護、發展就會以活態流傳的.方式持續下去。
(三)加強對重慶民間文藝的研究
地方高校利用科學研究的優勢,加強對高校所在地的民間文藝進行研究。一是因為田野調查方便,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二是有利于地域文化的研究,以使地方高校的科學研究與繁榮地域經濟文化進行有機結合。對地方民間文藝的研究,首先要從民間文藝的產生、發展、變遷和演化過程進行縱向研究,以對其進行宏觀的、規律性的東西進行探究。其次,從民間文藝的文學本體進行研究,如審美特征、類型歸屬等層面入手進行研究。再次,從文化人類學角度來研究民間文藝,這樣就可以關注與民間文藝密切相關的當地社會生活、文化生態的研究,以解釋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民俗現象、文化現象的異同。當前比較重要的是對保護、傳承民間文藝的策略進行研究。由于孕育民間文藝的文化語境已經和正在被現代化“風蝕”,民間文藝不能僅僅停留于“留聲”的保護性策略,而要采取活態的“傳聲”策略和路徑。可以將“非遺”與重慶富麗的自然景觀結合起來,建構文化旅游景觀。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擁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其中秀山民歌就是一大亮點。再如,重慶三峽地區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區,這里“流傳著有許多民間故事,幾乎每一個景觀都有神話傳說,這些民間故事和景觀傳說,超越時空界線在歷代人民群眾中口耳相傳,經久不衰……豐富和深化了自然景觀的審美價值,構成了三峽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重慶民間文藝的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有利于豐富和開發“非遺”課程資源,也有利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從而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校傳承。
【第3句】:“非遺”高校傳承的重要性
民間文藝(“非遺”)既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民族精神的源泉。當代大學生將是實現偉的中國夢的中堅力量,高校的“非遺”傳承可以利用民間文藝對其進行民俗風情和歷史教育,也可以對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精神正能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振奮團結、和平、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發揚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民間文藝有著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豐富多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態,影響和燭照著中華民族一代代人民的精神生活。民間文藝發揮著娛樂和教化作用、宣傳鼓動作用、組織協調作用的文化生態一去不復還。在現代化的當下,民間文藝屬于“草根文化”,具有平民化特點,具有民主、平等的特征,具有強烈的生活意識和社會擔當意識,堅持以人為本的文化內涵,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財富。因此,高校“非遺”的流傳,有助于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通過對民間文藝的學習和傳承,讓大學生感受民間文藝學特有的審美習慣、審美特征和審美風采,不斷提升其民間文藝的審美鑒賞能力。總之,地方高校對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因此,充分認識到了民間文藝這種活態文藝的文化價值、流傳特征及其在高校傳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們進行了“非遺”相關課程資源的開發,思考和探究了民間文藝高校傳承的實現路徑。希望藉此讓世代相傳的“古老”的民間文藝繼續現代流傳,讓中華民族的文化流脈源遠流長。基金項目: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DLA110302)子課題《重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音樂類)高校傳承研究》,課題編號:FY3D008。
參考文獻:
[1]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序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第9句】:
[2]黃濤.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第4句】:
[3]王志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民間故事的傳承發展策略探究———以“譚振山民間故事”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4]田世政.長江三峽旅游文化中的附會現象初探[J].三峽學刊,1997,(0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語作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語作文應該如何擬寫呢?大家對此有哪些了解呢?快一起來看看相關內容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語作文(一)
Moreandmorepoeplehaveculturanheritageprotectionconsciousness,Thisisakindofpopulartrendofmodernsociety.Indeed,peoplehastakena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act.
Weshouldfeelhappy,becausesuchbehaviorwillbringusalotofbenefits.First,peoplewilllearninculturalheritageofanation'shistoryandculture,whichwillpromotethedevelopmentofculture.Secondly,manyculturalheritageisanimportantpartofthebeautifulscenery,thiswouldattractmanytouriststovisit,whichwillgivenearbyresidentsandgovernmentbringsincomeincrease,so,people'slivingstandardswillbeimproved
Anyhow,th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isameaningfulthing,wewillcontinuetoworkhardtodoso.First,wewillcontinuetostrengthen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consciousness,inaddition,eachofusshouldputth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astheirownresponsibility,whensawsabotageculturalheritage,weshouldnothesitatetostop.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語作文(二)
Let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sprofounddeepisfarstreamlong.TodayIwanttointroducethetraditionalcultureisthepaper-cut!
Therearemanykindsofpaper-cutsuchas:thewindowlikeflowersfireworksshoesflowersdoorraftbaystateclothmeasuresofworshipthepaper-cutQiFanpaper-cutthepaper-cutcharactersthepaper-cutpicturesetc.Mytimesjustintroducepaper-cutpicturesandcharactersandpaper-cutQiFanpaper-cut.
Paper-cutpictureisonapieceofpapercutoutapicture.Youseefirstthat"scholar"oneiscarryingonthereadingabookMr.HeisascholarofthewayLookatthispictureagainshowpeony"phoenix"isaphoenixonplayingonapeonylikeachildplaying...
Paper-cutcharactersisfirstandthentakeoutapieceofpaperontopofsomeChinesecutoutstillcancutartwords!Ihavecutverybeautifulnotletteryoutry!Youlooknicewouldsaybecausethisistheprequeldown?
IhavedoneQiFanpaper-cutaccordingtotheirway(is)Ifirsttooka1FenMistickgrabapieceofpaperitintoatriangularshapebetweenyourselfandseethiscut(how)thefinalpaperisstuckupagain.Wouldyoutryandmade!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語作文(三)
Chinesepapercuthasalonghistoryofover2000years.ItcanbeseenindifferentpartsofChina.Manypeoplenomatteryoungoroldarefondofit.
PeopleinnorthernpartofChinadowellinmakingpapercut.Theycutpaperintodifferentshapeslikebirdsanimalsflowersandsoon.
IthinkChinesepapercutsarenotonlybeautifulbutalsoveryuseful.PeopleusuallyputthemondoorsorwindowswhentheycelebratesomethinghappyespeciallyfortheSpringFestival.Moreandmorepeopleareinterestedinit.Ihopeyou'llcometoChinatoseemoreChinesepapercutsoneday.
中國剪紙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可以在中國不同的地方看到,許多人,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喜歡它。
在中國北部的人們制作剪紙做得很好。他們剪成不同的形狀,如鳥類、動物、花草等。
我認為中國的剪紙不僅美而且很有用。人們通常把他們的門或窗戶時,他們慶祝開心的事,尤其是春節。越來越多的人對它感興趣。我希望你能來中國,看到更多的中國剪紙的一天。
知識產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議論文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學者稱作是一個民族的DNA。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方面卻出現了諸多亂象,而我國現有的對其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仍然不夠完善。本文以此為切入點,討論了如何才能從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高效的全面保護。
關鍵詞:知識產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度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在五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祖先們不僅留下了有形的古物,還給予了我們同樣珍貴的無形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我國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的保護措施,與先進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無疑是令人痛心的。近年來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案例頻頻發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不但有外患,還有內憂。
【第1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與種類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傳承并視為民族文化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及場所。其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一是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是傳統音樂、戲劇、美術、舞蹈、書法、曲藝和雜技;三是傳統技藝、歷法和醫藥;四是傳統節慶、禮儀等民俗;五是傳統游藝和體育;六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2句】: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不足之處
首先,沒有一部統一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法律規范。到了1990年,在《著作權法》中才姍姍來遲地規定,由國務院另行制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相關辦法,可是直到2001年制定該法,其中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相關規定還是不夠具體。經過10年發展,在立法范疇中卻沒有體現出明顯的進步,從側面也反映了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立法方面的嚴重滯后。201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而言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但是僅有44條,且多為原則性規定的內容。其次,行政保護機制不夠完善。許多行政部門都有權管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文化部門、建設部門、工商部門、文物保護部門、公安部門、宗教部門、專利部門、旅游部門等,但在實際上根本不知道哪個部門才是真正的主管部門。這樣的機構設置不僅會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加,還會因各個管理部門之間的權責界限不清,而導致在有利益的情況下互相“爭著管”,沒利益的情況下互相“踢皮球”,這種多頭管理的狀況不利于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然后,傳承主體有限,且權利義務不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第31條規定了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義務,即“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妥善保存相關的實物、資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益性宣傳”。這部法律一再要求傳承人將所持有的技術、技藝貢獻給社會,針對性極強,卻沒有關于其所享有權利的只言片語,這是非常不公平的。當使用者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其使用行為會與傳承人產生兩種關系:一種是民事合同關系,另一種則是侵權關系。因為傳承人在實際上不享有利益分享權,更不用談專有權,那在合同關系中,傳承人如何去約束使用人,如何向使用人行使權利,都沒有法律上的規定;還有當出現侵權情況時,哪種情況構成侵權,侵權人如何去補償傳承人損失,也沒有一致的標準。最后,現有知識產權制度存在缺陷。首先,著作權以及其鄰接權對權利人的要求是作品具有獨創性,并只給予個人、單位或其他組織享有的權利,而且保護期限通常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上去世后50年。但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通常是一定區域內,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最終形成的,有些作品甚至根本找不到具體的作者,也無從探明作品的確切完成時間。其次,專利權對保護對象有新穎性、工業實用性和創造性三種具體要求,而不少的民族傳統科技在長期的廣泛使用中失去了新穎性,再加上其自身的限制,通常無法達到專利申請的要求。在消極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上,一些民族傳統科技知識還可以適用;但是在積極的知識產權利益取得措施上,民族傳統科技知識的傳承人很難用知識產權對其來進行保護,因為它既無法申請專利權,也無法申請外觀設計。諸多限制造成了沒有法律對民族傳統手工技藝進行保護的情況出現。
【第3句】:從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角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議
第一,從著作權法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千百年間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積累的結晶,有非常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確定具體的產生年代,其權利歸屬無從知曉,其知識產權的保護期限也很難用著作權保護期限的相關規定來明確。甚至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著作權的差距更為遙遠,比如民間風俗、民族節日、民族儀式等。因此,我們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保護方式。我國已經公布了兩批共計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其中一些項目的著作權保護應當從對傳承人的保護著手。年代久遠的民間故事與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無疑是存在脫節的,但是用著作權法保護一代代傳承人不斷創作的成果卻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對我國民間創作者創作或整理的作品,用著作權法來進行保護,是符合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的。第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長期保護制度。一般客體的知識產權都有具體的保護期限,保護期限到期后知識產權就自動進入市場的公共領域。但是基本上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完善才得以形成最終的形態的,現有的保護期限不適用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要求。筆者認為,比較合理的解決方法就是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定一個不同于普通知識產權保護期限規定,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所特有的保護期限應該是長期的。還應當仿照我國現行商標法中注冊商標續展的相關規定,允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對其知識產權進行續展,而且與注冊商標不同的是,在符合嚴格的相關條件的情況下,權利人續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次數是沒有限制的。第三,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權利和限制。傳承人在取得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資格之后,就自然而然地獲得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使用和享用收益的權利。并且,如果其他人想要對權利人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營利性使用,必須征得權利人的同意并且支付合理的費用。而且由于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群體性的特點,它的權利主體是一個聚落,而不是個人。在這個聚落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對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享有主體權利,所以他人支付的使用費用也應當由全體權利人共同享有。知識產權保護也只是其保護體系的一方面,加強和規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是刻不容緩。相比起專門的法律法規的保護,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當是一種輔助性的保護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制度體系,需要完整的法律體系及法律部門相互銜接。(作者單位:大理大學政法與經管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秀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出版社.2010
[2]嚴永和.論傳統知識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出版社.2006
[3]齊愛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綜合保護.電子知識產權.2007(6)
[4]馮曉青.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2010(3)
[5]李東方.西部人文資源的法律保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為典型.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4)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法保護論文
隨著商業化進程的逐步加快以及全球化趨勢的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法保護與傳承工作面臨著愈加嚴峻的考驗。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全人類的珍貴文化財富,做好保護工作對于加強國際社會的文明對話、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巨大的意義。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還存在著很多問題,為此,下面本文將具體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及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期能夠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使得知識產權法與行政法能夠同時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貢獻。
近年來,為了有效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世界各地紛飛掀起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浪潮。中國作為一個歷史大國,更加應該突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立法保護,該工作關系到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明交流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將側重從行政立法角度來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問題,充分發揮行政法在非物質文化保護中的優勢,并總結行政法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不完善之處,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體系,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1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及特征分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即是指那些以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存在的、能夠滿足社會和人們的認同感、并為社會文化創造提供靈感的各種物質、藝術、場所、實踐、技能、工藝品等等,它的內容范圍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首先是各種口頭傳說和表達,主要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其次是各種形式的表現藝術和表演藝術;再次是形式各異的社會風俗、禮儀、節慶等等;此外還有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最后是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分析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民族凝聚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體現出該國家或地區的精神風貌和民族特色,這是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本質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起著紐帶的作用,經過源源不斷的`過濾和升華,可以將整個國家和地區的民眾凝聚在一起,保證民族生活的正常進行。其次是廣泛的群眾性,具體表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廣泛的群眾影響范圍與影響力。通過漫長歷史流傳下來的特定民俗的社會影響力是巨大的,可以超越地區和種族差異。再次是以口頭或者其他方式體現的傳承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有一些特定的形式,要想順利在不斷繁衍的后代中流傳下去,必須最大限度的借助人的口頭、動作或者其他方式來傳播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具有變異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流傳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致使它的內容和形式都不斷的發生變化,因為,口語這種傳播形式本身具有很大的變動性,而且語言和行為很難在傳播的過程被原封不動的模仿和傳遞,同時流傳內容和形式也會隨著民族心理、地域觀念、社會變化的不斷變化而產生一些新變異。最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流傳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當地民俗的影響和滲透而具有獨特的地區特色。
【第2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分析
(一)地方行政立法的保護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寧夏、江蘇等省先后制定了保護民間美術與民間藝術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這些法律規章率先開啟了地方行政立法的先河。1997年,國務院又頒布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云南、貴州、福建、廣西等省在國務院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又相繼出臺了適合自己本省的省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這些地方性民族民間傳統保護文化的出臺,有效的保護了各地各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保護工作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借鑒經驗。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現狀有待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龐大,需要管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與數量眾多,因此,需要首先充分發揮行政管理部門的管理職責,并將文化部門、文物部門等多個部門聯合起來,建立完善、有效的非物質文化管理體系;建議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機構,避免多方管理、責任推諉的現象的發生;制定高效、合理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規定保護條例的總則、認定與傳承、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具體內容。
(二)中央行政立法的保護現狀
中央行政立法保護的現狀是在地方性立法保障的基礎上,在總結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經驗而出臺的高級立法。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指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大意義、工作目標和指導方針,并給予了詳細的保護建議。《意見》指出應該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充分發揮政府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建立保護工作領導機制;其次,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文化部牽頭,實行有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國家民委、財政部、建設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等聯合參與的保護聯席會議制;再次,充分發揮專家作用,廣泛吸納有關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社會團體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意見;最后,實行專家咨詢機制和檢查監督制度,推動國家國務院及其各部委乃至各省市的專家聯手的行政立法的序幕。
【第3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分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與知識產權的客體并不完全對應。知識產權的客體是指人們在科學、技術、藝術等知識文化領域形態中所創造的出的精神產品,它可以分為創造性成果、經營性標記、經營性成果三個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各類傳統工藝、技能、語言、藝術等等,兩者之間的主體并不完全對應,知識產權客體中的經營性標記和經營性資信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不能僅靠知識產權法來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行政法的特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涉及公、私兩方面的利益,因此,首先應該確立國家范圍內的公法的權威性,由國家來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的歷史文物,這需要著重發揮行政法管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的高效、及時、主動的優勢;另一方面,確保締約國領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政策,建立主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的專門機構,采取合適、恰當的法律、行政、財政等措施,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法保護體系的建議
【第1句】:要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申報、確認和普查制度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完整過程中,要切實實行國家、省級、市級、縣級四級申報確認制,對有申報資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逐級進行申報。同時還要注意有優先申報的問題,對具有共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堅持優先申報的原則,“端午節”申遺事件就給我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要抓住申遺的最佳時機,切不可被動。
【第2句】:加強行政立法保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
目前中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門法律不夠完善,能夠起保護作用的法律具體包括《文物保護法》、《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及地方性的文物保護法規等,為此,應當建立專門的行政法,借助行政法來調整和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鼓勵行政機關積極進行創制性行政立法,建立相對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
【第3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個引入聽證制度
聽證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聽證制度的實行可以廣泛征集和了解民意,可以幫助行政人員全面了解真實情況,以減少人力和物力投入,達到節約資源、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現行的聽證制度主要包括處罰聽證價格聽證、立法聽證、環境聽證、許可聽證等等。
【第4句】:實行行政獎勵制度,鼓勵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
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可以實行行政獎勵制度,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個人和團體的積極性。為此,首先要在法律上對授獎主體進行必要的規范,明確各級授獎主體的權限和職責;其次,明確規定獎勵的范圍和條件,使得獎勵范圍和條件明確化,應該包括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再次,明確規定獎勵的等級和標準,利用多種激勵方式,發揮激勵的整體效應。
【第4句】: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它的重大歷史文化價值遠非物質財富可以衡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通過上述本文的探討,筆者主要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及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三個方面的內容,以期能夠促進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的逐步完善,建立完善的行政立法保障體系,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